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小奥学习,说说一个奥数老师曾经的纠结

 圣龙领主 2023-08-11 发布于河北
一个妈妈问:难道你就只教聪明孩子吗?
说句得罪人的话,对不起,还真是如此,虽然残酷,但这就是真相。
真相是,越是有名气的老师,越是容易教好的学生;越是重点学校,越是会教好的生源。
生源才是根本,大家都是成年人,不需要自己骗自己,最基本的常识,得拎得清。
你不能要求每个老师都是窦桂梅老师那样的人,这不合情理。
退一步说,作为家长,作为小学生家长,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正是所有的不适应,才给了孩子成长的权利,给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机会。
而真正需要适应的是我们家长。
除非你能调整自己的预期,否则很难理性鸡娃。
你的孩子,很普通,我的孩子也很普通,但又如何,我们大概率都是普通人。
朵爸几年前的一篇影评里也写了:普通人,这一生,能有个上场的机会,就已经很奢侈。


参考前文:
当我们理性地剖析自己发火、生气的原因,有多少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我们把孩子当成要面子的工具。
事业有成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比别人差,那多丢人啊。
事业一般的家长,更是希望通过孩子找回自己丢失的面子。
可悲的是,我们却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来满足自己的面子。
孩子需要适应小学生活,家长更需要适应,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
当咱们问孩子适不适合提前学的时候,真相是:不要问,问就是不适合。
当咱们问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很有天赋的时候,真相是:不要问,问就是没天赋。
天赋和天才有什么区别?叔本华有个说法:
天赋是能击中别人击不中的目标,天才是能击中别人看不见的目标。
所以,天赋有高低,但区别常人还能识别出来。
但天才,常人是难以识别,因为天才看到的我们看不到,天才只是有无的问题。
但无论是天赋,还是天才,都需要踏踏实实把想法变成现实,需要重复做简单的工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客观公正对待就好。
不苛求天赋,不奢求天才,普通也是一种力量。


我的奥数教学,课后作业,常常有娃会出现一半甚至一多半题做不出来。
熟悉我的教学风格的家长,会理解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了解的家长,就会很恐慌,要么怀疑孩子能力不行,要么质疑老师教学能力不行。
不管哪种,都会导致孩子很难有效从课堂中获得正反馈。
因为,尊其师信其道,相信孩子,相信老师,是一种智慧。
我今早在朋友圈说,筛选家长比筛选孩子累多了,招生本质是招家长。道理很简单,孩子的成长环境就是家庭,家庭的主力是家长。你以为你什么都没教,但其实你教了很多,那就是言传身教。
所以说,对教育和教学本质的认识深度,直接导致了家长之间心态和行为的巨大差异。
这不是几节奥数课可以改变的。
就教学而言,问题有很多,对老师来说,面对的最大问题是短期刷分与长期学生的素养教育之间的矛盾。
分数在应试的大前提下是逃不开的话题,简单的说,考试能够拿分的方式本质上有两种,一是真正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二是模仿,刷题。
这二者区别,无需多言,但在教学实践中,要想所带的班级拿高分,一般老师会做何抉择呢?
如果大家没有走上讲台的经验,一定会直观的认为,老师肯定是选第一种呀,讲知识呀。老师给学生讲透这个知识点,再让学生去做题,学生不就能拿分了,不就是这个简单过程吗?有什么可讨论的?
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们把角度切换到学生,从学生听懂一个知识点,到学生在考场中拿分,要经历的环节有很多,起码有六步。
1)学生主动思考,正确认知知识点的本质——2)读懂题目基本意思——3)将题目与知识点构建链接——4)找到解题思路——5)计算正确——6)答题规范。
这里的每一步要想展开讲讲都挺麻烦的,但是大家凭着最直观的常识能够发现,要想最后的拿分通关,除了老师的引导,学生一定要有主动性,还要有大量的刻意练习。
也就是说,这其中的任何一步出问题,可能都没法真正的得到分数,很多学生会有“会而不对”的情形,就是第一步往后的某一步出问题了。
明确了这个,我们很容易得到这样几个结论:
  • 一道题学生要想拿分,从知识点的理解到最终呈现在卷面上的规范答案,有很长的流程。
  • 老师“讲解知识点的本质”这一教学内容仅占学生“拿分”这整个流程的一小部分。
  • 除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刻意练习在学生拿分的流程中至关重要。

数学的本质是是一门富有逻辑的、理性的语言。数学教育的本质是就是提升学生富有逻辑的、理性的思维与表达的能力。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数学学科素养。
那么,学生的学科素养从哪里来呢?
学生的素养主要来自于知识接受的过程。当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性问题去主动思考,去解决特定情境中的困难时,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得到了强化。
而相反,在学生刷题的过程中,思维是被动的,明显,思维的提升就有限。
说到这,一个矛盾就出现了。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老师是选择拉长知识点的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机会,进而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去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呢?
还是选择拿出更多的时间去给学生去做练习?
也许,到这,有人会给出一个“理性”的答案,课堂时间要老师权衡,既要,又要,还要……
对,没错,这里的确要权衡。能够做出“权衡”这种选择的老师已经不错。很多老师已经随波逐流,日渐麻木了,何必没事找事,冒着吃力不讨好的风险给自己找不痛快?
但是,又要讲但是。还有另一种选择。
一开始,我们就说考试能够拿分的方式本质上有两种,一是真正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二是模仿,刷题。
上面讲的六步拿分,对应的是第一种。
还有一种更为简单的拿分捷径。
我们这里不讲“学知识”,就讲“考试拿分”。我们都知道,试卷上的考题即使再创新,这么多年,它也跑不出基础的那几类。
如果老师能够对一类题目进行总结,给出一个“口诀”或者“公式”,跟学生讲,看到哪类题或者触发哪个关键字,马上套用我们的万能口诀/公式,保证你是能够拿分的。
举个例子,小学数学应用题有很多“单位1”的问题,找“单位1”对很多学生是难点,而“单位1”找不对,这题一定不能够解对。那如何快速找“单位1”呢?
给大家一个口诀:“的前比后”。只要在题干中找到“的”这个字,它前面的是“单位1”,如果没有“的”,那你去找“比”,“比”这个字后面的一定是“单位1”。“的前比后,求单位1用除,已知单位1用乘”。
就是如此简单,当这样的口诀化解题练习的足够多的时候,学生模仿的足够多的时候,拿分也就变得异常容易。
你能发现,这个过程直接跳到了六步拿分的第五步,关键词——口诀——计算——答题规范,至于这道题所考察的知识点学生是不是真正理解不重要,至于学生是否能够得到学科素养的提升不重要,只要跟着老师给出的口诀/公式,进行傻瓜式的操作,得分简单高效。
现实中,学校领导的问责,家长的压力最后都指向了学生的分数,一个老师明明可以靠一个简单的口诀/公式,再加上学生傻瓜式的模仿就能拿高分。
这时候再回到最初的问题,要想所带的班级能拿高分,一个老师还会冒着极大的风险,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开始讲起,甚至还要拉长知识点讲授的时间,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去提升学生的素养吗?
素养是看不见的,起码短时间看不见,而高分是大家都喜欢的,学生喜欢,因为他不用思考了,套公式就行,家长喜欢,家长只要结果,不会关心学生的分是怎么考出来的。学校领导也喜欢,有了高分就有了所谓的口碑与升学率。
不喜欢这样分数的,只有藏在老师自己内心最深处,那最朴素的,教育的良知。

给大家看一下昨晚2升3暑假②班的课程回放,开课前了半个小时讲了一道上节课的作业题,看上去很低效对不对?但我认为很值。
因为虽然我能力有限,但是我努力为素养而教。我说的我的奥数课没有“进度”,其实准确说,我的进度是孩子的现有基础,而不是我的教学大纲。

2升3暑假奥数②班第4课-回放片段
学奥数,挑战有思维含量的难题,需要一个“磨”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老师的引导也好,家长的辅导也罢,都是建立在孩子自身的这个“磨”的基础上的。
面对一道难题,你就是不甘心啊,就在那里反复琢磨啊,然后自己思维的干草堆被磨的干干燥燥的,这时候遇到一点火星(老师或家长某个关键词的启发),然后就燃烧🔥来,瞬间悟了。
那一刻,心里那个敞亮,心流体验啊,是深度和持久的快乐,比刷短视频爽太多。数学的兴趣和思考的实力都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点滴积累起来的,没有捷径。
家长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协助孩子,体验到这种悟的经验。更重要的就是悟之前那段痛苦的琢磨过程,就好比不停地拿头撞墙,做数学难题“撞墙”的这个过程,少不了。
舒适区(基础题)→发展区(变式基础或中档题)→恐惧区(中档题或难题)。拾级而上,做合适自己的题目。
有次开夜车,从从化吕田回广州,当时走了一条山路,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一路向上。因为是上坡,灯光无法照到很远的地方,开远光灯也如此,因为是坡且是弯路,那时候你会发现只能靠车机屏幕上导航,那一小块屏幕就是救星。
就好像你在一个深海里摸黑游动,那印象很深刻。
数学的学习,很多时候就像自己一个人走夜路,当你自己死磕一个个难题,克服困难和恐惧,不就相当于在漆黑的夜晚拼命向前奔跑的样子吗?
不过在这个夜晚总有及时的光出现,照亮你前行的路,这束光可以是老师、同学、任何优秀的人。在数学的学习中,如果有引路人帮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