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金丸的應用

 经方人生 2023-08-11 发布于四川

左金丸

《丹溪心法》

【方药】

黄连六两(180克) 吴茱萸一两或半两(15~30克)

【用法】

  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现代用法: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2~3克,开水吞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原文】

左金丸,治肝火。(《丹溪心法·卷一·火六》)

【解说】

  传统认为,本方为清泻肝火之正剂。宗《难经》“实则泻其子”之旨,方中重用黄连苦寒泻其心火,心为肝之子,心火得清则肝火可平;少佐吴茱萸辛热,同类相求,开郁降逆,引热下行,并监制黄连之苦寒,提防苦寒折火之格拒反应。二者一寒一热,寒者正治,热者从治,相济而功。因其重用黄连泻心火,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则肝火得平,故方名“左金”冠之。然而,从左金丸临床治疗特点看,以治“吞酸嘈杂”效果最佳,其病位当偏重在胃,方中君药黄连除能泻心火外,尤以清降胃火见长,还有燥湿和胃之功,吴茱萸辛热开散,降逆止呕,二药相合,亦为仲景“辛开苦降”法之配合。临床运用,无论肝火犯胃抑或胃热不降,皆可使用本方。其辨证以吞酸嘈杂、脘痞嗳气、胁肋作痛、口苦舌红、脉象弦数为关键。

【运用】

一、吞酸嘈杂

  陈明医案:田某,女,56岁。素有消化不良,大便不爽。近二年来,食后烧心、吐酸水,曾作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服西药效果不显,且症状逐渐加重。刻下:胃中嘈杂难受,似吞蒜汁状,火烧火燎,酸水溢口,有时夜寐时能被酸水呛醒,食而无味,烦躁易怒,总觉脘腹有气走窜,欲打格、矢气而不得,大便不爽,多不成形,一日二次。就诊片刻,不断有酸水从口中溢出。患者不时以纸巾拭抹口角。察其舌边尖红,苔腻微黄,脉弦略数。此肝胃郁热之象甚明,肝热作酸,胃热嘈杂,治当清泻肝胃之热,用左金丸加味:

  黄连6克,吴茱萸1克,柴胡6克,佛手10克,陈皮10克,清半夏10克,煅瓦楞15克(先煎),乌贼骨15克。7剂,水煎服。

  二诊证候大减,仍有轻微嘈杂吞酸,食欲不振,大便不爽,上方加槟榔9克,焦三仙各10克,又服7剂,吞酸嘈杂消失,胃口顿开,舌脉如常。以四逆散合二陈汤3剂善后。

  按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 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本案上有嘈杂吞酸,下有大便不爽,结合舌脉之象和其他症状,辨为肝胃郁热, 乃病程日久, 邪郁化热, 阴木乘阳土也,故当和胃降逆与疏肝泄热并施。因吐酸为甚, 故加煅瓦楞、乌贼骨等制酸之品。余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溃疡等病见嘈杂吞酸、脘痛胁胀之症,收效明显。

二、胃脘痛(胃肠功能紊乱)

  杜昌华医案:王某,男,36岁, 1985年2月18日初诊。一月来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喘气,恶心,吞酸, 肠鸣,心烦易怒,口苦而干, 舌红苔黄,脉弦数。西医诊为胃肠神经官能症,服西药效果不显。证属肝郁化火犯胃,治肝可以安胃,改予左金丸清肝和胃,每次1.5克,每日2次,吞服后胃脘胀满及攻撑作痛均已消失,喘气、恶心、吞酸缓和,肠鸣减轻。

(广西中医药 1989;〈1〉:21)

  按语:虽然古有“丸以缓之”之说,实践证明不少危急病例应用丸剂也是十分适宜的。因此,正确运用各种中成药制剂,同样也会取得满意的疗效。

三、梅核气

  祝光礼医案:患者章某某,女性,21岁。患“梅核气”1年半,迭进化痰解郁之品数10剂乏效。诊时神情萎顿,口淡乏味,喉间如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晨起咯痰有咸味,舌淡苔薄白腻,脉细弦。方用吴茱萸4.5克,川连1克, 复加化痰理气之品,连服7剂,奏效。随访三月未复发。

(中成药研究1987;〈7〉:34)

  按语:丹溪“左金丸”黄连与吴茱萸比例为6:1,用于肝火犯胃,吞酸嘈杂、脘痛口苦之证。本案“梅核气”,见神情萎顿,口淡乏味, 舌淡苔薄白腻, 脉细弦之症,虽为肝胃不和, 但热象不显,而突出肝胃气逆,故祝氏配伍以吴茱萸为君,黄连佐之,以降肝胃之逆气,可见辨证用药之灵活。

四、呕吐(肠梗阻)(一)

  杜昌华医案:吴某,男,55岁, 1983年5月24日初诊。患者频繁呕吐2小时。1年前因急性阑尾炎手术后肠粘连肠梗阻,经常发作。2小时前突然出现频繁呕吐,为胃内容物及胆汁,最后吐出鲜血,胃痛不能进食,舌红苔薄黄, 脉弦。此为肝郁气滞,气血郁闭, 不通则痛,胃肠气机不利, 滞塞上逆则发呕吐。嘱服左金丸1.5克,以开肝郁,泻肝火, 和胃降逆。2小时后试饮粥汤及麦乳精,胃部不痛,呕吐停止,服左金丸2次后症状全部缓解。

(广西中医药1989;〈1〉:21)

  按语:本案辨为肝胃气滞,郁而化火,以胃痛、呕吐,见舌红、脉弦为辨证关键。火郁呕吐,以暴发多见,《内经》所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也。但若梗阻较甚之呕吐,恐为左金所不及,当加通腑泻热之品,方为妥当。

五、呕吐(高血压)(二)

  祝光礼医案:患者陈某某,女性,48岁,患高血压病10年。情志郁怒后骤发呕吐2天,每日8~10次。吐出为黄苦水,伴面红热赤,耳鸣头晕,脉弦,苔黄舌质红。辨证为肝阳亢盛,胃失和降,治拟平肝潜阳,和胃降逆。方用黄连6克, 吴茱萸2克,复入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钩藤、生白药、桑叶等品治之,3剂而安。

(中成药研究 1987;〈7〉:34)

  按语:黄连制约肝火,“实则泻其子”也;吴茱萸疏泄下气,肝胃同治也。夫“气有余便是火”,故潜阳制火,当伍降气疏泄之品,切合左金丸连萸同用之妙,复加潜镇肝阳之品,乃假借潜降之热以降气止呕,故三剂而安。

六、呕吐(尿毒症)(三)

  毛黎明医案:患者,女,42岁,农民,1995年10月25日收治本院病房。反复腰、尿检蛋白10年,15日前出现浮肿少尿、气促、呕吐。经中西医治疗后浮肿、气促症状好转,尿量增加,24小时尿量为 1000ml~1500ml,但恶心呕吐时轻时重,迁延至今。入院症状:恶心呕吐频作,口干口苦,口有尿味, 胃脘嘈杂,胃纳不振,舌红苔根腻,脉细弦。入院后查血肌酐388.97微摩尔/升,尿素氮24.70毫摩尔/升, 血红蛋白81克/升, B超示双肾缩小。辨证属于湿热浊毒内停,药用左金丸加味:

黄连6克,吴茱萸1.5克,制大黄10克, 丹参15克。

 5剂后呕吐次数减少,时感恶心,口粘不欲饮,纳谷不馨,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细弱。系脾阳不足,宜温化之。吴茱萸加量至 6克以辛温暖脾胃。5剂后无明显呕吐,偶感恶心,能少量进食。原方巩固5剂,恶心亦消。复查血肌酐356.37微摩尔/升,尿素氮降至20.06毫摩尔/升。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4〉:27)

  按语:呕吐是尿毒症病人的常见症状。《伤寒指掌·卷三·伤寒变证呕吐》曰:“夫呕吐之因不一,虽有多因,总因肝火上升,乘虚犯胃,以木土相仇,肝木克土,而顺乘阳明也。”所以笔者尝试用泻肝降逆、止呕活血之左金丸加味治疗尿毒症呕吐。方中黄连苦寒泻火,去中焦湿热;吴茱萸辛温暖脾,入肝和胃降逆;制大黄荡涤胃肠,调中行瘀;丹参苦微寒,活血祛瘀,共奏辛开苦降,和胃泄浊化瘀之效。尿毒症病程多迁延反复,损伤脾肾阳气,故而肝火泻后,宜重辛温暖脾,正如《临床指南医案·卷四·呕吐(华轴云按)》所云:“(呕吐)以泄肝安胃为纲领,用药以苦辛为主。胃阳不衰有火者则用连、芩之苦寒,若胃阳虚浊阴上逆者用辛热通之,微佐苦降。”所以数剂之后。可逐渐增大吴茱萸用量,甚或两药等量投用。从治疗结果来看,应用本方治疗尿毒症呕吐有疗效,早期疗效较好于终末期,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能改善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有下降。

七、呕吐(妊娠恶阻)(四)

  林松青医案:沈某,女,25岁。妊娠已3个月,呕吐频频,以至粒米不进,脘闷胁痛,心烦,夜寐欠安,口苦咽干,小溲短赤,大便通畅,舌质红,苔黄稍腻,脉来弦数。此乃肝胃不和,胎火上逆。治拟清肝降逆,开郁和胃。

  处方:川雅连6克,吴茱萸2克,淡竹茹10克,姜半夏6克,枇杷叶12克。2剂。

  复诊:药后,呕吐稍平,诸恙亦减,唯感口干欲饮。上方加麦门冬15克,金钗石斛12克;吴茱萸、姜半夏量皆减半,继进4剂。药后呕吐全消,精神转佳,饮食恢复。

(福建中医药1995;〈6〉:36)

  按语:妊娠恶阻有寒热虚实之辨。本例实系肝气挟胎火上逆,横侮中土,胃失降和。故宜清肝泻火,降逆止呕,切合左金丸之病机。如淡竹茹、姜半夏、枇杷叶皆清肝涤痰,和胃止呕之品,以增药力。值得提出的是半夏多列为妊娠禁忌药,用之妥否?明·楼全善说:“大全方谓半夏动胎不用,今观仲景用人参半夏干姜丸,罗谦甫用半夏茯苓汤,朱丹溪用二陈加减,并治胎前恶阻痰逆呕吐,心烦,头眩,恶食俱效。独不知此乎? 予数用之未尝动胎,正经云,有故无殒是也。”确属经验之谈。

八、眩晕

  杜昌华医案:张某,男,50岁,1985年2月10日初诊。患者因眩晕不能平卧1小时而来就诊。素无眩晕病史,血压正常,舌偏红、苔薄白,脉弦数。追询病史, 2天来心情不畅,郁怒不已,以致肝火化风。嘱服左金丸1.5克,服后1小时已能平卧,眩晕消失,次日已去上班。

(广西中医药 1989;〈1〉:21)

  按语:肝气有余,势必逆乱,其在临床,有横逆、上逆之形式。横逆则犯胃,以吞酸嘈杂为见;上逆则冲颠,以眩晕头痛多发。病症表现虽有不同,但病机则一,故均可用左金丸获效。

九、巅顶痛

  林松青医案:范某,女,48岁。巅顶疼痛 1周。患者平时常有不寐而服用谷维素、安定等药,近日不寐、心烦加剧,遂见巅顶作痛,且逐日递增,伴有呕恶,两胁刺痛,口苦口干,小溲短赤。察之舌赤、苔薄黄,脉象弦数。脉症相参,乃属风邪挟肝火上窜,扰动清空, 脉络闭阻所致。治拟疏风清热,泻火平肝,通络止痉。

  处方:川雅连10克,吴茱萸3克,生栀子10克,地龙干30克,建泽泻10克,生地黄15克,蔓荆子10克,夜交藤30克,生甘草6克。

  上方进退连服9剂,巅顶痛消失, 心烦、呕恶、口苦等症亦除,且可少寐。

(福建中医药 1995;〈6〉:36)

  按语:脉证所现,诚为肝风挟火,上扰清巅。巅顶为肝经所达,清灵之处,风火煽动,邪踞而壅,不通则痛。方用左金丸清肝泻火;生栀子清利三焦助之;地龙干清热平肝,善窜通络;蔓荆子疏风散郁,火郁发之;生地黄凉血养阴,滋水涵木;泽泻利尿导热下行;生甘草泻火且调和诸药。全方合奏清、散、利兼具,以期火熄神安。

十、痢疾

  林松青医案:叶某,男,66岁。病前啖梨甚多,当晚即感腹胀肠鸣,胃脘满闷,次晨泻下10多次,红白相见,已10余天。伴腹痛,里急后重,口不渴,舌苔黄浊垢腻,脉象滑数。某医院曾投白头翁汤罔效而求诊。证属生冷积食,湿热留滞肠胃,导致下利。治拟清热利湿,行气导滞。

  处方:川黄连 10克,吴茱萸3克,条子芩15克,广木香 10克,花槟榔10克,建神蛐20克。

服1剂后诸症即减,效不更方,续服3剂而愈。

(福建中医药 1995;〈6〉:36)

  按语:本案为邪滞于胃,累及于肠,虽为积热内存,所以投白头翁汤而不效者,以其治肠而不顾胃也。用左金丸加苓、曲、香、榔之品,胃肠并治,并于清利湿热之时, 佐以理气导滞,开郁散结。治病求本,药及病所,故能获效。

【补述】

  秦伯未曰:本方主治肝火胁痛、吞酸嘈杂、口苦舌红、脉象弦数。由于黄连入心,吴萸入肝,黄连的用量六倍于吴萸,故方解多作“实则泻其子”,并以吴萸为佐药。我认为肝火证很少用温药反佐,黄连和吴萸归经不同,也很难这样解释。从效果研究,以吞酸嘈杂最为明显。其主要作用应在于胃。黄连本能苦降和胃,吴萸亦散胃气郁结,类似泻心汤的辛苦合用。故吞酸而兼有痰湿粘涎的,酌加吴萸用量,效果更捷。

(录自《谦斋医学讲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