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谏官周怡•壬午遇良师

 北麓湖人图书馆 2023-08-10 发布于安徽

鼎镬不避,沟壑不忘.

必如是,乃可为士,不然皆伪也.

臣即死,当奋作国家镇地鬼。

话说谏官周怡

壬午遇良师

周怡十八岁那年,考取了秀才,进了太平县的县学,成了入学的生员,称为“诸生”。这一年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登基,是嘉靖壬午(1522)年。在县学,周怡遇到了一位“博学善书”的良师李橘。

李橘,字庭贡,号锡蓭,顺德(今河北邢台)人。李橘“学殖崇达”,在嘉靖壬午年,考进了明代国立最高的学府“太学”,因为清贫,任由吏部谒选,被授于太平县的司训。县志中载为训导,为明代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员,属于国家的正式教师,是为县儒学的辅助教职,协助教谕掌管文庙祭祀,教育训诫生员。

嘉靖元年,一个少年“游邑庠”,一位青年“游太学”,就这样,在黄山轩辕峰的麻川河边,结成了终身难忘的师生情谊。

在二十年后的辛丑(嘉靖二十年1541)春,周怡理刑顺德为官的第四年,李橘这年正月在老家顺德去世。他在“属纩(临终)之前日,谓其孙可观曰:'吾故仕太平,周子(周怡)方为学宫弟子,今老于邢,周子来理郡宪,知我者周子,吾死,必周子铭我。’可观遂请于先生,作墓志铭(《讷溪先生文录▪卷之六▪明故阌乡教谕锡蓭李公墓志铭》)。”他们师生的友谊,也因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李橘到太平,带来了太平县一方文化的昌盛,在推动地方文化的兴盛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从周怡给他撰写的墓志铭来看,太平县学政此前荒废已久,李橘积极协助同年来的教谕林文绰(焯),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兴盛的法令条文,大刀阔斧地整顿教育风气,极大地提高了太平的文化教育水平。从嘉靖初年起,太平县的文风鹊起,甲第蝉联。

“吾太平学政久弛,时闽人林公文绰(焯)来主教事。先生适与皆,至林公振饬科条,丕变士习,先生锐意协成,每晨与亲授,诸生书于斋,三日课试于堂,虽风雨不辍。诸生循循向学,翕然有苏胡(湖)风至。”

所谓“苏湖风”,就是“苏湖教法”,是北宋时期学者胡瑗所创,又名“分斋教学法”,这种教法一反当时“重视诗赋歌律”的学风,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重经义和时务,主张“明体达用”。胡瑗提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至理名言,创造了影响深远的“湖学”。王安石称其“天下豪杰魁”,范仲淹誉其“孔孟衣钵,苏湖领袖”,苏东坡直叹“今怀令古”。因此,朝廷派来的教谕和司训,全身心致力于太平县教育政策的改进,成效显著,所以周怡说,“今德先生功与林并称焉。”

“太平之彦,若方子涯若济者,举进士为御史,怡及崔子锦,孙子镐,相继得第,皆出先生之斋也,续维懋哉。”从“庚寅(嘉靖九年)升河南阌乡学谕”来看,李橘在太平县学的前后九年,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是名臣和名宦的有,崔涯嘉靖八年乙丑进士,周怡嘉靖十七年戊戌进士,崔锦嘉靖十六丁酉举人,仕汝州知州,孙镐丁酉举人,任瑞州府同知。他们都是李橘县学宫斋室中走出来的秀才员生。

不但如此,李橘还为地方赈灾做出了贡献,“太平尝饥当道,檄先生赈之,先生时发而均给大惠不滞,民赖以活者甚多。”周怡称赞他的恩师:“师道尊立,太平阌乡,盈门桃李,克闾兰芳。”

太平县学学宫两位恩师的教导,为周怡今后的人生道路,点亮了光辉灿烂的指路明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