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亦正亦邪说鳌拜(一)

 昵称MJRlOV28 2023-08-10 发布于辽宁

鳌拜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

概括地来说,鳌拜早年出身将门,骑射功夫过人,是满族的巴图鲁(满语 baturu 的译音,简单来说就是勇士的意思。它象征了一种荣耀,也是激励清朝不断努力奋进的标志)。他跟随着爱新觉罗家族南征北战,无论是在关外与明军的生死交锋中,还是在入关定鼎中原后巩固统治的大小战斗中,都展现了一代武将的英姿勃发之势。是功臣 也更是忠臣。可一世英名却在大势已定时晚节不保,在康熙初年辅政时期飞扬跋扈,独揽朝政,展露逆反之心,最后败在还是少年的玄烨手中。虽然凭借着赫赫战功免于刑戮,但也最终身死禁所。

亦正亦邪说鳌拜(一)

鳌拜

鳌拜还是一心为主的忠臣时,谁都不会想到几十年之后的鳌邦会来个如此的人格大逆转。

还在皇太极当政的时候,鳌拜虽然年轻,却也早早地就鞍前马后随征出战,凭借着一身武艺为皇太极立下了赫赫战功。君臣二人也在合作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皇太极死后,鳌拜依然初衷不改地辅佐皇太极的儿子顺治,且是在面对多尔衮这样强敌的威逼利诱下。

坚持了数年,终于等到多尔衮死去,少主顺治正式登台,鳌拜才又重见天日,这时已经位居忠臣行列。

对于这个看着自已长大的,并且始终左右陪伴的老臣,顺治可谓是重视至极,不仅让其管理国家大小政事,还在白己临死之时封他为辅政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康熙。

亦正亦邪说鳌拜(一)

少年康熙

随着顺治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鳌拜忠义之臣的形象也渐渐开始落下了帷幕。早期的一代忠臣在晚年时却死于篡位造反的罪名之下。而亲手为他钉的就是皇太极的孙子、顺治的儿子﹣康熙。

如果说欲望是个无底的大坑,那么权力就是一根充满了魔法的魔杖,人的意志稍有怠泄就会被它的法力所引诱,最终掉进坑中,葬身其中。鳌拜正是在顺治死去之后不知不觉沉浸在了欲望的漩涡中慢慢被淹没的。顺治托孤的时候,鳌拜虽然名列四大辅臣之末,却在后来一步步地居于首位。

在利益与忠义的天平上,鳌拜还是倾向于了利益。鳌拜后期的“奸”终将把之前大半生的“忠”给抹杀全无。

一个人从大“忠”到大“奸“,除丁自身的变化之外,也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的滋养。

鳌拜一世英名的毁灭,根本上说,其他三个辅臣也有责任。索尼在当时的四大辅臣中资历最高,他本身文武兼备,是四朝元老,比鳌拜资历还要深得多。但是年龄不饶人,人到老年之后,就会对责任的认知皮有所减弱,再加上也确实是年老体弱,很多事情都是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索尼之所以对鳌拜采取放任态度,还由于四大辅臣中的苏克萨哈实在不能入他的眼,因为苏克萨哈本是多尔衮的手下,后又归顺于顺治的。所以,在鳌拜和苏克萨哈产生矛盾,激烈争斗时,索尼的这个天平就自然而然地偏向于鳌拜,倒不是因为他和鳌拜有多么的“情投意合”,只是因为对苏克萨哈太多厌恶。

亦正亦邪说鳌拜(一)

索尼

而苏克萨哈虽然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辅政大臣,却由于自己曾经有过变节经历,所以不但别人瞧不起他,就连他自己也多有自卑心理。两者加起来就造成了苏克萨哈在四大辅臣中是最没有地位的一个,可以说是个完全的摆设,对熬拜或者索尼都没有牵制的作用。所以,尽管鳌拜与苏克萨哈有姻亲关系,但是在很多行动上,鳌拜都是在针对苏克萨哈。

四辅政大臣最后一位,遏必隆姓钮枯禄氏,有个背景很深厚的家庭,其父亲是后金的五大开国元勋之一的弘毅公额亦部,母亲是和硕公主。按说在如此深厚的家庭背景支持下,要大展拳脚未必是件雄事,但是,这个遏必隆本人却是个胆小怕事、随波逐流之辈,虽然官至铺臣之职却完全没有乃父遗风,能力非常有限,常常追随随拜。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毫无牵制力量的鳌拜胆子越发大了,其他三人有的想着明哲保身、有的自愧低人一等、有的只为趋炎附势。所以,在辅政期间实行的政策基本上是鳌拜一人之见,这无疑是往鳌拜野心的小火苗上实实在在地浇了一桶汽油,形成燎原之势。

这样,从1661年到1669年的四大臣辅政时期的历史,实际也就是鳌拜逐渐专权的历史。孝庄和玄烨,老的老、小的小,对于鳌拜来说不足为惧。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小看了孝庄这个年过半百的女子,低估了玄烨这个表面上只顾吃喝玩乐的小儿。

亦正亦邪说鳌拜(一)

孝庄

鳌拜是一代武将,先后跟随、辅佐过三个皇帝,辅佐顺治时,皇太极余威、余恩犹存,而且顺治也是他力争而立的,所以他还能忠心耿耿。可玄烨就不一样了,辅政时鳌拜已然是三朝老臣,且掌握大权,没有与之对抗的人,所以他对年幼的康熙也就不那么看得入眼,蔑视之意渐渐公然表露。

在朝堂之上,鳌拜常常横眉怒目、张牙舞爪地当着重臣的面顶撞小皇帝,呵斥大臣更是毫不顾忌。遇到重大节日时,鳌拜也身穿黄袍,只用帽结作为唯一区别。他一次又一次地挑战康熙的忍耐力,更是无时无刻地打击着对他的权势构成威胁的人。

鳌拜对康熙周围的人尤其注意,稍有风吹草动就大开杀戒,视国法于不顾,在康熙身边当差的安费扬古就是死在鳌拜之手的一个冤魂。因为在康熙身边当差,所以安费扬古见到鳌拜的次数比较频繁,加上鳌拜与他父亲之间的过节,所以安费扬古对待鳌拜的态度当然不好。鳌拜怀很在心,想方设法地寻遍机会对付他。

欲之加罪何患无辞,在康熙三年(1664),鳌拜终于以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把眼中的仇人安费扬古送上了永远的不归路。其实鳌拜也就是随便给安费扬古找了一个罪名,连康熙的面子也不给。

儿子死得如此之冤,作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老父费扬古当然对鳌拜痛恨不已,可是还没有找到报仇的机会,就被鳌拜给处死了。

鳌拜后期简直到了无法无天的程度,一点小事就能点燃他心中的怒火,康熙的话更是不能入耳。朝中的大臣们也各个因为鳌拜的举动而草木皆兵,因为得罪鳌拜总免不了死,只是或早或晚的问题。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人是鳌拜屡次寻思中的陪葬品之一。康熙自然也深知其中奥妙,但是因为手上没有实权,便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希望其他辅政能站到自己的一边谋求转机。没想到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极易惹火烧身,只是沉默不语。康熙气极,虽然鳌拜层层施压,但仍不允许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康熙十分想把这三人的性命保住,不惜与鳌拜硬碰硬,没想到康熙破釜沉舟的反抗终究还是没能改变三人惨死的结局。这时,一代忠臣的影子在鳌拜身上再也寻觅不到了。

亦正亦邪说鳌拜(一)

苏克萨哈

虽然由于孝庄太后联合索尼、苏克萨哈在后台的运作,使康熙在14岁时终于得以亲政,但是鳌拜却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更加放肆地想要排挤甚全处死其他辅政大臣,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苏克萨哈。这时候,鳌拜拟定那些莫须有罪名的功夫已经炉火纯青,他给苏克萨哈捏造了包括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将其处凌迟、族诛这样的极刑。虽然苏克萨哈不该杀,康熙也对其极力保全,可是到最后还是难免死于鳌拜的屠刀之下。这时候的康熙已然接近了将要爆发的临界点,鳌拜在民间为非作歹,自己为他背黑锅,朝中的忠臣又被他一个个迫害致死,大清的江山如果继续这样进行下去,势必会被新的崛起力量赶出政坛。孝庄太后也感到,这鳌拜已经到了不得不除的地步。于是,祖孙二人紧锁眉头在灯下苦苦琢磨,到底怎样才能将鳌拜一举拿下?

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历史中,有两位女性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是绝对不可忽略的。一个是带给大清乃至整个中国巨大灾难的慈禧、另一个便是孝庄。

与前者恰恰相反,孝庄几次力挽狂澜,救大清于危难之中,更是培养出了“千古一帝”﹣康熙。可以说,康熙在政治上的成就离不开祖母孝庄太后的悉心裁培,那风光无限的“康乾盛世”更是有孝庄的一份劳苦在其中。

可以说,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的帝业。正是孝庄身上所充溢的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影子,塑造了康熙政治修为的成就。康熙自从顺治于中接过了一堆烂摊子开始,除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北方和西北地区叛乱、与侵略中国东北大片领土的沙俄侵略者做出了顽强的斗争,迫使沙俄侵略者退军境外.....这一切功绩的背后,大都离不开孝庄明里暗中的推波助澜与紧要关头时的力挽狂澜。

正如康熙(玄烨)日后所回忆:“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年幼的康熙在接收了父亲顺治死后留下的大片江山,茫然四顾,就算是天生我才,才刚刚八岁的娃儿,在豺狼虎豹的围追堵截中又能施展出什么伟业来?真的是除了自己的祖母,几乎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信赖的人。

在利益诱惑之下,忠与奸的转化往往就在眨眼之间。当初信誓旦旦的四大辅臣终究也没有禁得住考验,背叛的背叛,自保的自保。背离了誓言,各做打算,完全不把这对祖孙放在眼里。玄烨年龄还小,对此自然难以应付,只觉得鳌拜那斗大的拳头越来越多地在自己的眼前挥舞,除了委屈、气愤、无助、恐惧之外再无其他。

但政治经验丰富的孝庄,却不露声色地密切注视事态发展并一次次给孙子出主意。鳌拜的飞扬跋扈一次次挑战着年轻气盛的玄烨,但在玄烨决心爆发前一刻,总会有孝庄用安抚、坚定、睿智的话语将玄烨胸中愤怒的火焰熄灭,让这位少年天子明了一个“忍”字的深刻含义。让他明白忍不单单是委曲求全,更能成为手中的救命稻草。在力量薄弱的时候,务必遵循一个“忍”字,越是风雨飘摇的时候,越应该忍辱负重,忍气吞声,忍耐地同时笼络大臣,等到势力大了,再将乱臣贼子一网打尽,这可算是孝庄给玄烨上的第一堂课了。

孝庄不但让玄烨忍辱负重,自己也放低了身为皇太后的高贵姿态,对四大辅臣,尤其是鳌拜向来都是刚柔并施、好言好语相对。她这样做,无非是想在这幼君继位之初,稳定朝堂。

鳌拜辅政期间结党营私,专横擅权,全不把皇上、太后及其他辅政大臣放在眼里,苏克萨哈因与他抗衡,遇事力争,被诬陷致死。因圈地事件,鳌拜尤其与玄烨的老师魏承谟结怨颇深,不时地向孝庄进言要求更换帝帅,想就此除掉魏承谟这个忠良。孝庄深知魏承谟的委屈,但更知道鳌拜手中权力的厉害,决定还不宜逆他的意,故而顺水推舟表示早有换帅之意,只是苦于没有合适人选。完全没有贵为皇太后一说不二的架势,就算是鳌拜想找茬儿,也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完全发不出力来。但在鳌拜准备置忠臣于死地的时候,孝庄又强如钢铁,毫不含糊。

之前,孝庄同意解了魏承谟的职其实是想留他一条生路,等鳌拜明着说想杀了魏承谟之时,她却也是力保忠臣毫不退让。鳌拜让玄烨气愤难忍,同时也让孝庄急在心头,心里不时在暗地盘算着,怎样才能为自己的孙儿除去这一个祸害。

老庄就是这样,一边安抚着权臣,一边安慰着孙子,一边在烛光揺曳中夜不能寐,苦思让孙儿在不利局势中站得住脚的灵丹妙药。为了笼络四大辅政老臣,孝庄皇后亲自登门拜访称病的索尼,还特意为他的孙女和康熙安排了大婚,将索尼的孙女封为皇后,双方结为亲家。

索尼不肯舍命为康熙办事,但是他得为自己家族的荣辱兴衰考量。直接与皇帝攀上亲戚并不是谁都有这个资格的,所以,老了却不糊涂的索尼决定拼着自己的一把老骨头,为自已的儿孙搏上一搏。

同时,被当作政治工具的女人还有遏必隆的女儿钮枯禄氏,她也被封为皇妃。这些人物的选择上都是经过孝庄精心计划过的。

在为孙儿择立皇后时,孝庄舍去遏必隆之女,选中赫舍里氏,旨在防范鳌拜借镶黄旗之女成为皇后之机,进一步扩大实力,同时也是针对主幼臣骄的情况,对清朝元老索尼及其家族予以荣宠的笼络措施。孝庄此举还改变了皇太极和福临时期皇后莫不出自蒙古额尔济吉特氏的惯例。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满蒙贵族联姻政策,而是从巩固皇权、安定政局的现实角度出发,全然以大局为重,表面上只是一场普普通通的皇帝选妃,却也能看出孝庄虽为深居简出的女流之辈,其实更是一个拥有着战略眼光与灵活态度的女政治家。

敌众我寡的形势迫使孝庄在之后一次又一次地频走险招,险中求准地把赌注又压在了九门提督吴六一的身上。孝庄犀利的眼睛并没有被后宫厚厚的围墙阻拦在外,她看清了吴六一的性格之本质,并对症下药地施以仁义与信任,而非动用金钱与权力。后来吴六一果真在铲除鳌拜时不负重托,立了大功,把决定大清命运的一场戏完美地演完。

嚣张的鳌拜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戎马一生却裁在几个布库(满语意指摔跤手)拳下。

玄烨对自己的祖母充满了寄托之情,凡事不论大小,都要听取一下孝庄的意见。鳌拜下台之后,孝庄放手让玄烨治理朝政,使年少的玄烨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当三藩作乱时,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乘机叛乱,这对根基不稳的清政府无疑是雪上加霜,严重威胁京师的安全,康熙日不安食、夜不能寐。关键时刻,孝庄皇太后坚决果断地做出决策,全力支持康熙平乱,并且拨出宫中金帛加以犒赏三军,还向康熙推荐人才说:“图海才能出众,盍任之。”康熙定然是信任不疑,即诏图海“授以将印”,领兵前往,很快就平定了布尔尼叛乱,使局势转危为安。

亦正亦邪说鳌拜(一)

在祖孙二人的携手努力下,清王朝从动乱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清王朝在康熙王朝形成第一个黄金时代,其中包含了孝庄的一一份功劳和心血。

康熙执政61年,以精勤政务而著称,每日临朝听政,批答奏章,从无间断;更能抛弃一已情不惜把女儿远嫁以换大清片刻清宁,也是一心为了国家的安宁。他为政宽仁,心系黎民苍生;鼓励垦荒,减免税银;雄才大略,成一代盛世,这些都与孝庄太后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