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舌头卷起,头微后仰,这时咬的就是后退接触位RCP;慢慢把头低下来,舌头放直,这时咬的是牙尖交错位ICP。 定关系时要找的就是牙尖交错位。 三个基本颌位: 后退接触位RCP,牙尖交错位ICP,息止颌位MPP。 后退接触位,下颌骨位置称为RCP,髁状突位于关节窝生理后位;牙在牙尖交错位时,下颌骨位置称为ICP;由牙尖交错位保持牙接触向后退,达到后退接触位后,自如的直向前滑动到牙尖交错位,这一距离称为长正中。 利用“后退位”检验“咬合位”是否在正中关系范围。 1、丰满度,垂直高度检查无误,在固定关系位之前 2、做正中关系位的检验 ①先让患者咽唾液后做叩齿练习,使用暗示法后牙叩齿训练; ②熟练后在上下蜡堤上画出口角线; ③让其卷舌舔球后咬至后退位。 检查上下蜡堤口角线位置。 后退位与叩击位距离在0.5mm~1mm以内属正常现象。如超过2mm以上咬合已前伸。 习惯性叩击位(肌位)与后退位距离约0.3~1mm。 肌位ICP是最大牙尖交错位,下颌咬在此位还能后退一点,后退的这个颌位是RCP。 对于不会卷舌后退的患者,可采用单诱导下颌后退法。 用手托住患者下巴,腕部发力,轻轻抖动下巴,不要推。抖完以后,患者有可能是牙尖交错位或后退接触位,一般不会是前伸位。 用手轻轻把患者下巴送回去,嘴巴合起来;不要咬,轻轻叩齿,运用肌肉疲劳法,如果患者咬的是前伸位,前伸位是很累的,累了就会退回去。带着蜡堤,垂直高度合适可以让患者一直咬,如果患者很紧张,就让他出去转转,一直不停叩齿,半个小时后回来累了,就会戴的更舒适了,咬习惯了,就在3的远中做标记,画个“1”字,再用手法抖动下巴,检查下颌“1”字是否还是平的“1”字,如果后退1mm,那么他的习惯位就接近牙尖交错位;如果后退4~5mm,那么就是找到问题了,下颌前伸了,下巴送回去就行了。 还有一种方法,让患者平躺在牙椅上,利用下颌重力,轻轻抖动下巴,让其退回接近正中关系位的位置,可能是可适位,也可能是最适位。 一部分凹面型的患者,下颌骨过度发育,牙尖交错位和后退接触位是同一个位置。 而天然牙覆盖很大的凸面型患者,在无牙颌的时候,下巴抖完以后,后退会退1.5~2mm。 检查正中关系: 外耳道检查法 手指指腹向前,让其做正中叩齿动作,可以感觉到关节的动度,检查两边的撞击,如果两边的动度相差不多,那证明患者咬的是合适的正中关系位;如果感觉不到动度,证明是前伸了,如果一边重一边轻,或者一边有,一边无,那证明是患者咬歪了。 动度一致(正中) 动度弱(前伸) 一边弱一边强(偏斜) 也可以通过表情是紧张还是放松来判断咬的对不对。紧张的状态下水平向位置是错的。如果患者无法放松,可以让患者到诊所外走一走放松下再回来。 出诊条件所限,没有牙椅,就用抖下巴,卷舌的方法。 咬合平衡: 指咬下去,前后左右是均匀接触的,不能有早接触。 后牙承重: 指让后牙来承受咬合力。 比如蜡颌堤,前牙是不接触的,约有0.5的间隙,4567是接触的,让后牙来承受𬌗力,不容易造成前后向翘动。 等压下沉: 指前后左右,特别是左右两边受到的压力是相等的,不能一边高一边低。下颌蜡堤表面应烤软,垂直叩齿时两边同时下沉,不造成翘起,让两边的咬合力均匀。 如果蜡颌堤表面过硬,咬合时会形成早接触,造成基托翘起或关节移位(前后左右向) 避免出现此现象,可反复烤软蜡堤表面反复做正中咬合,直至受力均匀,感觉舒适。或在将蜡堤表面2mm换成专用的咬合记忆蜡,作正中咬合,直至受力均匀,感觉舒适。 咬合蜡堤接触时,要做到后牙段瞬间同时接触,就不会出现早接触。 准备四块约2mm厚的小蜡片,蜡片烤软后放在4与6的牙位上,嘱咐患者轻轻吞咽叩齿,直至垂直高度合适,再次检查正中关系位无误并固定。 定关系时,我们不能只看蜡堤表面是否是密合,就把它固定了,有可能组织面会翘起来。组织面翘起是无法被发现的,当一边重一边轻,咬蜡堤的时候,一边变形了,而另一边没有变形,是不能固定给工厂的,否则排出的牙也是一边重一边轻。这就要求定关系的时候把咬合平衡做好,两边蜡变形的量是一致的,前牙弓段是不接触的。 通常我们是烤下颌的蜡堤,上颌是定好平面的。 调整要看整体的咬合垂直高度。 假设息止颌位是63mm,咬合高度是61mm,那我们可以烤,做到63减3或减4,即做到59mm,做的低一点点。 假设息止颌位是63mm,咬合高度是59mm,甚至是58mm了,这时我们就不能再烤一边了,我们要加另一边。用垂直高度来判断该加还是该减。 颜色接触点有真假,最先接触的是真正的干扰点。义齿撬动滑动以后再接触的属于假接触点。 要和接触点上的颜色只是记录了最终的接触方式,而在咬合运动过程中,哪一个点先接触,然后再滑向哪一边,哪个是先接触的接触点,我们需要通过细心观察咬合运动的轨迹,结合患者的感受,在进行认真的去,尽量减少义齿的翘动旋转滑动。咬合平衡则有利于义齿的吸附与支持。 复苏性咬合 有时水平向位置没办法一次性定的很好很准。 要想水平向位置定的很好很准,方法就是做两副,做一副诊断义齿,即第一副做非解剖颌的,尖对板的咬合垫,让患者回家戴三个月,半年以后,稳定了,再利用这个稳定的咬合来排牙。 上面用瓷钉牙,把舌尖翘起来,下面用自凝造牙粉,或者自凝掺一些滑石粉降低硬度,让下颌更加容易磨耗。这样以后的咬合就会咬在一个很稳定舒适的位置上。这个位置不一定是规规矩矩的正中咬合位,有可能会偏左或者偏右一点点,但是却是最舒适的。也可以通过咬合调整,诱导向对称的位置发展。有人把这种称为治疗义齿。 平均值颌架转移两种方法: 上颌先上法: ①定平面, ②定垂直距离, ③转移上颌, ④固定关系, ⑤转移下颌。 下颌先上法: ①定平面, ②定垂直距离, ③固定关系, ④上颌架。 总结: 首先找到不咀嚼,不吞咽,发呆的状态下的息止颌位MPP, 减掉3mm获得牙尖交错位ICP,休息位减3mm就是垂直高度。抖下巴或者卷舌后舔,获得后退接触位RCP,往前1mm就是牙尖交错位ICP。如果抖完以后咬,没有向前滑,是反𬌗的患者,也是对的;凸面型的患者,咬完以后向前溜滑2mm也是对的。 确定颌位关系六步骤: 1、个性化上颌颌堤 ①检查颌堤稳定性。 正常,舒适,有吸附力,不影响发音。 a.恶心——后堤区过长过厚 b.松动无吸附力(功能印模) 边缘过长,系带避让不足,后堤区过短,丰满度欠佳。 ②确定上颌丰满度。 一般从侧面观察鼻唇角,男性略突显阳刚(85°~95°),女性略直更显温柔(95°~105°) ③笑线。放松 微笑 大笑 a.放松——静态——露0~2mm b.笑线——露堤不超过9mm 高位、中位、低位 ④颌平面。 前平面——上颌平面板与口角,瞳孔平视平行。 后平面——侧方观察鼻翼耳屏线与颌平面板平行。 2、个性化下颌颌堤 ①检查颌堤稳定性。 说话,大张口时不松动,吞咽不难受,没有压痛。 反复检查仍有压痛时做功能印模后再往下步骤。 ②调节颊舌向舒适度。 红膏泡软主动整塑寻找中性区,认真观察修正蜡堤。 ③下唇缘与堤等高±1mm。 ④后堤与舌腹等高(磨牙后垫1/2等高) 3、确定垂直距离 ①息止颌位法。减去息止颌间隙2~3mm =垂直高度 ②面部比例法。眼角至口角,鼻底至颏底 a.低角减2~4mm=垂直高度。 b.高角减0~2mm=垂直高度。 ③语音检测法。“s”最小间隙1mm左右,“f”上堤轻微顶住下唇干湿线。 ④面容观察法。 a.过高:开唇露齿,勉强闭合时,鼻唇沟颏唇沟变浅;不舒服,牙槽疼痛,易脱落。 b.过低:下巴前伸,嘴扁像没戴牙,咀嚼效率低,没有不舒服。 4、确定正中关系 ①手法复位诱导法。 诱导至后退位再咬合向前滑动0.3~1mm舒适位的地方固定。 ②卷舌后咬法。 在腭顶放一小球卷舌舔的同时咬下来。 ③肌肉疲劳法。 反复做叩齿动作5分钟。 ④外耳道检查法。 指腹向前伸入外耳道嘱患者做正中叩齿。 5、咬合平衡 咬合纸检查颌堤。 ①垂直高度允许“降”时,烤软高点作正中叩齿。 ②垂直高度允许“升”时,加四个蜡支点在4、6位置正中叩齿等压下沉,后牙承重。 6、模型观察法 ①上下颌关系 上颌结节与磨牙后垫距离 过低?合适?过高? 上下基托与接触,提示垂直距离过低或上颌结节过大。 ②模型左右对称性 翼上颌切迹与磨牙后垫上下比例是否对称,区别是否左右下颌升支发育不对称,如年轻时偏颌。 ③上下颌弓型前后比例 一类弓型,二类弓型,三类弓型。 三类弓型需要区别真性假性反𬌗,垂直高度是否过低等。 (本文来自黄广泉老师视频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