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师解读三国: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我们把它搞清楚就会很明白

 四地闲夫 2023-08-12 发布于山东
曾师解读三国: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我们把它搞清楚就会很明白

制度是要大家来遵守的,所以,让人能够接受、容易遵守的才是好的制度。-曾仕强


宋宪、魏续去探望被打的侯成,三人抱怨吕布不仁不义,决定去投曹操。当曹操再次率众攻城时,吕布在门楼小憩。宋宪、魏续趁机将他紧绑于柱子之上,摇白旗为号,开门放曹军入城。

吕布被绑,为什么一点警觉性都没有?一个人的体力是有极限的,当过分疲劳的时候,警觉性会降得很低。在一番连续应战之后,吕布几乎站都站不住了,别人会怎么样,他实在难以顾及,更不会想到有人在动他的歪脑筋。

人只有内在感觉和外在感受配合起来,才会产生一些反应。现在吕布内在的感觉是疲惫不堪,外在的感受是认为这些人都是自己的弟兄,怎么可能想到会有人绑他呢?

所以在毫无警觉的情况下,人家绑他,他都没有一点反应,否则以他的英勇,想绑住他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吕布被绑后,曹军入城。刘、关、张三人随曹操一起登上白门楼,士兵押着被擒的吕布来见。吕布边挣扎边大叫捆得太紧了。我觉得,吕布是个很浅薄的人,他没有觉察到整个局势对自己非常不利,居然还站在那里大叫绑得太紧了。

曹操就开他玩笑,说绑老虎当然要绑得紧一点。曹操这个时候还没有要杀吕布的想法,而是很想得到吕布。他心想,如果吕布来帮我忙,那我不是多了一员猛将吗?

所以他刚开始并没有下令要杀吕布,只是笑他说,你看看你,平常的英勇跑哪里去了?这才是曹操的本性。看到曹操这种反应,吕布也没有警觉到下一步应该怎么去调整,始终还是那样子,说明他的应变力实在很差。

曾师解读三国: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我们把它搞清楚就会很明白

吕布责问身旁的宋宪、魏续,说自己待他们不薄,为什么背叛自己。吕布到现在还没有自我反省,这使得曹操对他更没有信心——自己到了这种地步,还不想想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其实只要吕布有点悔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曹操还是会有怜悯之心的。

我们一路看过来可以感觉到,一个人投降,对方的反应是千变万化的。像太史慈,他根本没有要投降的表现,可是孙策对他是百般礼遇。

曹操也是一样,有人投降他高兴,有人投降他很冷淡;有人投降他欢迎,有人投降他却给以羞辱。

现在在白门楼上可以看到,曹操面对同一个阵营里面投降的人,处理方法却完全不一样,这很值得我们花一点时间来观察观察。

曹操一看到降将高顺,连问都不多问就命令斩了,这是什么道理?难道他是看高顺不顺眼吗?我想曹操不可能一看谁不顺眼就杀,那不是曹操。

大家都很清楚,夏侯惇是曹操的爱将。他们兄弟很多,而当时最为曹操器重的就是夏侯惇。夏侯惇一出现,我们马上就联想到他有一只眼睛是瞎的,而那正是在跟高顺打仗时,拜高顺的手下一箭所赐。

当时夏侯惇还说这是父精母血,不能丢掉,把眼球吞了下去。这一幕给曹操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一看到高顺就马上想到,如果让高顺投降,将来他跟夏侯惇、夏侯渊这一帮兄弟肯定处不好,那怎么办?

干脆不要算了。可见曹操是很理智的,绝对不是看不顺眼就杀,也不是高顺运气不好,一上来就被斩掉。

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我们把它搞清楚了以后就会很明白。高顺也不是有意的,如果战场上处处顾虑将来投降会怎么样,那就不用打仗了,那还称得上是将领吗?

虽然箭是高顺的部属所射,但是那个部属是谁,恐怕找也找不到了,只有上司去承担,所以账算在高顺的身上也是理所当然。

曾师解读三国: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我们把它搞清楚就会很明白

吕布的谋士陈宫也被擒住。曹操回想旧事,有意挽留,但陈宫却一心求死。

曹操心里不愉快的时候,可能连陈宫是谁都不会记得,但这并不表示他完全是个忘恩负义的人。当他冷静下来的时候,也会想起当年如果没有陈宫,自己早就没命了。

此时曹操看到陈宫,觉得陈宫毕竟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应该留他一条生路,并邀请陈宫一起共谋大事。可是陈宫的心已经死了,他看到自己的人生走到如此境地,完全心灰意冷,所以一心求死。

其实曹操成全陈宫也对,因为再勉强也没有意思,他要死,那就成全他。成全也是种美德。陈宫也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虽然自己不想再活,但是也会想到自己的家小。所以他对曹操说,一个君王、一个领导,除了杀要杀的人以外,不应该累及他的家小,也就是暗示曹操,希望曹操能照顾他的家小。

曹操一听就明白了陈宫的意思,说这是必然。所以曹操一方面挽留陈宫,一方面也看着陈宫一步一步走到他人生的终端,但是他心里头已经有了应验,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大将张辽也被曹军俘虏,但他面对曹操却毫无惧色。曹操想要杀他,关羽求情说张辽乃是忠义之士,曹操依言收降张辽为大将。

我们已经讲过,曹操在处理降将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而将张辽留下来,则主要是因为关羽的求情。关羽以义气著称,只要他认定这个人讲义气,那大家都不会怀疑。

而且关羽是个很干脆的人,一向认为死就死了,没有什么好求情的,打仗本来就是能打得赢就活,打不赢就死,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但是关羽从一开始就很欣赏张辽,认为张辽是因为投错了主人,才使身上的义气得不到发扬,如果归顺过来,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可是张辽并没有归顺刘备,而是投靠了曹操,这也是每个人的因缘际会,没有办法强求。

曾师解读三国: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我们把它搞清楚就会很明白

吕布看张辽免死,就求刘备替他向曹操说情,刘备低头不语。吕布又向曹操求饶,曹操问刘备以为如何。

我们已经讲过,曹操当时以爱才出名,他不可能亲手杀死吕布,所以想假借刘备之手,这样就可以把罪名转嫁到刘备身上。以刘备的聪明,当然也看破了曹操的心思,他也是以仁义著称的,怎会如此轻易上当呢?

刘备这时候只要松一口气,心肠软一点,替吕布求了情,那他往后的人生就会受到很大的挫折,因为大家会认为他根本就是滥好人,不是真正的仁德。

曹操也不是完全听刘备的话,他只是想假借刘备的手除掉吕布而已,否则他在吕布求情以后就赦免吕布,那样不显得更宽宏大量吗?

曹操不是一开始就想杀吕布,但是他听刘备说,难道没有看到丁原、董卓的下场吗,就下定决心要杀吕布了。因为刘备的话一针见血,仅仅三言两语就让曹操听得很明白了,意思就是现在不杀吕布,终会养虎为患。

换作现代人,说话就没有那么艺术了,可能会直说,难道你也想被他干掉吗?那样曹操的反应就会完全不一样:我又不是董卓,我又没有丁原那么笨,我会被干掉吗?

他反而还会把吕布留下来,同时吕布肯定也会因此记恨刘备,反过来专门对付刘备。所以说,许多话虽然就差那么一点点,但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刘备的话说得恰到好处,一方面表达了他对仁德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让所有人都对仁德有了很坚定的信念,而且还达到了杀吕布的目的。

吕布的死,最起码给了我们三个启示:

首先,一个人不管能力多高强、武艺多高超,但总有一个克星是专门对付他的,否则不就无往不胜了吗?每个人都要知道天外有天,人上有人,但是吕布就是没有这个警觉性,总认为自己天下无敌,凭他的一把方天画戟什么都能解决,这是不可能的。

其次,越是武艺高超的人,他的路越短,因为所有的目标都集中在他身上。其他人还可以海阔天空,说难听点还可以混个几十年,他连混都不能混,因为别人根本不会容他混。所以像吕布这样的人,应该觉悟到自己既然没有混的资格,就应该好好做事才对。可他不能混又不好好做,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最后,吕布最可怜的就是既不能令,又不受命。这种人现在也非常多,既不能令,就是当不好领导;又不受命,就是找不到好领导。一个人搞到谁都怕他,没有人敢用他,这是自己的责任,这也是吕布给我们的最大教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