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在中国和德国频现。最近台风过境,中国东南沿海很多城市都受到狂风暴雨的袭击。印象君所在的城市也是大雨倾盆。看到路边一个个已经快喝饱的排水口,印象君心里冒出一个疑问,雨水都去哪了呢?查看资料后发现中国城市雨水收集及利用起步较晚。而在比如德国和日本等一些国家,城市雨水的资源化和雨水收集利用已有较长的历史。 据德国气象局发布的报告,2022年德国每平方米平均降水量约为670升,比长期平均值减少了15%。因此更好地吸收和贮存雨水,为干旱期做好充足的准备就更为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德国人认识到在家庭生活、公司单位及公共场所利用雨水的好处,不仅环保,还能节省开支。 环保无可厚非,节省开支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你有所不知,在德国有一种费用叫“雨水处理费”(Niederschlagswassergebühr)。如果家庭或公司直接向下水道排放雨水,必须按房屋的不渗水面积交纳这笔费用,但采取雨水利用设施的用户就可享受减免和优惠。如今,在新建工业、商用或是居民区,均要设计雨洪利用设施,否则政府将征收雨洪排放设施费和雨洪排放费。 近年来,德国年平均降水量不但在减少,而且时间和空间上分布非常不均。例如柏林就是一个相对缺水的城市,雨水很珍贵。同时,柏林一些地区的污水排放系统早已陈旧不堪,一旦遇上强降雨,也会“水漫金山”。因此自2018年以来,柏林深入了建造海绵城市的尝试,让雨水不直接流进下水道,而是流入一个地势更低的洼地,灌溉那里生长的植物,最后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的一部分。在试验区域,传统的下水道沟渠被渗渠取代,排水管道的负担得到减轻,在夏季,绿地和水面的增多还附带减缓了局部的热浪。 “绿色屋顶”在海绵城市概念里占有重要地位。“绿色屋顶”的想法并不新,柏林市多年前就开始了相关项目,最有名的是赫尔姆霍尔兹材料与能源中心的绿色屋顶。它于1998年建造,至今不需很多维修,仍能吸收50%的降雨量,而近年来建造的先进绿色屋顶的蓄水量则高达90%以上。 ![]() 来源:德国印象 |
|
来自: 涛儿_dlwangtao > 《雨水.中水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