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抗元英雄丁黼】03为青阳长山范仲淹祠堂作记

 北麓湖人图书馆 2023-08-10 发布于安徽

丁黼

南宋抗元英雄

 03

    为青阳长山

范仲淹祠堂作记 

范仲淹(989-1052),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文正”是人臣极美的谥号,是文人道德的极至,排名第一,历代皇帝都不会轻易把这谥号赐封给人的。“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语)。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yuè]。这个长山,在南宋末,经池州青阳县令丁植考证,在青阳县境内,现为木镇镇长山村长山组。

南宋期这个丁植,到青阳县令后,闲暇之日,喜欢“讨究朱贤遗事”,他打听到“长山去县仅十五里,朱氏之族故在。”他还在长山见过朱文翰后人保存的范仲淹手帖(书信)以及范母谢氏的画像。“遂访求其家,得公之绩谱遗墨及公与母謝夫人之画像,又从好古博雅之士,根据其本末源流。”通过考证后,就给范仲淹在此建个祠堂,大家就委托程爚[yuè]找到他的好友丁黼[fǔ],请他为祠堂写个记。

给范仲淹这样的名臣大儒作祠堂记,也不是普通人能胜任的。丁黼时任朝请大夫(宋从五品,第十三阶),算是当朝文官,时间是在绍定二年(1229),当时丁黼62岁,按他的阅历推断此时官职为“直秘阁知信州吉州”,或为“朝奉郎知信州军州军丁黼”(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一二《荐知信州丁黼等状》)。丁黼的《范文正公祠堂记》,作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九月二十有二日,详细记述了范仲淹在青阳的事,此记考证详实,影响深远,多次被收录到《池州府志》《青阳县志》《石埭县志》,以及现在的黄山区《乌石乡志》(2006),更为重要的是,此记还被范仲淹后人收入到《范文正公集》中,明确提出了“长山朱氏”在池州的青阳。

丁黼在作《范文正公祠堂记》前,也感觉非同一般,在府县志中录载为:“黼谢不敏”,在《范文正公集》中载为:“黼谢不敢”。可见给范仲淹这样的名臣作记,首先在府郡是德高望重,有一定的名望和地位的,文学功底定要深厚。当时在池州府,丁黼的名望可能最高,文学造诣也极高,虽然有品级五品,不算高,但他是是当时平阳大儒徐谊的得意门生。黄宗羲、全祖望编撰的《宋元学案》中,将丁黼列为徐谊门下第一,并说:“先生(丁黼)以平阳高弟,遍候诸儒,伯仲真(德秀)、魏(了翁)之间,晚年埋血沙场,大节凛然。”给范仲淹这样的大儒先贤作祠堂记,丁黼说不敢,也是有道理的。后人改为不敏,为他自谦,也是说得过去的。

青阳的“长山”和“读山”,也是因范仲淹而名噪一时的。(乾隆)《池州府志》(卷之九·青阳山川下)载:“长山在县东三十里,有宋范文正公祠,以待制滕宗谅(字,子京)配,丁恭愍公黼为之记。”在《志》(卷之十八·秩祀)又载:“宋范文正公祠在青阳县东二十里长山,宋末青阳县令丁植建,祀范文正公仲淹,以天章阁待制滕宗谅配,丁恭愍公黼记,今废。按:池州府城亦有元守王与祖所建三贤祠,范文正公其一也,亦久废。”《江南通志》也说:“读山,在青阳县东二十里,有洞如垂铎,石皆青黛色,宋范仲淹读书于此,故名。”《读史方舆纪要》池州青阳县还记载说:“古长山,在县东南三十里,秀拔群山,范仲淹尝读书其中,更名读山。”《嘉庆一统志》还记载:“读山,在青阳县东二十里,相传宋范仲淹读书扵此,上有读山、秀岩二洞,其北为长山。” 可见青阳的长山和读山,因范仲淹而名闻天下。

关于青阳长山朱氏,青阳《长山朱氏家谱》载:“始祖文翰,字苑文,宋范文正公之继父也。太宗端拱二年(989)进士,江南平江府推官,召考试馆职授秘阁校理。真宗即位,拜户部郎中。景德初,出为淄州长史,历盐铁度支判官,知宿州,摄河中府事,迁平江刺史,解组归。仲淹以继父长育有恩,常思厚报,及贵,用南郊所加恩,乞赠太常博士,岁别为享祭。配初氏,赠恭人。葬城北杏花村庄东南。继配谢氏,即仲淹之母。

丁黼《范文正公祠堂记》中,详叙了宋名臣散文大家范仲淹与青阳长山的关联,及其为范公修建祠堂作记一事,详细介绍了范仲淹在青阳长山生活的时间、年代、缘由和后人为其建祠来历。

他在文章中写到,范仲淹“为宋名臣,凡宦游处,人怀其惠,莫不有祠。”虽然他没在池阳做过官,“亦祠之学宫”,是因为他“少长于长山朱氏”。宋史本传和欧阳的《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言他:“生二岁而孤,母贫无依,改适长山朱氏。”序中还有言去应天,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但没人知道长山在什么地方,朱氏是什么人,而范公在那里寓居了多长时间?

从文中,我们可以了解范仲淹生平事迹和诸多事宜。“生二岁,而孤母贫无依,改适长山朱氏。”从《祠堂记》知,范仲淹生于“端拱”(989),“二岁”淳化二年(991)来青阳长山定居,“景德之末,祥符之初”(1007-1008)去应天,北宋时期的应天府,在河南的商丘。推算下来,范仲淹在青阳生活了十七至十八年之久。欧阳修在《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中云:“去应天,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从文中,可见范仲淹对母亲和朱氏感情最厚。“欲便亲养” 去广德做官。“公留止往来长山,历时最久,其亲爱顾念朱氏情义最笃,皆以母故也。”在《范文正公集》(八·言行拾遗事录卷第一)也有载:“公以朱氏长育有恩,常思厚报之及贵用。南郊所加恩,乞赠朱氏父太常博士。暨朱氏诸兄弟,皆公为葬之,岁别为乡祭。朱氏子弟经公荫,得补官者三人。”

记中,对祠堂的建设规模及情况,进行了详述,还介绍了“公与滕为同年进士,生尝荐诸朝,死尝铭其竁,欲以配祀。”缘由。“滕子京墓”在青阳新河镇,直线距离“长山”不足十公里。因修建公路,其墓志铭出土,今保存在青阳县博物馆内。

丁黼所作的范仲淹祠堂记在(乾隆)《池州府志卷之十八·秩祀》名为《宋丁黼范文正公祠堂记》

《范文正公集》(九·褒贤祠记卷之一)的《池州范文正公祠堂记》全文如下:

文正范公,以劲节大志,盛德壮烈卓然为宋名臣,凡宦游,人怀其惠,莫不有祠。

池阳虽非公所仕之地,而亦祠之学宫,盖以其少长于长山朱氏也。国史本传及欧阳公撰神道碑俱云:“生二岁而孤,母贫无依,改适长山朱氏。”然人漫不知长山为何地,朱氏为何人,而公之寓于其家几何時也?

天台丁君来宰池之青阳,政成暇日,讨究朱贤遗事,慨然慕之。长山去县仅十五里,朱氏之族故在。遂访求其家,得公之绩谱遗墨及公与母謝夫人之画像,又从好古博雅之士,根据其本末源流,既毕,委故人程君爚遇黼而言曰:“将为祠堂願有述焉。”黼谢不敢,其请益坚,有不得辞。

凡公之立言立功,具载方册,不必赘叙,独以其在长山之事言之。谨稽诸记录,公之父镛,从吴越钱氏入朝,历成德成信武宁军,掌书记以卒。元妃陈氏,继室以谢氏其卒于徐也,归塟于吴中天平山,陈氏属也。谢氏无以为生,改适朱君文翰。

公生于端拱二年,犹在襁褓,随母鞠于朱氏云。公族有在应天府者,故公以及冠辞母,绝江逾淮,学于应天。盖景德之末,祥符之初也。阅五六岁登进士第,则在祥符之八年,欲便亲养,授广德军司理叅军,迎母以往。摄集庆军节度推官,辟泰州西溪监税,再辟兴化县令从楚川粮料院。母终于楚。天圣五年,公复如应天府,晏元献公知之,表掌府学。服除乃归宗易名。越明年,晏公再荐,召试为秘阁校理。始克请于朝,追赠父母,迁奉母丧,葬于河南尹樊里万安山下。

参考岁月,公之从朱姓几四十年,登科记用今氏名,后人改之耳。朱氏之谱则文翰以景德初,尝任淄川长史,后以公赠典得太常博士。公之手帖,与博士之孙延之,在明道二年,乃改郡至丹阳,時犹称延之为秀才,而待以子侄礼。又一帖,在庆历五年者,则称之为官人。盖已受公奏补,而帖中颇及延之兄之子,求异姓恩泽事。

由此观之,公留止往来长山,历时最久,其亲爱顾念朱氏情义最笃,皆以母故也。公之宦游,远者三四岁,近着一二岁,犹皆立祠,长山独无祠可乎?此丁令君所以拳拳不能已也。

放礼诹经,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皆所宜祀。公与数者,殆无愧焉。其神气精爽,如五行丽天,芒寒色正,不可晦蚀,中国夷狄,所共瞻仰,岂特其平生经历之处,宜奉祠事,而犹区区于是长山者?盖祀国之大节,邦政之所成,可以兴起人心,可以扶持教化,此不特为公设也。

祠堂择地之爽墱,且与朱氏附近,为屋十楹,有室以奉遗像,有堂以严祭享,有东西厢以居守祀者憩,待祀者固以门扃,缭以周垣,夹道以松杉,而直达于通衢,规模邃洁,不侈不陋,费从官给,役不民劳。委学职王震、董其成、朱氏近族守其祀亦可矣。

令君又云,去长山数里,有滕公子京待制墓。公与滕为同年进士,生尝荐诸朝,死尝铭其竁,欲以配祀。黼尝闻公之守严修子陵祠,而以唐隐士方干配,况滕既奇才,而公与之同时共事,情好欵密,以配公祠为宜。遂并书赞其決,且念来者勿废云。

绍定二年(1229)九月二十有二日,朝请大夫丁黼记。

亦不知为何《池州府志》未录“放礼诹经,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皆所宜祀。公与数者,殆无愧焉。其神气精爽,如五行丽天,芒寒色正,不可晦蚀,中国夷狄,所共瞻仰,岂特其平生经历之处,宜奉祠事,而犹区区于是长山者?盖祀国之大节,邦政之所成,可以兴起人心,可以扶持教化,此不特为公设也。”这一段和落款日期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