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量子论、相对论和进化论的共同原点

 Tomsp360lib 2023-08-13 发布于上海

摘要:提出统一最小单元概念,精致几何学建模单元之间相应实现,在最底层最根本最简单处给出同时满足量子非定域、相对时空和组织进化的机制解释和量化基础,导出预言,建立融合统一完备的广义量子论、广义相对论和广义进化论,而爱因斯坦相对论等成为其特例。

关键词:单元;机制模型;非定域;相对时空;量化

图片

正如中科院物理所的一篇官方公号文章所说,“科学家认为应该有一个万物理论,因为过去的许多物理学突破都是某种统一。因此,这里的目标是找一个更深层次的底层结构,在某些情况下看起来像量子论,在其他情况下又像相对论。”柳下提出最小单元概念,在最底层最根本也是最简单处给出量子非定域和相对时空及单元组织统一机制解释。

1 单元之间相应实现和实现相应确定

现象(包括实验现象)之间关系分析指向存在有统一最小单元,且给出反证:若没有统一最小单元,质能的量化和作用则无法实现。

对单元给出几何学建模:

单元各为一个整体,无量差,无结构,不可分割,不生不灭,不可标记。单元以统一恒速各自作径向扩展(如同气球充气膨胀,这只是单元之间关系建模,模型并非实在,“球面”指单元存在之可能),两单元相遇则即时于切点(两球面接触点)重新由点径向扩展,直至再遇重复前为。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无论径向多大(非单元之大小,单元无量差,都是“1”),在何处他遇则即时确定('塌缩’)于该处(切点),而丧失他处存在可能,此即实现,这是最基本的实现。

单元们是唯一存在,单元由点向无穷大扩展直至相遇,宇宙中不存在标准尺度。单元状态由单元之间相应实现确定,单独一个单元,其径向大小没有意义,更无法确定是否在作扩展活动及其速率,即连时空属性都没有。这是一个性空的单元概念,有最小单元存在但属性却归于观测主体,柳下的这一建构既不是传统意义的还原论,也不是传统意义的整体论,这是第三条路。建构单元概念的学者有很多,但他们都赋予单元诸多固有属性,走上了死胡同。

单元之间相应实现几何学模型虽然如此简单(根本处当然是简单的),但已埋下对量子非定域、相对时空和广义进化现象统一解释的完备逻辑和精致量化基础。

演绎这一模型,精致呈现出单元之间的两种关系路径:

(1)作用。两单元相遇实现于切点,则实现位移,这就是单元之间的作用

一些单元实现递次牵制而组织为不同单元数量、分布接引样式和频率、自旋数、谐合度的且与环境中单元更替增减的集聚体;周期性动态环境也会给出周期性聚散的单元聚会。其中,因单元在实现组织时方位分布不同,集聚体有递次牵制旋向或结构对称性分化,即单元集聚体的“物质正反性”。正反物质可通过解体重组转换,无须数量对等。单元没有回缩,因此不能反演过去。一切存在都是若干单元的集合,单元各自扩展速率都相同,相互牵制的集聚体当然不超过这一速率。由单元实现集聚可推知,单元数量无穷。

单元集聚体接受或释放单元或单元集聚体会改变其中单元活动路径、单元间的实现频率及整体运动速度,此为物体的动力学原理。显然,物体间作用(或能量传递)和物体加速为非连续“量子式”。单元无量差,单元集聚体中单元个数即集聚体的能量。单元集聚体束缚能量,其解体释放能量,物体间作用因结构而有单元参与率之别以致所谓“四种作用”。

几何学模型是无限精致的,不存在数字式有限约数。径向恒速遍历式球面扩展而外遇切点实现几何学模型给出单元并行计算机制(量子并行计算之源)解释,若干非同源(相遇实现的两单元伙伴位置绝对同一,为“同源单元”,不可分辨,外遇则以其一实现)单元与一单元接近总能分出远近,不存在随机运动,实现总是在双方都是最近的单元之间发生。“双方最近实现原则”给出最小作用量解释,光通过不同介质界面实现调整机制,发生折射和行进速率转换。

柳下单元之间相应实现机制模型可由超级计算机来模拟实验,且有微调余地。

(2)影响。单元之间不仅有直接作用实现关系,也有因实现与否而影响他者实现作用的关系。一个单元既可以在其此处实现,又可以在其他处实现,这取决于其何处相遇。无论径向多大,单元一处实现与否,即时决定此单元他处存在或实现与否,并连锁决定其他单元的作用实现及实现伙伴,此间上述环节无单元直接作用和扩展速率之限。加之单元之间不失可能的强大并行计算能力,一个单元的或然(例如观测主体介入和信息输入),影响深远广泛以致无穷。单元几何模型精致量化地给出非定域现象的量子逻辑,在单元实体不可超光速的前提下给出影响信息可以超越极限速率的推演。单元双双最近实现原则,因并行实现能力和非定域影响力而实现最小作用量非定域协调。单元不可标记,单元之间相互实现、顶替,使量子存在实现非定域存在和全域统合分布而局部“塌缩”相应实现现象,“薛定谔猫”“量子纠缠”“双缝干涉”“延迟决定”和“量子隧穿”等量子现象由此获得根本解释,波粒二象等现象在观测主体相应实现,波函数等不同视角、视域或维度的数学形式被认知主体建构起来。

2 相应实现主体时空

单元之间实现作用和影响,无需另类媒介,展现出一元宇宙图景,离开单元就什么都没有了,所谓“真空能”还是指向单元。费曼也曾说“我有一句口号'真空是空的’”。所谓“空间”“虚空”不过头脑中概念,不是客体存在。单元们之间相应实现并实现相应确定的几何学模型可以给出主体相应时空演绎:

(1)单元从点向无穷大扩展,所以宇宙中不存在任何标准尺度。单元扩展速率都一样,设其增或减N倍,观测主体(钟或人体)内单元之间实现节奏也必增或减N倍,则速度测量值或感觉不变,即单元扩展速率无论多大都不影响主体观测和感觉实现结果,“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由身体大小及其活动节律给出它的比较测量值c;若保持银河系单元数量不变,令其几何相似地缩小N倍成为原来的针尖大小,单元之间实现节奏也必增大N倍,其中的主体(钟或人)测量或感觉光穿过这一“针尖”所用时间仍不变,空间测量或感觉当然也不变。此时空解释消除了所谓的黑洞奇点物理机制失效,宇宙中存在单元致密度区域分化,黑洞即高致密区域。速率、空间、时间都是单元或单元集聚体之间节奏比较主体实现,不存在绝对意义,不是存在的固有属性,三者协变实现在具体主体,同一宇宙事件于不同主体有不同时空实现。我们来面对芝诺悖论:一个人从A点走到B点,要先走完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的1/2……如此循环下去,永远不能到终点。柳下认为,这里时空主体是划段计算剩余的人,他只要一直划分下去,他的活动节奏就需要一直加密,对他来说也即主体时空扩展下去,他无穷划分,他的主体时空就无穷扩展。对我们来说仅是很短的时间,在他却是无穷长。不过,这必须以他的尺度无穷缩小,其单元无限致密下去为前提。这不是时空弯曲或时空维度蜷缩,而是时空的多元主体相应实现。

(2)单元实现位移,但其速度和距离都没有绝对意义,所以,单元的运动概念虽可把虚拟的球心作理想参照,但它既不是传统概念的绝对运动,也不是传统概念的相对运动,在这里,运动的概念再一次实现变革。单元统一恒速(c)各自径向扩展,运动物体内部单元扩展速度与物体整体运动速度之差同一于物体外部光速(单元扩展速度)与物体速度之差(以即时速度计,无论是惯性系还是加速系,包括在各方向的矢量分量),并成为该物体的主体光速标准。因此,运动系测光速不变且无法测出己速,物理定律不受影响。

设在理想静止坐标系中,物体或光甲、乙分别以速度v、v运动(v和v的比较标准是光速c),问主体甲看乙速度V是多少(注意此中v和V的大小写区别)。

问题中的主体是甲,甲的主体速度比较标准应是甲中单元传递速度与甲运动速度之差。

V=(v-v)c∕(c-v)

(c-v)≥(v-v),V≤c,即被观测实体速度永远不大于光速;若v=c,则V≡c,即光速不变;v=v,则V=0,即同步相对速度为0。

若v>v,v-v>0,V与静止参照系中甲同向,它的主体比较速度c-v中c被v部分抵偿;若v<v,v-v<0,V与静止参照系中甲反向(我们始终以问题速度V为正方向),它的主体比较速度c-v中c被v补偿。

而v-v≡0,所以V≡0,也就是主体总测不出自身速度,即物理定律在匀速系和加速系都保持不变。

若v<<c,则V≈v-v,当主体相对于理想静止的速率远小于光速时,则回到牛顿运动学。

当v≠v,c-v≠c-v揭示作相对运动的两主体互测对方速率不对等,而其对等却是传统物理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中不自觉的预设。这一“不对等”的揭示(或称预言)是实现物理学的标志,对它的实验观测验证意义将不亚于1881年迈克尔孙干涉仪实验或1919年艾丁顿日全食观测。当前技术水平应足以支持对此实验检验,柳下吁请业界对此组织实施。

(3)不仅主体致密度影响主体时空,主体加速也改变主体时空。物体接受或释放单元或单元组织,内部单元之间实现路径和频率则改变,物体整体即时加速。这一量子式非连续动力学原理不仅贯通惯性系和加速系,而且给出量子论和相对论统一的对接口。

能元之间相应实现模型也导出“尺缩钟慢”,物体量子非连续跃迁式加速,其中能元之间实现节奏与物体理想静止参照系中速度v有关系

v方向tv=t0∕1-(v∕c)2

垂直于v方向tv=t0∕〔1-(v∕c)21/2

不同方向上能元间节奏的分裂会导致物体解体;若物体内部能元们在能元加入或释出时来得及协调(否则解体),使物体在v方向收缩为

lv=l0〔1-(v∕c)21/2                 (1)

正好补偿v方向的节奏,物体中单元实现节奏获得谐调一致,赶上最快的

tv=t0∕〔1-(v∕c)21/2               (2)

因为钟慢,物体作为主体光测外物则各方向均有尺缩

lv=l0〔1-(v∕c)21/2                 (3)

因相对运动(速度V)观测对方物体也有信息传递路径加长的钟慢效应

TV=T0∕〔1-(V∕c)21/2               (4)

(1)(2)式为物体自身变化,(3)(4)式为物体作为主体对客体的观测确定,不决定影响客体存在。

孪生子中A乘飞船离开B,设相对于虚拟的单元球心A比B有更多运动。因为加速是量子非连续的,虽然A的生命节律在每一级加速后都会变一级,当回到B身边时正好又与B的生命节律一样了,但是由于这个过程中A的生命节律多比B慢,所以A年轻了。这里不发生悖论,因为从(3)式看可知A加速会看B尺度改变,所以在光速不变的前提下不会看到B节律按照(4)式变慢,转换实现在每一级加速瞬间。量子非连续动力学原理是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接口,并且统一通贯地解决惯性系和加速系的时空问题。这不是在爱因斯坦体系中能够完成的,而是以多元主体相应时空修正爱因斯坦时空,时空是主体存在而不是客体实在,引力的原因是物体之间单元实在的交流而非时空弯曲。一切存在都是若干单元,别无他物,不存在时空实体,遑论高维时空、时空扭曲或穿越。

3 融贯统一的广义量子论、广义相对论和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

存在有统一最小单元,存在之间相应实现,实现相应确定;作为实现的存在为主体,存在之间一切作用(实现)效度都是(实现的)信息与主体相关项的比值,而公因内容无意义一切存在都是若干单元的集合,存在互为环境,存在之间相应实现组织、再组织、被组织或分解,并改变、分化着环境,实现为再实现的基础和路径依赖,存在的适应和优势是与环境相应的,存在量增总是指向环境中有利于实现的组织模式者。前面关于主体速度比较标准的一段推演讨论即是柳下广义相对原理的应用,它更简单直接地导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给出的结果,且建立在更广义更根本的基础上。存在的最大公因内容之一是单元的扩展速率,它无论怎样都不影响实现结果(包括主体观测),在这个意义上,可说实现物理学是完备和彻底的,没有更深层。“公因内容无意义”消解了体系预设必要。柳下广义进化原理解释了吸引子逻辑,揭示了存在的发展趋势。

属性是客体于不同主体相应实现确定,是主体存在而非客体存在,主体对客体确定并非对客体的决定,发生在主体而非客体,确定和决定实现概念分野。是否确定发生在认知主体,不决定客体。存在实现相应属性于不同主体,存在之间无固有属性。主体新概念强调主体实现确定及其亲身不可替代地位,唤醒主体自觉。以相应消除相对,以相应确定逼退不确定,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建立起来。

为什么说单元实现模型也可作为进化论的原点?单元的扩展相遇实现达成两单元的合体及单元环境中若干单元之间的牵制集聚组织,适恰的单元组织之间可以再组织。这是一般广义进化论,很好理解,而感觉和意识的进化亦在其中,请看下面:

感觉的组织进化

意识主体对客体只能给出关系而给不出本质,但能够自我给出主体感觉属性,一条实现快乐的鱼可以宣称自己是快乐的,而且知道自己是怎么个快乐法,感觉为意识主体属性。因为主体感觉相应于主体实现结构,而没有绝对相同或绝对几何相似结构的多单元感觉主体,所以没有任何意识主体(当然也是感觉主体)能够绝对相同地给出另一主体感觉内容。

神经组织兴奋实现感觉,而神经组织与其他物质在基本单元无差异,每一单元的实现都实现全同的基本感觉。感觉是单元实现主体属性,主体属性即主体存在本质。这是意识主体自觉给出,不是对客体存在给出,而且只能指出是感觉,不可能给出单元实现的感觉是怎么样的,更没有谁对之给出非感觉本质。没什么比实现更具说服力的了,这是对既然实现的追溯分析,我们必须承认单元实现主体感觉质的存在,这是心物同一的终极。

不同种感觉之间相互确定实现意识(这是意识原理),并不是不同种感觉之间出现第三者,两者的存在本身就是意识存在,两者集合不大于两者。“多单元组织活动实现的感觉相应于主体实现结构,并随组织演化和环境选择而有多元化和强化进化。意识主体实现是多元感觉神经兴奋实现的集合,也是若干基本单元实现的集合,从基本单元实现到多元神经组织意识实现,没有任何全新存在突现。宏观和微观事物是同一存在,所谓涌现,不过是相关学者对其认识盲区的搪塞,柳下无涉涌现概念既已实现对意识的彻底解释。一般非神经组织实现感觉弱于神经组织,且单一一种感觉不实现意识。这是新泛心论,泛感不泛识,而传统泛心论实为泛识论。

不同种感觉之间相互确定实现意识,作为实现的存在为主体,那么,宇宙中相距遥远的两种同步(在爱因斯坦相对论中不存在绝对异地同时,在这里单元一处实现而他处即时消除存在可能可定义异地同时)感觉实现,甚至两个意识主体是否实现为一个意识主体?柳下认为当然,心灵纵横宇宙间,只是实现在哪里则主体在哪里,主体之间不被替代,此主体不知彼主体也,子集主体当然也不知全集主体,且不同种感觉主体之间若无连接则意识主体无以记忆、长进和支配行为。

存在是一元的,心物同一,没有物质和意识之分。感觉、意识和相应兴奋的神经组织是同一存在,参与到因果中。神经与运动组织相连,神经兴奋“点火”相应运动组织而支配行为,其中促进在环境中进食、避害和繁殖者获得生存优势,而不同种感觉神经同时兴奋实现经验连接获得认知记忆更使主体优势增长而繁衍。不是智能设计的快感和痛感神经完全颠倒支配行为取向的多感觉神经系统不可能一下子实现,意识主体是在既然的各种感觉神经实现路径基础上一步步进化,自然选择不会给快感或痛感颠倒支配行为取向的多元感觉神经生物生存繁衍的机会。感觉不仅对客体存在给出属性“是”什么,而且给出价值“应该”怎样。感觉种类的多元化及其神经数量的增长促进物种智化。

结束语

本文的推演讨论显示,由点扩展而相遇切点实现的单元机制模型具备全面的和超越既有理论的现象解释适应性,直接在存在底层开启认知新境界,有信心取代弦论和圈量子论。其预言具有鲜明的正误甄别特征和重大意义,柳下再次吁请物理学界组织实验验证。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