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溪古城不能忘却的记忆:浙江省长曾在这里写下“与天同旦”四个大字,历任县长都曾留下墨宝纪念此人

 大白二白和三白 2023-08-10 发布于美国

告天台雄峙兰溪天福山巅四百五十年,成了兰溪古城的标志。几乎每个兰溪人,都知道告天台;每个到兰溪游览的客人,都会去告天台游览一番。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告天台的来历,只隐隐约约地知道,告天台由姓赵的人建立,是从衢州来的。那么,告天台到底是因何而建?何人所建?何时建成?因何名为告天台?

要知道告天台的来历,必须要了解一个几百年来的大家族——南阳赵氏家族;要了解南阳赵氏家族,必须从它的始祖赵清献公说起。

先祖清献公,讳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人,幼时家贫,北宋景祐元年进士,初任武安军节度使推官,历任通判、知县、知州、转运史、殿中侍御史、御史知杂、右司谏、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等职,宦迹遍及大江南北(即今湖南、四川、浙江、福建、山东、安徽、江苏、河北、江西、广西等十省);为地方官时,他勤政爱民,多有惠政,或兴修水利,或替民减负,因俗施政,宽猛相济。他崇儒学,重礼仪,每到一地,都要与诸学子进行交流,勉励他们努力学习为国效力。他廉洁奉公,多次移官赴任,不带随从,只有一琴一鹤自随,到现在,依然流传着“一琴一鹤”的成语赞美他的廉洁。为台谏官时,他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有着“铁面御史”的美誉;经他弹劾而去职的一系列国家级高层官员,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案例,为在系统内纠错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践经验,对当今社会的廉政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他长厚清修,秉持操守,夜夜都要焚香于庭,将白天要作之事上告于天帝,“不敢告者则不为”,故“焚香告天”与“一琴一鹤”成为了他独特的行为标识。他的焚香告天逸事,得到清朝雍正皇帝的肯定,将它收录进了案头书《悦心集》,时时品味。他精通音律,尤善抚琴,工诗善文,其书法遒丽,所存手迹被尊为国宝珍藏于台北博物馆,诗词文章被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共十卷。任青州知府时,他闻雷开悟,被佛教界尊为祖师级人物而备受推崇。元丰二年(1079),他以资政殿大学士太子少保致仕,归养故里,元丰七年(1084)薨,终年七十七年。凶信传到京师,天子缀视朝一日以示悲痛,赠太子少师,谥“清献”,御题碑名曰“爱直”,敕令文彦博篆额(该残碑现仍在衢州莲花山吾祖墓前),又敕令苏轼撰写《赵清献公神道碑》并手书(该碑已失,据说毁于“文革”,又说被附近村民抬走盖猪圈,无考)。

清献公原为天水赵氏后裔,因被封于南阳郡公,则由此而开宗立谱,为南阳赵氏始祖,第一世也。

清献公长子山亢早逝,由次子山几侍立左右。山几生云,云生诚,诚生晟,晟生宏,宏生袆,袆生景文。景文公字子彬,南宋末年进士,任兰溪主簿,“在任以廉介称”,“岁饥,粮价腾涌,府君发粟平粮价,全活数千人,民不忍其去,即寓居之”(徐原语)。主簿公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当他决定以兰溪为家时,就做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决策:买山造茔,将他以上三代祖宗即高祖诚公、曾祖晟公,祖父宏公迁葬于兰溪,衢州故里剩下清献公、景仁公山几、云公三代及以上祖坟,“自是,衢族浸衰,兰之孙子日就繁庶,族与地符合,废兴非偶然也”。(赵志皋语)根深才能叶茂,兰溪南阳赵氏家族的兴盛,除了清献公清德护佑之外,也有主簿公深植根基之功!故兰溪南阳赵氏家族尊主簿公为始迁祖,为第八世也。

主簿公生四子,析居三乡:紫岩乡凤林、甘棠乡石场、河西。次子存仁公过继给主簿公之弟省元公景成,居城南隆礼坊,吾嫡祖也,此为第九世。

告天台因何而建?

经过元朝及明初的繁衍,到明朝正德年间,南阳赵氏已经成为了兰溪的大家族,广有田宅,人口繁庶。但是,有一个问题让赵氏家族很纠结:兰溪赵氏在祭祀祖宗时,一般都在兰溪祭祀始迁祖主簿公及以下的列祖列宗,而去衢州祭祀始祖清献公。但随着族中人口的日益繁盛,去衢州祭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齿以千计”(赵志皋语),每每遇到祭祀清献公大典,就很难组织,何况古时的交通很不方便,动辄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祭祀队伍,交通安全问题也很难解决,相对而言,在兰溪建立一个专门祭祀始祖清献公的场所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华公赵佑卿挺身而出!

告天台何人所建?何时始建?

先祖东华公,讳佑卿(15161593),字汝弼,号东华,城南隆礼坊存仁公脉下,清献公十九世裔孙,家谱中排行为继十三。嘉靖丙午年(1546)乡试中举,历任高安教谕,建平、保康、尤溪、乳源知县,在雷州同知任上致仕归乡。他“耿介自持,乐交名士,不与俗浮沉”(《光绪兰溪县志·卷五列传》)。在高安任上,他“奖进人才”。在建平任上,他“才能任事,不顾私情,筑山阳、杨学、潘城等圩,民立祠以祀”(《雍正建平县志·卷十七名宦》。在尤溪任上,他“居官如家,爱民若子,定赋不扰,听讼无冤,以忧去邑,人惜之”(《乾隆尤溪县志·卷五名宦》。他至诚至孝,隆庆元年保康任上,丁父忧去职,三年制满,赴尤溪任,但因老母体弱多病不能随任,故不得不再次去职,时任福建巡按刘良弼对他的评价是“在任清勤,官箴无玷(《四库别集·刻中丞肖岩刘公遗稿·遵例终养等疏》)

东华公创建告天台,并非是因为家中财富丰饶,他家在赵氏家族中,只“值中人产”(赵志皋语),但他的祖父、父亲“皆崇佛,行善事”(赵志皋语),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他这样的建议就能获得一致同意而得以实施。且在早些时候,他的从叔巽斋公赵时齐,为修建赵氏宗祠捐银八百两,又助爵杯、祭仪等,共捐资达一千两银子,这在四百多年前是一笔非常庞大的巨款,但在中国的许多家族中,有能力的子孙要为祖宗事业多出力,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赵氏家族也不例外。

告天台的建设于何时开工,尚无明确的记载,但竣工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是有明确的记载的,当时在建平(今安徽郎溪)任上的东华公,请时任兰溪知县的李得阳邑侯写了一篇《告天台记》,文中就明确记载了告天台的竣工时间:“……今修立家庙,以景文为始祖,别子为祖之意,其义最精,而袆府君与清献公未及也,乃复立亭于县治福山之巅,以祀清献,而配以袆府君,名之曰'望衢’,望思本源意也。亭既成,予一日登之,见夫金玉六华,耸秀献奇,兰荫甘露,列翠排青,婺水瀫江,纡回沉碧,而衢之山川远眺在目。予叹曰:'嘻,是亭之建,厥意远哉!夫常人之情,必触物而兴怀,而子孙之感必顾名而思义。睹河洛者思禹功,望西方者怀周德,其机然也,亭曰望衢,则不惟春秋灌荐报述矣。后之登斯亭、望斯景者,必将曰:是衢也,吾祖宗之所世居也,是衢也,吾祖宗之所自来也,衢不可忘,则孝思之情愈笃,凡其乐生敦本而远追清献之风于弗替者,是亭启之矣,岂徒资舒畅历览山川雄槩已哉,斯亭也,东华公主之而嘱予为之记。予惟事以人重,文以德传,范文正记岳阳而洞庭增胜,予自愧德业文章不足以当文正之万一,而予忝令兰,且属东华公之旧治,则知赵氏之详与东华公之深者,莫予若也,义不可辞,遂述而记之。”

按照李邑侯的文章描述来推断,告天台竣工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夏末及秋天之间,

因何名为告天台?

李得阳的文章中,明确表示,东华公建造它的时候,甚至建完之后相当的一段时间,都是称为“望衢亭”的,但后来为何会更名为“告天台”呢?主要原因有二:一、该建筑依山垒石成台,高阶上数十,则名为台也宜;二、吾祖清献公焚香告天之轶事,世所乐道,故以颜斯台载诸邑志。可以说,几十级石阶沿山而筑是形,清献公焚香告天是神,神形俱备,望衢亭就变成了告天台了。事实上,望衢亭之名一直没有变更过,只是大众更容易接受神形俱备的“告天台”之名,所以,望衢亭就成了曾用名了。

关于告天台的优美诗文

东华公创建告天台,檐角飞翘,气势巍峨,峙立在天福山之巅,成了兰溪一道亮丽的风景,面对如此美好的画面,工诗善文的赵氏家族岂能无诗以赋呢?

在吟咏告天台的诸诗作当中,应以巽斋公赵时齐(1510----1583)的《望衢亭八景》最为有名。

瀫水环漪

水华千里抱城流,曾泛当年载鹤舟。

明月满江风静夜,令人闲眺几回头。

福山远眺

凭高万仞见江山,吴越潆回咫尺间;

独坐虚亭漫怀古,诗成将欲抱琴还。

古寺僧钟

月上城南古刹峰,锡游归路听云钟。

飘然冷露沾吟笔,隐隐如闻和太空。

中洲渔笛

江边日落水云西,若个渔舟泊柳堤。

夜静数声来枕上,梅花吹落点春溪。

桃坞春芳

东风吹雨过山家,红满虚崖几树花。

莫向溪头点流水,禹门鳞甲奋雷车。

兰阴秋馥

玉露冷泠谷更幽,含芳香气集枝头。

扁舟欲买寻僧院,凝坐谈空澈素秋。

城头夜月

粉堞连城古郡南,秋风今夜看新蟾。

拍栏一笑缘多兴,诗就归吟薄露沾。

亭角朝霞

回出凌霄石上亭,海霞栏角带云层。

坐中幽兴疑成癖,高隐年来更有人。

巽斋公赵时齐简介:

先祖巽斋公,讳时齐,字子巽,号巽斋,城南隆礼坊存仁公脉下,清献公第十八世裔孙,家谱中排行为乾八十六,嘉靖丙辰科(1556)进士及第。他能诗善文,刚直不阿,廉洁奉公,文武皆通,初授行人司行人。适逢嘉靖九庙灾,巽斋公两度奉诏出使与诸藩王打交道,“馈赠一无所受”(《光绪兰溪县志·卷五列传》)。当时是宰相严嵩当道,买官卖官大行其道,有人向巽斋公建议,他一概严辞拒绝。嘉靖三十八年(1559),户部黄懋官以月粮不给招致兵变,京师沸腾,巽斋公“单骑出谕,汹汹遂平”(蔡国珍语)。嘉靖四十年任赣州节推,得到了赣州督抚、抗倭名将、义乌籍老乡尧山公吴百朋的赏识,于嘉靖四十三年升任赣州同知。巽斋公与尧山公同为敬仰前辈王阳明操守学问,因吴百朋见婺州刻本质量太差,遂命巽斋公重刻《阳明先生全集》,为王阳明的文化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时三巢贼赖清规作乱,吴百朋向嘉靖帝献计清剿三巢,帝从之。巽斋公会同官军移师龙南,进讨下历,将赖清规歼灭在峒鼓嶂。因平贼有功,巽斋公于隆庆元年升任福建按察司佥事,“搜奸剔蠹、民乐更生”,(《光绪兰溪县志》)。后因迟迎当朝宰相遭遇降职,巽斋公愤然辞官,回家著书立说。

他的上司、同年、吏部尚书蔡国珍赞他是“文章空世,政事空世,德义节操尤空世”。

昔日的兰溪城区南门西边,有一座“绣衣坊”,就是纪念这位为兰溪争光的乡贤,旧址就在现在的绣衣巷巷口。绣衣巷,在天福山麓,巷口正对着告天台,巽斋公旧居也!

文懿公赵志皋简介

东华公赵佑卿建造告天台,取得了赵氏家族上下的一致支持,在这些人当中,最为有力的支持者就是东华公的堂弟、文懿公赵志皋。赵志皋写了一首诗,名曰《告天台》,将告天台的高洁意境阐述得尤为精确。

告天台

寂寂萧森夜景移,焚香石告天时。

惺惺不作康衢见,默默尤虔屋漏思。

直节岂因浮世改,虚怀直与彼苍期。

高台此日还谁筑?奋起云礽百代师。

先祖文懿公,讳志皋(1524---1601),字汝迈,号瀫阳,城南隆礼坊存仁公脉下,清献公第十九世裔孙,家谱中排行为继三十二,隆庆二年(1568)进士,中第一甲第三名,即探花。他是继枫山先生之后,又一个将“兰溪”一词提升为国家级地名的人物。古人多礼,对德高望重或地位显赫之人,都不直称其名与字,一般都只称其地名以示恭敬。如章枫山先生,那时候的称谓是“章兰溪”。文懿公位居大明万历朝首辅(宰相),全国上下称他必定是“赵兰溪”。他是家中的长子,“将生也,母夫人梦日华绕室,及生,美如冠玉,双目炯炯,绝异凡儿”,自幼跟着堂兄东华公佑卿学习。东华公长他八岁,待他一如自己的亲兄弟。其父课责甚严,“每以仁山、枫山二先生为法”(赵志皋语)。他于嘉靖二十八年乡试中举,之后,六次京考,前后耗费二十年时间,终于在隆庆二年高中探花。自此,他才开始踏入仕途。初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广东按察司副使、南京国子监祭酒、北京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等职。万历五年因夺情事件忤逆张居正一再被谪直至休官,遂回到老家,筑“灵洞山房”,遍邀各地名流对六洞山景区进行赋诗题咏,将一处幽僻之所炒作成一个名闻遐迩的佳山秀水,如王世贞、赵用贤、王锡爵、吴文华、王祖嫡、詹景凤、徐用检、汤显祖、唐邦佐、胡僖胡应麟父子、喻均(兰溪知县)、赵佑卿等人,都为六洞山景区留下了大批优美的诗作,《灵洞山房集》就是六洞山风景的文言文版的宣传册。大明万历首辅赵志皋是六洞山景区的首任代言人。后复官,万历十七年(1589),叶永盛任兰溪知县,赴任前去拜见文懿公,因家乡浮桥久废,公即将修复浮桥的重任托付给了叶邑侯。叶果不负重托,在任期内完成了悦济浮桥的修复工程,当文懿公得知这一喜讯时,“喜而籍手以拜,曰:'敝邑其藉是以无濡褰,世世席之无斁!’”。他曾上疏陈太后,为栖真寺乞请得《大藏经》一部,六百余箧,兰溪佛教界历代将其尊为至宝,现部分藏于兰溪市博物馆!文懿公担任内阁首辅后,因国力积弱,他弹精竭虑,力撑危局,几年内共上几十疏,乞休回乡,均不获允。万历二十九年,公久病难支,自知不久于世,乃最后一次向皇帝进言:“臣病至此,瞑目长逝矣,无可复言矣!捐臣六尺之躯,何足以报皇上三十年知遇之隆?虽就永诀,瞻恋之私,即九泉之下,能顷刻忘朝廷哉?将死之人,不能委婉其辞,据事直陈,愿皇上垂听焉。所言之事,依然是“请册立、罢矿税、简阁臣、用言官”四事。又书《永诀遗言》:“予以一介草茅,久荷皇上天高地厚之恩,未能图报万一。奄忽永诀,感激铭骨,惭愧入地,惟愿圣寿齐天,蚤定大典,用贤保民,汝曹世世无忘国恩,九泉瞑矣!”书毕而瞑!一片忠心,可谓感天动地!既薨,天子缀视朝一日,赠太傅,谥文懿,设祭十三坛,差行人司护柩归葬故里,崇祀府县乡贤祠,敕建专祠春秋二祭。

旧时,兰溪县城南门外,有一座元辅坊;西门内有一座探花坊,皆为文懿公赵志皋立。今有在天福山麓的探花巷,巷口直接面对着告天台,即当年文懿公的故居。

历史上的告天台有几次毁建?

历经四百五十年,现今所存的告天台,早已不是当年东华公所建的原物。历史上,告天台有过三次建设。

首建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东华公在建平(郎溪)任上,这一次的建设最耗时力。赵氏家族代代都有堪舆高手,东华公的父亲兰谷处士即为当时的堪舆高手,东华公也深得家传。他在全国各地为官时所造的建筑,几乎都成了当地扬长补短的风水佳作,时有人称道之。告天台是东华公光宗耀祖的重要建筑,自然不可掉以轻心,从选址、坐向、用料,高度都倾注了相当的心血。基脚全部都由红条石沿山垒砌而成,工艺相当精细,其所耗费的工程量,可见一斑。

清嘉庆十二年,(1807),因周围人用火不慎导致火灾,赵氏宗祠及告天台也被焚毁,跟离东华公首建,为242年。

道光十六年,1836,被毁29年后,赵氏家族着手重建告天台。这次由总祠、各支祠及族人共同捐资,历经三年,于道光十九年(1839)冬月竣工,由绪尧锡公、维履泰公等人负责施工。此再建也。

同治四年,(1865),遭遇飓风袭击,告天台再次被毁,距离道光年间的重建,此一建只维持了26年。

民国七年(1918)三月,民国初期政治人物椒圃公赵曾蕃从瓯海道(即温州)调任金华道尹,赴任途中,听说兰江畔有清献公后裔在宗祠内创办著存学校,几年来成绩斐然,就偕兰溪县知事盛鸿焘公一起前来参观,拜谒了南阳赵氏历代祖像,并登上告天台遗址,眺望江山诸景,不胜荆棘铜驼之感。他认为告天台应与“严先生(子陵,笔者注)之钓台,岳武穆(岳飞,笔者注)之墓道”一样,长存于天地间,“倘漫然任之荒废,子若孙固受其咎,官斯土者讵不受其咎耶?”当他得知赵氏族内早有重建计划,欣然赞同,当即表示捐俸襄助。赵氏家族得此嘉议,遂在族内发起募资,加上兰溪各界热心人士的积极参与,共募得资金三千大洋,于民国八年(1919)七月动工重建,由枚臣公纹典负责,“鸠工庇材,昕夕弗懈”(赵曾蕃语),年底竣工,此第三建也。

赵公曾蕃,(1874---1927),字椒圃,祖籍安徽,出生于南京,赵畇之孙,张绍棠之婿。如今人们虽已渐次遗忘了他,但在百年前的民国初年,他却是个相当活跃的政治人物,民国四年,大总统袁世凯召见四名全国有声望的道尹,赵曾蕃即是其一。曾蕃的曾祖父是清朝嘉庆元年恩科状元赵文楷。赵文楷最有名的政绩,应该是嘉庆五年代表皇帝出使琉球国(当时称中山国),册封新登基的国王、后妃及文武百官,赐给中山国国王王冠、锦袍、玉带,并在途中著有《过钓鱼台》一诗,充分证明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后来,赵朴初将其祖墨宝真迹捐赠给国家政府,为钓鱼岛归属提供有力证据。赵文楷之孙赵继元,即赵曾蕃之父,其妹嫁给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李鸿章。李鸿章即为赵曾蕃的姑父。赵继元次子赵曾裕,其孙为一代宗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社会活动家赵朴初。赵曾蕃为赵朴初的叔祖。赵继元之女,赵曾蕃之姐,又系李鹤章次子李经羲之妻,(李经羲曾于1917年任民国总理)。椒圃久慕清献公英名,故对告天台重建之事格外用心。告天台竣工后,他又撰文拟联,为告天台增色!且他在金华道尹任上,不仅仅倡议重建了告天台,还将《赵清献公文集》重新刻印出版,并亲自作序,现浙江省图书馆有该版藏本。

告天台的额匾楹联

鹤唳彻遥天,常使丹心通帝座;

琴声寒夜月,永留清白在人间。

告天台现存的这副楹联,确为明孝宗御题,但并非是为告天台所题,而是为衢州清献公祠题写的。

明弘治十二年(1499),明朝廷要求各地崇祀先贤以励风俗,衢州知府沈杰趁机上奏朝廷,要求将该府所辖的清献公赵抃之祀定为春秋二次官祭,并坦言之前他及前任们都是未经奏请的私祭。他希望朝廷能够比照苏州范仲淹的祭祀规格,将赵清献公的祭祀规格制度化。明朝廷同意了沈杰的奏请,御赐祭文、钦定祭品,御题楹联一副,悬于清献公祠内。嘉靖四十四年(1565)。东华公建造告天台竣工,将此联抄录于台柱。

民国八年,告天台第三次重建后,当时的社会名流赠写了许多额匾楹联,使告天台身价倍增!现谨录各额匾楹联。

额匾部分:

长厚清修

民国八年八月

大总统徐世昌题

与天同旦

民国十年冬月

浙江省长沃洲张载阳敬书

清风万古

民国八年十月

浙江省长伊通齐耀珊敬书

清德流芳

   民国八年十一月

   金华道尹太湖赵曾蕃敬题

清标霜洁

   民国十年五月

   兰溪县知事西昌熊宪章敬题

景仰清风

民国十四年二月

兰溪县知事南皮赵英镇敬题

柱联部分:

独标韵事贻琴鹤,

应有清芬逮子孙。

       民国八年八月

大总统徐世昌题

敢昭告于上天神后,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

         民国八年十一月

浙江省长伊通齐耀珊集句并书

四面江山环几席,

一龛香火洁纲常。

         民国九年庚申一月

         太湖赵曾蕃敬题

登台瞻栋宇重新,忆当年正色立朝,仰不愧,俯不怍,一瓣心香盟夙夜;

放眼幸江山如旧,愿我辈持躬涉世,守官箴,守家范,两行琴鹤奉宗风。

告天台建自有明,前清同治四年被毁于风灾,先贤胜迹顿成瓦砾之场,戊午夏曾蕃奉檄履金华道尹任所,舟舣兰江畔,入祠瞻谒,登台故址,感慨系之与祠裔赵君枚臣商复旧观。枚臣笃行之士,发大愿力与合族筹议输资重建,而独任其劳,绌而自筹补助,鸠工庇材,昕夕罔懈,八阅月而工竣不徒,先贤馨香重荐,而于道德风教关系匪,曾幸睹落成,谨缀数言以志景仰。

                         民国九年一月

                         太湖赵曾蕃撰并跋

先生真伟人,试瞻铁面威稜,琴鹤一官千载活;

兹台旧名迹,到此丹霄豁朗,溪山百里半城收。

余于丁巳冬来宰兹邑,慕清献之遗风而惜告天台之久废也,值道尹赵公椒圃莅临,力倡建复以维风教。赵氏族人踊跃从事,幸观厥成,喜而书此。

                    民国八年冬月

                    知兰溪县事岭南盛鸿焘敬志

燕天昌后,赖我祖明德克巩丕基,十仞峙崇台,如见馨香虔露告;

鸠工庇材,托彼苍神灵相成此役,千秋升苾祀,尚闻渊默有雷声。

                    民国八年冬

                    裔孙纹典敬献

杰构重新,呼吸依然通上帝;

清芬恪诵,步趋惟愿效先人。

           民国八年冬

           裔孙统鸿儒敬献

道之以正,永为世则;

灵其来格,右我后人。

    先清献公为有宋一代名臣,清风亮节史册称之,即焚香告天一事已足传千古而不朽,祠右旧筑告天台祀清献公像,历朝均列入祀典,今以年久失修,族人集资葺治,焕然一新。庆华羁于职守,未克躬与其役,深有愧焉,爰集石鼓文为联,敬悬台右,述祖德、扬清芬,愿与族人共勉之。

                                民国八年七月

                               裔孙统庆华谨志

三衢对峙,八景题诗,愿后人到此怀清,吸尽溪山无限好;

九曲层台,一炉香火,仰前代存兹手泽,时来风月最为佳。

                            民国八年冬月

                      裔孙丝以源、以焯仝敬献

地势迥异寻常,大好河山归眼底;

天威不违咫尺,无私日月在心头。

                     民国十七年秋月

                    裔孙纹佩瑜、佩球同敬献

天鉴告寅衷,好在四面当空,穿户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

炉香焚子夜,全仗寸心有主,临江相照,横山明月福山山。

                    民国十七年秋月

                    裔孙丝以煌敬献

第三次重建负责人简介:

赵典,家谱中排行为纹二千二百七十三,原名文聚,字枚臣,曾任兰溪城区议事会副议长、县商会名誉董事,创办本祠,著存学校董理,重建告天台,并修清献公专祠及改造延升二宗祠。对于地方公益,建西笑亭,疏浚官塘各埠站,改建邑庙头门街衢公墙、育婴堂,捐资兴学,多有善举,获浙江省长奖给银质一等嘉祥章,金华道尹赵曾蕃赠有“功高疏沦”匾额。

第三次重建撰联人统庆华简介:

赵庆华,家谱中排行为统一千五百三十,字燧山,香港拔萃书院毕业生,两广电报学堂毕业生,清邮传部主事,民国国务院秘书,交通部航政司司长,参议院议员,获二等嘉和章、三等文虎章。育有六子四女,女赵绮霞,又名赵一荻,人称赵四小姐,民国十七年(1928)为张学良秘书。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被囚禁,二十九年去湖南陵张囚所,辗转伴至台湾,甘苦相共数十年,1964年与张举行婚礼。台湾报纸称之为红粉知己,首缔盟

绵绵瓜瓞,生生不息,自宋迄今,我南阳赵氏已经走过了千年历程。清献公的盛德威名,经过一代代赵氏族人的传承,到今天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告天台,因为承载了赵氏族人瞻念祖德、孝亲敬祖的厚重文化而备受关注。曾经香烟缭绕的它,已经寂寞了几十年。几十年,吾祖清献公未曾享祀矣!如今,我辈只有匍匐在衢州清献祠里,略表孝思!何时,告天台能够重启朱扉,铺张列陈,箫管罗列,丝弦备举,肃雍和鸣,惟祖是听!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我南阳赵氏族人,能再面向衢州,为吾祖清献公燃上一炷心香?

滔滔兰江水,浪花淘尽英雄,东华公,巽斋公,文懿公等等已经随风逝去,但他们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与巍峨耸立的告天台一样,已经化作兰溪的一部分,为兰溪的山川增色!

套用万历三十四年(1606)石楼公徐学聚为《兰溪县志》写的序言:“盖方舆间有婺,婺有吾邑,吾邑有告天台。告天台于方舆,弹丸尔!顾告天台名于吾邑,吾邑名于婺,而婺名于方舆,婺之有吾邑重矣,吾邑以告天台重于方舆,邑之所以志也!志,方舆之所重,载笔所以难也!”

谨以此文献给告天台建成四百五十周年!

赵清献公抃三十一世裔孙女  丝婕羽  

2015年7月18日

(原题为《山川有待,人文际会 ——告天台史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