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观研天下 2023-08-12 发布于湖南

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实施5+3”重点改革任务,着力在生态、人口、土地、资本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探索、创新突破、先行先试,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到2025 年,建成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样板。

相关行业报告参考《中国公共服务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

(一)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新制度

以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为导向,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主体、利用方式、市场体系改革,全面激活乡村土地资源。创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主体,探索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由其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为主体,支持国有平台公司或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共同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创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路径,探索采取就地入市、零星分散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调整入市和城中村整治结余入市等多种途径,建立闲置建设用地收储机制,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权房地一体、分割转让机制和入市增值收益调剂金征收制度。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体系,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加强用地供前约定和供后监督,全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制度,实现“同地、同权、同价、同责”。创新土地综合利用模式,建立“统一管理、公开交易”的动态调整机制,运用“点状用地+组合用地”,以及出让、出租、出资(作价入股)、转让、互换等方式,灵活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二)建立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

坚持“三生融合”理念,全力构建“产业功能区+高品质空间+特色小镇+产业社区”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创新“三医融合”+“三农融合”城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路径,实现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创新空间载体建设模式,探索建立“国资搭平台+高校配技术+社会出资本”建设模式,推动高品质科创空间、高品质产业空间以及高品质生活空间建设。探索“产业基金+企业孵化+特色小镇”长效捆绑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和谋划一批特色小镇。探索“政府注资控股、租赁运营,企业投资兴建、产权转化”的发展模式,积极打造一批与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社区。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制度,建立乡村产业用地规划建设管控办法,从财政金融政策、技术支持激励机制等多方发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及重组。

(三)建立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农村权益新保障

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创新农民“三权”实现机制和有偿退出机制,积极推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进一步盘活农村集体权益效能。创新农民“三权”实现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确权颁证,积极推动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财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创新农民“三权”有偿退出机制,探索长期赎回、永久赎回等多元实施办法和补偿政策,建立农村“三权”有偿退出基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资格权、集体资产股权向所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退出试点,畅通农民在农村的“三权”市场流转机制。推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行使宅基地规划、审查、分配、调整等权利的具体制度,探索宅基地使用权多种实现形式,创新建立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制度体系。

(四)建立城乡人口双向自由流动新路径

探索并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确认制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和新型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人口双向自由流动。积极开展“新村民”制度试点,深化专业技术人才、创新人才、乡村(社区)规划师和产业实用人才返乡入乡创业激励机制,建立城市科教文卫体等各类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教师、医生倾斜。加快构建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新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3+2”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通过保障性住房、公租房等途径,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居住水平,以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独特产业生态,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就近就地稳定就业。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