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一种危害极大的骗子!

 xiaosuperman 2023-08-10 发布于广东

斐君按:

自从换了新单位后,我接触了很多人,了解到一些奇闻异事,有些可以说是闻所未闻,堪称“传奇”,不是局内人的话,永远不会知道这些真相。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当下一个特殊的群体——“科技骗子”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位非常了解地方招商引资和“科技型企业”内幕的朋友告诉我的,讲的都是他的亲身经历。这位朋友之前在一家“高科技企业”工作,直接服务企业负责人——某“科技骗子”,还负责企业对公(政府)事务,了解很多内幕。之所以分享这个故事,是因为科技骗子的危害极大,浪费了很多资源,尤其是地方的财力,希望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对“科技骗子”的警惕。以下为正文。

Image

一些“双一流”“985”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动辄打着学校旗号,通过搞什么产学研合作,筹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之类的高大名堂,在地方政府、高校或企业当中忽悠项目、忽悠钱、忽悠荣誉和地位,挂着“高科技”“创新创业”的壳,四处投机倒把,刻意鼓吹欺诈,不仅捏造的项目难以落地,更能通过伪造科研经费财务数据,从中谋取私人利益。

某科技型企业负责人姜某,某985高校博士毕业。大家都称呼他姜博士,而不称呼姜总。他也喜欢人家喊他博士。

姜博士喜欢查阅各式各样的政府网站,他对这些任职的官员如数家珍,出生年月、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任职、什么时候调任什么职务记得一清二楚。让你佩服他超强记忆力的同时,更让你自然而然地猜测他与这些官员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也正是因为这些猜测,曾让外界一度错以为某部的某位司长是他背后的靠山。

按理说,科技型企业肯定要搞科研,但是姜博士说:我们只做资源的整合,我们不搞科研,而且一定不能搞科研。因为搞科研要很多钱,很多人,很多时间,这是以后的事情。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把现有的高科技的东西拿过来,包装一下,哪里能用上,就直接拿来用。

一到酒桌之上,姜博士顿时显得精神奕奕,各级政府最新的政策,信手拈来,妙语连珠,十分活跃。若有领导在场,则不失时机的点出数名与该领导相关之人,陈述厉害,然后又查短信又打电话,以示关系非同寻常。

除了喝酒以外,姜博士的忙碌还体现在热衷于参加各类研讨会、技术考察、企业合作等活动。他常常在全国各地作一些考察,身份也不同,有时是技术专家,有时是成功企业家,有时候是潜在大客户。在他的微信朋友圈内,时常看见他今天在上海参加这个峰会,明天在杭州参加那个座谈,他热衷于这些会议,不仅不在乎这些高额的交通费、住宿费与活动费用,对公司业务的推进更是心不在焉,为何呢?

因为参加这些活动,他的那些照片和合影,朋友圈动态,都有助于打造其个人“科技型企业家和高端人才”的品牌。这个品牌对于其个人来说,有着各种好处和利益;而企业业务的开展,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短期内根本没有收益,只是他打造个人品牌的工具而已。

他和他所谓的科技型企业给外界的印象,又是科创企业,又是高新企业,又是研究中心,又是院士工作站的,各种来头大大小小的领导只要被他一粘上就马上变成他丰富的背景资源,加上又整天出席这些搞学术研究的各式各样的会议,让人一眼望去,很难分辨得出他到底什么来头,而这种效果也许恰恰正是他所想要的

公司业务开展得不顺,导致公司内部人心惶惶,一片混乱,但在外界看来,却丝毫没有影响公司高大上的形象。但是,投资人不是傻子,开始不再投资。但是,姜博士并不着急,因为可以通过造假来搞到钱。怎么造假呢?

我的这位朋友许弘,有很强的文字功底,而且吃苦耐劳,当初姜博士招他进公司,看中的就是其文字功底。姜博士开始安排他编写各类莫须有的工作汇报,编制花样繁多的科技申报项目,什么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创业大赛、重大科技专项等等,偶尔还要冒充专家去地方现场开展工作。这样的工作,越来越让许弘困惑且无聊,甚至还有些惶恐。

然而,正是这种无用功,再加上创新创业企业家和名校博士两杆大旗,在2021年上半年的这段时间内,姜博士先后接待了来自A市、B市及C市的三波招商部门、科技部门领导的来访与考察,达成了系列科技项目投资意向书

A,姜博士获得政府免费提供的3000多平方的行政大楼用来搞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的安全科学研究;

B,则获得了政府提供的7200多平方米的工业厂房,承诺用来生产和制造微型消防车辆;

C市,得到了当地政府1000平方的办公区域,还有用来购置办公器材、人才引进等各类补助资金,并承诺要建院士工作站。

起初,许弘并不理解姜博士为何这样热衷于到各地去占地,虽然能拿到相应的政策和补贴,但是这些政府都是有要求的,比如A市政府给出的要求,其中有一项是“2020年的产值达到人民币2000;而C市政府的要求是建立院士工作站

这些东西,对于一个几乎倒闭的公司来说,显然是无法完成的。但在这件事情上,姜博士显然技高一筹

A,利用政府先行拨款的优势,大搞产品展示厅建设,营造出科研与资源整合的假象,来应对政府部门的各项检查;

B市,姜博士安排人员将产业基地公司空置的办公家具都迁置工业厂房里,让政府相信我们即将大刀阔斧真干一番;

C,他则特意招聘了一名同济大学材料学博士,要求每周前往当地坐班两天,算是公司正常运营。按照他的说法就是:先做些样子出来,政府给钱就真干。

但是,这样的权宜之计,一旦时间久了又会怎么样?没想到许弘的疑虑又一次被姜博士所打消,只听他说道:这些地方的领导要出政绩,我便给他们作功课,但是投资总是有风险的,先应付个三年五年,就算那时公司倒闭,领导还在不在主要位置上,谁能说得清?你看看我们,在本地这样的二线城市搞投资屁都不是,到那些地方就不一样了,小地方投资政策是真得好,答应去了就能把你当宝一样对待!

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倘若哪天真被政府看穿了,估计最终结果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一旦追责起来,这里面会牵扯到很多人,不仅招商部门、科技部门这些直接部门难逃干系,甚至连当地的市委、区委也会因为审查不严担负失察责任,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认倒霉,最终不了了之,息事宁人。更别说某些部门可能本身就把这种事情当成一种潜在的交易手段,就算捅出来也会千方百计把它压下去,哪里能深究得下去?想到这里,许弘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一面不断摆出摇旗呐喊高歌猛进的姿态,一面又不动声色玩起金蝉脱壳的把戏,只因为身上摇曳的光芒,刺瞎了众人的双眼。

A市的高速铁路安全科技研究中心项目,是姜博士玩得最溜的一个项目,可以称为姜式骗局

他先是在当地找了几个颇有资源的合伙人,通过他们与政府牵上线搭上桥,利用自己名校出身及企业家背景,以人才引进的方式,一分钱不投,就得到了政府提供的办公大楼、装修启动资金、个人房屋补助还有后面的几百万政府专项风投基金,就连原先要求的每年2000万产值,也因为科研企业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型企业,不能以产值作为考察指标而和谐掉了,本事不可谓不大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不以产值考察,那么政府又以什么作为考核的依据呢?而答案就是所谓的科技成果。这对姜博士来说,简直小菜一碟。

许弘在未入公司之前,真的认为一个公司拥有一两项核心技术专利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进了公司之后才发现,实用新型可以找人写,软件著作可以找人写,甚至连发明这类东西,都是明码标价,只要有钱,甚至一个假想或思路,这班人都能帮你杜撰出来!A市公司一注册,姜博士便委托第三方专利申报公司,杜撰并申报了一批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

正是这些人为的批量输出的知识产权或者称为科技成果的东西,成了姜博士有恃无恐到处忽悠的优质项目,也成了他名下十几家空头公司申请什么高企、科创板、科技火炬企业的铺垫石。

而姜博士公司的产品及业务,也因为这些伪技术,已经由最初的消防安全巡查巡检、乡镇推广微型消防站,逐渐转变为绿色建筑设计、生态城市规划,进而又变化成轨道交通火灾安全研究、高速铁路火灾安全研究、新能源汽车电池防火研究、5G数据机房防火研究、智慧城市、智慧金融,几乎无所不能!疯狂伪造和鼓吹科技成果的背后,姜博士看到的是政府对科技招商的盲从

科学是第一发展力”“智造强国的大浪潮下,政府坚信科研型企业比一般的生产企业具有轻资产、无污染、高附加值等难以取代的优势,于是,对科技型企业招商大开绿灯。但是,就算一家初创型科研企业真有一些可转化的核心技术,但要把这种技术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应用到市场上,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专业人才以及其他科研条件的,而这个过程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十年甚至更长。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风投机构也好,政府也好,对待科技创业项目如其说投项目,还不如说是投而这个如果光环够耀眼,演技够高明,是很容易让人看走眼的。

当然,政府里面也不全是瞎子,既然A市企业要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型的企业,有些样子还是要做的,光靠这些专利技术显然是不够的,在这一点上,姜博士可谓煞费苦心。

在筹建初期,姜博士就把A市公司定位为有看点,因此大搞展厅建设。没有展示产品的时候,姜博士就要求许弘等人使出浑身解数,从全国各地的消防器材销售厂家、生产厂家借调一些产品,贴上公司标签来充实展厅,应付上级部门的来访、调研和检查。

大部分情况下,这些领导来了,听听问问看看,也就过去了,但总有个别领导对这些产品有些见解。一旦发觉领导对这些产品的科技含金量存疑时,姜博士便岔开话题,开始拿出专利上那些什么“5G数据机房防火设备正在调研生产线来大讲特讲,这种张口就来的功夫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够学会的。而对于那些要来工程中心看实验室建设及实验设备的,姜博士则以实验室要建立在研究产品的基础上,必须先完成产品生产线调研等等为由敷衍过去。

有了这些表面上的成绩,姜博士不仅成了该市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他所谓的专家团队,还由市科技局进行推荐,申报了A市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在这份接近两百页的人才团队申报书内,姜博士的个人资料再一次被放大。本来仅有的1篇能被SCIEI索引查询到的论文数量被改成十几篇,什么省级二等奖,部级一等奖,全部莫须有,而所谓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大部分是他的同学,几乎都在学校担任全职,在人才引进这件事上,有的知道这回事,有的压根就不知道这回事,而专业相关度更是无从谈起。正如他自己所言:这些申报材料加上一些身份证、毕业证或相关合同附件,动辄一两百页,里面多少真,多少假,谁去细查?

但是,不管姜博士多么会忽悠,公司实际的业务却始终没开展起来,公司内部开始人心惶惶、管理也混乱不堪。

姜博士其实早已开始耍起了金蝉脱壳的把戏,混乱不堪的公司业务丝毫不曾影响他个人名声在外,先是报名某央企的事业招聘,后又申请了某民企500强的领袖计划,后又申请到某理工学院作副教授、硕导,最终,名校博士、访问学者、创新创业企业家、先进科技工作者等数道光环,让他拿到了这所大学的聘用书

这样一个骗子,居然堂而皇之的进入大学,成为教授、导师。可悲可叹啊!

只要足够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我们就不难看出,姜博士身上所映射出的,是当下许多高学历人才创业不为人知或知而不言的乱象怪象:随意私刻学校公章搞产学研,挂着学校的名义搞研发中心,开办各种名目的创新创业公司来包装自己,巧立科研项目套取政府的政策奖励,请人代写或伪造科学实验数据来刊登发表EISCI文章,聘请第三方公司来编制上百份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来申请高企,科创板……

他们高举着科研”“创新的大旗,将自己层层裹在耀眼的光环当中,为四处投机倒把,真正将拿来主义借力打力的学问用到极致,用一颗聪明的大脑将学校、政府、企业与他人统统玩弄于鼓掌之上!

思索了良久,许弘决定将自己的经历写出来,让社会更多的人或部门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有所警觉或者有所反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