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民俗故事】漫话对联

 在长安 2023-08-11 发布于陕西

献给即将消失的村落文化




对联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艺术。欧美各国至今尚无发现。

好的对联就是好的诗句。其中的内涵、哲理使人受到启发、得到教益,又适一种美的文字享受。

张贴对联的风俗从哪来的?

《风俗通》说,上古时,有弟兄二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专会拿妖捉鬼。提到的鬼怪,就绑在桃树桩上。因为桃木的心子是血红颜色,据说有锁妖邪逼邪作用,鬼怪就不敢再挣扎逃跑了。神荼和郁垒就把它们扔进山沟,喂了老虎。

后来,为防鬼怪作祟,人们在一年之始,要给门首两侧放置两块桃木板,各画上神茶和德垒的画像,镇妖通邪。叫做桃待。

桃符,就是春联的前身。后来人们认为鬼怪害怕桃木,是因为桃木心是血红的颜色,后来写春联便用红纸代替桃木,既经济,又美观。

王安石《元日》诗里,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句子。这里所说的桃符,已不是早先的桃木板,而是指当时流行的春联了。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是中国最早的春联。过去,有人认为春联始于明太祖朱元璋,这是不确切的。朱元璋是做对联的妙手他提倡张贴春联,普及春联,确是事实;但在他之前早就有了春联。《宋史·蜀世家》载,五代时蜀主孟昶独踞天府四川,民殷国富,地大物博。因他溺于酒色,国势江河日下。有年春节,为了粉饰太平,他命大臣各写一幅春联歌功颂德。臣子写好之后,孟昶看了摇摇头说:“无一副中朕意者。”于是,他抓笔在手,写了上面这幅春联。

群臣看了这幅佳作,个个满面羞惭。这副春联就贴在宫门两侧的桃木板上《取驱邪意) 流传下来。

到了宋朝,人们根据王安石的《元日》诗演化出一幅对仗工整、意境幽深的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由此,做春联的人日益增多。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由对称的两句组成。既是对,必须左右对仗,互相照应;既是联,必须上下两句,合为一体,不能单独成立。一般说来,上下两联的关系有三:一是正对:相互补充,深化主题。如“春燕剪柳”对“喜鹊登梅”等。二为反对:左右衬托,前后对比,表达一个中心意思,如“冬色昨夜去”对“春光今朝来。”等。三是串对:上联是下联的起首、前题,下联是上联的顺承、延续,如“若无春风送暖”对“哪有腊梅飘香”等等。

春联的内容,多半是送旧迎新、吉祥如意,或祝愿人寿年丰,时来运转。有些春联,是对春天的赞美,有些春联是对春天的向往。我国幅员辽阔,江南早已“春风又绿江两岸”了,塞北仍然残冬未尽,寒风料峭。当你在冰雪覆盖的北国看到嫣红娆紫的春联,多么象一簇簇报春的花束——雪中红梅。

冬去矣一元复始

春来也万象更新

这是人们对春天热情的呼唤和急切的盼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