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溪地理】家堰:百舸争流梦依稀(徐霞客兰溪游线寻踪之十四)

 大白二白和三白 2023-08-10 发布于美国

明崇祯九年农历十月十二日一大早,徐霞客搭乘的这条布船继续前行。由于是逆水而行,到中午时分才走了约二十里,抵达汤溪县青草坑。越往上走,河床越浅,加上满船的货物,行船越来越难。徐霞客在日记中写道:“时日已中,水涸舟重,咫尺不前。又十五里,至裘家堰,舟人觅剥舟卸货船同泊焉。是夜微雨,东风颇厉。”傍晚时分,船靠裘家堰,船夫找来一条小船,正准备卸货,却遇上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让人愁上眉头,两只船只好泊在码头,等天亮再说。是夜,秋雨潇潇,风呼呼地刮着,两只船在雨中就像浮在江面的两片叶子,随风飘摇。

裘家堰位于衢江与游埠溪的交汇处,离古镇游埠仅两公里。凡往游埠运货的大船都在此地转为小舟,沿溪而入古镇。裘家堰边裘家村,据兰溪地名志记载,裘家村世居裘姓,其先祖裘陵为明万历年间松阳教谕,相当于现在的教委主任一职,有一次他随父乘船停泊此埠头,见地势平坦,绿树成荫,遂定居于此,原名双湖,后因筑堰于此称裘家堰。据《双湖裘氏家谱》记载,此地“上有来龙进气,下有水堰回护,前有九峰罗列,后有双湖环绕”,自然环境优美,水路“上通常山,下达杭省”,驿道“南至汤溪,北至寿邑”,历来交通方便,“商贾往来,舟楫上下,日以千计”,故为“衢要之地、仁里之族”。此地也是扼守衢江上游与游埠之咽喉,清时太平军李世贤与清廷左宗棠部曾激战于此。村处平原,土地肥沃,现有村民近二百户六百余人,多以种植棉花为业。

徐霞客搭乘的船满载布匹,有一部分正是要经裘家堰码头运往游埠的,而同样在这卸货转运剥舟的大大小小船只,少说也有上百只,一派繁荣景象。时隔三百多年以后,我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寻访此地,已然不见当年繁华商埠的踪迹了。

在村中,我们见到有一农户门匾上还写着“百舸争流”四字,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沿着村东沙石路,上了江堤,一片滩涂之地映入眼帘,其杂草丛生的荒芜景象很难让人想象当年这里曾舟楫林立,商贾云集。在江边有一座荒弃已久的三层砖房,墙上写着“裘家电灌站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建”等字样。墙上水迹斑斑,一株梧桐树把枝条伸进了一扇敞开了的窗户,淡紫色的梧桐花给荒寂的房子增添了一点生机。村民告诉我,这曾经是灌溉裘家六百多亩良田的水泵机房,如今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很多良田都荒废了,这电灌站也成了摆设。隔江而望,对面的沙滩上矗立着七八台挖砂的机械,张牙舞爪的样子好像是一群横七竖八的螃蟹。我们在江边遇上一位老船工,他满怀感慨地向我们述说了逝去的繁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天都有机动客运船往返于兰溪至裘家,但随着汽车客运的发展,加上河道淤泥沉积,航运逐渐消失,退出了历史舞台。老船工指着江边一条通向远方的沙石路告诉我们,这条通往游埠镇的古驿道曾经都是青石板铺的,后来荒芜之后,青石板也被抬的抬,偷的偷,如今一块都见不到了。两年前码头还可见到几根很粗的系船缆的石桩,但后来也被人偷走了。

或许被人偷走的那根石桩正是系过徐霞客搭乘的那条布船,谁知道呢?可如今这惟一可疑的见证物也不见了,只有奔流不息的江水洗刷着年复一年的岁月。徐霞客在日记中写道:“十三日,天明,云气复开。舟人起布一舱付剥舟,风已转利。”他在船离岸的那一刻想起了从初七入兰溪境内以来,除了金华两夜,栖真寺一夜,其余三夜都是在兰溪的码头船上度过的。溪以兰名,邑以溪名,兰溪在他眼里,是一座水一样的江南小城,粼粼的瀫纹,浓浓的秋色,成为他梦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三白草堂,文学梦想
麓人悟道,无处可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