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一份新年请客指南,请查收|163

 醉花荫L 2023-08-12 发布于广东

作者:赵小薇

来源: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

不久前,一个姐妹放出话来,邀请我们去家里吃饭。虽然受邀不过两三人,她依旧如临大敌:我要先去学两个菜。

在家请客有多难?梁实秋以他人话类比,“常听人说:'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盖房;若要一辈子不得安,娶姨太太。’“因而,“请客只有一天不得安,为害不算太大。”[1]

比“娶姨太太”减省千万倍的在家请客,到底如何才能轻松“偶一为之”。翻了翻古今中外善于此者的待客之道,我想,大约是有这样几条tips可以借鉴学习。

01.

鉴于大多数人是厨艺不精的临时抱佛脚者,因此最可快速习得的,大概不是厨艺,而是待客的仪式感。

请人来吃饭,古人是要下帖子的。白居易约刘十九小酌,写了一首诗告诉对方,我这里有绿蚁新酒红泥火炉,铺垫过后才问: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2]——雪将落时,以诗约友,是大雅。

清代文人吴锡麒给好友张船山写信,说园中荷花已大开,有游鱼,“倘能来,当雪藕丝,剥莲蓬”,不知船山如何,我看了莲蓬藕丝,只觉得清润爽口,恨不得当下赴约,何况吴先生还备了越中女儿酒,“可以供君一醉”。[3]

精致文雅的不止是人类。《西游记》里熊罴怪得了佛衣,于是给老和尚写请帖,“生偶得佛衣一件,欲作雅会,谨具花酌,奉扳清赏。”[4]语气恭谨谦慎十分真诚,配上一颗浑圆熊头壮硕兽身,不知怎么竟然生出反差的萌感来。

再一想自己每每邀约友人,不过是一两条微信,草率得还不如熊怪,不免汗颜。也有用笔的时候。有时备的菜多一点,索性顺一张纸,从冷盘热菜到汤羹主食以至于水果酒饮,一条条列下来,贴在抽油烟机边上,以作备忘。

张大千先生也有此举。他爱美食也爱厨艺,并声称“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每每请客,大师总要写下食单,交与厨子,遇到贵客,还要亲自下厨。1981年正月,他在台北掌勺宴请张学良,少帅临走时,将其手写菜单带走留作纪念,精心装裱后,于次年再请他题字。

去年九月,佳士得拍卖了一批大千手书菜单,21张食单最终拍得800万。此前一年,与其并称“南张北溥”的书画大家溥心畲,一张手写菜单也拍出了52万的高价。投资价值虽可观,不过对于当时当刻的用餐者而言,最为金贵最可珍视的,大约还是待客者的周全与心意。这样想来,我决定下次请客时,给大家群发一条食单信息,欢迎诸位截图保存。

小心思可借鉴,有些繁冗的仪式,倒是可舍弃。比如《礼记》规定客人面前左边为带骨熟肉,右边是大块熟肉;肉铺肉干之类的,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至于鱼,嫩肉最好夹取的鱼尾要对着客人,冬天的时候鱼腹向右,夏天的时候鱼背向右......

条理虽清晰,只是听了实在头疼。与其深究方向章法,不如学老舍先生,在器皿上下些功夫。汪曾祺撰文回忆说,老舍先生在家请客,有一道汤菜是麻酱炖黄花鱼。鱼都是八寸大小,装在特制的器皿——瓷子里。瓷子周壁直上直下,黄花鱼才能一条一条顺顺溜溜平躺在汤里,换了通常的大海碗,鱼就会拗弯甚至断碎。

下厨者见之不免会心一笑。青菜以纯白盘衬其嫩绿,香锅类的可用深色碟子搭配大颗的灯笼椒——正因为烧的菜口味一般,所以才格外要在盘子碗上花点功夫,以作补偿。不过,老舍先生的仪式感不仅在盘碗之间,他每年有固定宴客的时令,一是腊月生日时,二是菊花开放时,前者庆生,后者赏菊。[7]

这心思雅而巧,难怪汪曾祺要一笔笔细细记述下来。不过,他自己的待客之道,却是更妙。小女儿汪朝讲过一件旧事,说自己工厂的同事来家里,汪老爷子在厨房忙活半天,端上来一盘蜂蜜小萝卜。萝卜削皮切滚刀块,插了牙签,配了一碟蜂蜜。汪朝抱怨,说萝卜小气,不如苹果。

“苹果有什么意思,这个多雅。”[8]据说汪老很不服气。

02.

虽说聚会的终极目的不在吃,但席间有一两道“硬菜”,还是必要的。

十几年前,陈晓卿还没因“舌尖”成为名声大噪的美食家,就在博客上写过“望京孟尝君”黄珂,并且尤其细致地描写了当日吃到的牛肉火锅。

先是夸肉:牛肉材料选得特别好,肥瘦带筋,而且炖的火候恰到好处;再夸调料:显然是从重庆直接捎过来的,麻得特别奔放,辣得却很绅士、很内敛。

纵然此后大篇幅赞美了黄珂家流水席如何平等有趣,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能让此等吃货下定决心,以后出差回京“第一站肯定是望京新城”,并将“反正顺路”作为理由的,终极缘由还是收买了口腹的上等牛肉。[9]

口是心非,是吃货的拿手好戏。千万不要相信他们所说的“吃什么不重要”“主要是见见面聊聊天”——真要这么简单,下馆子就好,何必张罗来家。比如我师妹,多年前曾被我带着实习,如今出差来京,每每以“叙旧”为名,放弃公费食宿跑到我家,不过是为了吃一盘软炸蘑菇。

硬菜未必都是荤菜。软炸蘑菇,就是素菜荤做的代表。蘑菇便宜易得,操作也没什么诀窍。只是要想兼得口感的软嫩和松脆,就要裹着蛋液过油炸上两到三遍。冬天还好,夏日里站在油锅边,我总要一边炸一边捞一边碎碎念:自己带的师妹,哭着也要喂好。

不过,真正的好手艺,即便是最市井平常的小菜,也能做到令人念念不忘。民国张氏四姊妹中的四妹张充和,拿手菜之一是“十香菜”。这不过是苏州人过年吃的家常菜,十种咸菜丝分别炒出,置于一盘。但张充和的十香菜“切得极细,精致绝伦”[10],大鱼大肉入口后,再上这盘冷冻过的小菜,食之齿颊留香。

以素菜称霸的,还有王世襄老先生的“焖葱”。所谓“焖葱”,就是海米烧大葱。据王世襄之子王敦煌记述,张中行就曾专门跑到王家,点名让王世襄请他吃焖葱。做法似乎也不难,肥硕大葱白切段,温油中炸软,再与海米等料制成的调味汁一同下炒锅中烧即可。

不过这菜的关键,在于葱的品质,据王敦煌回忆,“必得是霜降之后、上冻之前,从地里起出来的大葱”[11],才脆嫩可口。因而随着气候和培育方式变化,越发茁壮的大葱失去了脆嫩感,王老先生便再也没做过这道菜。

下厨者深以为然。以我浅薄的待客经验看,能压住阵脚的菜,除了口味的上乘,时令新鲜也是关键。去年春天我无意中在网上找到一家店,所售雷笋新鲜幼嫩,于是下了一单又一单,剥好存在冰箱里。有人来蹭饭,只需拎两根出来油焖或者炖汤,没有大鱼大肉也能获得赞美,实在是借了时令菜鲜美的东风。

南宋林洪早就深谙此道,他写了一本《山家清供》,不过是寻常的闽南羹汤饭菜,但一蔬一饭间,都是国人与日月时辰的微妙对话。比如芹菜,要“二月三月作英时采之”,而冬日的梅花汤饼,则要“初浸白梅,檀香末水”。

味道菜量且不论,以这样仙风道骨的菜品相待,谁好意思说自己品不来、吃不饱?

03.

以下厨为乐者,到底还是少数;更多人如前文所提姐妹,邀约他人作客,先要临时抱佛脚。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到春节,“下厨房”之类的app,总能顺利垮掉。

姐妹还找到一本叫做《小聚会教科书》的小册子,里面介绍了在家请客的快手菜,我扫了一眼,连“关东煮”也算在主打菜之中,实在是过于缺乏诚意。其实,对于厨房小白请客一事,老饕们早就指过明路。

蔡澜教人蒸鱼:用咸酸菜煮鲳鱼,上面再铺几丝肥猪肉和冬菇,淋上点酒,蒸一蒸,即成。或者“拿尾活鱼,开肚,洗净,把咸鱼切片塞进去蒸”,他还给后者起了个花名,叫“生死恋”[12],脑回路比日本的亲子丼还要迂回诡异。

不过他也提供了更为减省的方式:不要蒸鱼,去煮鱼。锅里放日本清酒和水各半,加点酱油姜丝,水滚开放鱼,刚刚够熟就可吃。好处是煮鱼可以用眼睛看,只要鱼够新鲜,味道就很鲜甜。还有更省事儿的路子:用罐头充数。红烧扣肉和油焖笋的罐头倒进锅子一起炒,汁快收尽了,就能上桌。

不久前刷微博,恰巧燕公子也讲了这么个段子。说她有个女朋友,每次去四川婆家都要做一个凉拌菜,以调配出来的完美酱汁收获农家人一致好评。至于秘方,就是带去的沙拉酱千岛酱蛋黄酱加上酱油生抽花生米碎拌一拌。

评论里许多“厨房骗子”热情分享了各自的成功经验,比如以麻婆豆腐的料包做中华料理,征服一众日本友人;比如用刨子提前刮好土豆丝,客人来时再装模作样切几刀;比如到楼下卖拌菜的地方买三块钱拌料,鸡胸肉煮熟撕好一拌,就成了亲朋好友中的厨神……

我边看边笑边反省,连我这样看似热爱厨房的,大多时候也是在讨巧。比如夏天请客最是省事,到楼下菜市场,买回来海白虾皮皮虾白灼,花蛤以葱姜丝爆炒,小龙虾用搭配的调料包一烧,即成一桌海鲜大餐。冬天也不难,最近找到一家卖新鲜河蟹的,冷水起锅大火蒸,同时切姜末调进香醋,就能开开心心叫朋友来吃蟹宴。

蔡澜倒是给偷懒者找足了借口,“被人家请客时,最怕主人家躲在厨房拼命烧,我们做客的吃得不安乐。”汪曾祺先生也说,主人卷袖下厨,要“一面切葱姜、调佐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13]

因此他列出的家常酒菜,要符合三条标准,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细看起来,果然全部符合:拌菠菜、拌萝卜丝、煮干丝、扦瓜皮……虽然便宜省事,细节上还是讲究的,比如松花蛋拌豆腐不宜用姜米,也不能加醋;拌萝卜丝最好用小水萝卜;干丝要用凉水拔两三次以去盐卤味和豆腥气;拌里脊片时焯肉的汤,撇去浮沫可做一个紫菜汤,可谓省事中的省事了。

汪老还特意强调,盐水鸭、水晶肘子,做起来太费事,皆不及。理由也真诚:“如果主人手忙脚乱,客人坐立不安,这酒还喝个什么劲!”

这简直是给厨房小白的特赦令。诸位尽可放心用起来。

我家一年四季常有朋友来蹭饭。有朋自各处来,吃饭者有吃饭者的开心,下厨者也有下厨者的喜悦。

乐趣之一,当属采买。选菜也是要费些心思的。比如有南方的朋友来,那么最少也要炒一个青菜收尾;如果有客自山东来,买海蟹则要比河蟹更稳妥些。一早到楼下菜市场,挑新鲜的豌豆尖,红菜苔,抓几只横行的螃蟹,称一斤乱蹦的白虾,再与卖菜的阿姨闲聊几句,厨子的热情也就被调动起来。

袁枚说,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在我看来,一席佳肴的欢乐占比也是如此。

另一重乐趣,当是烧一桌菜,与三两好友便餐小酌,边聊边吃。我运气好,朋友多不挑剔,再普通的饭菜,也总有人捧场赞美。

一餐饭,能解决温饱,供口舌之欢,更是人与人之间最原始且牢靠的连结。白居易与友人“三日三会面”,喝了酒之后便有了肺腑之词: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看,不过吃了几顿饭,就把一辈子的情谊坐实了。

不过,我最大的心愿,还是达成陈晓卿笔下黄珂的境界。据说这位黄先生不善饮也几乎不动筷,只是抱着膀子,以喜悦而安详的神情看着大家埋头苦吃。

陈晓卿说,这种喜悦,“只有在看着生猪即将出栏的饲养员脸上才能见到。”

注释:

[1] 《请客》,作者:梁实秋;

[2] 《问刘十九》,作者:唐 白居易;

[3] 《寄张船山》,作者:清 吴锡麒;

[4] 《西游记》,作者:清 吴承恩;

[5] 《张大千:厨艺更在画艺之上》,作者:二毛;来源:《文苑》 2014年08期;

[6] 《礼记》

[7] 《食道旧寻——<学人谈吃>序》,作者:汪曾祺

[8] 《徐城北谈汪曾祺做菜》, 作者:王道,来源:北京晚报,2019年11月10日;

[9] 陈晓卿博客

[10] 《民国学人的家常菜与名士菜》,作者:汪曾祺;

[11] 《吃主儿》,王敦煌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2月;

[12] 《潮籍美食家蔡澜先生的家宴菜单及做法》,作者:蔡澜,来源:南方网,2015年3月14日;

[13] 《家常酒菜》,作者:汪曾祺;

[14] 《随园食单》,作者:清 袁枚。

头图及内文图片为视频截图及作者拍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