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江县历史条目

 穿越创意影像 2023-08-11 发布于安徽

望江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边缘的长江北岸。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0°03′~30°26′与东经116°34′~116°55′之间。东西长54公里,南北宽43公里,总面积1357.3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0.97%。该县东隔皖河与怀宁县为邻,西滨泊湖,与宿松县相连,东南滨临长江,与东至和江西彭泽县隔江相望,西北背靠大、小香茗山与太湖县为界。现设1个乡,9个镇,3个街道。县人民政府驻华阳镇。

一、县名由来、县城及疆域
〔县名由来〕
望江县定名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今县境内古无县以上政区设置。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加强军事建设,始于东晋在今县城东10公里处设大雷戍,以雷池为名。雷池地名家喻户晓,成语中“毋越雷池一步”就是指此处。这个典故,《通鉴纪事本末》交待得非常清楚。据载,依仗庾太后权势的颍川大族中的后兄、中书令庾亮专权,原本疑忌苏峻、陶侃、祖约,命温峤镇武昌以挟持之。咸和二年(327年),庾亮征苏峻入朝,终于逼苏峻、祖约反晋。历阳镇将苏峻举兵谋反,进攻晋都建康(今南京市),江州刺史温峤闻京师危在旦夕,准备发兵平叛。庾亮因恐握有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急令温峤切勿东进,并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可见雷池的战守地位。自东晋设大雷戍后,大量驻军的军需基地设在附近。其中,为解决兵器和日用器具的冶炼制作场所就集中在今望江县城,并形成中心,地名因之叫新冶。
东晋末年,平息桓玄之乱后,义熙九年(413年),设晋熙郡,在新冶置新冶县,为今县境内设置之始。新冶县名,乾隆《望江县志》说:“皖出铁,有铁官。今怀西望北有古冶迹,武昌口有炼成墩,漳湖之表炼成畈……椅子、磨叉间有坑矿,县名新冶,职此之由也。”说明新县缘于新冶铁官而名。陈太建五年(573年),置大雷郡(治新冶)。十一年,地入北周。隋代北周后,于开皇三年(583年),废大雷郡,留新冶县。十一年,改新冶为义乡县。县名据乾隆《望江县志》说:“陈隋间,县有义士助国平难,隋文帝旌为义乡。”十八年,因县治逼江,而易名望江县。自此,县疆域已定,县名、县治至今不变。
〔雷阳镇〕
因古为新冶、义乡、大雷郡、高州、智州等各级行政区域治所,故有以上别称。又名雷邑,亦称雷阳,缘于曾为大雷戍、郡治所。这个以雷命名的雷池、雷水史籍记载很多。据《明一统志》载,古雷水发源于今宿松县,流经望江城东南,积而为池,因名雷池。又东行7公里余注入长江,入口处称雷港,又称雷江口,或大雷口,全水又称大雷江。据《读史方舆纪要》说,明天启中,雷港为浮沙堵塞,雷水改由今华阳镇入长江。县城以位雷水之北而名雷阳。又有青林镇的异名,缘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曾在今县城北创建青林寺而名。又有大雷岸的别称,缘于刘宋元嘉十六年(439年)深秋,大诗人鲍照(唐避讳写成“昭”)的《登大雷岸与妹书》,为世人所推崇,因此有此代称。鲍照妹鲍令晖也是著名的女诗人。望江县城南郊曾设急水镇(又名吉水镇)。民国期间,称青林镇。1952年,改青林镇为城关镇。1992年春,改县城名雷阳镇。
现在的望江县城雷阳镇不仅是望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安庆市西南滨江的重要卫星城,工商贸全面发展的古老而新兴的县城。
〔疆域变迁〕
望江建县后疆域比较稳定,最大变化要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皖西行署所建的太望县。自民国36年(1947年)至38年3月底撤销,仍恢复旧疆域。在近代比较大的变化是民国25年7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为处理皖、豫、赣3省边界插花地,而将属江西彭泽县的长江北岸的新彭、龙泽、白沙、江调、同陆5个保划入望江县。1957年因皖河联圩,将望江县新坝乡两个村(4000亩)划入怀宁县皖河乡;将怀宁县江镇乡1个村民组(面积200余亩)划入望江县金堤乡,将望江县金堤乡上陌村(800人,3000亩)划入怀宁县江镇乡。同年,因兴建褒隐寺水库,将太湖县转桥先锋村(1081亩及山地)划归望江县码头乡。1959年2月26日,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将望江、怀宁县合并,组建怀望县(驻石牌镇)。3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但因未实行,故县疆域仍无变化。这个实际上不存在的旧区划,于1961年12月5日,国务院正式予以撤销,仍为两县。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望江县古属群舒及皖国地。春秋时期,先后属吴、楚国地。战国时期,属楚国。
〔秦朝〕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不久改属九江郡(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属衡山郡(治邾,今湖北黄冈县北),为皖县南部地区。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仍为番君吴芮的衡山国(仍都邾)皖县地。高祖四年(前203)七月,改属英布的淮南国(仍都六,今六安市城北乡白沙城)支郡衡山郡(治邾)皖县地。十一年十月,改属刘长的淮南国(改都寿春)衡山郡(仍治邾)。文帝七年(前173),淮南国除,衡山郡直属汉廷。十二年,衡山郡改属刘喜的淮南国(仍都寿春)。十六年四月丙寅,改郡为刘勃的衡山国(仍都邾)。元狩二年(前121年),皖县改属庐江郡(治舒,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埂)。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庐江郡属扬州刺史部,余仍之。
〔东汉〕
今县境仍为扬州(先后治襄安、历阳、寿春)庐江郡(治皖,今潜山县城梅城镇)皖县南部地区。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皖县改属孙吴扬州(改治建业,今南京市)庐江郡(治皖)。
〔三国·吴国〕
仍为扬州(治建业)庐江郡(仍治皖)皖县南部地区。
〔西晋〕
咸宁六年(280年)三月灭吴,合二扬州、二庐江郡为一,仍为扬州(仍治建业)庐江郡(改治舒,今舒城县城关镇)皖县地。永嘉之乱后,废皖县,仍为庐江郡都尉治,地改属舒县。
〔东晋〕
初,此处为战略要地,置大雷戍。咸和四年(329年),庐江郡改属侨置的豫州。义熙九年(413年),置新冶县(治今望江县城雷阳镇),属豫州晋熙郡(治怀宁,故皖城,今潜山县城梅城镇)。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地入刘宋,新冶县仍属豫州晋熙郡。永初二年(422年)二月丁丑,晋熙郡改属南豫州。泰始二年(466年),晋熙郡改属豫州(治睢阳侨县,今寿县城关镇)。九月壬辰,改属西豫州(仍治睢阳)。三年五月辛酉,改属豫州(仍治睢阳,今寿县城关镇),余仍之。
〔南朝·齐〕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地属萧齐豫州晋熙郡(治怀宁,今潜山县城梅城镇)新冶县。永明四年(486年),晋熙郡改属西豫州(仍治睢阳)。永元二年(500年),西豫州改治怀宁(故皖城),余仍之。
〔南朝·梁〕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新冶县入萧梁,仍属豫州晋熙郡。梁天监三年(504年),西豫州复名豫州(仍治怀宁,故皖城),一说普通六年(525年)改。后易名荆河州(治怀宁),仍之。太清二年(548年)十月丙戌,晋熙郡改属晋州(仍治怀宁)。不久,入东魏,后复属萧梁。梁大宝二年(551年),复晋州(仍治怀宁),仍之。
〔北朝·北齐〕
绍泰元年(555年)三月入北齐,改晋州为江州,新冶县属江州晋熙郡(仍均治怀宁,今潜山县城梅城镇)。
〔南朝·陈〕
太建五年(573年)五月伐北齐。八月戊午,复江州为晋州,置大雷郡(治新冶县,今望江县城雷阳镇),领新冶县,改属北江州(治今繁昌县芦南乡赭圻山中赭圻城)。
〔北朝·北周〕
太建十一年十二月乙丑,入北周,大雷郡改属(仍治新冶)改属晋州(仍治怀宁),仍领新冶1县。
〔隋朝〕
北周大定元年(581)二月进入隋朝,仍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留县,改晋州为熙州(仍治怀宁),新冶县改属熙州。十一年,改新冶县为义乡县,仍属熙州。十八年,改义乡县为望江县,仍属熙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熙州为同安郡(仍治怀宁,即故皖城),望江县属扬州刺史部同安郡。
〔唐朝〕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同安郡为舒州(仍治怀宁,即故皖城),仍领望江县。五年,割望江县置高州(治望江县),仅领此1个县。不久,改高州为智州(仍治望江县),仍领望江1个县。六年,智州改属舒州总管府(治怀宁)。七年,废智州,望江县改属舒州总管府严州(治宿松,今宿松县城关镇)。八年,废严州,望江县改属舒州(仍治怀宁)。贞观元年(627年),罢舒州都督府(由总管府改),舒州属淮南道地理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淮南道为一级政区(治扬州)。天宝元年(742年),改舒州为同安郡(仍治怀宁,即故皖城)。至德二载(757年)二月,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十二月,复改盛唐郡为舒州(仍治怀宁),属淮南节度使(仍驻扬州)。唐末,为吴王杨行密所据,望江县仍属舒州。
〔五代十国·吴国〕
唐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地入吴国,望江县仍属淮南节镇舒州。吴武义二年(920年),舒州改属德胜军,称庐州节度使(治合肥),余仍之。
〔五代十国·南唐〕
吴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入南唐,初仍之。后升舒州为永泰军节度(仍治怀宁),望江县属永泰军舒州(均治怀宁)。
〔五代·后周〕
显德三年(958年)三月,复名舒州(仍治怀宁),望江县仍属舒州。
〔北宋〕
建隆元年(960年),望江县仍属淮南道舒州。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淮南道治扬州(今扬州市),仍属淮南路舒州。熙宁五年(1072年),舒州改属淮南西路(治寿州,今寿县城关镇)。政和五年(1125年),舒州赐额德庆军(仍治怀宁,即故皖城),望江县仍属之。
〔南宋〕
绍兴中,撤销宿松县,并入望江县。后复置宿松县,仍之。三年(1133年),舒州德庆军改听江南西路安抚司节制。十七年,改舒州为安庆军(仍治怀宁),改属沿江制置司。庆元元年(1195年),升安庆军为安庆府(治怀宁,即故皖城),改属淮南西路(已改治合肥)。庆元初,为避金兵南侵,曾将望江县治迁往香口镇(今属东至县香口乡)。嘉定十年(1217年),安庆府及怀宁县治迁治皖口(今怀宁县山口镇。在此之前均治故皖城,今潜山县城梅城镇)。端平三年(1236年),安庆府及怀宁县再迁罗刹洲(今属贵池市)、杨槎洲(今贵池市杨叶洲)。景定元年(1260年),安庆府及怀宁县定治宜城渡(今安庆市),望江县仍属淮西路安庆府。
〔元朝〕
德元年(1275年)正月地入元,仍之(此后,望江县属安庆路,明清属安庆府)。元初,望江县复旧治。至元十三年(1276年),望江县属江淮行省(治扬州,今为市)淮西道(治合肥,今为市)安庆安抚司。十四年,升安庆府为安庆路,改属蕲黄宣慰司。至元二十三年,罢蕲黄宣慰司,安庆路改属江淮行省淮西道。二十八年十二月,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治汴梁路,今开封市,简称河南行省)淮西道(治庐州路,今合肥市,全称为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又称淮西江北道)。至正十二年(1352年),改属淮南江北等处行省(治扬州路,简称淮南行省,兼淮西帅及淮南行省左丞相驻地)。十八年正月初七日,为红巾军陈友谅部控制。十九年,为朱元璋部控制。二十年五月,为徐寿辉部控制。二十一年八月,复为朱元璋部控制,改安庆府为宁江府(仍治怀宁,今安庆市)。壬寅年(1362年),复改宁江府为安庆府,直属朱元璋部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望江县属江南行省安庆府。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安庆府直属中书省。十三年正月,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南京,后改称南直隶,仍之。
〔附南朝〕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仍为明宗室福王(后来弘光帝)控制区,望江县属南直隶安庆府。
〔清朝〕
顺治二年年(1645年)初入清,望江县仍属南直隶安庆府。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安庆府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康熙元年十二月甲子(1663年2月2日),安庆府改属江南省安池太道(治池州府,今贵池市区)。六年,安池太道改治芜湖。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安池太道(仍治芜湖)。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裁安池太道,安庆府改隶江安十府储粮道(专业道,治歙县,今徽城镇)。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安庆府改属安徽省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府)。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安徽宁池太广道还治芜湖。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安庆府改属安徽省庐凤道。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55年7月23日),改属安庐滁和道(治安庆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改属安徽省皖南道(治芜湖)。清代的江南、安徽省先后属两江总督(驻江宁,先后易名江南江西河南、江南总督等)。
〔附太平天国〕
咸丰三年一月十七日(1853年2月14日),太平军占领安庆,旋占领望江县城。9月25日,太平天国设安徽省(治怀宁,今安庆市)安庆郡,仍为望江县。直至咸丰十一年八月一日(1861年9月5日),地复入清(此间,清兵曾于咸丰七年九月占领县城)。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望江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望江县改属安徽省安庆道(治怀宁,今安庆市)。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16年8月,望江县直属安徽省。17年8月,正式废道,望江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望江县直属安徽省第一区(首县为怀宁县)。10月10日,望江县属安徽省第一专区(驻太湖,后迁桐城,抗战胜利后改驻安庆城),直至解放。其中,自27年11月10日至29年2月2日,第一专区曾属安徽省皖北行署(与临时省会常驻立煌县城金家寨,已淹入梅山水库)。望江县政府曾于28年迁驻长岭。其中,自28年2月20日日军沦陷望江县后,望江县政府曾多次迁徙于长岭铺。5月20日,迁至南西乡金氏宗祠。29年,迁泉塘寺。30年,迁鹧鸪山前金氏宗祠。32年11月,迁老鸦滩吴氏宗祠。34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始迁回县城。
36年10月20日,解放望江县城。38年3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解放望江县。
〔附日伪、汪伪政府〕
民国28年2月20日,日本侵略军沦陷望江县城,先后建望江县“维持会”、“维新政府”,属“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设南京)安徽省维新政府”(驻蚌埠市)。29年3月后,改属汪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仍驻南京)安徽省政府”(仍驻蚌埠市)。32年7月25日,望江县属“第八专区”(驻安庆城)。34年8月18日,国民党第七军接管汪伪望江县。日伪、汪伪望江县控制区范围最大时为第一区(由吉水自治会改称)、第二区(华阳自治会改称)、城厢。34年将城厢改为第一区,吉水、华阳区分别改为第二、第三区。
〔中国共产党建政〕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创建皖西行署(1947年11月15日至1949年4月15日),今望江县分属第一专区的望江县及太望县。民国38年3月28日,望江县再次解放。3月29日,望江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迁驻望江县城。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报告备案,重新调整区划,望江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安庆专区。7月,望江县爱国民主政府改称望江县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望江县仍属皖北行署安庆专区。
1952年8月7日,望江县改属安徽省安庆专区。
1956年5月,望江县人民政府改称望江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2月26日,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撤销怀宁、望江县,组建怀望县。3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望江县,并入怀宁县,改县名怀望县,改驻石牌镇,仍属安徽省安庆专区(但未执行)。
1961年12月5日,恢复望江县(仍驻城关镇,今雷阳镇),仍属安徽省安庆专区。
1968年8月20日,望江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1年8月21日,望江县革命委员会改称望江县人民政府。
1988年8月17日,望江县改属安徽省安庆市,至今未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