分享

赏邮识国宝|青铜器之二:各色各样的青铜酒器

 木讷叟斋 2023-08-10 发布于四川

青铜器的一个大类是酒器。商代的奴隶主贵族阶级嗜酒成性,制作了各式各样的青铜酒器。周代吸取商嗜酒亡国的教训,提倡禁酒,但是贵族宴享和祭祀中,各种酒器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礼器。

青铜酒器又可细分为盛酒器、温酒器、饮酒器等小类别,不仅形制模样形形色色,而且名称各种的古涩怪异,常弄得人一头雾水。比如,现今还在使用的尊、彝、爵等字,都是青铜酒器名称。又如,青铜器“壶”与现代茶壶、酒壶的模样大不相同,而青铜“盉”的外观却酷似现在的茶壶。其他如罍(léi)、卣(yǒu)、斝(jiǎ)等等器名更是一般人闻所未闻。本篇以邮票上的青铜宝器为例,逐一认识名目繁多的青铜酒器。

zūn


青铜尊由远古的陶尊演变而来,是商周时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甲骨文“尊”是双手敬酒的形象,因而由“尊”引申出“尊重”、“尊贵”等含义。作为酒器“尊”又可写作“樽”、“罇”。

青铜尊的基本形制为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少见。

龙虎尊

【特63殷代铜器(8-7)尊】

这具龙虎尊是商代青铜器中难得的珍品。其外观酷似现代的高脚痰盂,为圆形尊的一种典型形制。

尊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足径24厘米, 重26.2千克。器口侈大,直径过肩,颈部较高,下部收缩,呈大喇叭状。肩部微鼓,下折为腹,呈弧形收敛作圜底,圈足,上饰十字镂空。器肩部饰三条曲身龙纹,圆雕龙首,探出肩外;腹部以云雷纹为地,装饰三组虎食人纹;圈足饰饕餮纹。工艺精湛,花纹线条洗练,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1957年在安徽阜南县出土。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

四羊方尊

特63殷代铜器(8-5)尊】

方形的尊称为方尊。这具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器身方形,方口大沿,每边边长52.4厘米,高58.3厘米,重34.5千克。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两羊比邻处),各有一个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尊礼器的至尊气象。

四羊方尊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将四羊动物造型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变得十分生动。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被遴选为馆藏青铜器十大顶级国宝之一。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

2017-16国家博物馆(2-1)馆藏文物-尊】

何尊

T.75西周青铜器(8-1)何尊】

因作器者为西周贵族“何”而得名。器高38.8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78公斤。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纹装饰,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怪兽纹),口沿下饰有蕉叶纹,颈部饰有蚕纹,圈足饰有饕餮纹。造型雄奇,工艺精美,庄严厚重,立体感极强。

尤其珍贵的是,铜尊内胆底部有122字铭文,其中一段文字为: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意思是说,周武王灭商后就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探寻“何以中国”,必然绕不开这具“何尊”。

凤纹尊

2003-26东周青铜器(8-6)凤纹尊】

这件凤纹尊是典型的圆尊形制:圈足,圆腹,长颈,敞口。体型硕大厚重,通高34厘米,口径41.1厘米、腹径34.1厘米、腹围107厘米。通体饰以三层精美华丽的凤纹,尤其腹部凤体型胖大,睛眸圆凸,长长的羽冠卷曲于背翼之上,生动而华贵。凤纹是青铜器上最美的纹饰,它是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鸟演变而来,具有庄严吉祥的图腾象征意义。周人以为,由于“凤鸣岐山”而得到天助神力战胜了“大邑商”,因而对凤鸟特别尊崇。

1976年从江苏丹阳司徒公社窖藏出土。丹阳一带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这具凤纹尊在形制和纹饰上与陕西扶风庄白出土的丰尊极为相似,被认为是吴越文化仿效、承续和发展西周文化,吴地仿中原铜器的代表性作品。现收藏于镇江博物馆。

神兽尊

2003-26东周青铜器(8-5)神兽尊】

尊的形制,除了圆尊和方尊外,还有鸟兽动物象形的尊。这具神兽尊就是一个代表。

它形似古代传说中的麒麟,故又名麒麟尊。肚腹滚园,四腿盘骨俱健,极富动感。器身满布华丽的夔纹,背盖上盘着一条龙,尾上附着一只凤。器形和纹饰表现出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体型和盘龙、附凤等雕饰则又显露着浓郁的南越文化特点,堪称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作,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古代艺术品。1991年7月在广西贺州市沙田镇龙中村红珠山一座岩洞墓中出土,1995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现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两具凤纹尊和神兽尊,体现了“尊”这种中原地区典型礼器所代表的中原文化,在东周时期向南方地区扩展的历史印迹。


甲骨文的“彝”本作动词,献祭祖宗的意思。后来“彝”被作为青铜祭器的通称。王国维《观堂集林·说彝》:“尊、彝,皆礼器之总名也。”

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盛行一种方形的盛酒器,宋代金石学者将这类器物称为“方彝”。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长方形器身,带盖,直口,直腹,圈足。器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也有少数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状。

日己方彝

T.75西周青铜器(8-8)日己方彝】

西周青铜酒器,器高38.5厘米,重12.8公斤。长方体形,四壁较直,四角有扉棱,器上有四坡屋顶形的盖,器的四面以兽面纹和鸟纹为装饰。主体花纹是器身上的大兽面纹,巨目咧口,额角上卷,卷角上配置卷龙纹。纹饰均采用浮雕手法,线条粗犷有力,和方彝的立体造型相协调,使整个器物华美富丽,雄伟端庄,具有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

器盖和内底各有铭文18字,大意是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庇护子孙万代。1963年陕西扶风县岐家庄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罍(léi)


罍(léi)用于酿酒或盛酒,容积比尊大。圆形或方形,口小腹深,肩部有两耳,圈足,有盖。罍字下部是“缶”,表明其原为陶制的用器。商周时期盛行青铜罍,用作大型盛酒器和礼器。作为天子和诸侯专享的青铜罍,在酒风鼎盛的商代出现,到官方禁酒的西周开始衰落,战国晚期趋于消亡。

蟠龙兽面纹罍

T.75西周青铜器(8-6)蟠龙兽面纹罍】

这是一尊圆罍,器高45.2厘米,口径15.3厘米,重8.2公斤。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纹饰繁复。一条蟠龙盘踞于罍盖顶,似随时会发力跃起。罍身浅浮雕纹饰立体感强烈:肩部为张嘴卷尾夔龙纹饰,腹部饰饕餮纹,圈足环绕一周小而无角的蟠龙纹。肩部两侧有兽形器耳,兽耳里面套了一个环,称“兽耳衔环”。

1973年在辽宁喀左出土。同样造型的蟠龙盖罍,在四川彭县、湖北随县亦有发现,三地四件蟠龙盖罍十分相似。表明远在两三千年前,南北地域的文化交流已相当频繁密切,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已经覆盖中华大地广阔地区。

卣(yǒu)


卣,也是盛酒器,不过,它专门用来盛装祭祀用的“鬯”(chàng)酒(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的香酒)。其形制一般是椭圆形,椭圆口,深腹,圈足,大多有盖和提梁。也有圆筒形、方形和鸟兽型的。卣盖的密封性好,曾有古墓出土的卣中尚存古代的美酒。

戉箙卣

【特63殷代铜器(8-6)戉箙卣】

戉(yuè)箙(fú)卣是商代后期的青铜酒器。高33.3厘米,口横15厘米,口纵13.7厘米 重6.75公斤 。隆盖高缘,鼓腹下垂,圈足。纵向置龙首提梁,提梁饰龙纹。自盖到圈足置棱脊四道。器体及盖上饰浮雕大兽面,器体兽面双目特别巨大,手法甚为夸张。盖沿、器颈、圈足上分别饰以不同形态的龙纹和鸟纹。提粱纵向装置,与一般横向装置不同,利于盖的两侧挑出双角,以增强形体的气势。盖内有铭文“戉箙”两字。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壶(hú)


见到“壶”字,令人想起有嘴带把的现代茶壶。其实不然。古代的“壶”是储盛酒水的用器,即成语“箪食壶浆”中的“壶”,其形制与现代的茶壶大不一样。一般是敛口,深腹,圈足,多有盖和提梁。有各种形状,圆形、方形、椭圆形等,有的还同其他器型相似。青铜壶在商代中期出现,沿用至秦汉。

莲鹤方壶

2003-26东周青铜器(8-7)莲鹤方壶】

春秋中期的著名方壶,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本为一对,一件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高125.7厘米;一件高126.5厘米,由河南博物院收藏。两件均重64.28公斤。

壶体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扁方体的壶身上下遍饰蟠龙、神兽等附加装饰,瑰丽异常。“莲鹤”之称出于莲花状的壶盖,一圈肥硕的双层花瓣四周张开,中央一只仙鹤昂首振翅,造型优美灵动。

莲鹤方壶的铸造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构造复杂,工艺精湛,反映了春秋时期大变革的风貌,与商周时期的厚重庄严的青铜器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2年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盉(hé)


盉,酒水调和之器,用以调节酒之浓淡,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青铜盉的形制为圆口,深腹,三足。带有盖和提梁的盉,乍一看酷似现代的茶壶。


几何纹龙兽提梁盉

【2003-26东周青铜器(8-8)龙兽提梁盉】

这件青铜盉造型独特,做工精细。通高29厘米,小口,短颈,扁圆腹,三蹄足。曲颈龙首形短流,周身饰鳞纹。腹部以4条线纹为栏,中间饰一周菱形几何纹,上下各饰一周三角形几何纹。覆盘式盖面饰菱形几何纹,以一头粗壮的兽形盖钮为中心,盖上饰圆雕虎、鹿等走兽。龙形提梁饰菱形几何纹,前后有两段透雕棱脊,提梁上有一环。蹄足上饰浮雕龙纹。战国早期的器物,风格纤巧清新。1982年浙江绍兴出土,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爵(jué和 斝(jiǎ


爵(jué)、斝(jiǎ)是一对外形和功用相似的酒器。

爵的形制为圆形或方形,平底或凸底,器口一侧有倾酒的“流”,另一侧有“尾”,以均衡流的重量,平衡全器。器口上有二柱,一柱或无柱。爵身侧面有鋬(pàn),便于用手拿取。下面有三个高尖足,有人认为这是便于温酒,因而把爵的功用归为“温酒器”。一般认为爵是饮酒器,并把“爵”作为酒礼器的统称。

父戊舟爵

【特63殷代铜器(8-1)父戊舟爵】

这是一件商代后期青铜爵。通高23厘米。长圆腹,圜底,前流后尾,流侧有伞形柱,兽首鋬(pàn),三只锥形足。器身起扉棱,两面均饰兽面纹,辅以三角纹和雷纹。流外侧有铭文“父戊舟”,一柱上有铭文“作尊”,表明“舟”是这件青铜器的所有者,为祭祀“父戊”做此爵。此器造型规范,做工精细、装饰优美,堪称爵中之精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斝(jiǎ)的形制与爵很相似,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但是没有用于倒出液体的“流”,也没有用于平衡的“尾”。斝的形制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斝的功用是温酒器,也被用作礼器,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

【特63殷代铜器(8-4)斝】


(gu)和 gōng


觚(gū)和觥(gōng)的字形相近,但形制和功用大不相同。

青铜觚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形似高杯,长身,敞口,圈足,口部和底部都呈现喇叭状。是用于盛酒、饮酒的容器。由于外形酷似花瓶,清代有人用来插花,俗称为“花觚”。


亚觚

【特63殷代铜器(8-2)亚觚】

亚觚,殷墟大司空村出土。“亚”字,有人认为是造器主的姓氏,也有人认为是官名。“亚觚”细高的器身上设计有四条扉棱,侈口下饰蕉叶纹,腹与足部均饰兽面纹,形制秀丽优雅。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gōng


觥,本义指古代用兽角制作的酒器。《说文》:觵,兕牛角(犀牛角)可以饮者也。后来也用木或铜制作。成语“觥筹交错”,就是指酒器(觥)和酒筹交互错杂,用来形容宴饮尽欢的场面。

青铜觥是一种盛酒器,使用时间在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造型有两类:一类完全以动物(尤其是牛羊)形象为器物造型;另一类的上半身为仿动物形象的兽头盖,下半身则是器物造型,器腹有椭圆或方体,器足作圈足样式。

后代诗文中提到的觥,则是饮酒器的代称。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父乙觥

【特63殷代铜器(8-3)父乙觥】

父乙觥为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高29.5厘米,全长31厘米,重4.8公斤。由盖、身、鋬(pàn)和圈足等几部分组成。整体为椭圆体,觥身曲口宽流,龙头盖。盖首兩角兩側有兔耳,中脊作小龍形,脊兩側飾长冠凤鸟,盖后端牛角形兽面纹;流的下端飾彎角卷尾龍,腹饰大凤鸟,背置一小凤,凤爪下及圈足;圈足飾分尾長鳥紋。父乙觥集多种动物纹样于一身,形神兼备,是将精美的艺术设计和器物的实用性高度统一的一件瑰宝。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折觥

【T.75西周青铜器(8-5)折觥】

折觥,因作器者为西周贵族“折”而得名。1976年出土于陕西宝鸡扶风庄白村。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通高28.7厘米,腹深12.5厘米,口宽11.8厘米,口横7厘米。觥体呈长方形,前有流,后有,分为盖与器身两大部分。折觥的整体造型酷似绵羊。盖的头端呈昂首的兽形,长有两只巨大曲角,两角之间夹饰一个兽面,盖脊正中延伸一条扉棱,颈部扉棱作龙形。器身曲口宽流,鼓腹,每边的中线和边角都饰有透雕的扉棱式脊,组成几组饕餮纹面,庄重大方。觥体后部有一鋬,上为龙角兽首、中部为鷙鸟、下为垂卷象鼻。圈足扉棱间饰回顾式龙纹。折觥属少见的方形兕觥,工艺精湛,是青铜铸造的代表之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