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2-2023学年海南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
2023-08-12 | 阅:  转:  |  分享 
  
2022-2023学年海南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
、单选题1.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下列关于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间期,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形成16个
DNA分子B.在前期,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含2个DNA分子C.在中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易于观察染色体D
.在后期,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2.下列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人的卷发与直发B.水稻的早熟与晚熟C.
小麦的抗锈病和易染锈病D.人的眼大与眼角上翘3.下面列举几种可能诱发基因突变的原因,其中哪项是不正确的(?)A.射线的辐射作用B.
杂交C.激光照射D.亚硝酸处理4.下列关于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A.每个DNA分子只含有一个基因B.绝大多数的DNA分子都
由两条链组成C.DNA两条链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A—T,G—CD.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5.猫叫综合征患病儿童哭
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得名。其病因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这种变异属于(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C.染色体
结构变异D.染色体数目变异6.已知①酶、②抗体、③激素、④糖原、⑤脂肪和⑥核酸,都是人体内有重要作用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都是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B.③④⑤都由C、H、O、N等元素组成C.①②⑥都是由含氮的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D.②③都是在
人体细胞内合成,在细胞外发挥作用7.对某高等动物精原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M、m都被标记为黄色(M、m位于常染色体上)。在荧光
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能观察的情况是(  )A.在赤道板附近会出现4个黄色荧光点B.某条染色体上有2个黄色荧光
点C.每条染色体都有2个荧光点D.观察不到荧光点8.孟德尔为了验证他所发现的遗传规律,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测交实
验的是( )A.AaBb×AaBbB.AaBb×aabbC.Aabb×AaBbD.AABB×aaBb9.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导致的
遗传病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A.若父亲患病,女儿一定不患此病B.若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此病C.若外祖父患病,外孙一定患此病D.若
祖母为患者,孙女一定患此病10.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病性很强的RNA病毒。下列有关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毒有完整的细胞
结构B.病毒在生命系统中属于最微小的结构层次C.该病毒含有核糖体,但只有在宿主细胞中才能合成蛋白质D.该病毒体内只有四种碱基、四种
核苷酸11.人体细胞中DNA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体和染色质都存在DNA—蛋白质复
合物B.细胞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细胞质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质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质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
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12.下表是新冠病毒(RNA病毒)突变株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的对比。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德尔塔突变株奥密克戎突变株病毒刺突蛋白突变数量15个32个传播速度快,15天传五六代传播速度是德尔塔的2倍,每3天增长速
度翻一倍传染性极强,无接触14秒可传播极强,使疫苗效果锐降70%毒性重型、危重型比例增加目前数据不足,无法确定症状1/3~2/3不
典型,仅表现为乏力、嗅觉障碍、肌肉酸痛肌肉酸痛、疲倦,并伴有轻度咳嗽,非常口渴A.宿主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病毒刺突蛋白突变B.德尔塔突
变株和奥密克戎突变株的传染性增强是病毒与宿主相互选择的结果C.奥密克戎突变株蛋白质外壳上新出现的刺突蛋白由自身的核糖体合成D.新冠
病毒一旦发生变异将导致原有疫苗完全失去作用13.有两位科学家通过默契配合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成为科学家合作的典范,他们是
(?)A.鲁宾和卡门B.蔡斯和赫尔希C.格里菲思和艾弗里D.沃森和克里克14.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在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提出
该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A.沃森和克里克B.施莱登和施旺C.孟德尔和摩尔根D.赫尔希和蔡斯15.若把老鼠的尾巴从出生时就切除,一
代一代地连续进行,10代以后出生的老鼠将是A.无尾巴B.尾巴变短C.尾巴变长 D.和普通老鼠一样16.科学家曾做过以下实验:用某种
噬菌体侵染特定细菌,并在培养基中添加含14C标记的碱基U,培养一段时间后,裂解细菌并离心,分离出被14C标记的RNA,将分离得到的
RNA分别与细菌的DNA和噬菌体的DNA混合,发现该RNA只能与噬菌体DNA中的一条单链结合,但不能与细菌的DNA结合。下列相关叙
述错误的是(?)A.合成的含14C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可作为原料参与转录B.分离出的14C标记的RNA是以噬菌体DNA的一条链为
模板转录而来的C.噬菌体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和场所均由宿主细胞提供D.RNA和DNA单链中,相邻碱基之间均通过磷酸一五碳糖一磷酸相连1
7.有关基因突变的原因,下列最符合的一项是(  )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④DNA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A.①B.①②C.
①②③D.①②③④18.图甲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的变化曲线,图乙表示该动物某个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A.图甲表明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B.图甲cd段的变化是由于着丝粒的分裂C.图甲bc段细胞内染色体上存在姐
妹染色单体D.据图乙可以确定动物性别一定是雄性,其时期对应在图甲的de段19.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A.具有新的生理功能B.出现
新的形态结构C.出现地理隔离D.形成生殖隔离20.拟细鲫是一种小型淡水鱼类。某研究小组发现,由于地壳运动导致某地的拟细鲫被隔离为甲
和乙两个种群,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两个种群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形成了独立种群。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两个种群出现遗传差
异受到生殖隔离的影响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相同C.甲、乙两个种群继续进化,一定会进化出新的物种D.甲、乙两个种群适应各自环境主
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二、综合题21.某班同学利用相同材料(纸片、别针等)制作DNA分子结构模型,下图是某小组所制作的模型。请据图回答
下列问题:(1)请写出图中①所代表碱基的中文名称_________。(2)该模型中,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的数量比为____
_______。(3)该模型中,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是GGATCC,如果以这条链为模板演示转录过程,模拟转录出的mRNA碱基排列顺
序是__________。(4)该小组制作的DNA分子结构模型与其他组的不同,经分析发现,DNA分子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
_的排列顺序不同。22.图为某双链DNA分子片段的平面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①和②代表的物质分别是磷酸和___
_______。①和②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2)③、④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排列在内侧。若③代表胸
腺嘧啶(T),则④应该是_______________。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__________性。(3)该
DNA分子复制时,以甲、乙两链为模板,利用细胞中的四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并进一步形成______个子代DNA分子
。正常情况下,DNA复制产生的子代DNA与亲代DNA所蕴含的遗传信息___________ (填写“相同”或“不同”)。23.香蕉
束顶病是香蕉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由香蕉束顶病毒侵染引起,病株一般不长花蕾,蕉农称之为“不治之症”。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脱毒香
蕉苗,建立脱毒苗圃是防治香蕉束顶病的重要措施。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培育脱毒香蕉苗时常选用植物顶端____________区组
织作为实验材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培育脱毒苗的过程中,有可能获得一些突变体,从而培育出香蕉新
品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得突变体的突变方向不能由人的意愿决定,是因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3)为探究超低温保存对外植体的影响,某研究团队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植体预处理方式外植体数量(个)外植体成活数(个)成活率(%)脱毒率(
%)正常温度保存605693.326.7超低温保存603355.060.624.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
些细菌对青素的抗性越来越强。请回答:(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存在着差异: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
这叫做不适者被淘汰;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__________。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_______作用,
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__________实现的。(2)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得抗药性状逐代积累并加强。从这个过程
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变异是____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但自然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__________(填“定向
”或“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______
__(“有利”或“不利”)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25.无子西瓜是由二倍体(2n=22)与同源四倍
体杂交后形成的三倍体。回答下列问题:(1)杂交时选用四倍体植株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取其花粉涂在四倍体植株的______上,
授粉后套袋。四倍体植株上产生的雌配子含有______条染色体,该雌配子与二倍体植株上产生的雄配子结合,形成含有______条染色体
的合子。(2)上述杂交获得的种子可发育为三倍体植株。该植株会产生无子果实,该果实无子的原因是三倍体的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______
分裂。(3)为了在短期内大量繁殖三倍体植株,理论上可以采用____的方法。参考答案1.D【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着丝
点排列在赤道板上;(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
消失。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1)染色体数目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2)
核DNA含量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3)染色单体数目变化:间期出现(0→4N),前期出现(4N),后期消
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详解】A、已知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共8个DNA分子,在间
期,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形成16个DNA分子,A正确;B、间期染色体已经复制,故在前期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含2个DNA
分子,B正确;C、在中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易于观察染色体,C正确;D、有丝分裂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由8条变成16条,同源染色体不分离,D错误。故选D。2.D【解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
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解答。【详解】A、人的卷发与直
发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B、水稻的早熟与晚熟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小麦的抗锈病和易染锈病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D、人的眼大与眼角上翘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
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与题意相符,D正确。故选D。【点睛】3.B【分析】基因突变的原因:(1)物理因素:如X射线、激光等;(
2)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3)生物因素:如病毒等。【详解】A、射线是一种物理因素,其辐射作用可能会诱发基因突变,A
正确;B、杂交能导致基因重组,但不能导致基因突变,B错误;C、激光是一种物理因素,可能会诱发基因突变,C正确;D、亚硝酸、碱基类似
物等化学物质是能诱发基因突变的化学因素,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
、特点、种类、原因等基础中,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4.A【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对于RNA病毒而言,基因是一
段有遗传效应的RNA分子片段。【详解】A、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A错误;B、绝大多数的DNA分子都由两条链组成,而绝大多数
的RNA分子都由一条链组成,B正确;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DNA两条链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A—T,G—C,C正确;D、
DNA是生物大分子,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D正确。故选A。5.C【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
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
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
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详解】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
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C正确。故选C。6.C【分析】1、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单体分别
是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2、酶的化学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3、激素的本质:蛋白质、氨基酸衍生物、固醇类等。4、抗体
的本质是蛋白质。【详解】A、①酶、③激素不一定是蛋白质,因此不一定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A错误; B、④糖原和⑤脂肪的组成
元素都只有C、H、O,③激素的化学本质类型很多,不一定都是由C、H、O、N等元素组成,B错误;C、①的单体的核糖核苷酸或氨基酸、②
的单体是氨基酸、⑥的单体是核苷酸,氨基酸和核苷酸都含有氮元素,C正确;D、③即可在细胞内发会作用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D错误。故
选C。7.B【分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染色体减半发生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详解】ABD、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不考虑变异,该细胞只含有M或m的某一条染色体,由于细胞处于减数第二
次分裂中期,着丝点未分裂,即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姐妹染色单体,故共有2个荧光点,AD错误,B正确;C、该精原细胞含有多条非同源染色体
,只有含有M或m的染色体才具有荧光点,即只有1条染色体有2个荧光点,C错误。故选B。8.B【详解】测交指F1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B
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测交,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的能力。9.B【分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1)隔代交叉遗
传,即“女病父子病,男正母女正”;(2)男患者多于女患者。【详解】A、在伴X隐性遗传病中,女性需要含有两个致病基因才表现患病,因此
父亲有病,女儿不一定有病,A错误;B、由于儿子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因此在伴X隐性遗传病中,母亲有病,儿子一定有病,B正确;C、外祖
父有病,女儿一定携带致病基因,但不一定患病,因此外孙可能有病,C错误;D、祖母有病,儿子肯定有病,则孙女可能有病,D错误。故选B。
10.D【分析】RNA病毒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病毒,病毒没有完整的结构,不能独立存活。RNA是RNA病毒的遗传物质。【详解】A
、病毒均没有细胞结构,需依赖于宿主细胞才能存活,A错误;B、病毒没有结构层次,因为它没有细胞结构,属于非细胞生物,因此病毒不属于生
命系统的任何层次,B错误;C、核糖体是细胞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要依赖于宿主细胞中的核糖体才能合成蛋白质,C错误;D、RNA是
由核糖核苷酸组成,核糖核苷酸由碱基、核糖、磷酸组成,碱基有A、U、C、G四种,因此核糖核苷酸也有四种,D正确。故选D。11.B【分
析】染色体是DNA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详解】A、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都是DN
A——蛋白质复合物,A正确;B、当细胞质中的DNA复制或转录时,相应的酶会和DNA结合,从而形成DNA和蛋白质的复合物,B错误;C
、参与DNA复制的酶是解旋酶和DNA聚合酶,所以参与DNA复制的复合物中的某蛋白质可能是DNA聚合酶,C正确;D、RNA的合成需要
RNA聚合酶的参与,所以,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D正确;故选B。12.B【分析】病毒没有细
胞结构,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详解】A、病毒刺突蛋白突变是病毒自身遗传物质发生突变,再表达出突变蛋白的结果,与宿主细胞基因突变无
关,A错误;B、德尔塔突变株和奥密克戎毒突变株的传染性增强是病毒与宿主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
核糖体,奥密克戎突变株蛋白质外壳上新出现的刺突蛋白是由宿主核糖体合成的,C错误;D、新冠病毒发生的变异不一定导致其所有抗原发生改变
,因此不一定导致原有疫苗完全失去作用,D错误。故选B。13.D【分析】DNA双螺旋结构内侧:含氮碱基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碱基对。
外侧: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形成基本骨架。【详解】A、鲁宾和卡门通过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A错误;B、蔡斯和
赫尔希通过噬菌体侵染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C、格里菲思和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D、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D正确;故选D。14.A【分析】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是生物发展史上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做出的突
出贡献,回忆不同的科学家做出的巨大贡献,据此答题。【详解】A、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A正确;B、施莱登和施
旺建立了细胞学说,B错误;C、孟德尔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C错误;D、赫尔希和蔡斯通
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A。15.D【分析】环境若只改变了外观形状,没有改变遗传物质,那么这种变异
属于不可遗传变异的变异。【详解】ABCD、若把老鼠的尾巴从出生时就切除,一代一代的连续进行,10代以后生出的老鼠将是尾巴正常的,因
为环境只改变了外观形状,没有改变遗传物质,这种变异属于不可遗传变异的变异,因此10代以后生出的老鼠将和普通老鼠一样,ABC错误,D
正确。故选D。16.D【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必须借助于活细胞才能代谢和繁殖.常见的病毒有:艾滋病毒、流感
病毒、SARS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等。病毒只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不含有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各种酶和场所;病毒进入细胞后,利用自
己的核酸作为模板,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酶、场所、能量合成自己所需的核酸和蛋白质。【详解】A、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的原料,可
参与转录,A正确;B、根据题目信息,该RNA只能与噬菌体DNA中的一条单链结合,说明是以噬菌体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而来的,B正
确;C、噬菌体属于病毒,需要寄生于活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和场所均由宿主细胞提供,C正确;D、RNA和DNA单链中,相邻碱基之间均
通过五碳糖一磷酸一五碳糖相连,D错误。故选D。17.D【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
改变。基因突变最易发生于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即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导致体细胞发生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导致生殖细胞发生突
变)。【详解】基因突变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其中外因包括物理因素(如射线)、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如病毒),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
DNA分子也可能因为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而发生基因突变。综上所述,①②③④正确。D符合题意。故选D。18.D【分析】分析图甲:ab段
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d
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分析图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详解】A、图甲
纵坐标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在1~2之间的变化,可以表示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A正确;B、图甲cd段的变化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
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B正确;C、图甲bc段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为2,说明该阶段的染色体上存在姐妹染色单体,C正确;D、乙图
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据此可推知该动物的性别为雄性,该时期对应图甲的bc段,D错误。故选D。19.D【分析
】本题是对新物种形成标志的考查,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详解】A、具有新的生理功能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错误;B、出现
新的形态结构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错误;C、地理隔离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但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错误;D、生殖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故选D。20.D【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
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
化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详解】A、由于地壳运动导致某地的
拟细鲫被隔离为甲和乙两个种群,可见甲、乙两个种群出现遗传差异地理隔离导致的结果,A错误。B、基因库是对种群而言的,经过长期的地理隔
离甲、乙形成两个独立的种群,因此甲、乙的基因库不一定相同,B错误。C、甲、乙两个种群继续进化,未必会进化出新的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
志是生殖隔离,C错误。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的动力是生存斗争,据此可推测,甲、乙两个种群适应各自环境是自然选择
的结果,D正确。故选D。21. 胞嘧啶 1︰1 CCUAGG 碱基(脱氧核苷酸、碱基对)【详解】(
1)①与另一链中的G(鸟嘌呤)配对,即为碱基C,中文名称为胞嘧啶。(2)在双链DNA分子中,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遵循碱基互
补配对的原则,因此两者的数量相等。(3)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仍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GGATCC为模
板,转录出的mRNA碱基排列顺序是CCUAGG。(4)DNA分子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考点】DNA分子的结构【
点睛】学生对DNA分子的结构理解不清1.DNA分子的结构(1)主要特点①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而成。②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
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其中:(2)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2.D
NA分子的特性(1)相对稳定性: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方式不变;两条链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2)多样性:不同的
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数目不同,排列顺序多种多样。若某DNA分子中有n个碱基对,则排列顺序有4n种。(3)特异性:每种DNA分子都
有区别于其他DNA的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了特定的遗传信息。22. 脱氧核糖 腺嘌呤(或A) 多样
2 相同【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DNA分子片段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磷酸,②为脱氧核糖,③和④为含氮碱基。【详解
】(1)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①磷酸(基团)和②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形成的。(2)双链DNA分子中,A与T配对,若③表示胸腺嘧啶(T)
,则④应该是腺嘌呤(A)。不同DNA分子碱基对的数目和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3)DNA分子的复制方式称为半
保留复制,所以一个DNA分子复制后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子代DNA分子。因而正常情况下,DNA复制产生的子代DNA与亲代DNA所蕴含的
遗传信息相同。【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DNA分子结构特点、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准确判断图
中各数值的含义;识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3.(1) 分生 植物顶端分生区附近的
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2)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的细胞一直处于不断增殖的状态,易受到培养条件和诱变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突
变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3)利用超低温保存的方式处理外植体后,虽然其成活率下降,但脱毒率明显提高【分析】作物脱毒:马铃薯
和香蕉等通常是用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繁殖的。它们感染的病毒很容易传给后代。病毒在作物体内逐年积累,就会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品质变差。早
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植物顶端分生区附近(如茎尖)的病毒极少基至无病毒。因此,切取一定大小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再生的植株
就有可能不带病毒,从而获得脱毒苗。【详解】(1)培育脱毒香蕉苗时常选用植物顶端分生区组织作为实验材料,原因是植物顶端分生区附近的病
毒极少,甚至无病毒。(2)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的细胞一直处于不断增殖的状态,在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时,更易受到培养条件和
诱变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突变,所以,在培育脱毒苗的过程中,有可能获得一些突变体,从而培育出香蕉新品种。所得突变体的突变方向不能由人的意
愿决定,是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3)表中显示,正常温度保存时,外植体的成活率是93.3%,脱毒率是26.7%,超低温保存时,
外植体的成活率是55.0%,脱毒率是60.6%,所以,利用超低温保存的方式处理外植体后,虽然其成活率下降,但脱毒率明显提高。24.
(1) 适者生存 选择 生存斗争(2) 不定向 定向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3)
有利【分析】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2、现代生物进化
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存在着差异,患者使用青霉素后,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适者生存;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2)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抗药性状逐代积累并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但自然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3)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25. 雌蕊(或柱头) 22 33 减数 组织培养【详解】(1)利用多倍体育种培育无子西瓜时,在二部体西瓜的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植株,以其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两者杂交,把得到的种子种下去会长出三倍体植株,由于三倍体植物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无法形成正常配子,所以在其开花后用二倍体的花粉涂抹其雌蕊或柱头,即可利用花粉产生的生长素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由于没有受精,所以果实里没有种子,即为无子西瓜。四倍体植株由二倍体植株经染色体加倍而来,体细胞中含有22×2=44条染色体,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配子所含的染色体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44/2=22),二倍体植株产生的雄配子含22/2=11条染色体,两者结合形成含有33条染色体的受精卵。(2)三倍体植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会发生联会的紊乱,所以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3)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大量繁殖植物。试卷第11页,共33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