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地质图集,搞明白沉积构造!

 北京大漠 2023-08-12 发布于北京

沉积构造是沉积物和
沉积岩中最常见的宏观特征之一。

图片
(图源@NOAA)

形态各异,种类繁多!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
极具特色的沉积构造。

图片
(图源@Rygel, M.C.)

图片
(图源@James St. John)

图片
(图源@Ron Wolf)

物理、化学、生物,
不同作用机理下形成的
这些沉积构造究竟有何特征?

图片
(图源@google.com)



01

物理成因的原生沉积构造
由于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时
以及沉积后不久在流体、重力等
因素作用下产生的。
包括波痕、层理、
侵蚀构造、变形构造等。

图片
(图源@google.com)


波 痕

 

波痕是非粘性沉积物在水流、

波浪或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

有规律的波状起伏的表面痕迹。

图片
波痕(图源@ Daniel Mayer)

自然界中的波痕往往成组出现,
在平面上表现为一系列近似
平行或分叉的波峰和波谷,
在剖面中则由起伏相间的
峰和谷组成。

图片

由于流动介质的不同及
运动方式和强度的差异,
波痕按成因可主要分为
流水波痕、浪成波痕和
风成波痕三种类型

图片
(图源@google.com)

单向水流作用于非粘性沉积物表面
所形成的波痕为流水波痕
其特点是垂直于
流流向延长,
横剖面中显示不对称,
向流面平缓,背流面较陡。

图片
流水波痕(图源@google.com)

随着水深减小和流速增大,
流水波痕的波脊形态由
简单平直变得复杂弯曲,
由连续变为断续。

图片
流水波痕形态变化(图源@google.com)

波浪作用于非粘性沉积物表面
所产生的波状痕迹为浪成波痕
根据波脊的对称性,
浪成波痕可分为对称的和
不对称的浪成波痕


图片
对称与不对称波痕(图源@google.com)

控制浪成波痕的形成和
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为波浪的传播速度和波长,
第二个因素是沉积物的粒径。

图片
浪成波痕(对称)(图源@Matt Affolter )

风成波痕是指风作用于
沉积物表面而形成的一种层面构造。
一般具有直、长而平行的脊,
形态不对称,部分分叉。

图片
风成波痕图源@google.com)


层 理


层理是沉积物成层沉积

所产生的构造,系由

组成物质的成分、颜色、

粒度、形状、排列方向或填集方式等

在垂直F沉积表而的方向上

的变化显示出来。

图片
图源@google.com)

递变层理又称
粒级层理(粒序层理),
是指以组分颗粒的粒度递变
为特征的一个沉积单元,
层面基本上相互平行,
有交切与交错。
除粒度变化之外,
一般没有任何内部纹层。

图片
递变层理(图源@James St. John)

递变层理的递变型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颗粒向上逐渐变细,
但下部不含细颗粒,可能是由
流速和搬运能力逐渐减小的
水流沉积而成的。

图片
递变层理两种类型(图源@google.com)

另一种是细颗粒从底到顶均有分布,
粗颗粒向上逐渐减少。
这大概是含有各种不同
大小颗粒的悬浮体沉积的结果,
多数递变层属于此种。

图片
正向递变层理(左)和反向递变层理(右)(图源@google.com)

水平层理主要见于细粒的
泥岩、细粉砂岩和泥晶灰岩中,
由彼此间与层面平行的
平直细层所组成。
细层可连续或不连续,
可因物质成分,有机质含量
或颜色不同而显现出来。


图片
水平层理(图源@google.com)

一般认为水平层理是在
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
细粒沉积物在静水环境中
由垂向加积作用所致,
物质从悬浮物或溶液中沉淀而成。

图片
水平层理(南威尔士)(图源@文献[1])

交错层理由一系列
斜交于层系界面的
纹层组成,也称为斜层理。
斜层系可以彼此重叠、
交错、切割的方式组合。

图片
交错层理(图源@G. Thomas)

这种层理是由沉积介质
(水流及风)的流动造成的。
当介质具有一定流速时,
底床上可产生一系列砂波。

图片
交错层理(俄亥俄州)(图源@Wilson44691)

砂波顺流移动的结果是,
在陡坡加积作用一侧形成了
由一系列纹层组成的斜层系。
纹层倾向可表示介质流动方向。

图片
槽状交错层理(加拿大)(图源@Michael C. Rygel)

平行层理是指
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
高流态中由平坦的床沙迁移、
在床面上连续滚动的沙粒
产生粗细分离而显出的水平细层,
沿层理面易剥开,在剥开面上
可见到剥离线理构造。

图片
平行层理模型(图源@google.com)

平行层理一般出现在
急流及能量高的环境,
如河流、海滩等环境中,常与
大型交错层理、底冲刷相伴生。

图片
平行层理(图源@google.com)


侵蚀构造


大多数沉积岩层系并不反映

稳定、连续的沉积作用,

而是沉积作用与侵独作用

复杂的相互影响的最终产物。

因此由侵蚀作用形成

的构造是普遍存在的。

图片
(图源@google.com)

冲刷痕是水流在
泥质沉积物层面上流动时,
由于水流分离伴生有强大的涡流,
导致对沉积物表面产生
差异冲蚀的结果。
典型的冲刷痕包括
槽痕、纵向脊与沟等。

图片
槽模(槽痕被充填)(图源@Lynn Recker )

压刻痕是水流携带物体在
松软的细粒沉积物层面上运动时
所刻划出的痕迹。
包括沟痕、V形痕和戳痕等。

图片
压刻痕(图源@google.com)

这类层面痕迹在古代沉积物中
多以铸型保存在
上覆粗粒层的底面上。
浊流沉积的良好标志之一,
其指向特征可用于恢复古流向。

图片
浊积层基底(含沟模(沟痕的铸型)和遗迹化石)(图源@文献[2])

细流痕是指当沉积物层面
在水退却后露出水面时,
从沉积物中不断渗出的薄水层
沿自然倾斜表面向下流动,
从而在其上侵蚀出
各种形状的微细沟槽。

图片
细流痕(图源@文献[3])


变形构造


变形构造是沉积物在

沉积之后到固结成岩之前,

受局部性物理因素的作用

而发生不同程度形变所形成的构造,

通常限于上、下未变形层

之间的一个层内。

图片
火焰状构造(图源@Mikesclark)

导致沉积物变形的作用因素
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重力、
沉积物液化、超孔隙压力、
收缩、破裂、撞击等。

图片
包卷层理(图源@ EdwardEMeyer)

常见的变形构造主要包括
火焰状构造、包卷层理、
干裂和雨痕等。

图片
雨痕(图源@ EdwardEMeyer)




02


化学成因构造是指
沉积时期和沉积期后由
结晶、溶解、沉淀等化学作用
在沉积面上或沉积物中
所形成的沉积构造。
如晶体印痕、鸟眼构造、
结核和缝合线等。

图片
(图源@google.com)

在适宜的条件下,
冰、盐类等物质在松软的
沉积物层面上结晶生长,
它们后来由于溶融、溶解而消失,
从而在层面上留下其晶体的印痕

图片
晶体印痕(图源@Baidu百科)

如果这类晶体后来
被其它物质交代,或者晶体印痕
为其它物质充填,就形成
晶体假象即假晶。

图片
石膏假晶(图源@Baidu百科)

鸟眼构造主要发育于泥晶
或粉晶石灰岩及白云岩中,
由单个或成群的毫米级
鸟眼状孔隙被亮晶方解石或
石膏等胶结物充填而成。

图片
鸟眼构造(图源@Baidu百科)

它们常呈浅色斑点出现在
暗色的基底中,
如果成群定向排列,
则形成筛状、窗格状或
网格状构造。

图片
鸟眼构造(图源@Baidu百科)

关于鸟眼构造的成因
有以下多种说法:

图片
(图源@Baidu百科)

结核是指在成分、结构、颜色等
方面与围岩有显著区别,
且与围岩间有明显
界面的矿物集合体。

图片
结核群(加利福尼亚州)(图源@Brocken Inaglory )

结核的成分有碳酸盐质、
锰质、铁质、硅质、
磷酸盐质和硫化铁等。
形状有球形、椭球形、透镜形或
不规则团块状等;大小悬殊,
其内部构造也很不一致。

图片
大型碳酸盐结核(图源@James St. John)

结核常在碎屑岩、粘土岩、
碳酸盐岩中成单个或
串珠状群体出现。

图片
结核(密歇根州)(图源@James St. John)

缝合线构造在碳酸盐岩
地层中广泛发育,
在石英砂岩、硅质岩、
盐岩等岩层内也有产出。

图片
缝合线(图源@Michael C. Rygel)

它在剖面上表现为
连接岩层的两个
相邻部分的锯齿状接缝,
其中常富集粘土等不溶残余物,
在平面上呈参差起伏的表面。

图片
缝合线(瑞士)(图源@Woudloper)

缝合线的起伏幅度变化较大,
小者小于1mm,
大者可达十几厘米或更大。
它的几何形状常见的有
简单波曲形、复杂弯曲形、
尖齿形、方齿形和震波曲线形。

图片
缝合线类别(图源@GEOCACHING)




03
生物成因构造指
生物由于活动或生长在
沉积物表面或内部遗留下来的
各种痕迹。包括
叠层石构造和遗迹化石等。

图片
(图源@google.com)

叠层石是是由藻类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将海水中的
钙、镁碳酸盐及其碎屑颗粒粘结、
沉淀而形成的一种化石。

图片
叠层石(澳大利亚)(图源@Paul Harrison )

随着季节的变化、
生长沉淀的快慢,
形成了叠层石深浅相间的
复杂色层构造。这种构造主要有
纹层状、球状、半球状、
柱状、锥状及枝状等。

图片
叠层石(纽约)(图源@Rygel, M.C. )

在地质年代中,叠层石
从古至今均可见及。
它几乎出露于世界各地。
如在我国,以前寒武纪,
主要是中、晚元古宙最为繁盛。

图片
叠层石剖面(加拿大)(图源@Wilson44691 )

遗迹化石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的
生物遗留在沉积物表面或
沉积物内部的各种生命活动的
形迹构造形成的化石。

图片
Chirotherium脚印化石(三叠纪)(图源@Ballista )

从沉积学角度来看也可认为
遗迹化石是各种
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
如各种生物扰动、足迹、移迹、
潜穴、粪化石等;
以及生物侵蚀构造,如钻孔等。

图片
爬行痕迹化石(寒武纪)(图源@Kennethcgass )

绝大多数遗迹化石都是原地保存。
无论是产生于沉积物表面的
足迹、移迹或产生在
沉积物内部的潜穴、钻孔,
都会随着沉积物的
成岩固结作用而保存在原地。

图片
针管迹化石(图源@Wilson44691)

遗迹化石既可以同
古生物实体化石共同产生,
也可以在缺乏实体化石
的地层中产生,
具有硬壳的生物可以造成遗迹,
缺乏硬体只有软躯体的生物
(例如蠕形动物)也可以造成遗迹。

图片
蠕动痕迹化石(图源@Wilson44691)

遗迹化石的研究可以为
古生物学、地层学、古生态和
沉积环境提供许多有用的资料。

图片
钻孔遗迹(图源@Wilson44691)




参考资料:

[1] Gutiérrez De La Cruz, Liseth Vanessa. (2004).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Maps - A PRACTICAL GUIDE Richard J. Lisle 2004. 


[2] Šimo, Vladimír & Starek, Dušan & Tomašových, Adam & Fekete, Kamil & Olšavský, Mário & Šurka, Juraj. (2014). 5th Workshop on Ichnotaxonomy - Abstracts and Guide Excursion. 10.13140/2.1.4360.0329. 

[3] Das, Gautam. (2016). Bedforms and their Hydrodynamic Interpretations from the Thakuran Drainage Basin of the Sunderbans, Eastern India. Earth Science India. 9. 10.31870/ESI.09.2.2016.7. 


[4] 冯增昭. 中国沉积学[M].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


[5] Daniel Mikes. Reservoir characterisation and upscaling[M]. VDM Verlag Dr. Müller, 2011.

NOAA、GEOCACHING、、YouTube、维基百科、搜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