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老中医的话引人深思

 观风云再起 2023-08-11 发布于浙江

探访老中医

年前因为我爸得了结石病,到处寻医问药。我们听朋友介绍有一位民间老中医,准保能治。他住在一个偏远的小镇,听说这位80多岁的老爷子皮肤粉嫩、精气神十足、不带老花眼镜看病、看书、写字毫无影响,眼睛比年轻人还好。

早上我们6点就出门了,开车一个多小时前往这位老神医的住处。

一路上,朋友都在侃这位神医的各种传说,总之感觉是被吹的很神,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说是很多医生家属都去找他治病,当地人称半仙。

最有意思的是,这位老爷子脾气不大好,稍不注意就会“骂人”,因为医术精湛,大老远的人都赶着去求医,即使被他说两句也毫无怨言。

在群山环抱中,发现了一片很不起眼的矮旧瓦房,就是老中医的家。四周安静得只剩下鸟鸣,周围也没见到邻居,感觉老人家就是一个人独居。

据说他老人家儿子都在县城里,但他不愿进城享福,继续留在村里给乡邻看病。慕名而来的人很多,每天络绎不绝有人来问诊。

兴许我们来得早,到了目的地,没见有人开门,于是站在门口大喊周老,没过一会儿便听到了屋里的回应。听说他每天都会在家里练功,此时想必也是在练功呢。

等候许久后他开门了,只见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坐在桌前,穿一件白衬衣,脸上少有皱纹,皮肤粉粉的,白里透红,气色真真是好!一个80多岁的老人,能够保持如此状态实属难得!

在给我爸看病的过程中,我们也没能逃掉被骂的环节,比如生活习惯什么的。他探了一下我爸的脉,又问了一些情况,然后开了个药方。回家后吃了马上就把结石打出来了,就这样好了。我爸爸本是不相信中医的人,也惊讶的心服口服。

我就坚持要再去一趟去感谢他。于是自己又过去了一趟。

二次探访

这次去是大雨天,他正好没人看病,看见我来,态度明显比第一次好,招呼我进屋喝茶。这天他难得有空闲,听着雨声,我们就聊起来了。

我就问他:“周老,您这么好的医术,为什么也不收个徒弟,这样高明的绝活,不传下去实在是太可惜了呀!”

呷了口茶,悠悠地吐出一句话:“年轻人,你知道什么叫'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吗?”

“我们这一行向来有'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的古训,法不能轻传。轻传,是害人!以前也有人想跟我,我就考察了他一段时间。谁知,他根本就无意于钻研医术,整天想从我这儿套取秘方、秘法,心术不正呀!我立马赶走了他”。

“古人收徒是很严格的,不能你一上山,才砍了三个月柴,做了半年饭,就马上传道了。那可不行,先看你有没有这个基础资格。砍柴挑水不老老实实来几个月几年,怎么可能传道给你。

“六祖在五祖那也砍了八个月的柴,做了八个月的苦力活,总共才见了五祖四次。你不付出努力,不付出时间,不证明你自己的诚意,道能贱卖给你吗?法不轻传,是说这个有道的老师啊,从来不会随便传法,看见人就去教化。主要要看这个人是不是器,人品如何,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啊,我的这点微末医道,也就能看几个病人算几个了,传是传不下去喽…”

03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回味思索老中医的话。

自古以来,有多少的中医验方、技法便在这种秘而不宣中从此销声匿迹,先辈高手所留下的东西从而彻底荡然无存。除了一部分人将绝技绝不示人,是为了保住自己赖以生存的饭碗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像朱老一样找不到接班人!

有道是“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其非人,慢泄天宝”。传统中医对传承人的个人品德、 天赋等有较高要求,他们认为医乃仁术、不得传予贪财忘义者,将传承人的个人素质作为传承的必要条件。

这便是许多高手苦于无人传承自己的学问,宁可把一身本领带进棺材也不愿轻传的原因。

甚至很多中医世家子侄众多,但也面临这样无奈的情况,就是无法代代传承。历代国手的水平在徒子徒孙中连三代都维持不了!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有世家传承的最杰出人物叶天士了。叶天士十几岁便已成名,将近八十岁才去世,一个绝世大高手有六十几年的时间熏陶儿孙,叶家却仍难逃没落的宿命。在叶天士“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那略带激将的提策之后,儿、孙果然无人堪当此大器,终致湮没无闻。

许多高手的后人、弟子们舍本逐末,守着几道验方、几手技巧,而对高手们视若珍宝的思维、理法不理睬,舍本逐末,那传承之意已失。最后沦落为拿着几个偏方秘方、走街串巷的铃医。

要知道,思维与理法是高手之所以为高手的关键所在。一位医学大家之所以能被称为大家,乃是因其具备了合乎天地之道的思维,掌握了经典中的理法,从而展示出了超凡脱俗的疗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