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同语言

 老威小屋 2023-08-11 发布于北京

“共同语言”这个词组(它不是一个词,是词组),日常使用时,常取它的广义,意思类似于“共同认知”、“有共同价值观”等等。但有时,共同语言就是指它的狭义,即所用的语言种类。

上面说的第一个语境,广义,我们经常见到,也经常使用。

例如——

相亲时一方婉拒另一方,委婉地说“没有共同语言”(潜台词可能是嫌对方俗气、没有追求、社会层级不对等,等等)。延伸开去,两口子要离婚了,第一个理由往往是“没有共同语言”,随后才是“感情不合”之类的。

在这种语境中,共同语言,大体就是“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对事物具备相同或近似的认知”诸如此类的含义。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大致也是因为有相近的认知所引致的。

小到在酒席上,有的人以自己酒量小(或者喝酒过敏)之类的理由来推脱喝酒,劝酒一方或同桌豪饮的人就笑话ta“跟你没有共同语言”。

但是,很多时候,人跟人会渐走渐远,不是因为那么高大上的“没有共同价值观”之类原因所导致的“没有共同语言”,简直就是因为没有共同的交流语言——就是狭义的“语言种类”。

一、当下交流的话题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在什么语言环境下被吸收的,也在该种语言环境下释放出来。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早年,有时候会参加喜欢摄影的影友聚会。我们以上海的影友为例,在聚会中,他们很多时候会用上海话交流,但是,说到摄影话题的时候,同城的人之间,也都会不由自主地转为用普通话交谈。

什么原因?

他们在交流其他生活类话题时——譬如,明天集体活动去某座公园采风,外地来的影友从酒店坐什么交通工具、走什么路线前往活动地点,这些话题,事关同城影友们从小就要使用的地名、线路名,所以,用他们从小就习惯使用的词(词堆积起来就是语言)比较方便。这时候大家都用当地话。

而当他们兴致勃勃地聊到摄影的话题,因为这是多数人上大学之后的事情,大学时期及工作中,都是用普通话。所以,他们了解摄影知识和器材知识,是以普通话为承载知识手段的(就算从书本上学习,也是在普通话的环境下,无意中以普通话的形式存在脑子里的)。所以,他们讨论这类话题的时候,就不约而同地使用普通话。

换言之,所交流的主题,自己是在什么语境下接触和学习的,交流时就习惯用那种语境的语言。

老威小时候在江南生活过,从小用的全是当地的语言。但是少年时期离开那里,距今已经40年多了。

如今存在脑子里的知识和信息,将其对应成一种当时存入时的语言,毫无疑问首先是普通话的。

二、在我能够比较熟练、独当一面使用的语言中,普通话排在第一位,英语排第二,广东话排第三。最不拿手的,恰是小时候会说的江南方言。

这就形成了下列这样的交流现象:

1、早些年回到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有些老人还在世。对他们,只会用从小称呼那些老人的当地话称谓,无法使用别的语言来称呼他们。现在,这些在我小时候已经是老人的人,当然都在地下了。如果还在的话,就成妖精了。

2、对于对方不会讲普通话,也听不懂普通话的,见面寒暄搭讪类的,我能流利地使用当地话完成。不多做打招呼以外的交流,以免相互难受。

3、对方不会讲普通话,能听懂,但比较讨厌你跟ta讲普通话。如果是避不开必然要发生的交流,我都尽量用当地话表达。但是日常搭讪类的交流比较容易,但对于比较正式的话题(比较正式的话题,其实都是在离开那里之后吸收的知识为素材),要在脑子里先将意思翻译成当地话,再表达出来,会有磕磕绊绊的地方,所以,对于这类交流,除非必要,尽量避免。更多的时候,我只是在一旁听,不时地笑一笑。

对于一门四十余年不大使用的技能,任谁也不敢说还能用得多么熟练。

4、对方使用方言,但并不反感我用普通话,这类人通常跟我比较投缘。所以,ta讲ta的,我讲我的,我会比较乐意交流——对我来说,有的意思要我快捷地用当地语言表达出来的确有困难,但听得懂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我和当过兵,在外面闯荡过的亲戚,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交流模式,同样非常流畅。

5、与晚辈的交流最高效。

晚辈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以及与他们自己的孩子的交流中,已经完全(至少是大部分)都是用普通话,跟他们之间,无论是交流我小时候的那些掌故(除了老人们的称呼外),还是新的知识(话题),我们都用普通话,甚至在某些特殊的话题上,借助英语的表达。——这也是我有时候回到那里去,喜欢到有晚辈在家的人家去的原因。

说到借助外语,总有人以义和团的心态进行抬杠。

复杂的例子就不举了。

就说天天在用的手机好了。你用英语叫出新款手机的全称很容易,你能用中文将其完整表达出来,那些后缀加了Pro\ max\ mimi之类的型号,直接用英语念出来不是最简单吗?

所以,这个以晚辈为主角的第五类,交流最畅通。

上面说的第四类,各说各的,既不违和,也各自都能充分表达,是我和同辈人之间最高效的交流形式。

最不愿意参与的是上述第三类。当我在努力用当地话表达一切(这样做是为了来努力适应对方),万一遇到实在不知道如何用当地话表达而借助普通话时,对方一旦提示“用我们的话”,这就顿时使交流味同嚼蜡!逐渐地,与这样的交流对象就渐渐无语——明摆着连“对某些话题用当地话表述有困难”这样的客观事实都不肯包容、不肯体谅,那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

三、使用通用性强的语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在古代,知识、信息都不发达,大理国人到了长安、开封,可以始终保持原有的语言,反正学习知识基本上是从书中得来的,在读书的时候,将知识记忆进脑子里去的潜意识里,用的依然是方言。但是现代的信息、知识是以爆炸形式铺天盖地地向我们涌来,人们在吸收大量的信息和知识的时候,潜意识里将知识存进去的承载语言,一定是当地最流行的语言(在国内是普通话,在国外则当地语言)。所以,以这些知识为题,与他人发起交流的时候,一定会以“存进去时用什么语言承载,便以那种语言往外提取”最为方便。

青年一代(他们代表着知识最丰富,理念最先进的群体)一定习惯用普通话来交流。而当有些知识是外来的,他们相互交流,则毫不奇怪会夹杂着外语——不管这两个正在交流中的人同是广东人还是上海人还是东北人,也不管他们这个交流发起的场所是在本地还是外地。

不要说是青年一代,即使我们这个年龄层的人,在当地的同学会上,也几乎没有人会用当地语言交流,除非提到某些当地的地名——因为在他们大学和工作期间,所用语言也是普通话,而聚会时所交流的话题,同样大多是在各自大学、工作环境里积累的知识。而接收这些知识的语言环境,基本上就是普通话(或者某门外语)。

换言之,对长期生活在当地的同学来说,即使生活中天天有机会操练当地语言(因此他们对这种语言不陌生),但他们知识结构中的大部分,依然是“以普通话的形式存在脑子里”,当以这些知识点作为谈资时,在当地生活的人,同样不能熟练地用当地语言进行交流,而会选择更通用的语言。

=======================

作者:老威修斯,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跑步是运动的其中一个手段。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