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钢铁工业的“三皇、五帝、十八罗汉”

 翔山 2023-08-11 发布于山西

在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钢铁工业在大发展的时期,冶金工业部就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提出一个“三大、五中、十八小厂”相结合的建设方针,后来被形象的比喻为“三皇、五帝、十八罗汉”。

一、“三皇、五帝、十八罗汉”产生的由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期(1950年~1952年)和第一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前期的实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得很顺利,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来自多方面因素,首先是有党中央、政务院的正确和坚强领导;其次是有解放后全国人民当家作主,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同时,也是有苏联的大力支持与援助。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孤立和封锁,中国政府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策略,一切都学习和借鉴苏联经验,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苏联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也暴露出苏联模式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在此基础上,毛泽东主席根据发展形势,开始考虑在借鉴苏联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中国自己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从1956年2月开始,毛泽东主席连续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听取了43个部委的工作汇报,到了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论十大关系》发表后,冶金工业部党组在1956年的春夏之交,集中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召开了学习务虚会,认真学习领会毛泽东主席的《论十大关系》精神。当时冶金工业部党组书记、部长王鹤寿称这次学习务虚会为“悟道”——就是“悟悟道理、摸摸规律、提高觉悟”。在十大关系中,论证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时指出“中央要发展工业,地方也要发展工业”“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通过学习这些论述,联系冶金工业的实际,冶金工业部提出了发展冶金工业首先要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除了中央办一些大厂外,还要发展一些地方筹办中小钢铁厂。这主要基于当时中国的实际:首先,建设大型钢铁厂的设备,当时中国不能设计制造,需要从苏联引进,但一些中小钢铁厂设计和设备,中国可以自主设计和制造,办起来很快;其次,中国交通运输当时不发达,中小钢铁厂就地建设,就地利用当地的原燃材料,满足就地钢材的需求,以减轻全国交通压力。再次,冶金工业部在与地方的接触中,也感到地方政府发展冶金企业有极高的积极性,只要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力量很大,办法也很多。

通过对以上实际情况的分析,冶金工业部提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要结合中国国情实际,采取“大、中、小”相结合的方针。

冶金工业部党组通过学习毛泽东主席《论十大关系》,统一了思想认识,于1957年3月5日召开了冶金厂矿长会议,会议充分讨论和研究了大、中、小厂建设方针问题。会议指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苏联的帮助下,全国其中力量恢复和建设了几个大的钢铁厂,形成了钢铁工业的基本骨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产量会有很大的增长。但钢铁工业还有严重缺点,即主要产量仅仅集中在几个点上,绝大部分地区还未建立起钢铁工业基地,而且产量和品种还处在很落后的水平上,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会议认为,发展钢铁工业,今后不能把投资过多地集中使用于建设大企业,而应采取更多地建设中、小厂矿的方针。会议从工业布局、节省投资、投资效果、建设速度、劳动生产率、成本、产品品种、资源利用等8个方面论述了这一方针的优越性,并提出了实施这一方针的具体步骤。这次厂矿长会议后,《人民日报》于4月4日发表《贯彻冶金工业建设方针》的社论,《冶金报》于4月27日发表《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当前冶金工业发展中的几个原则方针性问题》的社论,社论重点阐述了大、中、小相结合的方针,提高全体人民对冶金工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人民日报》和《冶金报》的社论,受到各省、市地方领导的赞成和支持,大家都争着要在自己省市建设钢铁厂。

1957年7月9日,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冶金工业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地方冶金工业会议。会议根据大、中、小相结合的建设方针,提出建设地方中小钢铁企业、改变钢铁工业布局的设想。经过会议的讨论,冶金工业部将大力协助发展地方钢铁工业,并初步决定先在1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18个中小型钢铁厂。

1957年8月4日,冶金工业部根据全国地方冶金工业会议的精神,拟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总结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安排(草案)》,在总结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和基本经验教训后,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要建设更多的中小型钢铁厂的方针,并且做出“建设三大、五中、十八地方中小,准备两大”的部署,即继续建设年产钢在200万吨以上的鞍钢、武钢和包钢3个大钢铁基地,新建扩建50—100万吨的山西太原、北京石景山、四川重庆、安徽马鞍山和湖南湘潭5个中型钢铁厂,前4个是扩建,后一个湖南湘潭为新建,同时由地方建设10-30万吨左右的河北邯郸、山东济南、江西萍乡、江苏南京、广西柳州、广东广州、福建永安(三明)、安徽合肥、四川江油、新疆乌鲁木齐、浙江杭州、湖北鄂城、湖南涟源、河南安阳、甘肃兰州、贵州清镇(贵阳)、吉林通化和北京合金钢厂等18个中小型钢铁厂,并准备建设西北钢铁厂(酒泉)、鄂西或西南钢铁厂。

当这个报告送中央和国务院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首先国务院副总理陈云赞成,他说“三皇、五帝、十八罗汉,这个假想好,符合中国国情”。毛泽东主席也赞成“三皇、五帝、十八罗汉”,并高兴而风趣说“你们有了十八罗汉,好嘛”。

二、“三皇、五帝、十八罗汉”建设与发展

从1957年下半年始,中国钢铁工业按照这个发展布局,在大力发展“三大”钢铁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加快了“五中、十八小”的发展。后来“十八小”不能满足各省市的要求,接着又规划了山西临汾、内蒙古呼和浩特、辽宁凌源、安徽合肥、江西新余、四川威远等。尤其是1958年~1960年“大跃进”期间,钢铁工业进入到一个快速的大发展时期,在原计划的“十八小”的基础上,地方又根据情况,建设了一大批小型钢铁厂。

1957年,中小钢铁企业开工建设的有:北京特殊钢厂、山西临汾钢铁厂、苏州钢铁厂、浙江半山钢铁厂(杭州钢铁厂)、南昌钢铁厂、河南钢铁厂、湖南娄底钢铁厂(涟源钢铁厂)、鄂城钢铁厂、广州钢铁厂、昆明钢铁厂等。

1958年,中小钢铁厂开工建设的有:北京钢厂、邯郸钢铁厂、抚顺钢铁厂、石家庄钢铁厂、邢台钢铁厂、通化钢铁厂、呼和浩特钢铁厂、南京钢铁厂、安徽钢铁厂(后与安徽钢厂合并为合肥钢铁厂)、南昌钢铁厂、三明钢铁厂、湖南钢铁厂(湘潭钢铁公司)、济南钢铁厂、安阳钢铁厂、下陆钢铁厂、广州钢铁厂、柳州钢铁厂、江油钢铁厂、贵阳钢铁厂、西安钢铁厂、兰州钢铁厂、西宁钢铁厂、石嘴山钢铁厂等。同时在1958年,新余钢铁公司、青岛钢铁厂、无锡钢铁厂、芜湖钢铁厂、成都钢铁厂开始筹建。另外,上海市新建了上钢五厂、上海矽钢片厂、上海钢管厂、上海铁合金厂、上海碳素厂、上海第二耐火材料厂、上海黑色冶金设计院、扩建了上钢一厂、二厂、三厂、八厂、十厂、新沪钢铁厂等。

由于“大跌进”期间,钢铁工业发展的高指标,使得投资失控,小钢铁厂过度投资,分散了有限投资资金,造成大、中厂的投资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三大、五中、十八小”计划整体推进,后来在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期(1962年∽1965年),“大跃进”期间建设的一些小钢铁厂又关闭或停产。

三、“三皇、五帝、十八罗汉”建设的意义

1957年冶金工业部提出大中小相结合的“三皇、五帝、十八罗汉”发展计划,从实践来看是正确的,也是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尤其是1958年∽1960年大跃进期间,各地发展建设中小型钢铁厂,大大改变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布局,同时在当时也加快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为钢铁工业后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绝大多数当时建设的中小钢铁厂,后来都发展成地方(省、市、县)骨干国有企业。

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地方省属国有钢铁企业,有的发展成为现在地方国有大型钢铁企业,地方市、县所属钢铁厂,经过改制,发展成为现在民营大型钢铁企业。

总之,目前许多钢铁企业,或多或少的都与当时建设的地方小型钢铁企业有一定的关联。

(陈新良整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