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代倒塌岭节度使探微

 汐钰文艺范 2023-08-12 发布于天津

一、倒塌岭节度使设置的背景

在辽朝广阔疆域的北方、西北、西南分布着阻卜、党项等众多的部族,这些部族经常由于各种原因与辽朝发生冲突、战争,构成了对辽朝的主要威胁。为此辽代设置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治边机构西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等,负责辖区内的军政大事,管辖一定的部族,其主要职责是征讨叛乱的部族。

西南路招讨司(也称西南面招讨司、西南面都招讨使司)是这一类机构中设置最早的,太祖神册元年(916)十一月,“置西南面招讨司,选有功者任之”。西南路招讨司驻地在西京道的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主要是为了震慑西夏以及辽朝西南境内的党项诸部而设置的,因此在与西夏党项诸部的战争中,西南招讨司的长官西南路招讨使都要带兵作为主力出征。

西北路招讨司设置于景宗保宁三年(971),主要是为了震抚西北的阻卜、乌古、敌烈等部。阻卜是辽朝对分布在蒙古高原的众多部族的统称,也就是后来蒙古诸部的前身。按分布地域又有西阻卜、东阻卜、北阻卜、西北阻卜等,广泛分布于辽朝的北部和西北边疆一带。“北至胪朐河,南至边境,人多散居,无所统壹,惟往来抄掠。”[1]从太祖建国初期到道宗的将近二百年中,辽朝对阻卜屡次讨伐。辽朝为了治理阻卜诸部,还在上京道专门建设了一些边防城。西北路招讨司前期驻于胪朐河(今蒙古国克鲁伦河)一带,在统和二十二年(1004)镇州城(今蒙古国布尔根省青托罗盖)建成之后,西北路招讨司就一直驻守于此地。在历次对阻卜诸部的战争中,西北路招讨司都是主要力量。

辽圣宗时,党项首领李继迁为了与宋朝相抗衡,决定倚赖辽朝为后援,于是于统和四年(986)投附辽朝。圣宗任命他位定难军节度使,银、夏、绥、宥等州观察使,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统和七年(989),又封王子帐节度使耶律襄之女耶律汀为义成公主,嫁给李继迁,赐马三千匹。次年又封其为夏国王。统和十五年(997),又封其为西平王。统和二十二年(1004)李继迁死,其子李德明即位,辽仍封他为西平王,后又封为夏国王。辽与西夏基本上保持着和平友好局面。兴宗即位后,于景福元年(1031)将兴平公主嫁给德明子元昊,以元昊为驸马都尉。重熙元年(1032),德明死,李元昊即位,兴宗册封其为夏国王。元昊上台后,逐渐改变了联辽抗宋的策略,与辽的关系渐趋紧张。元昊与兴平公主的关系不睦,重熙七年(1038),兴平公主死,兴宗为此专门派耶律庶成前来责问,这无疑使辽夏关系产生了阴影。从重熙十一年(1142)起,辽朝境内的党项部落相继投奔西夏,兴宗派耶律侯哂“巡西边沿河要地,多建城堡以镇之”。[2]次年八月,居住在夹山一带的党项部落岱尔族叛乱,兴宗命令元昊配合辽军讨伐,战后,兴宗将战利品都据为己有,丝毫也没有给西夏。引起了元昊的强烈不满,他一方面侵掠辽朝境内的党项部落,一方面“潜诱山南党项诸部及呆儿族八百户尽叛契丹,阴附于己”。[3]重熙十三年(1144)四月,辽的山西部族节度使屈烈又以五部叛入西夏,西南面招讨司发兵讨伐,西南面招讨使萧“普达讨之,中流矢,殁于阵”。[4]四捷军详稳张佛奴同时阵亡。而元昊却派兵援助屈烈,这样就使兴宗下决心讨伐西夏,五月,“诏征诸道兵会西南边以讨元昊”。[5]九月,大军结集于九十九泉(今内蒙古卓资县北),兴宗派皇太弟重元和北院枢密使萧惠为先锋。十月,兴宗亲自率领骑兵十万出金肃城(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以皇太弟重元率军七千从南路出发,萧惠率军六万从北路出发,三路大军齐头并进,渡过黄河,深入西夏境内四百里。辽军主力进驻得胜寺南壁,而萧惠所率北路军则与元昊战于贺兰山北,西夏军败,元昊退守贺兰山。无奈之下,元昊只能求和,“丁酉,李元昊上表谢罪。己亥,元昊遣使来奏,欲收叛党以献,从之。辛亥,元昊遣使来进方物,诏北院枢密副使萧革迓之。壬子,军于河曲。革言元昊亲率党项三部来,诏革诘其纳叛背盟,元昊伏罪,赐酒,许以自新,遣之”。[6]但是,在其后的群臣议论中,大家普遍认为既然大军已来,就应加以讨伐。尤其是主将萧惠说:“元昊忘奕世恩,萌奸计,车驾亲临,不尽归所掠。天诱其衷,使彼来迎。天与不图,后悔何及?”[7]于是,第二天早上辽军发起进攻,初战辽军杀夏军数千人,元昊败走。但是突然刮起一阵大风,“飞沙眯目,军乱,夏人乘之,蹂践而死者不可胜计”。[8]辽军惨败,兴宗单骑突围,几乎不能逃脱,而驸马都尉萧胡睹及近臣数十人被俘,史称河曲之战。战后,元昊鉴于自己的力量还难以与辽朝相抗衡,于是不失时机地再次与辽议和,将被俘人员都放还辽朝,兴宗也释放了以前被扣押的西夏使节。但是,兴宗并没有忘记失败之耻,在进行了几年的备战之后,于重熙十八年(1149)七月再次亲征西夏,元昊已于前一年去世,其子谅祚即位。兴宗再次兵分三路,自己统帅中路大军,任命萧惠为河南道行军都统、耶律敌鲁古为北道行军都统。八月,兴宗的中路大军渡过黄河,西夏军回避未与之正面交锋,兴宗回师。九月,萧惠自河南进军,战舰粮船绵延数百里。进入夏境内后,萧惠不注意侦察,铠甲都装载在车中,士兵不得骑马。诸位将领都建议提高警惕,但是萧惠妄自尊大,认为“谅祚必自迎车驾,何暇及我?无故设施,徒自弊耳”。[9]数日后,夏军将领没藏讹庞突袭萧惠,萧惠与麾下连盔甲都来不及穿而遭惨败。十月,辽北路军耶律敌鲁古率阻卜诸军进至贺兰山,俘获李元昊妻及其官僚家属,并击溃夏军三千人,但是萧惠之子、乌古敌烈部都详稳萧慈氏奴与南剋耶律斡里也战死。次年二月,夏将洼普、猥货、乙灵纪进攻金肃城,南面林牙耶律高家奴将其击败,洼普重伤逃跑,猥货、乙灵纪战死。三月,殿前都点检萧迭里得又败夏军于三角川。随后,兴宗命令西南面招讨使萧蒲奴、北院大王宜新及林牙萧撒抹率军讨伐西夏。五月,辽军进围西夏都城兴庆府,夏军不敢出战,辽军纵兵大掠而回。在辽军的一连串打击下,西夏只得于十月向辽请和。之后,终谅祚一朝,西夏都对辽朝委曲求全。

辽朝对阻卜诸部的征讨始于天赞三年(924)六月,太祖亲自率军西征,“至于流沙,阻卜望风悉降,西域诸国皆愿入贡。因迁种落,内置三部,以益吾国,不营城邑,不置戍兵,阻卜累世不敢为寇。”[10]之后,直至景宗时期的近半个世纪中,阻卜始终保持向辽朝进贡。但到了圣宗时期,双方关系又渐趋恶化,阻卜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叛乱。圣宗刚即位的乾亨四年(982)十二月,就派耶律速撒讨伐阻卜,这次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两年,次年春正月,“速撒献阻卜俘”。[11]统和二年(984)十一月,“速撒等讨阻卜,杀其酋长挞剌干”。[12]之后,阻卜诸部陆续叛乱,到统和十二年(994),就爆发了大规模地对阻卜诸部的战争。圣宗命皇太妃(皇太后之姊、齐王罨撒葛妃)萧胡辇率领乌古部兵及永兴宫分军讨伐之,“(萧)挞凛为阻卜都详稳。凡军中号令,太妃并委挞凛”。[13]这次战争持续时间很长,统和十四年(996),萧挞凛诱斩叛乱的阻卜首领阿鲁敦等60人。“十五年,敌烈部人杀详稳而叛,遁于西北荒,挞凛将轻骑逐之,因讨阻卜之未服者”。[14]统和十八年(1000)六月,叛乱首领鹘碾之弟铁剌率部投降,鹘碾走投无路,也只能投降,但是随即被杀。之后,阻卜诸部相继归附,统和二十一年(1003)六月,“阻卜铁剌里率诸部来降”。[15]为了震慑诸部,萧挞凛和皇太妃修建了镇州、防州、维州三个边防城,后以镇州为西北路招讨司驻地,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关键作用。圣宗后期开泰和太平年间,阻卜诸部又两次叛乱。统和二十九年(1011)六月,圣宗命令西北路招讨使萧图玉“安抚西鄙”,[16]并设置了阻卜诸部节度使。设置节度使,引起了阻卜诸部首领的不满。而辽朝规定阻卜每年贡马1700匹、骆驼440匹夫、貂鼠皮10000张、青鼠皮25000张,这些无疑会转嫁到部民身上,因而也引起了部民的不满。开泰元年(1012)十一月,阻卜七部太师阿里底利用其部民之怨,杀本部节度使霸暗及其全家,虽然部分对辽朝效忠的首领将阿里底擒拿献给辽朝,但是大部分阻卜部众都起而反抗。叛乱的阻卜诸部将萧图玉围困于镇州,次年,在北院枢密使耶律化哥的支援下,围困才得以解除,萧图玉又趁机诱降阻卜诸部。叛乱平息后,萧图玉请求增加西北路招讨司的兵员,“诏让之曰:'叛者既服,兵安用益?且前日之役,死伤甚众,若从汝谋,边事何时而息?’遂止。”[17]太平六年(1026)五月,圣宗派西北路招讨使萧惠讨伐甘州回鹘,萧惠向诸部征兵,“独阻卜酋长直剌后期,立斩以徇”。[18]这样,引起了阻部诸部的强烈不满,而随后辽军又攻甘州不克,回师途中,阻卜又一次叛乱。“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阻卜酋长乌八密以告,惠未之信。会西阻卜叛,袭三克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将兵三千来救,遇敌于可敦城西南。谐理、阿不吕战殁,士卒溃散。惠仓卒列阵,敌出不意攻我营。众请乘时奋击,惠以我军疲敝,未可用,弗听。乌八请以夜斫营,惠又不许。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19]之后,圣宗又派惕隐耶律洪古和林牙耶律化哥增援,这次叛乱才得以平息。

在辽兴宗重熙年间第二次对西夏之役的关键时刻,为了防遏党项与阻卜的相互勾结以及保卫西疆群牧,辽朝在西部边疆设置分别主要针对党项与阻卜的西南面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之后,又专门设置了倒塌岭都监——之后更名为倒塌岭节度使司——这一新的治边机构。

二、倒塌岭节度使建置与沿革

辽兴宗重熙十九年(1051)“六月丙辰朔,置倒塌岭都监”。[20]倒塌也作倒挞,为契丹语的音译,又写作岛里闼离。《萧德顺墓志铭》记载萧德顺曾“续知岛里闼离事”。[21]据考证,萧德顺就是《辽史》有传的萧惟信的父亲萧高八,德顺为其汉语名。萧德顺“开泰初,为北院承旨,稍迁右夷离毕,以干敏称,拜南府宰相。累迁倒塌岭节度使,知兴中府,复为右夷离毕。”[22]据墓志,萧德顺去世于重熙十四年(1046)。可见,他任知岛里闼离事也就是知倒塌岭事应该在重熙十四年之前。《辽史》所记萧德顺的职务为倒塌岭节度使,应该是对这一机构主官的追称,当时的实际任职应该以墓志为准。可见,在倒塌岭都监设置之前,就有知倒塌岭事这一职官的设置。倒塌岭都监的设置,应该是对知倒塌岭事的职能强化。

从萧德顺的前后官职来看,知倒塌岭事和倒塌岭都监的级别都应不低于其曾任的奉先军节度使。显州奉先军为上等节度州,[23]参考宋金官制,应该为正三品,曾任彰圣军节度使的第一任倒塌岭都监耶律仆里笃的经历也可以说明。重熙“十八年,伐夏,摄西南面招讨使。十九年,夏人侵金肃军,败之,斩首万余级,加右吾卫上将军。时近边群牧数被寇掠,迁倒塌岭都监以治之,桴鼓不鸣。二十年,知金肃军事。宰相赵惟节总领边城桥道蒭粟,请贰,帝命仆里笃副之,以称职闻。”[24]知倒塌岭事和倒塌岭都监、倒塌岭节度使都应与西南面招讨使、西北路招讨使平级。

倒塌岭大致是包括今大青山在内的阴山山脉一带,其核心位置渔阳岭也就是今天的蜈蚣坝位于武川县与呼和浩特市交界处的大青山中,纵贯此岭的道路一直是连接漠南、漠北的重要通道。直至辽末代皇帝天祚帝逃亡时,也是途径此地逃亡夹山(今大青山)。保大二年(1122),“天祚出奔,棠古谒于倒塌岭,为上流涕,上慰止之”。[25]

有的学者认为:“随着党项的大批迁出和当地局势趋于稳定,辽朝关于西南国土的经略也出现新的变化,终于在第二次重熙之役后,在丰州北枕的夹山倒塌岭新增设都监,以后又升级为节度使,以促进漠南与北方草原的交通联系,最后使得这条联系漠北与漠南、具有战略意义的通道取代了国初开辟的从上京经胪朐河流域至漠北的传统路线。”[26]从笔者上文的论述中已可看出,倒塌岭都监的设置不是为了促进漠南、漠北的交通,而是为了防止党项等部族对倒塌岭以及群牧的“寇掠”。其实际效果就是非但未促进交通,相反控扼了交通。辽末入宋的史愿已经明确指出倒塌岭都监的设置目的,“如沙漠之北,则置西北路都招讨府、奥隗乌隗部族衙、卢沟河统军司、倒挞岭部衙,以镇摄鞑靼、蒙古、迪烈诸国。”[27]

辽道宗清宁三年正月(1057)“丙戌,置倒塌岭节度使”。[28]倒塌岭节度使下仍设有都监,如未设置塌岭节度使之前的第一任倒塌岭都监耶律仆里笃之子阿固质,“终倒塌岭都监。”[29]见于记载的倒塌岭节度使还有大安四年(1088)任职的耶律特麽,[30]以及大安九年(1093)至寿隆元年(1095)任职的耶律那也。[31]与阻卜磨古斯作战阵亡于大安八年(1092)的耶律挞不也(汉名耶律庆嗣)曾担任过“倒挞岭太师”,[32]此职很可能是倒塌岭节度使的俗称,他的任职时间很可能是在耶律特麽之前。辽道宗清宁年间(1055—1064),还见有倒塌岭统军司的记载,萧夺剌“后为乌古迪烈统军使,克敌有功,加龙虎卫上将军,授西北路招讨使。因陈北边利害,请以本路诸部与倒塌岭统军司连兵屯戍。再表,不纳。”[33]《辽史·百官志》可能据此抄撮,将倒塌岭统军司列入“西路诸司”[34]之一。由于只是孤例,目前还很难说倒塌岭统军司是倒塌岭节度使司的改名、升级,抑或是异称而已。[35]

倒塌岭节度使的具体治所不详。有的学者认为“这些节度使或与辽内陆驻于方州之节度使不同,而类似于部族节度使,不一定以某大城重镇为治所。而《辽史·营卫志》所载'节度使属西南路招讨司,居黑山北’的涅剌、迭剌迭达、品达鲁虢、涅剌越兀、斡突盌乌古等部戍兵,为上述节度使司之下属。”[36]由于笔者前文已经论述到倒塌岭节度使司与西南面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性质、级别相同,很难想象后两者有治所,而前者没有治所。当然,倒塌岭的治所所在尚待新的史料或考古发现来证实。《辽史》已经明确记载特里特勉部“戍倒塌岭”,[37]该部戍兵肯定辖于倒塌岭节度使。至于涅剌、迭剌迭达、品达鲁虢、涅剌越兀、斡突盌乌古等部,《辽史·营卫志》的具体记载为:“涅剌部。其先曰涅勒,阻午可汗分其营为部。节度使属西南路招讨司,居黑山北,司徒居郝里河侧。石烈二:北塌里石烈。南查里石烈。”[38]“迭剌迭达部。本鲜质可汗所俘奚七百户,太祖即位,以为十四石烈,置为部。隶南府,节度使属西南路招讨司,戍黑山北,部民居庆州南。”[39]“品达鲁虢部。太祖以所俘达鲁虢部置。隶南府,节度使属西南路招讨司,戍黑山北。”[40]“涅剌越兀部。以涅剌室韦户置。隶北府,节度使属西南面招讨司,戍黑山北。”[41]“斡突盌乌古部。圣宗以乌古户置。隶南府,节度使属西南面招讨司,戍黑山北。”[42]辽西京(今大同市)“西北至黑山七百里”,[43]黑山就是今包头市西北部的黑山,[44]正是倒塌岭节度使的辖区。上述诸部戍守黑山北的戍兵在倒塌岭部衙建立之前辖于西南面招讨司,之后则应归属倒塌岭节度使司。

倒塌岭附近还有西路群牧使司和倒塌岭西路群牧使司,[45]负责官营牧业生产。这两个群牧很可能是同一个机构,而《辽史》可能误记为两个。据前人研究,《辽史·百官志》的很多官名都是抄撮自本纪和列传的记载,同样,西路群牧使司出自卷二五《道宗纪五》,大安九年(1093)十月“丙辰,有司奏阻卜长辖底掠西路群牧”。[46]大安十年(1094)七月,“阻卜等寇倒塌岭,尽掠西路群牧马去,东北路统军使耶律石柳以兵追及,尽获所掠而还。”[47]

倒塌岭节度使辖区除了戍兵与牧民外,还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定居农民。辽道宗大安七年(1091)六月“己亥,倒塌岭人进古鼎,有文曰'万岁永为宝用’”。[48]这一古鼎很可能是当地汉代城址中埋藏,而为辽代当地农民耕地时意外发现。

三、倒塌岭节度使的作用

道宗晚年,以倒塌岭区域为中心,阻卜、达里底、拔思母等部连续发动叛乱,企图进攻倒塌岭再南下。倒塌岭节度使联合西南面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的部队对其持续作战,最终平定了阻卜部长磨古斯发动的大规模叛乱。

大安四年(1088)耶律特麽“为倒塌岭节度使。顷之,为禁军都监。是冬,讨磨古斯,斩首二千余级。”[49]这是磨古斯初次见于记载,他率领阻卜部发动的这次叛乱很快被平定下来。可能是为安抚已投降的磨古斯的缘故,次年五月,“己丑,以阻卜磨古斯为诸部长。”[50]

大安八年(1092),阻卜部的一支耶睹刮叛乱入侵,西北路招讨使耶律何鲁扫古联合磨古斯将其击败。但是在随后的追讨中,辽军误击磨古斯部众,引起了磨古斯的不满,他杀害了金吾吐古斯于十月叛乱。次年三月,辽“二室韦与六院部、特满群牧、宫分等军俱陷于敌”。[51]十月,磨古斯向当时的西北路招讨使耶律挞不也伪降,“磨古斯之为酋长,由挞不也所荐,至是遣人诱致之。磨古斯绐降,挞不也逆于镇州西南沙碛间,禁士卒无得妄动。敌至,裨将耶律绾斯、徐烈见其势锐,不及战而走,遂被害”[52]。磨古斯又联合乌古札、达里底、拔思母等部进攻倒塌岭。之后,磨古斯等连续侵扰。大安十年(1093),道宗以知北院枢密使事耶律斡特剌为都统、夷离毕耶律秃朵为副统、龙虎卫上将军耶律胡吕为都监,率大军讨伐磨古斯。而协同的还有东北路统军使耶律石柳所部、南京郑家奴所部、乌古敌烈统军使萧朽哥所部等。辽军先后击败达里底、拔思母等部,迫使一些附和磨古斯的部落投降,随后耶律斡特剌率军倾全力进击磨古斯,“会天大雪,败磨古斯四别部,斩首千余级,拜西北路招讨使”。[53]

时任倒塌岭节度使的耶律那也也率兵参与了战争。“大安九年,为倒塌岭节度使。明年冬,以北阻卜长磨古斯叛,与招讨都监耶律胡吕率精骑二千往讨,破之。那也荐胡吕为汉人行宫副部署。寿隆元年,复讨达理、拔思等有功,赐诏褒美,改乌古迪烈部统军使,边境以宁。”[54]

经过长期的讨伐,直至寿隆六年(1100)正月,耶律斡特剌才擒获了磨古斯,随即,“磔磨古斯于市”。[55]磨古斯的这场叛乱给辽朝的西北边疆造成了极大的动荡,辽朝西部的几个群牧司也遭到极大的破坏,牧业损失惨重。

原载《桑榆启晨——史金波先生八十寿辰纪念论文集》,甘肃文化出版社2021年(实际于2023年出版)

[1] 《辽史》卷一〇三《萧韩家奴传》,中华书局2016年,第1595页。

[2] 《辽史》卷九二《耶律侯哂传》,第1507页。

[3] (清)吴广成撰,龚世俊等校证:《西夏书事校证》卷一七,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99页。

[4] 《辽史》卷九二《萧普达传》,第1506页。

[5] 《辽史》卷一九《兴宗纪二》,第263页。

[6] 《辽史》卷一九《兴宗纪二》,第263264页。

[7] 《辽史》卷九三《萧惠传》,第1512页。

[8] 《辽史》卷九三《萧惠传》,第1513页。

[9] 《辽史》卷九三《萧惠传》,第1513页。

[10] 《辽史》卷一〇三《萧韩家奴传》,第1595页。

[11] 《辽史》卷一〇《圣宗纪一》,第116页。

[12] 《辽史》卷一〇《圣宗纪一》,第122页。

[13] 《辽史》卷八五《萧挞凛传》,第1446页。

[14] 《辽史》卷八五《萧挞凛传》,第1446页。

[15] 《辽史》卷一四《圣宗纪五》,第172页。

[16] 《辽史》卷一五《圣宗纪六》,第186页。

[17] 《辽史》卷九三《萧图玉传》,第1516页。

[18] 《辽史》卷九三《萧惠传》,第1511页。

[19] 《辽史》卷九三《萧惠传》,第1512页。

[20] 《辽史》卷二○《兴宗纪三》,第276页。

[21] 李俊义、张梦雪:《萧德顺墓志铭考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年第1期,第6572页。

[22] 《辽史》卷九六《萧惟信传》,第1541页。

[23] 《辽史》卷三八《地理志二》,第525页。

[24] 《辽史》卷九一《耶律仆里笃传》,第1503页。

[25] 《辽史》卷一○○《耶律棠古传》,第1572页。

[26] 钟焓:《辽代东西交通路线的走向——以可敦墓地望研究为中心》,《历史研究》2014年第4期,第46页。

[27]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引史愿《亡辽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2页。

[28] 《辽史》卷二一《道宗纪一》,第289页。

[29] 《辽史》卷九一《耶律仆里笃传》,第1503页。

[30] 《辽史》卷九五《耶律特麽传》,第1530页。

[31] 《辽史》卷九四《耶律那也传》,第1522页。

[32] 《耶律庆嗣墓志》,向南编:《辽代石刻文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57页。

[33] 《辽史》卷九二《萧夺剌传》,第1505—1506页。

[34] 《辽史》卷四六《百官志二》,第842页。

[35] 参见康鹏:《辽朝西北路招讨司再探——兼谈辽朝西北路的防御体系》,《宋史研究论丛》(第11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7页。

[36] 余蔚:《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74页。

[37] 《辽史》卷三三《营卫志下》,第441页。

[38] 《辽史》卷三三《营卫志下》,第438页。

[39] 《辽史》卷三三《营卫志下》,第440页。

[40] 《辽史》卷三三《营卫志下》,第440页。

[41] 《辽史》卷三三《营卫志下》,第443页。

[42] 《辽史》卷三三《营卫志下》,第443页。

[43] (宋)曾公亮、丁度:《武经总要前集》卷二二《北蕃地理·西京州军十一》,《中国兵书集成》本,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8年,第1093页。

[44] 参见杨浣:《辽夏关系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051页。

[45] 《辽史》卷四六《百官志二》,第823页。

[46] 《辽史》卷二五《道宗纪五》,第340页。

[47] 《辽史》卷二五《道宗纪五》,第342页。

[48] 《辽史》卷二五《道宗纪五》,第338

[49] 《辽史》卷九五《耶律特麽传》,第1530

[50] 《辽史》卷二五《道宗纪五》,第336

[51] 《辽史》卷九四《耶律何鲁扫古传》,第1523页。

[52] 《辽史》卷九六《耶律仁先传附挞不也传》,第1538页。

[53] 《辽史》卷九七《耶律斡特剌传》,第1547页。

[54] 《辽史》卷九四《耶律那也传》,第1522

[55] 《辽史》卷二六《道宗纪六》,第35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