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说“陈桥兵变”是一个神话?因为难以相信这真是一场“兵变”

 涂鸦吧 2023-08-11 发布于贵州
首发2023-08-11 14:36·史为今用

前言

赵匡胤,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帝王,他如何从一个普通武将成长为开创一代盛世的君主?他又是如何通过所谓“陈桥兵变”轻松登基的?赵匡胤不起兵,却能够称帝建朝,这一看似“兵变”的政权交接,又蕴藏了怎样的历史机缘?

出生武人家庭,赵匡胤曾努力谋求出路

五代十国,群雄割据,天下大乱。一个普通武将家庭出生的赵匡胤,经过磨练,在乱世中崛起,以一人之力改变了当时的乱局。

赵匡胤生于武人之家,父亲是唐末藩镇,赵匡胤从小继承父业,对骑射很有天赋。他性格沉稳厚重,两耳不闻窗外事,足以自安。十几岁的时候,赵匡胤便在乱军中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赵匡胤虽出生武人世家,但那时的藩镇势力早已没落,家境并不富裕。他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骑射天赋和沉稳老成的性格,并不像普通儿童那般喜爱玩乐。有人说,赵匡胤生来性情就与常人不同。十几岁出头的时候,赵匡胤便义无反顾地跟随起乱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军旅生涯。

对于一个儿时家境穷困的青年来说,选择投身军旅是上升的唯一途径。赵匡胤也经历过迷茫和挣扎,但他性格坚毅,不甘平庸,决心在乱世中开创一番事业。通过几年的军旅历练,赵匡胤逐渐明白,想要在这个军阀混战、动荡不堪的时代出人头地,就必须依附一个雄主,才能施展抱负。

这一时期,中原频繁换朝更代,战火不断。赵匡胤辗转投奔多个军阀,在沙场上磨砺自己的军事才能。他虽然出身寒微,但凭借过人的骑射本领和冷静沉稳的个性,很快在战场上崭露头角。

最终,年仅二十出头的赵匡胤得以在后汉的帐下立足,开启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投效郭威,赵匡胤渐成重臣

当时的后汉枢密使郭威手握重兵,心怀大志,欲重新统一天下。赵匡胤英勇善战,很快得到郭威的赏识。他深得郭威倚重,成为心腹大将,在征战中屡建奇功。

年轻的赵匡胤在郭威麾下,经受了最艰苦的军旅生活洗礼。他虽然出身普通武家,却有远大抱负,不甘平庸。在隋唐以来战乱不断的局面下,赵匡胤明白想要出人头地,非得依附一位雄主不可。

于是他以超凡的武勇和将才,赢得郭威的信任。郭威也果断提拔赵匡胤为心腹大将,让他在部下中传达军令,统领军队,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两人关系日渐密切,成为彼此最信任的左右手。

郭威见赵匡胤身手不凡,涵养深厚,遂将他收为心腹,倚重他为第一猛将。赵匡胤也忠心服务新主,在每一场战役中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

有一次,郭威所部在战斗中陷入重围,形势万分危急。年仅二十出头的赵匡胤不顾一切,带领手下突围救驾。他在敌军重围中杀出一条生路,将郭威安全救出。郭威看见赵匡胤身先士卒,鼓舞士气,方知他是个不同凡响的俊杰。

从此,郭威对赵匡胤亲睐有加,让他参与军中的重要决策,并委派若干兵权。赵匡胤也不负所望,每每出谋划策,增强军力,渐渐成为郭威麾下的心腹大将。

在赵匡胤的辅佐下,郭威终于在广顺元年(951年)推翻后汉,自己登基为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以开国之功,成为后周最具实权的重臣之一。

世宗信任赵匡胤,封为节度使

后周建立后,郭威很快就在954年去世。其养子柴荣继位为帝,是为世宗。世宗对赵匡胤礼遇有加,不仅封他为節度使,还让他掌管禁军,实际控制整个国家军权。

赵匡胤对世宗忠心耿耿,全力辅佐新主。959年,邻国吐谷浑大举入侵后周边境,世宗亲自率军抵抗。然而后周军队不利,世宗陷入重围。

危急时刻,赵匡胤挺身而出,大呼誓死效忠,鼓舞士气。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终于救驾有功,为世宗解了燃眉之急。世宗非常感激,任命他为定国军节度使,实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柴荣即位为帝后,深知赵匡胤是后周的顶梁柱,对他礼遇备至。不仅封他为定国军节度使,出任全国最高军事长官,还委派禁军给他统领,实际掌控整个后周军权。

赵匡胤对新主世宗尽心尽力,恪守忠诚。959年,邻邦吐谷浑见后周国内政局不稳,乘机大举袭击边境。世宗亲率大军前往迎战,但不敌士气高涨的吐谷浑军队,前锋部队溃败。

世宗及其禁军被围困在平原之上,四面楚歌。此时生死一线,赵匡胤身先士卒,鼓舞众将士誓死效忠,士气大振。他冲锋陷阵,为世宗解围,使其幸免于难。世宗感激不尽,任命赵匡胤为定国军节度使,实际掌控全国军政大权。

赵匡胤摄政,时运不济

然而好景不长,世宗在次年突然驾崩,只留下7岁的幼子即位,是为恭帝。朝中顿时群龙无首,四分五裂。虽然文武百官仍维持朝政,但赵匡胤成为权倾朝野的第一实力者。

960年,契丹与北汉联手大举入侵后周。恭帝年幼,朝政混乱,无力组织防御。此时,赵匡胤再次挺身而出,带领军队誓死保家卫国。

在几场大战后,赵匡胤成功击退强敌,收复失地。凯旋归来之时,手下心腹对赵匡胤爱戴备至。他们密谋在凯旋仪式上,趁赵匡胤喝醉酒时,将大汉的皇袍披在他身上,迫使他接受朝野推举,登上帝位。

赵匡胤也心知肚明手下有此意,但并未制止。在经历生死而返之后,心中也隐隐对这乱世有所盘算。于是在手下屡次迫他称帝时,赵匡胤也就顺势接受了安排,在陈桥正式称帝建国,是为宋太祖。

世宗英年早逝后,7岁的幼子登基为帝,是为恭帝。朝野为之震惊,认为这么小的孩子 治理天下必定困难重重。文武百官力挽狂澜,勉力支持,但朝政已然混乱不堪。此时,赵匡胤身为两朝元老,又掌握军政大权,成为群龙无首时代的领路人。

960年,契丹联合北汉,乘后周国内混乱之机大举犯边。燕云十六州陷落,京师危在旦夕。此时天急人急,赵匡胤挺身而出,亲率大军北上抵抗。在几场血战后,赵匡胤大获全胜,一举收复失地,为后周解除了危难。

凯旋之际,赵匡胤威望达于巅峰。手下心腹见时不我待,趁赵匡胤酒醉之时,将皇袍披于其身,迫使他接受众人推举而称帝。

赵匡胤顺势而为,一统天下

赵匡胤也心知肚明手下有此意,但并未制止。在经历生死而返之后,心中也隐隐对这乱世有所盘算。于是在手下屡次迫他称帝时,赵匡胤也就顺势接受了安排,在陈桥正式称帝建国,是为宋太祖。

整个“陈桥兵变”并无大规模动乱和血腥杀戮。赵匡胤登基后,仍然维持朝中秩序,不扰民生,处处以民为先。加上其在军中的威望和朝中声势,使这场政权交接出乎意料的顺利。

赵匡胤的登基很快得到朝野支持和响应。文武百官也顺势承认了新君主,前后周的政权交替未引起任何动荡。赵匡胤也顺利建立宋朝,开启近300年统治,结束五代十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混战。

赵匡胤虽然接受手下拥戴称帝,但内心并不欣喜。他明白这与过去战乱频繁的年代何其相似,担心这样夺权夺位的剧情重演。所以他登基后,一面安抚百姓,稳定民心,一面维持朝中秩序,力求政变后政局稳定。

赵匡胤的登基很快得到军心和民心的响应。文武百官也主动承认新的君主体系,效忠新主。整个政权更替出人意料的平稳,没有引发动乱。赵匡胤建国之初就展现出过人的政治智慧和手腕,使一个本不稳固的新政权骤然巩固。

在赵匡胤的治理下,五代十国的混战局面宣告结束。这个维持近300年的宋朝,开创了一个空前统一和繁荣的盛世。尽管夺权过程仓促,但结果却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局面。

赵匡胤与手下谋逆称帝,一场看似兵变的政权交接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地夺取帝位,确立宋朝,而手下军官也能够不流血就完成“兵变”,关键原因如下:

首先,赵匡胤本人在军中和朝中都拥有极高威望。他出生武人家庭,自小在军旅生涯中历练,深得部下支持。他身经百战,为后周开国立下汗马功劳,又与两代君主建立深厚关系,在朝中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其次,当时后周国内外形势艰难,正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年仅7岁的恭帝难以掌控大局,朝政渐趋混乱。而赵匡胤不仅具备雄才大略,还掌控军权,正是群龙无首之时的最佳人选。

再者,赵匡胤夺权时并未大肆杀戮,而是以保护太后与民众为名,禁止军队随意劫掠。他继位后也尽量维持朝中秩序,稳定民心。这避免了政权交接时的动荡和血腥,减少了反对的声音。

最后,当时正值五代十国混战,军阀并起,朝野都渴望一个强有力的领袖重新统一天下。赵匡胤正好符合民心所向,获得各方支持。所以这次政权交替,也是历史的必然。

尽管赵匡胤夺位过程比较顺利,但他内心也忐忑不安,担心重蹈覆辙。于是他在日后采取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削弱军权,让文官主政。这虽然暂时巩固政权,却也埋下日后灭亡的远因。

赵匡胤这位起于乱世的皇帝,一生波澜壮阔。他依靠自身才能与决断,在乱世中崛起,最终开创近300年的北宋盛世。赵匡胤凭一人之力改写了历史,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也给后人留下了深思。

结语

赵匡胤这位起于乱世的开国之君,其称帝夺位的道路虽坎坷复杂,但最终改变了一个时代的局面。他依靠自身过人的魄力与政治手腕,顺应历史发展的大势,终结分裂局面,开创统一的盛世。

尽管这个“陈桥兵变”笼罩着种种传奇色彩,但它的成功也凸显了历史的规律。当一个时代急需强力者出掌大局,当民心渴求安定稳定的生活,一个具有雄才大略和人望的领袖自然会应运而生,改写乾坤。

赵匡胤开国之初的种种决策,也给后世带来反思。权力的更替有时并不一定伴随着动荡血腥,顺应时代潮流和民心所向,或许是一个稳定社会的关键所在。一个英明君主,就有可能引领一个时代走向繁荣富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