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足疗法自古有之:从中西方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各种足部疗法远远早于其他疗法而诞生。古时候,由于各种自然灾害造成人类身体损伤,产生了疼痛胀麻痒等各种症状,当人们无意中用手或其他器具触及腿部、足部的某些部位时,发现各种身体不适得到了缓解,症状有所减轻;发现在非常劳累后,用手搓摩腿部或用热水泡脚可以解乏,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刺激腿部和足部可以缓解很多身体适,减轻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人老先老腿: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的衰老是从腿脚开始的。脚掌上分布着非常多的毛细血管,因此,医学家把脚掌称为人的“第二心脏”。脚掌上有数不清的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末梢与大脑紧密相连;脚掌上还有通往全身的穴位和对应身体各部位的反射区。利用足部的经络及生理结构,通过按压、推拿、运动、熏洗、刺激等方法,使身体状况得到改善,从而调节人体的脏腑平衡及气血循环,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腿脚的健康不仅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寿命的长短。因而腿脚的保养是走向健康长寿的第一步。 按摩 ![]() 疏通经络调节阴阳: 经常进行腿足按摩,可以平衡体内阴阳,舒筋通络,镇静安神。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即阴和阳,这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通过腿足部对应区按摩,可使起于足趾末端的经筋得到舒展,使与之相连接的关节滑利,肌肉强劲,经脉得以疏通,体内脏腑功能紊乱得以纠正,行气活血,气血和则人自安,脏器步入正常轨道运转,发挥应有的功能,人体自然就会阴阳平衡。 腿足按摩的注意事项: 首先,从左足开始,按摩膀胱、输尿管、肾脏、肾上腺这四个反射区,反复三遍;而后,按照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的顺序,依次进行,左足按摩完,再以同样的顺序,按摩右足。双脚按摩完毕后,用手握住脚踝或脚趾,在两脚的足踝和脚趾做 50 次回转,按摩结束。 饭前30分钟及饭后1小时内不能做足底按摩。足底按摩时间每次一般为45分钟至1小时,每周按摩1~2次为宜。足底按摩应长期坚持,才有祛病健体之功。 按摩足部后如觉得口渴,可饮用温开水300~500毫升,但患有严重肾病、水肿、心衰患者应适当减少饮水量。按摩后最好不要立刻坐或躺,而是走走,让按摩的效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足部按摩可与其他医疗保健方法同时使用,但不宜与针灸同时使用。 腿足按摩的常用手法: 指按法:用拇指指腹在穴位或局部做垂直向下的按压,片刻即可。常与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按揉法。 掌按法:手指合并,利用掌根或手掌或小鱼际着力于体表治疗部位进行按压,也可以双手交叉重叠对定点穴位进行按压。 肘按法:肘关节弯曲,利用肘端针对定点穴位施力按压。适合大腿的酸痛部位。 用拇指和食指、中指或拇指和其余四指对合成钳形,施以夹力,捏拿提起治疗部位。动作要有连贯性。 以拇指或中指的螺纹面,在穴位或局部做回旋揉动,片刻即可。揉动的手指不能离开皮肤。 一指推法:以拇指指腹或侧面,在穴位或局部做直线缓慢推进。 掌推法:利用掌根或手指着力于体表治疗部位,缓慢推动。也可利用双手交叉重叠的方式推进。 肘推法:肘关节弯曲,利用肘端缓慢施力推进。 腕关节伸直,用全掌或小鱼际或大鱼际紧贴于治疗部位肌肤,并稍微用力下压,做上下或左右的往返按摩移动。 五指伸直,双手相合,用手指和掌侧同时击打施治部位。 五指并拢且微屈,以前臂带动腕关节自由屈伸,指先落,腕后落;腕先抬,指后抬,虚掌拍打体表。 以指端着力,持续按压穴位,也可瞬间用力。 刮痧 ![]() 内病外治效果好: 刮痧是通过特定的器具和药液,以物理作用力作用于人体皮肤上,使体内的痧毒,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症的一种中医外治法。“刮痧”这个“痧”字也就是“痧症”。刮痧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疗疾方法。当时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用手或者石片、木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症状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也就是“刮痧”疗法的雏形。 刮痧的益处: 可以理顺气血运运行,疏通经络,消除淤滞,解病除邪,松解组织粘连,缓解肌肉痉挛,从而达到减缓病痛,紧急施救的作用。 通过刮痧,可以使肌肤血管充血扩张,从而调动体内阳气以驱除病邪,因此刮痧具有疏风散表、皮解毒驱寒的功效。对于多种外感风邪所导致的发热性疾患有较愈好的疗效。 人体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是由体表部位的穴位反映出来的,同时穴位也是经络之气在体表散布的关键点,通过体表穴位与经络的联系,皮肤与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在生理、病理上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通过刮拭皮肤,特别是皮肤上的有效穴位,可以改善经络、脏腑的功能。 刮痧的手法分为补法和泻法,这两种方法可以分别治疗不同性质的虚实病症,也就是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无论补泻,都可以达到辅助体内正气生成,平衡体内阴阳寒热,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的具体操作方法: 刮痧前,应根据刮治部位,先调整好身体的体位,一般刮背部时宜采用俯卧位或伏坐位,刮胸腹部时宜取仰卧位,暴露出需刮治的部位,其余部位应注意保暖。 操作者手持刮痧板,刮痧板与刮痧方向的皮肤表面成 45°角,按照从上而下或从内而外的顺序进行刮拭。通常,头部、背部、四肢应由上而下刮拭,脸部、胸部应从内向外刮拭。操作者用手臂的力量对患者皮肤施以一定力量,向一个方向做匀速运动,刮痧板在皮肤表面的运动速度大概为每秒10厘米。 无论是否出痧及出痧的轻重程度,每个部位一般的刮拭时间为3~5分钟,过短则无效,过长则无益。 操作者需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灵活掌握刮拭部位的多少,一般一次选择3~5个部位为宜。 第二次刮拭与前次刮拭的时间间隔,应在前次刮拭的皮肤无明显痛感或痧疹基本消退后再进行。 刮痧的注意事项: 1、刮痧要了解病情,审病求因,以确定刮拭的部位。 2、刮拭要根据病人的虚实、寒热、表里、阴阳采取不同手法。 3、女性怀孕者,腹部、腰部、骶部禁刮。 4、下肢静脉曲张者,宜从下而上采取相应手法刮拭。 5、血小板较少(容易出血)、病危患者要谨慎刮拭。 6、刮拭时不要面向电风扇、空调,刮痧时应尽量避风。 7、一定要在痧退后再进行下次刮痧,痧未退时可以补刮,以加强退痧作用。 8、怕疼的人,可在刮痧前先泡个热水澡或热敷刮痧部位,之后再刮拭,以减少疼痛。 9、刮痧会使皮肤表面毛孔张开,因此刮拭后30分钟内不要洗冷水澡,但可洗热水澡,边洗热水澡边刮也可以。 10、刮痧后最好喝300~500毫升温开水,以补充体内消耗的津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废物的排出,增强刮痧效果。 11、皮肤有疮疖感染、溃疡、瘢痕或有肿瘤的部位禁刮。 泡脚 ![]() 皮肤也能吸收药物: 中医学中,药浴法是外治法之一,即用药液或含有药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方法。药浴用药与内服药物一样,亦须遵循处方原则,辨病辨证选药。 药浴的益处: 药浴治疗疾病的机理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药浴过程中,药物的有效成分会透过皮肤表面的汗毛孔进入体内,被身体吸收后,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是药液作用于肌肤患处,外行经络,内达脏腑,可以由表及里产生效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浴治病的核心理论,就是药液通过经络腧穴,通行十二经脉,透达全身,使其有效成分进入五脏六腑和身体各种组织内,达到治疗保健的目的。药浴可以起到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节和激发机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的作用。通过调补气血,舒经活络,强身祛毒,从而起到缓解疲劳、改善睡眠、杀菌消炎、强身健体、养颜益寿之功效,长期使用,疗效神奇。 药浴的使用方法: 全身药浴应使用清洁消毒后的浴盆或浴缸,将准备好的中药浴液倒入其中。局部药浴应使用清洁消毒后的脸盆,将准备好的中药浴液倒入。低位足浴最好选用木制足浴盆,浴盆底部直径以纳入双脚,略有空隙为宜,高度在12~15 厘米。高位足浴最好选用木制浴桶,浴桶最好高及膝盖。 药浴每日可进行1~2次,每次时间为15~30分钟,如有需要可延长时间至35分钟左右,但时间不可过长。 药浴的水温多为36~43℃,一般不应超过45℃,最低不低于36℃,过高对身体无益,过低则起不到治疗目的。具体水温主要由个体差异来决定。 药浴的同时,可用手指肚或毛巾反复搓揉足心、足跟等部位。为加强治疗效果,还可以按摩一些穴位,如涌泉、隐白、太冲、昆仑、足三里、三阴交等。 腿足浴注意事项: 1、药浴的药液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既要避免烫伤,也应适度加热。 2、药浴不能等同于洗澡,药浴前须洗澡或洗脚,清除皮肤的汗液、污垢后,再进行药浴。 3、饭前、饭后1小时,或过饥、过饱,或极度疲劳、酒醉后。均不宜药浴,否则有害身体健康。 4、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症、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药浴前,请咨询医生。 5、药浴时,若出现头晕症状,应暂停药浴,用冷水冲洗下肢,使下肢部血管收缩,缓解头晕。 6、药浴按摩时忌用力搓擦皮肤。 艾灸 ![]() 温通气血祛病保健: 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着的艾条悬灸于人体穴位的中医外治疗法。艾灸疗法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治疗各类疾病的主要外科手段。中医理论认为,艾灸疗法具有补气温阳、通络调经、消淤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艾灸的益处: 在穴位上施灸时,艾条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不仅能刺激醉后穴位本身,还可以通过穴位传递到人体经络系统,作用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起到激发经气、调动经脉、扶正祛邪的作用。 艾灸过程具有芳香走窜的特性,燃烧时所散发出的温热与特殊气味,能够通过人体经络的快速传导,加速体内气血循环,从而温通气血、消淤散结。 艾灸疗法不仅可以治病,还能够补益及强身,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升阳气,强身固体,具有增强人体消化、排泄、内分泌、生殖泌尿系统机能的作用。 注意事项: 1、空腹、饱食、酒后、极度疲劳和一切热性红肿疾病者禁止艾灸,以防晕灸。 2、婴幼儿、昏迷患者、皮肤溃疡处、肿瘤晚期、糖尿病、结核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感觉障碍、孕妇禁止艾灸。 3、施灸前要保持心情平静,大喜、大悲、大怒之后,不宜马上艾灸。 4、艾灸后,要精心调养,勿过度操劳。清淡饮食,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以助艾灸疗效。 6、艾灸一般无不良反应,但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刚开始施灸可能引起疲倦、口干、发热、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需顾忌,继续施灸即能消失。 |
|
来自: 新用户9362OW5Z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