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中数学论文15篇
2023-08-11 | 阅:  转:  |  分享 
  
高中数学论文15篇

高中数学论文



摘要: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每一位

数学教师应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中的陈旧观念。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帮助

者、促进者、服务者,丢下师长的架子,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观念的转变,决定行动的落

实。教育是科学,科学的追求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求新。只有老师对这个事

业的不懈追求,才有与你共同成长的学生。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育论文 教育

高中数学论文:高中数学高效教学的实验的路径创新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无效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毫无生机活力;概念

的理解掌握依赖于死记硬背,复习巩固离不开题海,知识的习得要靠教师的讲授。教师剥夺了

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感悟的机会,抢占了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掩盖了学生学习困惑和存在的

困难,学生的表达缺乏深度,没有个性,更没有创见。部分教师虽能放手让学生探究,但由于注重

形式而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讨论没有突出重点,与教学设计的初衷相违背,学生盲目重复训

练,缺乏针对性,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笔者尝试进行了相关的微型实

验,探索高中数学教学中“减负增效”的策略。







一、高效教学的指导思想







高效教学是基于“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能获理更多有价值的数学知识”的出发点,树立全

面发展的质量观,主张“减负”和“增效”。







二、高效教学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嘴上喊,应试教育大胆行”异常怪异现象的背面,既有评估系统的缺陷,又暴

露教师的“双面人格”,出于对教育的良知,我们大声疾呼素质教育,但面对功利化的升学压力,

我们又拼命在应试的路上狂奔。效率低下的现实拷问着我们:素质教育离我们还有多远?无效

提问、无效讨论、无效讲解、无效训练像一把把套在学生头上沉重的枷锁,压得学生喘不过

气。高效学习能激发人的求知欲望,使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相反,事倍功半的学习会使人丧

失信心,产生困惑,弱化学习动机。高效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期望感,让学习变得主动而积

极。















三、高效教学的原则

1.低耗节能。高效教学的教师就是一台一级能效的电器——低耗、节能。心理学家卡罗

尔认为,学习程度=所花时间/所需时间。高效教学要求教师缩短所给时间,减少失控时间,降低

师生在学习上的耗费。







2.差异效益。由于学生的基础、能力、性格、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

的个体差异,切忌“一刀切”,盲目地运用僵硬的公式机械地评价所有学生。







3.全面素质。高效教学与追求分数是“道不同,不相为谋”,高效教学注重学生“知、情、意、

行”的健康发展,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既重视知识的传授效率,又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







4.师生共进。高效教学中师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它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效

率,还包含教师的成长效率。只有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才能发挥主体作用。







四、高效教学的实验策略







1.展示目标,明确内容。教师要开门见山,直达主题,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到问题的本质。

通过教师的介绍,学生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要完成什么任务。如在“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

中,教师提出问题:“对数函数是如何定义的?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教师提出教学任务:“本节

课我们通过与指数函数的对比,探索对数函数的性质。”教师的导入要简明扼要,不必追求花哨

的形式,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叙述,要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结构,把握学习重点,把自己的注意力放

在关键内容上。







2.整体呈现,形成方法。教师整体呈现目标,不必作过细划分,把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

知识结构,对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进行类比学习,既节约时间,又调动学生探索的主动性。如

在“曲线和方程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将学习内容与“直线与方程的关系”联系起来,提出问

题:“直线是几何图形,方程是代数等式,它们能否互相代表?”学生议论纷纷,经过讨论得出结

论:“直线可以看作点的集合M,方程可以看作解(x,y)的集合N,通过直角坐标系能将它们统一

起来。”学生通过证明“M中的元素都在N中,N中的元素都在M中”,自主探索“方程与曲线关

系”的定义及证明方法。







3.即时反馈,螺旋上升。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剖析问题,深入问题的本质。对于概念

模糊、基础不牢、解题不够熟悉的问题,教师要通过“训练—反馈—错点训练”循环式的训练解

决。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重难点知识要有意识地通过课时、单元、章节、学期循环式

的训练加以强化,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4.操作实践,师生合作。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习须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从活动

中学”。教师要摒弃机械模仿的教学现状,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

实验、操作等活动获得感性认识,学会在观察中思考、讨论、分析,在实践操作中主动寻求解

决问题的策略。如在“随机事件概率”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抛掷硬币50次,统计正面朝上

频数,并计算概率,从而分析实验结论。







5.创设情境,发展思维。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

通过计算、联想、类比等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在参与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启迪思

维,发展能力。如“基本不等式”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有一两臂之长分别为l■、l■(略有差异)

的天平,将物放左托盘称重量为m,放在右托盘称重量为n,则物体的重量G′=■.你认为这结果

正确吗?”再让学生通过计算探求物体的真实重量G:l■G=l■m,l■G=l■n,由此得出G=■.学生提出

问题:G′=■与G=■相等吗?如何比较?接着通过取特殊值来比较G′与G的大小,作出猜想:当

m>0,n>0时,■≥■。再通过证明推证猜想,得出结论。







五、实施方案







1.实验设计。学校实行电脑随机分班、由同一实验教师任教、课程设置、教学投入等方

面保持一致,尽量保证实验的真实性。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

方法,以及两极分化等状况进行实验。







2.实施。(1)前期数据。为保证数学的真实性,教师要分析考试、提问、作业情况,对实验

班和对照表在数学成绩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尽可能地缩小两班的差异。(2)处理。教师要依

照实验意图,控制好无关变量对实验效果的影响,保证两班的学习时间、学习量保持一致。(3)

后期分析。通过一学期、一学年的测试、作业等情况,以及调查问卷进行横向比较,了解学生

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进度等情况。







3.结论。通过对比发现,实验班的成绩大幅度提高,说明高效学习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调查显示,高效教学策略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学生思维等方面效果显着,学生独立完成作

业情况良好,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论文: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文/陈安贵







摘要:从目前的高中数学改革效果来看,我国新课程的改革,在给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

给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中数学在新课程改革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数学教

育以及学生自身素质的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努力,及时发现数学教学中存

在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进程。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主导地位;学习习惯







数学是高中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概括性,因此成为

很多学生学习的难点,制约了学生总成绩的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数学在教学

目标、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发生了变化,给高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结合多

年教学高中数学教学经验,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

和总结,并从数学教学的实践出发,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不重视兴趣激发

数学顾名思义是数的学问,高中数学开始变得抽象难懂,但是囿于职业疲劳和思想保守等

问题,导致目前仍存在沿袭守旧的照本宣科、理论灌输、题海练技等模式。这样的模式忽略

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这样的学习是被动学习,这样的课堂是消极低效的课堂。







2.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教学观、课程观和评价观,在新课程改

革之后,这些观念有的依然起到指导作用,但有的观念已经无法与新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如果

教师依然强调这些观念,将会严重阻碍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此外,新课程改革后,虽然强调采

用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但一些老师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依

然在教学过程中“唱主角”。如果依然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将会仍然

按照老师所规定的教学模式学习,只会一味地听从老师的安排,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

发散思维的培养。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占主体地位,只能被动地学习,将无法在根本上适

应新的课程改革。







3.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逐渐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学生成绩仍然是考核

的主要标准,一些老师迫于高考的压力依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

习题练习来提高解题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在根本上培养良好

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样如果使学生长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将会使学生失去对学

习的兴趣,使得大量数学知识点变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改革的成果再次成为应试教育的“牺

牲品”。如果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将会在知识点的认知和掌握方面出现

漏洞,不能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不同题型之间的联系,制约了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应对策略研究







1.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

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通过有趣、新颖的课堂导入方法,可以有效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所有精力都放在课堂的学习上,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例

如,在讲解《指数函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生物学科的知识,演示

细胞分裂的问题,细胞的分裂是由1个分裂成2个,再由2个分裂成4个,这样一直分裂下去。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建立细胞个数与分裂次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通

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明确数学在整个高中课程的重

要性,使得学生在掌握指数函数知识点的同时,掌握了细胞个数的计算方法。







2.重视对学习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合理的指

导。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不能将所有解题方法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解

题方法,这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进而养成良

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内容时,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删掉了一些三角函数的

关系公式,只保留了基础的关系式,如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三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等。这些

公式虽然没有在教材中提及,但仍然会在习题中有所考察,为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

行推导这些公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这些公式,还能让学生在自主推导过程中巩固三角函数

的解题能力。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练习,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3.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放下老师的“架子”,就会增加很多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只有和学生

建立了良好关系,才能借助这层“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

不断深入,学生逐渐占据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际的练习来提高学

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是提高这一能力的关键。教师只有主动和学生

交流,以互相尊重的方式去关心学生,才能真正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学生紧跟

老师的教学步伐,达到掌握知识内容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刚刚接触立体几何时,需要先让学生

建立一种三维的立体概念,在讲解三维向量时,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为学生

演示三维向量的关系,之后让学生也用手指来演示和体会三维向量每个坐标轴两两垂直的关

系。这样和学生一起“手舞足蹈”,很容易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

氛围中学习。







4.新旧知识结合,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新课程改革以后,教材将高中数学知识分成了多个板块,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分模块教学。

这样虽然是将不同的知识点分开教授,但是每个知识点都会有一些内在的联系。为此,教师可

以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用学过的知识来引入新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减少对新知识内容的

陌生感,还能让学生巩固已学习的知识内容。例如,在学习“对数函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与

“指数函数”相关的知识内容,如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等。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指数函数的图

象和对数函数的图象来引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样就会让学生潜意识中遵循学习指数函数的

步骤来学习对数函数,不仅可以加快学生对指数函数的学习进度,还能让学生将指数函数知识

和对数函数知识“捆绑”在一起,形成一种统一的知识体系,便于对知识内容的掌握。







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中数学在新课程改

革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努力,及时发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

对出现的问题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推进新课改改革的进程。













高中数学论文:高中数学模块课程实施的阻抗的方式创新

一、研究背景







课程实施是实现预期课程理想的手段,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理想课程能否得以

实现,其关键为课程实施能否按照理想预期进行.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调整和改革

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它从

规划、设计到实施,使课程决策者、编制者、教师和学生,都经历了从理想的课程到经验的课

程的多次转换.[2]由于教育者、学习者、教学条件、教育环境等教育要素对课程的编制和实

施都有不同的影响,所以课程实施可能使既定的课程发生种种偏移.而高中数学新课程课程与

课程实施者之间的适应性,是“理想化”的数学新课程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课程实施者对高中

数学新课程的认同或阻抗,直接关系课程的实施效果.







为了反映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情况,我们就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看法、选修课程实

施和模块课程教学等方面,在全国进行了大范围的调研.调研于2011年1月至11月在甘肃、

重庆、云南、湖北、北京、江西、河南、安徽、浙江、吉林十省市进行.我们对上述十省市

11608名学生(高一学生7844名、高二学生3764名)、1075名数学教师(高一教师952名、高

二教师123名)和62名高中数学教研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对251名高一学生、38名高中数学

教师和8名高中数学教研员进行了访谈,对7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观察.







调查问卷采用α系数作为信度指标,以内部一致性信度加以检验.采用分半法,将所有项

目分半来计算两半项目得分之间的积差相关.学生问卷总信度α系数为0.935,采用

Spearman-Brown分半相关系数计算方法得问卷分半信度0.840;教师问卷总信度α系数为

0.962,采用Spearman-Brown分半相关系数计算方法得问卷分半信度0.712.这些结果均表明

本问卷各维度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二、高中数学模块课程实施的现状







(一)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认同情况







问卷调查表明,近80%的数学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表示认同.通过访谈反映,教师对高

中数学新课程认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中数学新课程体现了数学学科内容的核心概

念.促进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等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二,高

中数学新课程突出多样性与选择性.课程标准提出“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多样课程”[3](2)的

高中数学课程理念得到受访的教师和教研员的一致认同.他们认为,高中数学课程兼顾了学生

必须具备的共同基础与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第三,高中数学新课程注意了学生的数学探究能

力培养.课程标准将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高中数学新课

程,关注数学应用,为学生提供数学内容的实际背景;设置“数学探究”、“数学建模”专题栏目,

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问题情境.这些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

应用意识,促进学生形成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3](3)这些理念在高中新课程教科书中表现

为,在问题情境中呈现数学概念,学习内容更多地体现数学应用,注意与信息技术整合,等等.







(二)高中数学选修课程实施情况







高中数学新课程由必修系列和选修系列组成,多样性和选择性是其主要特征.







被调查的十个省市的高中数学课程实施计划均由各地统一制订,所有普通高中均按照计

划执行.课程实施计划规定了数学必修课程、选修系列1和选修系列2课程的教学内容及顺

序,选修系列3和选修系列4课程供学校选修.然而,所有被调查的学校均未开设选修系列3和

选修系列4的课程,学生也无选修课程可言.学校是否开设这两个选修系列的课程取决于这些

课程内容是不是高考内容.若课程内容与高考范围相关,学校将其开设为学生必选课程(如选

修系列1、选修系列2的课程),这样的选修课实际上成为了必修课;若课程内容与高考无关(如

选修系列3、选修系列4的课程),学校就不予开设,这样学生就不可能选修了.因此,尽管高中

数学新课程设计具有选择性,试图“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3](2)但是这一课

程设计理念并未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得以实施.







(三)高中数学模块课程实施情况







被调查的师生普遍认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教科书与以前教科书有很大的变化.新课程教科

书与以前的教科书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按模块编写,教学内容间可有不同的结构

体例;二是教科书的内容选取更多地关注了实际问题;三是教科书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习的题材.这些变化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中数学新教科书按课程标准的模块编写,每个模块内容单独成册.被调查的师生认为,

这样的教科书内容及要求具有弹性和选择性,可为不同学校的学生学习提供不同选择.对于模

块课程,有46.1%的教师认为这样较以前的教科书更为科学合理,40.2%教师认为更利于教师

教学,49.8%教师认为更利于学生学习(见下图).







尽管有近一半的教师对按模块编写的教科书能够适应,但仍有许多教师和教研员并不完

全认同教科书按每个模块分册编写.在访谈时,教师和教研员表示出对高中数学模块课程及教

科书存在的疑虑,主要有以下几点.(1)模块课程使有机联系的数学知识被肢解,不利于学生掌

握数学知识.(2)模块课程增加了教师教学困难.增强高中数学课程的选择性是必要的,但不是

只有模块课程这种方式.如可以在教科书中安排必修、选修内容或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不存

在数学教学内容间的衔接问题,教师更容易教学.(3)模块课程教学可能使教学内容重复又脱

节,加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负担.







三、高中数学模块课程实施的阻抗分析







调查结果反映,尽管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多样性与选择性有很高认同度,但是在课程

实施时,课程的多样性与选择性未能得到体现,许多课程实施并未完全按照课程标准的课程设

计进行.这种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出现的课程理想与实施行为的背离,是教师对数学模块课程实

施的阻抗.此种阻抗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















的.

(一)教与学的习惯







模块课程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新的课程形式.调查发现,对于新课程教科书,学生和

教师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尤其是一般中学.问卷调查反映,教师对教科书编排顺序、初高中及模

块间衔接的认同度偏低;访谈时许多教师和教研员认为原教科书更好使用.







对于学生而言,在进入高中之前,他们学习的教科书是按照年级顺序编写的,各册教科书

的内容衔接好,册内数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性强,学习内容的顺序要求清楚,并且是一学期学习

一本教科书,学生对所学内容更容易梳理.进入高中后,学生可能一学期要学习两本(甚至更多)

教科书.由于各模块自成体系,模块间的逻辑结构相对松散,学生在一学期结束后,难以对所学

内容进行梳理,这样会影响学生对数学内容的整体把握.







对于教师而言,他们更习惯于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进行教学.他们长期使用的教科书是按

年级顺序编写的,即使在一学期同时安排两科内容(如在高一、高二年级并行安排代数和几何),

教学内容的顺序也是一定的,并且内容之间的逻辑结构清晰.教师已经适应这样的内容顺序及

其之间的逻辑关系.模块形式的教科书,由于不同模块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逻辑结构,而模块

的教学顺序是由省市教研机构统一安排,并非教师自己确定,这样就可能造成教学内容的逻辑

顺序与教师习惯性的教学顺序不同,致使教师误以为教科书存在知识的逻辑混乱,影响教师对

教科书的理解与把握.还有教师认为,模块课程可能使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有的内容还存在衔

接不当的问题,如在没有学习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的情况下学习概率,未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

就学习线性规划.







调查还发现,重点中学师生对新课程教科书的认同度普遍高于一般中学,这是由于重点中

学师生的课程整合能力比一般中学的强,所以他们能比较快地适应模块形式的教科书.















(二)课程内容容量

调查反映,高中一年级学生,一年要学习4本教科书,每本教科书至少100页,那么一学年至

少要学习400页,仅从量上看,比课改以前多多了.在问卷调查中,认为教科书的容量偏大或过

大的教师占了59.8%.现在高中数学的周课时数比课改前减少了1节,被访谈的教师均表示难

以在规定课时数内完成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如下表.







由于选修系列1、2是选修系列课程中的基础性内容,所以被调查的10个省市均把选修

系列1、2作为文科或理科学生的必选课程.从上表可以看出,必修系列和选修系列1、2的课

程内容已超过课改前,就是这些课程,学生学习的容量已经很大了,即使学校开设了选修系列3

和4的课程,学生也没有更多精力再选修了.所以被调查的学校没有一个开设选修系列3、4

的课程,这些课程形同虚设.







(三)高考







目前,高考是不可回避的影响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调查反映,在教师

对影响数学课程实施的因素排序中,高考是排在第一位的.被调查的教研员表示,选修模块确

立的依据是省市的高考方案,对于高考方案中有的选修内容要求学生必修,对于高考方案中没

有的选修内容,由学校自行确定是否开设.在问卷调查中有77.2%的教师表示,他们是根据高考

的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的.被访谈的绝大多数教师坦言,他们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考什么教什

么的状况.这是因为,目前高考还是学生重大的人生站点,为了集中精力应对高考要求,对于高

考不考的内容自然就不会重点教学或者根本不教学.















(四)教师的知识

范良火根据认知者和认知体的不同,认为“教师知识”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含义:教师所拥

有的知识;关于教师的知识;与教师有关的知识.[4]本文所讨论的是第一种含义.选修系列3、4

中的课程体现了数学学科发展成果,渗透了现代学科内容和方法.调查发现,选修系列3、4中

的课程内容,有23.6%的教师表示没有学习过;有38.7%的教师表示学习过但忘记了,如果要教

学需要重新学习.调查还发现,高中数学教师新课程培训,多是关于新课程的理念、教与学方式

的转变等,很少有关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内容.被访谈教师和教研员表示,他们没有接受过有关

高中数学具体课程内容的培训.选修系列3、4的课程内容连教师都不知道,当然无法进行开设

和教学.可见当教师实际所拥有的知识与课程实施应该拥有的知识存在较大的差距时,教师的

知识已然成为导致教师阻抗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高中数学模块课程实施的阻抗的意义







教师作为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者,在数学模块课程实施中面临着多种困难与矛盾.既要

向超前的课程目标靠拢,又受到滞后的教学评价制度的制约;既面临全新的课程结构和内容,

又处于知识陈旧、课程资源贫乏困境之中;既要面对改变传统教学行为的挑战,又存有跳出传

统教育框架的迷惑.当教师面对高中新课程时,产生阻抗是必然的.







阻抗既有消极的一面,又有积极的一面.詹纳斯指出,教师阻抗变革其实是整个变革过程

中自然出现的伴生物,是知识和实践、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集中体现.虽然教师对变革的阻

抗,表现为起阻碍作用的心理状态或外在行为表现,但是,其意义在于,警示新课改进入了深水

区,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







实施高中数学模块课程时之所以形成一定程度的阻抗,是因为模块课程的设计与我国当

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现实存在相当不适切性.这需要我们从两方面来改造.一方面是从数学教学

的现实出发,修改模块课程的设计,使其符合数学教学的现实条件;另一方面是根据模块课程

的设计要求来改造当下现实条件,这需要建立与实施模块课程相应的考试评价制度,加强教师

数学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模块课程的能力







高中数学论文: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的方式分析





复习是高中阶段教学最紧张的时期,在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提高

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学生的复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根据教学实际,明确复习目标







在高中复习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实际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和规范的复习目标,在

整个复习过程中明确的目标就像一盏指路的明灯,为教师照亮前方的道路,对提高复习效率具

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复习目标的制定有赖于教师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数学教材,充分认识

和了解数学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掌握数学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对数学考试大纲的内容有具

体的认识。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分析和研究学生的认识水平,既包括成绩较好学生的学习

情况,又包括成绩一般或较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制定出符合不同学

习程度和水平的学生的复习目标和方案,使学生既得到个性发展,又得到共性发展。然而有些

教师在高中数学复习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上述要求执行,而没有制定科学、具体及合理的

复习目标,在课堂上随意地讲授,没有突出重点不同,导致“满堂灌”的现象。在这种氛围中,教师

纵然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

在高中复习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求、大纲要求、教材重难点,学生的认知、态度、兴趣及个

性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复习目标,为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复习提供

保障。







二、将基础知识作为复习重点







在高中数学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大纲要求等方面的因素,向

学生提出适当的学习要求,将数学基础知识作为复习的重点。教师在高中复习过程中,应将教

材中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等作为复习的重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

学知识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在复习过程中,数学概念知识的内涵及外延知识也是需要教

师讲解的内容,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各种概念之间存在的具体联系,快速地构建完

整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也认识到知识形成的具体过程。总之,教师在高

中复习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便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由基础知识延伸出来的知

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和水平。







三、以学生自主复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西方一位着名的教育家曾说:“课堂上总是让教师来讲并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而是要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学习和理解一些东西,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能够真正

掌握这些知识。”中国人常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可见,自主学习

在学习学习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高中复习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学

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而是一味在课堂上向学生机械地灌输数学知识,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

这样势必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恶心理,复习的效果当然不尽如人

意。要想达到复习目的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复习中。从而充分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分析、研究,以及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并充分发挥创造性和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数学才能。因此,在高中数学复习课上,

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有[第一论文网]效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

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复习效率。教师还要有效地组织课堂复习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

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留出较多的课堂时间,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研究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提

高学生数学复习效率和水平的目的。







四、勤加练习,巩固复习知识







“熟能生巧,巧能升华”让我们懂得了练习的重要性。在高中数学复习教学中,教师要为学

生创造练习的机会,使其能够更好地巩固课堂上所复习的知识。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教师要多

下工夫,不但使练习题有一定的难度,更要使练习题的知识点全,并且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学生

在独立完成练习后会获得成就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习动机,在今后的复习

中更有动力。在数学复习习题设计中,教师可以将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安排在章节复习的过程

中,将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安排在单元复习的过程中,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安排在

全面复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且能够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

认知规律,大大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取得很好的复习效果。







高中数学论文:分析高中数学小组化教学的实践的路径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

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

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

的过程。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

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所谓小组化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

生在小组或团队中经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大胆展示、精彩点评等过程,共同

实现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品质。小组化教学的主要特征是:

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

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学习。恰当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理

解更加透彻,印象更加深刻,学习更加快乐。















一、小组化教学的前奏

要提高小组化教学的有效性,组建高效的团队(学习小组)很关键。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为

了便于组内开展合作,组间开展竞争,分组时,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成员在个

性特征、性别、性格、数学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组间搭配力求

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小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每个小组一般由6

名成员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

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小组成员民主选举一名组织能力

强、数学基础好的学生担任数学组长。另外,组内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如课堂记录员、资

料收集员、试题审核员、汇报员等,并不定期地互换角色,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此

同时,教师在备课方面也要精心准备,需要提哪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让哪层学生进行展示,

哪层学生进行点评,老师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补充,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

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小组化教学的实践







在实践中,高中数学小组化教学可从五个方面进行:







1.内容准备。教师给全班同学布置学习的内容,提出学习目标,不仅包括研究讨论交流的

内容和方法,而且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只有学生在知识和心理上做好充

分准备,才能为同伴带来自己的见解,这也是进一步进行小组化教学的必经阶段。







2.自主探究。强调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加工、收集资料、

整理分类等。教师首先决定给学生多少问题和要求,而将哪些结论、规律、方法留给学生去

发现、总结,并鼓励学生通过联系旧知—新知—通过怎样的方法得到研究的结论(如:提供信息、

与他人分享、并相互比较)—我学到了什么知识,如何评价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及将怎样运用

—展示(我怎样把自己的知识与其他成员分享或者我将怎样从他人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3.讨论交流。小组成员间通过讨论交流,组织、倾听、解释、阐述、加工和综合分析重新

组合知识。讨论交流,需要全组学生齐心合力地参与,特别是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避免让其唱独角戏,而应该让每个成员都发言,让每个成员都

尽情表达自己的见解。







4.激情展示。教师应该给每个小组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然后集思广益,将各个小组有

代表性的学习结果进行汇总,使知识更加完善。这一阶段必须注意鼓励每个小组积极展示,提

出与众不同的方法;倾听的同学安静、认真地倾听,并对汇报的同学进行提问、补充和评价,

同时教师也应该对每个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展示的积极性。







5.总结反馈。学生通过分析和总结自己所学的知识,反思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好的地方和不

足的地方,并进一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如:通过这次小组学习,我懂得了……;在小组学习过程

中,我们需要改进的方面有……;下次小组学习时,我们可以怎样做得更好。







三、小组化教学的思考







“小组化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小组合作学

习方式的实施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1.教师课前对小组化教学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学习中一味按照

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







2.小组讨论时间预留不足。在小组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

时间就宣布“小组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让“小组学习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

交流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讨论。这样不但达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

挫伤学生小组学习的热情,使其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3.评价体系没有跟上,小组学习名存实亡。小组代表或个别优等生的发言多数一听就知道

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的意见。小组教学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

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小组化教学只是有效教学方式的一种,教师应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

地选择教学方式。教师需关注学情,提前建立评价建体系,顺学而导,使学生掌握技能会交流,

激活内因,真正促发展。













高中数学论文: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实践体会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学生不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过去的尖子生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为此,笔者结合高一实际,

对初高中分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搞好衔接,全面提高高一数学教学质

量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分析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

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

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

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异面直

线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

质量。







2.教材的变化。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

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

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

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

反而加大了。















3.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

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

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工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

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

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4.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

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

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

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

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

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

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搞好初高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①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

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

为其它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矗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

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

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

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

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②摸清底数,规划教学。

为了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

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

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

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

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衔接。







①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

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

学生实际出发,采劝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

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

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

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

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②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

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

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

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

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高中数学论文:分析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技巧





数学教学设计是在课标指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为依据,基于对教学内容、

学生认知的分析,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过程.科学的教学设

计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教学活动是各种教学信息进行多向交流并发生作用的过程,教师为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进

行的教学设计也应体现与各种教学相关因素的交往与对话,这样才会更加符合新课程背景下

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特点.







一、与数学课标的对话







课标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与课标进行高质量的对话,全面深入地

了解其中蕴含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这对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准确地把握教学起点,合理

选择教学方法,确立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与课标的有效对话主要是为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灵魂.

由章建跃博士主持的“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对教学目标设计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思路:用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相应的行为动词“经历”、“体

验”、“探究”等表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当对它们的具体含义进行解析,核心概念的教学目标

还应进行分层解析;课堂教学目标不宜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

强调把能力、态度等“隐性目标”融合到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中,以避免空洞阐述“隐性目

标”,使目标对教学具有有效的定向作用.

























例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节的教学设计,依据课标,教学目标为: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这一目标的含义是:







能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来表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知道三角函

数是研究一个实数集(角的弧度数构成的集合)到另一个实数集(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

标或其比值构成的集合)的对应关系,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单位圆上点的坐

标或坐标的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在借助单位圆认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过程中,体会数

形结合的思想,并利用这一思想解决有关定义应用的问题.







通过对课标深入理解和把握其内在精神,可以使教师以更高的观点来指导教学设计和实

施.















二、与数学教材的对话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

标的主要资源.教师要通过与新教材的对话,去发现并认识其内容的呈现方式、组织形式、结

构框架等方面的特点,以此提高自己组织实施教学的水平.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整体的意识,从教材的整体角度去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意图,弄

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去思考教材内容设

计的作用、目的、意图、意义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这样才有可能在教学

过程中实现对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和使用.







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对教学内容作内涵和外延简要说明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相

应的解读和分析,即在揭示内涵的基础上,说明内容的核心之所在,并对它在中学数学中的地

位进行分析,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要作出明确表述.在此基础上阐明教学重点.这里要在整体

框架结构的指导下,围绕当前内容,从学科角度进行微观分析.比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内

容说明如下:







这是一堂关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课.在初中,学生已学过锐角三角函数,知道直角

三角形中锐角的三角函数等于相应边长的比值.在此基础上,随着本章将角的概念推广,以及

引入弧度制后,这里相应地也要将锐角三角函数推广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但它与解三角形已

经没有什么关系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研究一个实数集(角的弧度数的集合)到另一个实数

集(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或其比值的集合)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对教学内容进

行解析:三角函数是又一种基本初等函数,它作为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最常见、最基本的数学

模型,在高中数学和其他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又是整个三角函数

内容的基础,所以它不仅是三角函数内容的核心概念,同时在高中数学中还占有重要的地位.

认识它需要借助单位圆、角的终边以及二者的交点这些几何图形的直观帮助,其中体现了数

形结合的思想.本节课将围绕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展开,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是这节课的

重点,能够利用单位圆认识该定义是解决教学重点的关键.







三、与同行的对话







新课程的教学中仅凭教师个人的力量必然是有限的,面对其中的问题或困惑,有时需要依

靠教师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这就要求教师之间经常进行合作、交流与对话,共同开发和利用

好新课程中的教学资源.比如,开展同学科组集体备课活动,同学科组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相互

研讨及交流,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学习和借鉴同行在教学

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长处,参考和观摩其他教师的

课堂教学实景,以此开阔自己的教学思路,使自己从中不断获得有益的启示,为搞好教学设计

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教学资源.







四、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具体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和谐平等的对

话,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了解学生,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

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而应当把学生原有的

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认知发展情况,作出可能存在问题的诊断情况分

析和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中,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科内在的

逻辑关系以及思维发展理论,对教学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预测,并对出现障碍

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点.同时分析的内容应当做到言之有物,以

具体学科内容为载体进行说明.另外,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教学问题,这也是在分析过程

中要加以注意的.在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问题诊断分析

和学习行为分析,分析应当采取哪些教学支持条件,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思考,使他们更

好地发现学科规律.当前,可以适当地侧重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以构建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

“多元联系表示”的教学情境.







例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教学设计中,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可以表述为:学生在理解用

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时可能会出现障碍,原因是学生在此之前都是研

究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三角函数,并习惯了直观地用有关边长的比值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要

克服这一困难,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终边上点的坐标的比值与直角三角形有关边长的比值

的联系;学生在理解将终边上任意一点取在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这一特殊位置上时,又可能会

出现障碍,原因是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一特殊点不具有任意性.针对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利用

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认识,明白对于一个确定的角,其三角函数值也就唯一确定了,表示其三

角函数的比值不会随终边上所取点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学生在将用单位圆定义锐角三角函

数推广到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还可能会出现障碍,主要原因还是受初中锐角三角函数定

义的影响,仍然局限在直角三角形中思考问题.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困难,就要让学生知道,借

助单位圆,用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来表示三角函数,就是为了很好地解决在直角三角形中

不能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问题,用单位圆统一定义三角函数,不仅没有改变初中锐角三角

函数定义的本质,同时还能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可以表述为:为了加强

学生对三角函数定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克服在理解定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本节课准备在

计算机的支持下,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地研究任意角与其终边和单位圆交点坐标的关系,构建有

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数形结合地进行思考.







另外,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要关

注学生为进一步巩固和应用知识而进行的课堂练习及作业.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认

真思考要为学生设置什么样的练习及作业的基础之上,给学生布置和安排有价值的练习和作

业.也就是要注意设置问题的适切性,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领悟思想方法有真正的启发作用,

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为此应在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的基础上设置

问题案例,并对师生活动进行预设,并阐明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需要进行的技能

训练,需要培养的能力,特别要对如何渗透、概括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作出明确表述,以“设计

意图”的形式反映在教学设计之中.也就是在为学生所设置的每个问题或题目后面写出相应

的设计意图是什么,每个问题或题目后面的“设计意图”可以只在教学设计中呈现出来,而在给

学生的题目中可以写出也可以不写.







比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教学可以设计如下类似的问题、例题和练习:







问题:你能否给出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在弧度制下的定义域?







设计意图:研究一个函数,就要研究其三要素,而三要素中最本质的则是对应法则和定义

域.三角函数的对应法则已经由定义式给出,所以在给出定义之后就要研究其定义域.通过利

用定义求定义域,既完善了三角函数概念的内容,同时又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概

念.







师生活动:学生求出定义域,教师进行整理.







例题:先确定下列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然后再求出它们的值:







设计意图:将确定函数值的符号与求函数值这两个问题合在一起,通过应用公式一解决问

题,让学生熟悉和记忆公式一,并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































师生活动:先完成题(1),再通过改变函数名称和角,逐步完成其他各题.

练习:

1.设α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则sinα·cosα·tanα的值的符号是______.

2.选择“>”,“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三角函数定义应用的几个方面,选择教学中已涉及题目的原形,对

其作同等水平或降低水平的变式,让学生弥补课堂教学中对三角函数定义理解的不足.估计完

成时间15分钟.







总之,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力求使教学设计尽可能符合新课程的特点,体现先

进的教育理念,使其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真正服务于教学质量和效

率的提高,这才是进行教学设计的根本追求.













高中数学论文: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本文总结了笔者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从对学生进行两个“转变”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和自学能力、教学质量的评价及高中数学课程的建模等方面,就如何提高数学教

学质量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数学教学教学质量思考

众所周知,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现代文明的任何进步都离不开

数学,所以在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中,数学一直是学生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然而数学学习却让

许多人闻而生畏,特别是学生更是以矛盾的心情看待数学:必须要学又害怕学,非常想学好可

是又很难学好,相当多的人学得很被动、很痛苦、很没有成效,如何把学生的数学成绩搞上去

一直是家长、老师、学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能尽快地改变这种

状况,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快乐的学数学?近年来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

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学前进行两个“转变”的教育







学生进入高中后无论在心理上、生理上都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由于初中和高中的数学

教学无论在学习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许多同学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只

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针对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我们首先帮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

变,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与态度,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为此在开学时

我先进行高中数学学习与初中数学学习的联系讲学,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灵活多样性,常引导

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讨论,通过讲学与讨论使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学习数学知识对自己有意义,并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两个转变

的教育使学生有了能学好数学的精神准备,为顺利地完成高中的数学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

础。







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是学生花费时间最长精力最多而又是大部分同学以失

败而告终的一门课。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们在讲课时应有意识地结合课本的

相关知识点,从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趣味题或社会热点来设问。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

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是有趣的,学习数学可以使自己更聪明,

加深他们对数学重要性的理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

能力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21世纪,人们的学习不可能永远在学校里、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人的一生中绝大多数的知识,一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研究、总结,

二是通过阅读图书、杂志等去理解、吸取、掌握别人的成果,这是主要的途径,这就对自学能

力有较高的要求,会不会读书,能不能从别人获得成果的过程中除了掌握知识之外还能学会他

们的方法并指导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是高中数学教学应当重视的问题。为此我布置一些生动、

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课外找资料,课内讨论,教师答疑,选择一些教学内容中较直观的章节

(如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指导学生自学,教师答疑辅导,

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

的喜悦与成就感。







三、科学评价教学质量







1.学生成绩考核的改革。目前,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之一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数学

应当考什么?一直以来都是考书上的黑体字的内容记得是否准确、能否正确地利用这些内容

解题。这些题目自然可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但

我们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并不在此,试想一个高中或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有多少机会

回去解一个对数方程或去证明线面垂直呢?他们所遇到的是各个不同领域内的实际问题,而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要用的那些公式定理是否记得很熟(完全可以去查数学手册),

运算是否快速准确(可以让计算机去算),这里最重要的应当是如何最快地分析和找到实际问

题的本质,建立它的数学模型,根据已知条件和目标确定解决它的思路、方案以及所要用到的

工具,下一步才是解决问题。为了减轻学生的机械记忆的负担,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分析

和解决问题上,我在一些作业与测验中允许学生在答卷的过程中可以翻阅课本查找欲用的公

式并记在题目旁,但是不能互相商量交流解题方法,不许对答案。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心

理上得到放松,减轻考试带来的压力,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同时也有利于真正考

查出学生的能力水平。







2.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本来考试的目的对于教师来说应当是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

问题以改进工作,而对于学生来说则是检测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时的不足之处,现在的情况是考试往往是教师促学的手段,吓唬学生的法宝,学生一听要

考试就害怕,就紧张。为了改变这种不良情况,我除了在考试方式上进行改革外,也从如何科学

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1)淡化横向比较,侧重纵向比较。每次考试

以后宣布平均分,让每个学生根据与平均分的差距和自己以前的成绩相比较,是进步了还是退

步了;(2)可以申请重考。







四、高中数学课程建设的设想







教学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现行的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对大多数学

生来说难度太大而广度不够,经典的内容多而现代的内容少,纯理论的内容多而联系实际的内

容少,枯燥的内容多而有趣的内容少,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被培养成了解题机器,而在思维品质

上收效甚微,他们所用的许多时间可以说是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更不幸的是因此产生的对数

学的误解及信心的丧失,本来花时间和精力所学的课程应当是最爱学、认识最清楚、理解最

透彻的,而事实却恰恰相反,相当多的学生对于“数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却说不出个一二三

来,这说明我们的数学教育是失败的。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生动、主动的学习,应当对教材进

行必要的改革。我认为高中的数学内容除了与专业相结合外,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以日常生活

中的简单问题所需要的基本数学素养为主,以使他们能学会在任何时候都能应用数学的方法

进行思考,善于用数学思想去观察分析处理各种实际问题,新课程要体现这样的理念:“人人学

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

真正的认识数学、了解数学、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当前新一轮教改正在兴起,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让学生主动、快乐、高效的学习,能在

知识、能力、创新三方面都获得丰收是我的奋斗目标。希望我的学生们将来在探索大自然的

进程中,在瞬间万变的竞争环境下,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工作,都能够以其在数学学习中所培养

的良好数学素质,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高中数学论文:高中数学教科书中应用问题初探





一、数学及其应用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当代数学能够处理科学中的数据和观测资料,

进行推理、演绎、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















数学的特点:高度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应用的广泛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地位日益提高,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

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的基础;它在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思维水平方面发挥着特

有的作用;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9年5月,华罗庚教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哉数学之为用》一文,精彩地叙

述数学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

等各方面的应用;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在《今日数学及其应用》(王梓

坤执笔)一文中,对数学及其应用进行了酣畅淋漓的论述。正如该文的第一句话:“本文的

目的是双重的和互补的:一是论述数学在国富民强中的重要意义;二是通过近年来数学在我

国的许多应用来证实这种意义的真实性,从而希望提高人们对数学的认识。”















数学科学的发展对数学课程教材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近年来,数学教育界内的“问题解决”、数学建模等无一例外地把应用提高到一个非常高

的程度,因此,正确理解“应用”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对于“问题解决”、“大众数学”、“数学建模”、 “应用”等等,对于使数学课程“贴近”实际,

历史上已作了许多讨论。事实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两千多年前,数学教育就存在着着眼于实用和训练思维的两大目标。今天数学的内容大大

地丰富和深化了,实际应用和训练思维的涵义也大大拓展了。归根到底,数学教育的目的除

思想教育方针之外,仍然是这两个目标的结合。数学就自身发展来说,始终是理论与实践密

切结合一门科学。







综观数学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学总是具有很强职业成分,只是随着中学和大

学的学院化,数学和现实的联系才被忽视,但是如何人教“应用”和运用“现实生活”例子为数

学教学服务仍有待研究。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有许多解释,有些人为的,非现实生活的例

子,也可能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能养成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不能一概否定;还有一类传统

的例子是过分“现实”的,是直接从职业中拿出来的,如储蓄、税收等,这就有一个谁的“现

实”的问题。这些例子只是社会的一些特殊需要,不足取。就算排除了这类实例,还会有多

种形式体现“应用”。比如,守门员如何占位才能缩小对手的射门角度?这些问题把数学与实

际情境联系在一起,对一些学生有吸引力,但并不是真用数学解决问题,没有哪个球员会这

样去计算他们站立的位置。数学的应用主要不在于这样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这种“联系”

不可能总是结合学生的“现实”的,正如卡尔松说的“现实是主体和时间的函数,对我是现实

的,对别人未必是现实的,在过去是现实的,现在不一定再是现实的了”。可见要使课程有“应

用”性是既复杂,又有待长期解决的问题。







前面说的都是用来为数学教学服务的“现实”例子,当数学为现实服务时,情况就完全不

同了,它是完全不同的一种例子,它是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学生熟悉的社会现实问题,

这种问题不仅有社会意义,而且不局限于单一的数学,还要用到学生多方面的知识。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对数学教学表示了忧虑,他认为,数学教学应讲授从丰富

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这些结构的数学发现过程。学习是指形成这种系统化的数学活动过程,

而不是系统化的最后结果。因为系统化的最后结果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漂亮的封闭系统,甚

至封闭到没有入口和出口……学生所要学习的不是作为一个封闭系统的数学,而是作为一项

人类活动的数学,即从现实生活出发的数学化过程。如果需要,也可以包括从数学本身出发

的数学化过程。学生应该形成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至少是一个既有入口又有出口的封闭系

统。







“问题解决”恰恰反映了“入口”和“出口”问题,即从现实情景(“入口”)出发,这里所说

的现实情景,既包括客观的世界和现实的生活,又包括学生的数学现实。事实上,这是应用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谓“出口”,是指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情景中去。我们所说的应用,

不仅仅是解决出口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入口问题,即从现实情景引入数学,让学生随时随

地都感到数学就在我身边。







我国的一些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掐头去尾烧中段”与“入口”和“出口”的观点可以说

不谋而和,他们都强调数学学习的一个完整过程,要了解数学的来龙去脉。







强调数学应用现已成为各国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共同特点,在数学课程、教科书中更加

重视应用。在处理数学内容时,更多地遵循“实际问题数学概念实际问题”这个模式来展开。

许多教科书面向现实,数学知识的引入以阅读材料的方式出现。这些材料内容广泛,形式各

异,图文并茂,有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有让人着迷的数学史,有发人深思的悬念,也有尚

未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还有现代数学及其应用的最新发展等。教科书中每节后,还安排大

量与现实世界结合并带有挑战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思考和实践,并对每一问题在题首注

明数学知识被应用的领域(例如天文、建筑、管理、经济、物理、化学等),让学生充分感

受数学与其他学科和科学之间的联系。















总之,数学教育改革中对于应让学生认识有关知识的来龙去脉已形成共识。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下简称《大纲》)进一步突出

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是高中

数学的教目的之一。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指:会提出







、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使用数学语

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

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加以

探索和研究。







《大纲》在“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处,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只做了原则性的说明。《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由教科书、教师的教学、

学生的学习等多种渠道来体现,教科书如何更好地贯彻大纲中的“应用”,对编者来说,有一

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我们认为,数学应用不仅包括人们常讲的用数学的结论,用数学的方法,用数学的思想,

还包括用数学的语言,用数学的观念,用数学的精神。因此,强调数学课程教材中的应用,

并不是仅仅通过“增加一些有用的数学内容”,,“在例题和习题中增加一些应用题”,而是要

在教材设计、编排体系等方面做更深层次的考虑。















三、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应用”

下面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数学第一册(上)为例》,对“应用”

进行具体的分析:















1.教学内容的选取

知识点:函数的应用举例。实习作业。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研究性课题: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习作业已函数应用为内容,培养学生应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

单的问题。







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

单的问题。







毋庸讳言,现在的数学教科书主要是以数学知识为中心,进行教材的设计;数学的组织

基本上以数学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为主线。























2.教学内容的处理

(1)正文:“2.2函数一节中”

例5在国内投寄外埠平信,每封信不超过20g付邮资80分,超过20g而不超过40g付

邮资160分,依此类推,试建立平信应付邮资(单位:分)的函数关系,并画出图象。







这是几乎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也即现实情境(问题情境),建立函数

关系式(数学模型):







当邮寄35g的外埠平信时,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应付160分的邮资(应用到现实情境中

去)。







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数学建模”过程: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可以说,在一定

程度上,“数学建模”使应用更现实化。学生看到数学如何才能应用到真正的“现实生活”问题

中,并且渴望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会自然地寻找“数学建模”的机会。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是应用

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自然经历自然语言、数

学语言(函数关系式)、图形语言(函数图象)相互转化的过程。







(2)阅读材料自由落体运动的数学模型







该阅读材料结合典型事例,详细地介绍了数学模型的概念、数学模型建立过程,以及利

用数学模型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3)研究性课题: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作用

研究性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和其

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课题应以所

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可以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

自己提出问题。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应用的层次性

单就出口而言,有以下几个层次:

1.在数学学科本身的应用。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逻辑严密的特点,前面知识的学习为学习后面的知识做准备。换

句话说,前面的知识要应用到后面知识的学习中。







2.在其他相关学科的应用,特别是物理及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3.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由于高中学生学习的知识毕竟还是有限的,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的现实问题,与应用数

学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相比,充其量是个“准数学问题”,至少是“半数学化”的问题,是一个

经过人为加工的“数学半成品”。







4.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四者之间,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是要求最高的。能够解决已经“数学化”了的问题,对学生来讲,是个技能化的过程。而能

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则是一个能力问题。







5.数学语言的灵活运用是应用的最高层次,特别是自然语言、数学语言、图形语言的

相互转化,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







(二)应用与基础知识的关系







对高中学生来讲,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应该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应用是以掌握数学知识

为前提的。应用不仅仅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过程,即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树立起数学应用意识,

认识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特点和应用价值,具备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和操作

性能力,而且还要切切实实让学生在应用数学中掌握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学会使用数学语

言,并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很难想象,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谈何应用?







(三)应用与计算机(器)







计算机(器)的普及,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先进的计算工具,更便于处理实际数据,使

应用问题更加真实,切合实际;良好的演示平台,使数学应用有了广阔的空间,计算机能够

把静态的变成动态的,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直观化,使人们的思维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延

伸。







(四)从数学学习和数学活动看“应用”







数学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它具有逐级抽象的特点。从客观实际、现实世界中的抽象只

是数学的低级抽象;脱离具体事和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研究的对象是数学的高级

抽象。高级抽象是在低级抽象基础上的进一步抽象,它的研究对象是一种形式化的思想材料,

是经过人加工了的思想,是人对自然界的概括和认识。数学的逐级抽象性的特点,说明了学

生学习过程中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水平,因而数学的学习活动也是分层次的。学习的最低

层次是数学的组织:通过学生自己的猜测、探索,从现实问题情景中提炼数学问题,发现问

题及其规律,对问题有整体理解,这是学生数学地组织经验材料的活动层次;学习的第二个

层次是将数学问题组织成原理,并用数学语言模式去描绘原理。即通过对脱离具体事和物的

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研究,构筑抽象理论意义的数学原理。这是学生组织经验领域的

活动,是进一步抽象概括数学材料并提炼数学原理的过程;第三个层次是数学原理的验证、

推广阶段。如果说前两个层次是“发现”原理的过程,那么这个层次就是验证推广的阶段。验

证的过程实际是将“发展”的结果演绎推理的形式系统化、逻辑化的过程;最后一个层次是反

省上述学习过程,将抽象结果应用于实际,用以指导现实生活。此层次的反省活动,是对前

述认识过程的进一步认识,是对前述学习过程的反思,对整个学习过程起到调节和监控作用。

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

化、数学理论的应用。这三个阶段构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完整过程,忽视甚至丢弃哪个阶段

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学生亲自感受和经历“发现”数学的过程,也就是数学再创造的过程,唯

有以再创造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理清,才能在数学上向趋向成熟的

下一阶段迈进。传统的数学课程只是按照以形式化了的现成的数学规则去操作数学。现在的

数学课程强调了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和数学的应用。 “应用”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不但是

课程教材改革的问题,而且还涉及教学、学习、评价(考试)等等。笔者认为,“应用”最主

要的是教学思想的问题,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从“出口”着眼,从“入口”着手。

课程教材和评价(考试)只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更重要的是要

在平时的教学中去实现。







高中数学论文:谈高中数学教与学的优化的方法





作为一名一线高中数学教师,笔者知道:学生和教师在数学的学与教中是十分辛苦的,但

获得的数学教育教学效果与他们所付出的辛苦是不成正比的。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并未

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而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没有因为自己多花了精力而更好。针对这样

的情况,笔者对高中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提出了优化策略。















(一)数学教师应善于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环境下能够得到较好的优化,这是由于多媒体具

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以及信息多元的优势。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让学

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知识信息,还能够使学生欣赏到声音、画面及视频等媒体信息,

使课堂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愉悦,让数学课堂不再像以前那样枯燥、无味,能够充分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抽象、难懂及复杂的数学知识经过多

媒体的呈现,变得直观、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如以往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物体的点、线和

面三者之间关系时,大都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进行学习。现在可以运用多媒体

的图像展示功能,将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学习起来轻松

容易。又如,在进行点、线、面投影规律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形体上

的几何元素在三面投影中的位置和三维几何元素与二维投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观察当

几何元素的空间位置改变时,投影图上投影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掌握点、

线和面投影规律的知识的难度,并且使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和水平的目的。另外,教师在讲解三垂线定理方面的知识时,可以利用幻灯片的形式为学生呈

现不同角度转动的立方体模型,从而得到不同位置的垂线,让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充分的

认识和了解,更深刻地理解该定理的内容,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数学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由于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数

学学习效率和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较多地提问学

生陈述性的问题,并且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反复练习,却很少设计具有启发性、创新性的问

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本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原则设

计课堂练习题,使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教师为学生设计创新

性的练习题,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如,求过点

(2,3)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有两个:x+y=5或3x-2y=0。如

果学生运用常规思维方式解决,就会忽视截距是0的特殊情况而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对

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给予高度的重视,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寻数学知识之间的规律,还有

助于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知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数学概

念知识的形成,数学方法的思考,以及数学知识结论的推导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在提高数学教

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一)学生应克服学习中的消极心理。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除了扮演指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和评价者角色的教师外,学生对课

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对知识进行积极主动

的发现、分析及探究,更多的是接受教师的帮助,这对学习效率的提高非常不利。对此,教师可

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数学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能力,提出自己

的想法和观点。一些学生粗心,在解决数学试题时的思路是正确的,运用的数学方法没有错误,

却由于简单的数学运算问题出错。一些学生会因为急躁,在解题过程中没有将所有给出的条

件读完,便开始做题,结果可想而知。因此,为了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的效率,学生需要克

服自己的消极心理,改掉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脚踏实地,稳步提高。







(二)学生应不断反思,掌握学习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

预习和阅读的习惯。虽然数学这门学科的吸引力不如其他学科,但其包含的信息量是非常多

的,需要学生认真地阅读、体会及学习。在预习阅读教材时,学生需要对自己难懂的地方做好

记录,以便能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认真地听讲,增强课堂学习效果。此外,课后反思对教师教学

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生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记录下自己容易出

错的数学题或者是难度较高的知识点,以便课后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反复练习、思考及巩固,

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不能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则可以向数学水平较高的同学请教,或直接

问教师,解决课堂上遗留的问题。因此,除了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外,学生还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

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与学策略的目的。







总之,高中数学教与学的优化应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科具体教学任务,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以及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教学方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论文:高中数学教育现状反思和应对措施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很多人都认为学数学的目的就是做题、考试或者做研究,仅仅是为了将来要考大学做准

备的,他们只看到了数学的理论性而没有看到数学的实际应用性.他们忽略了数学来自于生活,

而最终也要应用于生活之中.不仅如此,除了在实际生活用到的数学以外,学习数学还可以提

高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充满跳跃性.只有思维在不断跳跃创

新的学生,才不会永远地安于现状,他们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前行,为自己和社会创造美好的

未来,因此数学教育对于高中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







1.教师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研究教学方法,教学形式

单一,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就导致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不高,没有任何学习兴

趣.曾经听过一位教师上课,讲的内容是二面角.一般来讲,“二面角”是立体几何的教学难点之

一,教师应该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但是这位教师却避难就轻,仅仅是按自己

的讲解方式向学生讲了一道例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做,这样做太不负责任了.







2.学生积极性不够,导致课堂效率低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较重,以传统的教法为主,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的过程.学生主体参与不够,

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

线,将学生、教师和教材之间的关系明确地指出是很有必要的.部分学生对数学没兴趣,感觉数

学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烦琐的公式,与生活联系不大.例如,在讲“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时,有

的教师为了引出抛物线的定义,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我们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

象就是抛物线,而现在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但它们之间一定

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吗?教师在以一种最好的方式给学生

上课,但是学生却不好好听,有睡觉的,有不在状态的,不但影响教师讲课的心情,重要的是最后

自己没有掌握好知识.







二、改变教学现状的措施







1.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个性化特点,教学内容具有普遍性要求.如何在一节课中把两者较

好地结合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通过现状调查,发现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缺乏有

目的地、有意识地,具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与解决问题、认识问题后的反思.学

生的质疑反思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教师要有目地设计、训练.要培养质疑反思能力必须做到:







(1)明确教学目标.要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学会—会学—创新”.







(2)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觉建构的教学过程.







(3)要改善教学环境.







(4)优化教学方法.







2.例如,在讲“双曲线”时,可给出方程x2a2-y216=1,设问:①此方程表示双曲线吗?②你能

添加一个条件求出双曲线方程吗?这种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给学生创造了较广泛的思维空间,

让他们有东西可想,有内容可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与学生共同总结,加深对知识的概

括.这样,整节课都是学生思考、讨论、动笔的过程,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

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教学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

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很少主动参与,多被动

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

造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

务的.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

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让他们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高中数学论文:高中数学三级自学整体教学法

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十三年。在前十年中,有不少的领导和同事在听了我的课后,

都客观地指出了我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一是课堂内一“灌”到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

是只注意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三是备课上课总以班上中等成绩为参照进行,忽视

全班学生在个性、智力、成绩方面存在的差异;四是接课方法与小学、初中教师的授课方法

无区别,忽视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这三个学生层次在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诸多方

面存在的差异。







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我几十次去外省外县向名师请教,平时挤时间钻研教育理论。教育

心理学认为,高中学生的知觉和观察力富有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刻性;注意力的集

中性与稳定性有了很好的发展,记忆已达最佳阶段,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具

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且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二是具有更大的组织性、深刻性、批判

性,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很快。同时高中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根据

这些理论和名师的指点,我创立了“高中数学三级自学整体教学法”。







我先组编自学小组,以座位相邻四个学生为一组,选数学成绩较好者为组长(在排座位

时可有意搭配)。平时,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制订自学计划、阅读教材、组织探讨、检查部分

作业,同时,由小组长收集本组遇到的各类疑难问题,再集中向我反映。







学生自学以前,我印发一个单元的自学提纲。一个单元一般指教材中的一整章或一个数

学分支,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接受知识。







学生按照自学提纲进行一级自学。第一级自学是了解知识阶段,要求学生对单元中的数

学概念、定理、法则、例题逐字逐句进行阅读推敲,作出详细笔记,能独立完成单元中65%

左右的习题,我在课堂内进行个别辅导。第二级自学是掌握知识阶段,在我的具体指导下,

学生必须在自学中掌握单元中的重点,分析攻破难点,能独立完成单元中85%左右的习题。

第三级自学是提高能力阶段,要求学生在我的指导下,100%地独立完成习题,能归纳出题

型与方法,能做到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最后能自制试卷考查其他同学。







在三年的教改实验中,我们保证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保证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严格

地控制了实验的变量。设计的教学程序是要求学生自学经过三个阶段,从易到难、由浅入深,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于我在教学中突出了自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三级自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习惯与态度,加强了反馈系统的控制。







教师与学生两个自我反馈系统表现了较高的功能。同时,教学能从客观实际出发,让学

生掌握自学的速度和尝试。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挤出大量的时间自

学课外知识,从而使成绩越来越优秀,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自学能力差的学生,在我的指导和同组同学的帮助下,都能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充分

发展了学生各自的优势。整体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全貌以及各部分基础知识的内在联

系。由于打破了原来一课教一个概念或一招一式的教学顺序,可利用上课时间进行集体讨论,

使学生思维活跃、敏捷开阔、用充足的理由敢于提出自已的异议,真正体现了教育民主,增

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实验进行三年共接待省内专家、县内外同行听课23场,均受到好评。在各次重大考试

中,实验班数学人平分数一般超过对比班10多分。由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都能自觉地自

学其他科教材。















目前我们正接着进行第二轮实验。

高中数学论文:谈高中数学课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思考的问题,这

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中的陈旧观念。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促进者、服务者,丢下

师长的架子,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观念的转变,决定行动的落实。教育是科学,科学的追

求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求新。只有老师对这个事业的不懈追求,才有与你共

同成长的学生。







一、诱发求知欲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作的是引导和规范。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高中数学课堂应多采用设疑的方法,利用高中生的好胜心

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从中不断挖掘他们的潜能。经常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并且不断增设

重重障碍,为了抢先解决问题,碰到障碍学生往往会对新知识有所渴求,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

求知欲。有了求知欲 ,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

解,就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切入点。







二、精心设疑,激发探究心理,诱导兴趣







激疑是提出适当的问题,使学生在知与不知的矛盾面前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恰当的质

疑问难,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质疑是认知的起点,

它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对所学内容独立思考;而教师设疑,则更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思维活跃,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精心创设质疑情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

贵在设疑!设疑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根据教学

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学生通过解答,不断思考、联想、进而释疑,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

动性!







三、适当开展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但竞赛也得适量。过于频繁的竞赛不但会失去激励

的作用,反而会制造紧张的气氛,加重学习负担,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因

竞赛失败而丧失学习信心。因此,为使竞赛能对大多数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必须应注意竞赛要

适量,选择适当的竞赛方式,使不同学生在竞赛中都有获胜的机会。可以按能力分组竞赛,也可

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发现学习法是激发学生内在兴趣的有效方法







最好的兴趣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一种内在兴趣,具有发现的兴奋感和自信感。

学生把“有所发现”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使学生有可能把发现本身作为一种自我奖赏而推动

自己的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全盘灌输,要给学生以充分时间,让他们去发现,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课堂上教师起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

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一题多解巧妙引导







高中数学题中的解法甚多,恰当地使用一题多解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都

有好处,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熟练地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而启迪思

维,开发智力,激发学习兴趣。一题多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联想思维和多向思维的能力。要想

一题多解,必须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涉及到的数学概念,采用的推理、论证方法等方面去思考。

在课堂上教师要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

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课堂更加生机盎然。通过一题多解,不仅优化了解题思路,而且更

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了点拨诱导,钻研不已

的目的。







六、重视高中数学实验







人的认识规律都遵循从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高中数学新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力,许多问题都要求让学生自己亲身去动手操作实验,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数学概念、公理、定理等的体会更加深刻。

由于所学知识来自亲手实践,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不言而喻。动手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

行积极思维,它不仅加深理解和活学活用了所学的知识,还能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

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七、亲近学生,分层教学,鼓励成功

既然存在学生间成绩差距大的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兼顾也成了教学难题。相

信学生只有喜欢老师,才会喜欢他所教的这门学科。帮助每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通过帮

助他们设立相应的目标,提出相应的希望,让他们从教师的期待、信任和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勇

气,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师生平等相待、互相协作、共同探索

未知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对于优生,创造条件,鼓励提出和发现问题,

并放手让他们独立处理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让他们从中经受锻炼,体验成功的欢乐,增进学

习兴趣。对于中差生,注重他们上课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建议,让他们抛却心理负担,让他们

从处理简单的问题中增强自信,从陆续出现的成功中培养兴趣。







八、探索交流,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

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

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

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

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九、尝试成功,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

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

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进

而巩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作用,可以巩固他们

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保持下去,从而获得成功。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的

情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逻辑推理能力,转化非智力因素,

使他们热爱数学,喜欢数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献花(0)
+1
(本文系考试资料文...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