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军师长英勇就义,多年后发现籍贯有误,湖南人还是贵州人?

 兵说 2023-08-10 发布于云南

作者:武陟东旭

1933年4月上旬,湖南茶陵红8军军部,军长萧克、政委蔡会文和红21师师长龙云、政委李芬吵成了一锅粥。

争吵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萧克和蔡会文决定,红21师编入红23师,龙李二人不同意。

龙云和李芬表示,要给上级发报申诉。

那么,萧蔡决定合编的理由什么?龙李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后来怎样了?

在红军历史上,不同时期曾经出现过3个红21师。

巧合的是,这3个师命运都很坎坷。

右江红7军21师,1931年初在广西成立,师长韦拔群、政委陈洪涛。

他们分别在1932年10月和12月牺牲。

红8军团21师,1934年7月成立于江西苏区,师长周昆,政委黄甦。

师长周昆,政委黄甦

1934年冬,部队在湘桂边境被打散,21师并入红5军团。

师长周昆1938年失踪,政委黄甦1935年牺牲。

红10军团21师,1934年11月在江西苏区成立,师长胡天桃。

几个月之后,红10军团在浙江省西部的怀玉山地区的谭家桥一带,遭到包括王耀武补充旅在内的蒋军毁灭性打击,师长胡天桃牺牲。

因为几个21师的命运都很坎坷,军史中关于他们的记述篇幅不长。

本文着重介绍江西苏区红7军21师。

1932年3月14日,湘赣省委以红军独立1师和3师为基础组建了红8军,李天柱为军长,王震任代政委。因李当时正在养伤,由冯达飞任代军长,归彭老总的3军团指挥。

1932年9月,冯达飞到红军大学任职,王震则出任湘赣军区省军区代理司令员。

在此情况下,红1方面军独立第5师师长萧克、江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蔡会文走马上任,分别担任军长、政委。

蔡会文(1908年1936年)

红8军辖2个师:22、23师。

萧克觉得这点力量太薄弱,就把目光投向属于红军3兵团指挥的红21师。

该师师长名叫龙云。

独立12师师长叶长庚,政委袁任远

说到龙云,人们常常会联想到“云南王”龙云。

与其同名同姓的红军将领龙云,也是西南人,他1903年出生在贵州锦屏县,苗族。

家里兄弟四人,他排末尾。父母无法养活孩子,将他过继给了没有子嗣的叔祖父。没想到,这个过继给别人的孩子出息了。

叔祖父家境不错,用心供龙云读书,龙云曾经在武汉高等中学就读,可以说是满腹经纶。

北伐战争开始后,龙云投笔从戎,成为国民革命军第10军的一名连长。

后来,他遇到了湖南独立第5师第1团团长彭德怀。

二人一见如故,彭德怀欣赏龙云的学识,对他说:“到我这里来把,训练士兵。”

就这样,龙云跳槽,成为彭德怀团里的随营学校队长。

1927年7月,在邓萍的介绍下,他加入了组织,时间比彭总还要早一年。

邓萍(1908-1935)

1928年7月,龙云参加了彭德怀、滕代远、邓萍领导的平江起义,后担任中红5军第2纵队中队长,在黄公略领导下东征西杀,在湘鄂赣边区坚持游击斗争。

1929年后,龙云先后在红3军团第8军和红4师任职。

其间,他参加了长沙战役和赣州战役,都有不俗的表现。

1930年10月,蒋军对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

这时候的龙云,已成长为红1军团第12军第35师师长。

他指挥若定,身先士卒,率全师将士英勇作战,为粉碎敌人的“围剿”作出了突出贡献。

1932年,龙云任红3军团第7军21师师长,率部参加水口宜黄黎川等重大战役,也有不俗表现,受到彭总赞誉,说他是“三军团的龙将”。

龙云和李芬除了指挥21师,还指挥着独立12师和6支游击队。  

回到文章开头,萧克主张21师合并到23师,之所以让龙、李人不满,是因为他打算将二人调走,到红军4分校任职。

这样一来,龙李二人肯定有意见。

萧克和龙云,在此之前都是红军师长,现在萧克成了龙云的上级,容易让后者不舒服。而现在萧克要将自己“降职”,就有了龙云的激烈反应。

萧克这样做的第一个理由,罗绍辉语说是“龙云太过骄傲,和萧克合不来”。

萧克

第二个理由,是“不会打仗”。

龙云肯定是不服气的,他如果打仗不行,红1军团、红3军团的首长林彪和彭德怀,怎么都会让他担任师长?

李芬虽然是政委,但他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参加北伐战争和农民武装暴动,以及三次反“围剿”,也是身经百战,在枪林弹雨中成长起来的将领。

那么,为什么会说他们不会打仗呢?

1932年10月下旬,李芬率两个连从罗市偷渡过赣江,本来是掩护萧克等率部过河的。可是,他听说附近驻有地主武装,便自作主张去攻打。

结果不早不晚,恰好蒋军第59师一个营从那里经过,袭击了正在渡江的大部队。

红21师后卫部队和独立6师一起,将那股敌人打退,但也付出了伤亡100余人的代价。

这让将萧克、蔡会文很生气。

第三个理由是,是部队减员严重。

红21师经过几场战斗,伤亡较大,团一级的编制已经撤销,全师事实上只剩下4个步兵连。因此,1933年4月26日,萧克决定撤销红21师番号,该师指战员补入红23师。

对此,李芬和龙云坚决反对。

尽管如此,萧克也不会退让。

合并虽然是萧克和蔡会文的主张,但经过了上级的批准,已经形成命令,岂能朝令夕改?

尽管原师长龙云、政委李芬激烈反对,还给彭总发了电报,但回天无力。

但李芬也有依据,因为上级下达的命令中,并非让21师全部并入23师,而是白纸黑字写着“将21师一部……”。

因此,李芬坚持要留下一部分战士。

萧克无奈,只好再次给上级发电,要求全部收编21师。

上级很快同意了萧克的建议,事实上21师也就500多人了。但龙云和李芬想不通,他们直接给彭总发报,要求回到3军团部去工作。

彭总思来想去,没有答应龙、李的请求。

理由也简单,这是命令,怎么能擅自更改?

军团长彭德怀和政委滕代远

于是,龙师长、李政委改任红军学校四分校校长、政委。

有人质疑说,既然你说人家打仗不行,那怎么能让打仗不行的人去军校培养人呢?那教出来的学生还能打仗?

不过后来发生了一些事,二人没有去军校就任。

龙云除了给彭总发报,也给朱德、项英发了电报,说自己不适合“一兼两职”。

需要指出的是,原来萧克是打算让龙云担任军区参谋长兼任军校校长的。

这样一折腾,萧克干脆建议不去军校了,他们坐起了冷板凳。

1934年7月,第8军又组建一个师(红18师),二人才重新出山,担任师长和政委。

1934年8月,萧克(军团长)、王震(政委)指挥的红6军团开始西征,龙云的18师负责断后。

红6军团领导人

9月20日,军团在贵州东部的石阡一带被湘桂敌军包围,龙云指挥18师浴血奋战,掩护兵团突围。

18师损失惨重,54团几乎覆没。

10月14日,军团在距甘溪20公里的板桥再次遇险,龙云亲率52团,再次担任断后任务。

经过一番厮杀,主力部队安全撤离,52团却陷入湘、黔之敌的层层包围。

激战三天后,52团只剩下百余人,在龙云的率领下,从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杀出一条血路,可是这条路也是绝路,前面是高耸入云的困牛山,山的三面是波涛汹涌的黑滩河。

激战三昼夜之后,52团弹尽粮绝。

团长田海清率领战士集体跳崖,龙云则身负重伤,落入敌手。

在狱中,他拒绝了敌人的威逼利诱,也拒绝了老上级、原红16军军长孔荷宠的劝降,最终在武汉就义(之前政委李芬在孔荷宠的劝说下叛变投敌)。

孔荷宠

遗憾的时候,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很长时间内没有搞清楚他的籍贯,很多资料中说将军是湖南浏阳人。

直到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将军的籍贯有了准确的说法。

更令人遗憾的是,有的文章说龙云非要当师长,而政委叛变是因为不肯屈尊低就。

还有的文章说,龙云和52团指战员睡过了头,所以才被敌人消灭。

事实上,断后不是一个师,而是只有52团一个团。

当时6军团被冲散,担任前卫的18师49团、51团跟兵团失联。

而18师的53团由王震率领,这说明根本用不了那么多的兵力,并没有文章中说的“全师”担任掩护任务。

一个有力的证据是,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在回忆录中说:“52团是湘鄂赣久经战斗的部队,在行军中为后卫,遭敌包围,全团苦战数日,惨遭损失,18师师长龙云惨遭杀害。”

人无完人,龙云跟萧克因为21师的整编问题意见不一,是很正常的。

但要说龙云睡过了头就不合情理,就算一个人睡过了,难道大家都睡过头了?

还有,改变方向突围,到底是为了什么?

龙云将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此文也意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够更多地还原这位红军战将的革命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