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生|何诚昊:从国美到哈佛,吟咏艺术与科技的自语诗

 顺其自然h 2023-08-11 发布于上海
何诚昊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作为2023届本科毕业生,即将赴哈佛大学攻读设计研究-媒介与交互(MDes Mediums)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领域涉及人工智能、生物编程和混合现实。从国美到哈佛,他将继续探索数字媒介的无限可能性。
图片

从国美到哈佛

让艺术与科技开出创造力之花


“大学里的中学,中学里的大学”。何诚昊高中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大学部、中学部水乳交融,共享同一个校园、同一条文脉、同一部艺术史。附中三年的学习生活让何诚昊接受了专业的审美培养与训练,“我学习艺术至今,最重要的审美观念都是在附中阶段培养的,这使我积累了扎实的造型基础和审美能力,也让我很快适应了初入大学阶段的学习”。

图片

图片

何诚昊在创新设计学院的课程选择路径


附中毕业后,何诚昊顺利考上了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主攻专业是艺术与科技。“学院要求我们以一个团队合作的方式去完成学习项目,也非常看重学生自我挖掘和创新的能力,这些对我现在以及未来工作会有很多的帮助。”在校学习期间,他完成了《微博之眼》、《言 》、《全息新闻》等作品,媒介不同,共性是从各个层面探讨网络语境下,人与舆论的关系。“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系统,我们能从舆论中看到这个时代的人们正在思考什么,正在经历什么,并看到社会未来变化的趋势。我个人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在我看来,作为创作者,在不断创作过程中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化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图片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


今年三月,何诚昊如愿收到了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录取通知,即将就读的专业方向是设计研究-媒介与交互(MDes-Mediums)。这个专业关注设计对新兴科技的应用,课程除了他之前在创新设计学院就有涉猎的参数化设计、混合现实、人工智能设计方法论等,注重新兴科技及其设计应用的探讨外,还会与麻省理工Media Lab媒体实验室的课程设置打通,涉及到很多前沿科技和跨学科创新的学习内容。何诚昊回忆在创新设计学院的学习经历,认为对他成功申请到哈佛大学也有很大的帮助,“在某种程度上是起到决定作用的。在申请国外学校时,我发现在媒介与交互研究所接受的课程教育是与西方一些学校的课程体系接轨的,例如俞同舟、王志鹏老师所教授的空间叙事、媒介感知,俞佳迪老师带给我的数据可视化与创意思维,李轶军老师教授给我们的用户体验设计思维课程等等。”他还介绍道,哈佛大学响应式环境实验室、罗德岛设计学院、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也都有专门的实验室和导师聚焦在这些方向,他们的一些研究方向与中国美院教学体系非常重合。“我发自内心感谢艺术与科技专业为我们提供了国际化与未来化的视野。”
图片

志趣相投的同学

一起创立艺术与设计工作室

从大一入学,何诚昊与同班同学兼好友陈嘉梓就有非常多在作品创作上的合作。大二时,两个志趣相投的男孩联合成立了“连续履带艺术工作室”,何诚昊认为在大学里遇到与自己价值观、艺术追求契合的朋友非常重要,他坦言好友陈嘉梓对他的影响很大,“他能推动我更加积极向上的探索和学习,我们会谈论任何领域的话题,包括大家对生活的一些愿景,对作品的创新点,对社会的看法,对自己职业的追求等等。”

谈到创办工作室的初衷,他说:“首先,我们发现身边同学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包括我们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创作,可能在结课或展览以后就没有人再关注,更无法被人看到,而我们希望作品可以创造更多的影响力,被更多人看见;再者,是我们的职业追求,我们希望在经过专业的学习之后,能够在行业获得一定的成就,受到业内认可,并将我们的创作进行一定的转化。”

图片

wookong 2023品牌概念片 《幻境启示录》

连续履带作品

工作室的名字“连续履带”,何诚昊与团队成员希望创作也如一个连续运转的履带一样迅速、稳定、高品质。作为一个团队,需要相互配合、提升工作效率。“目前公司已逐渐发展到接近20人的团队,我们的赛道确立在数字媒体影像制作、品牌TVC广告等方面。”这个由中国美术学院学生组成的团队,结合自己在艺术与科技专业所学到的前沿的创作理念,为时尚品牌如Beaster、the Mslan、三丽欧、苏州博物馆等制作了数字媒体宣传片、混合现实展演影像、新媒体艺术装置等。2022、2023年连续两年的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开幕式影像及混合现实时装秀,也都是由连续履带团队执行制作。


图片
之江国际青艺周开幕式《生活力·日常的远方》
连续履带团队执行制作


图片

喜欢摇滚乐

希望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交互设计师

“我比较喜欢摇滚乐,会去杭州的LiveHouse。”何诚昊认为摇滚乐带有某种先锋的、实验的情绪,能够为他的创作带来很多想法和帮助,“摇滚乐往往脱离了当下流行音乐文化语境,尤其是他们的歌词,这其中其实有非常深的哲学深意和文化意味。”


图片

《全息新闻》

关于创作题材,何诚昊说“希望接下来我遇到的事情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我对大家的思维非常感兴趣,在经历一些不同的事情后,所感受到的又会有何种变化,尤其是那些和我所处不同的教育环境或者生活环境的人。经过思考后,我会不满足于停留在当下,作为一个希望解决社会问题的交互设计师,在结合新科技等一些材料、媒介手段,试图把这些想法表达出来,并尝试解决某些问题。”何诚昊与团队成员将微博评论可视化并以脉络串联,通过导出微博指数与内部抓取该博文的评论数据(包含评论文本、用户名、粉丝数等内容)得到CSV数据集,再通过编程将其视觉化,由此形成了作品《微博之眼》。何诚昊说《微博之眼》其实就是尝试去解决让微博评论更加透明化的问题。作品《全息新闻》,呈现了一种未来的XR方式进行新闻浏览,探讨人们该如何打破今天所处的拟态环境等限制。

图片

图片

《微博之眼》

图片

毕业设计作品《图灵基》

可编程蛋白质智能运算能力的未来图景


6月1日,“大脑花园 · 第五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 暨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于线上线下同步开启。作为毕业生,何诚昊和未来媒介与扩展现实工作室团队成员麻淞滔、詹硕宇一起,与西湖大学生物编程实验室的陈子博教授进行合作,一同完成了《图灵基》的设计推导。

“《图灵基》用一句话来讲:它是一台蛋白质生物计算机。”作品结合了西湖大学生物编程实验室正在进行的前沿研究:可编程蛋白质。可编程蛋白质通过类神经网络原理实现智能运算,其本质是智能化的碳基个体。而硅基与碳基截然不同的构造方式亦代表着两种智能形式底层的逻辑差异与对抗。

图片

图片
西湖大学生物编程实验室合作团队

《图灵基》项目是由可编程蛋白质数据驱动的智能装置,其基于可编程蛋白质的赢家通吃运算结果运行。该碳基智能驱动装置概念上将鉴别多段语音到底由真人录制还是由硅基AI生成,意在探讨碳基智能与硅基智能间的共性与对抗,展现可编程蛋白质智能运算能力的未来图景。

图片

“大脑花园 · 第五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 

浙江展览馆现场

“可编程蛋白质”,是完全基于生物物理与化学原理,从头搭建、设计的具有全新结构和全新功能的人工设计的蛋白质。此前蛋白质是很难被人为控制的,无法使其按照我们的意愿进行组合、实现特定的功能。而人工设计的可编程蛋白质则解决了这个痛点。此外,很多功能靠单个蛋白质也无法实现,就像电灯开关需要由电路来控制,而非单个元件可以做到。复杂功能的实现需要多个蛋白质的“串联”或者“并联”。这也是人工编程所介入的地方,将不同的蛋白质根据人为的程序设计焊接在一起,实现复杂的功能。当下,生物编程实验室已经成功地实现蛋白质的可控制运算,他们设计了一个蛋白质电路,这个电路可以执行“赢家通吃”的神经网络计算,这也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首次实现了类似神经网络的计算。

图片

何诚昊在浙江展览馆毕业展现场讲解《图灵基》



图片

关于学习和创业

想对有同样目标的同学们说

第一,学会取舍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学校表现出色、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说,可能会获得许多机会。同学们必须要尽早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未来规划,并基于此来考虑是否接受这些机会,他们是否真的对自己有所帮助。

第二,学会调动和利用身边的资源。无论是职业规划还是学术追求,要完成重大事情绝对不是单单依靠个人的力量。“这些资源可能来自学校,也可能来自其他朋友或者同学。”

第三,掌握自己的教育主动权。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不同,何诚昊很幸运拥有支持和信任他的父母。“无论是讨论家庭问题还是未来规划,父母都将我放在与他们完全平等的角度上进行沟通。许多事情他们都会交给我自己去做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路径,做自己就好!”

图片

何诚昊

新媒体青年艺术家,交互设计师,“连续履带工作室”联合主理人。创作涉及数据生成视觉与人工智能交互,作品曾于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不准停电·科技艺术大展(上海McaM明当代美术馆)、深圳设计周中展出。



 采 编 |庞   洋  叶   菲

 编 辑 |叶   菲  陈   思  倪义臣  张若瑜

 责 编 |刘   杨  庞   洋  童戈辛

 审 核 |方   舟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