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00年前的唐楷真迹,出自一位“教父”之手,这字美得不像凡人所写!

 三余字画 2023-09-06 发布于山东

书画界有一种说法:纸寿千年,绢寿八百”,说的是宣纸易于保存,能保持千年而不毁。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受湿度、保存条件等外部因素影响,不少纸本真迹才过了几百年就已经褪色、变脆,最终化为乌有了。大家想想,身边的博物馆里,如果能有一件唐代的真迹,那绝对会享受“镇馆之宝”的待遇。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件初唐时期书法真迹,距今接近1400年,保存依旧完好,它就是褚遂良的《倪宽赞》。这也是现今仅存的初唐楷书真迹。褚遂良此人,可是大有来头,他生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杭州人,后在唐朝做官,深得李世民赏识,还成了顾命大臣。

除了是太宗的股肱之臣,他还是最顶级的书法家。他曾承担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辨别王羲之真迹,并逐卷临摹,这也让他学到了最正宗的魏晋笔法精髓。他临摹的《兰亭序》《枯树赋》《乐毅论》被太宗赏赐群臣,还曾被当成“国礼”赏赐外国使节。

作为衔接隋楷与唐楷的一代宗师,褚遂良被后人誉为“唐楷广大教化主”,这位“书法教父”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是颜真卿和徐浩,刘熙载认为颜真卿学到了“褚体”的筋骨丰足,而徐浩则学到了褚遂良楷书的骨肉停匀。唐代诸人,米芾学褚遂良时间最长,深得其凌空取势:“久之,如印版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

回到《倪宽赞》这件作品,此帖纵24.6厘米、横170.1厘米,全卷50行、345个字,字径约3厘米,字字秀润婀娜、窈窕合度,美得简直不像凡人所写。画家赵孟坚在卷后跋文中写道:“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即是说《倪宽赞》无丝毫尘俗气。

褚遂良最初跟随父亲褚亮学书,后从学于虞世南、欧阳询、史陵等人,最终上追王羲之。《倪宽赞》凌空取势,顺势入纸,行笔中锋,笔画提按分明,以横画为例,起笔、收笔重,中间轻盈,虚实结合,对比明显。竖画也是如此,收笔时回锋顿笔,垂露一般。撇轻捺重,捺脚浑厚饱满、力度十足。

《倪宽赞》结字端庄雅正,重心略靠右边,左右开张,空灵舒展。褚遂良晚期书法收放有度,《倪宽赞》与《大字阴符经》《雁塔圣教序》对比,会发现风格上的近似,外柔内刚,劲挺秀美,长横画笔锋外露。此时已经脱离古法的拘囿,自成一家。

《倪宽赞》笔法细腻丰富,结字、章法严谨,全卷唐法晋韵,顾盼有情。对于初学者而言,褚遂良这件《倪宽赞》是打开唐楷门户的敲门砖,如能将此帖学透,再去学其它楷书作品,就能够豁然开朗了。

而今,我们将褚遂良倪宽赞原作进行了1:1超高清复笔画灵动自然、纤毫毕现,与真迹别无二致,并配以传统工艺的手卷装裱,便于欣赏和临摹,特向您推荐,期待您的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