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战开始前各国作战计划大盘点,少数人的决定,影响最终胜负命运

 静逸阅读 2023-08-13 发布于北京

一战开始时,德国的军事力量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中是最强的,由于错误地拉上了一个最弱的奥匈帝国做队友,严重拖累了同盟国的整体实力。因此,摆在德国面前的问题是:德国与奥匈帝国联合起来的力量,比法国与俄国联合起来的力量要弱。

因为奥匈帝国的大而无当,德国必须解决东西两线谁先谁后的问题,因此德国从很早就开始制定作战计划;法国从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后就开始研究怎么对付德国;英国对欧洲的政策由遥控变为亲身参与,他们制定了一个远征军的作战计划;奥匈帝国一心一意要对俄国下手,但是他们在具体作战上却无明确计划;俄国像一个行动缓慢的巨人,用相当长的时间集结力量,奥匈帝国是他们唯一的目标。

【德国的计划】

德国的处境:

德奥联合的力量不如法俄联合的力量;地处欧洲中央,需要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

东边的俄国动员缓慢,在开战的最初几个星期内,他们无法全力作战,德国东线的压力较轻。但是德国不能把重点先放在东线,俄国的领土太大,边境的胜利对于打垮俄国没有任何帮助,俄国完全可以在远离德军的地方从容集结兵力;而德军由不能深入俄国境内,那将被拖入无尽的深渊,这一点,拿破仑早有教训。

德国必须先稳住俄国,全力对付西边的法国,等打败法国之后,再从容收拾俄国。

直接进攻法国并不容易,德国一直是法国的心头大患,因此法国边境上的防御极难突破。

法德边境防御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法国和德国接壤的边境长度只有150英里,这条边境的东南端,邻接瑞士的地方,有一个狭窄的贝尔福隘口,接着就是长达70英里的孚日山脉,过了孚日山脉,再向西北延伸,依次是埃皮纳勒、图勒、凡尔登三座要塞,从凡尔登再向北,不到20英里,就是卢森堡与比利时的边界,另外,这里还有地形险要的阿登地区。

整条防线上唯一的缺口是埃皮纳勒与图勒之间的沙尔姆隘口,法国把这里当作一个陷阱,一旦德国进入这个隘口,将会被法国重兵围困。

史里芬计划:

为了应对法国的严密防守,早在1890年开始,德国的参谋总长史里芬就开始构建一个“大车轮回旋进攻”的计划。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

在德军右翼(如下图),集中绝大部分力量,以法国的梅斯和蒂永维尔要塞为轴,向北通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北部,向南穿过鲁昂附近的塞纳河,再从法军背后向东南方向推进,一直到瑞士边界。史里芬计划在右翼投入53个师,并要求后备军与暂编军迅速集结,以备支援。

史里芬计划示意图

在德军左翼(如上图),只保留最低限度的兵力,最多不超过8个师。这个薄弱的左翼是一个诱饵,一旦法军进攻德军左翼,德军右翼将会重重地拍在法军后背上。

史里芬还计划将10个师部署在东线,牵制俄军;他甚至预见了英军的参战,计划动用后备军和暂编军来对付英军。

在整个计划中,德军面对法国的右翼是一个大杀器,一旦计划成功,法军将被按在瑞士边境的铁砧上接受猛烈的锤击。

1906年,毛奇继任德国参谋总长,他继承了史里芬的计划,但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了改动。一战爆发后,毛奇主持史里芬计划失败,最终被解除职务,抑郁而死。

毛奇

毛奇上任后到一战爆发前,德国新成立了9个师,毛奇害怕薄弱的左翼被法军一举突破,切断右翼与国内的所有联系,因此他不敢完全按照史里芬计划部署军队,他将这其中的8个师分配到左翼,只分给右翼1个师。

为了弥补右翼力量的不足,毛奇又从俄国前线抽调部队来增援,结果导致东普鲁士无法抵御俄国的进攻,毛奇又不得不从法国战区抽调部队支援东线。

据说史里芬在临终前曾留下遗言:“加入战争不可避免,不要忘记增强右翼!”显然毛奇并未遵守他前任的遗言,最终导致1914年9月计划的失败。

【法国的计划】

法国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失败以后,拟定了一套先严密防御,再猛烈反击的计划。

法国在边境上建立了惊人的要塞系统,埃皮纳勒、图勒、凡尔登、梅斯、蒂永维尔都是举世闻名的强大要塞。

为了进行有效的反击,法国把沙尔姆隘口腾空,形成一个巨大的陷阱,一旦德军进入,就只能被瓮中捉鳖。

在一战爆发前的10年间,法国积累了大量武器装备,他们开始对自己的战斗力越来越自信,最后发展成对敌人的轻视。

1912年被任命为参谋总长的霞飞将军认为,德国在西线的兵力,最高只有68个步兵师,事实上德国在西线一共有83个师。

在战争爆发后,德军已经对法国发起进攻时,法国情报单位仍估计德军兵力为45个现役师,比实际数量少了一半。

在德军的进攻地点上,法国人也轻视了对手。他们想到德军可能会通过比利时,认为德军会穿过阿登地区进入法国,因此他们计划从梅斯到蒂永维尔之间发起攻击,切断德军的后路。但没有想到德军扫掠的范围会如此之广,几乎把所有法军包围在内。

霞飞将军的作战计划示意图

【英国的计划】

一战前的十几年中,英国改变了以往对欧洲政策,在法国的影响下,开始推行“欧陆化”计划。

自1905年开始,英国和法国的参谋本部经过多次磋商,英国坚持了几个世纪的欧洲政策发生改变,英国参谋本部在亨利·威尔逊的领导下,决定直接参与欧洲大战,与法国站在同一战壕。

直到远征军出发之前,英国国内还有不少人对英军应该在战争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有不同看法,这其中就包括英国远征军司令约翰·弗伦奇。

约翰·弗伦奇提议,远征军应该开往比利时,一方面强化比利时对德军的抵抗力,一方面威胁正在做迂回运动的德军侧翼。

英国陆军大臣基钦纳则主张,远征军应该找到一处比较安全的地方,避免正面与德军发生冲突,结果,他建议远征军在比较隐蔽的亚眠地区集结。

部门的不同意见,最终使远征军的目标毫不确定,他们最终得到的任务指示是“支援,并与法国陆军合作”,但这个命令又附加了一段说明,要求远征军“参与作战时,应对部队集结地点作最慎重考虑”,并且“在任何情形下,绝不能听命于任何盟军将领”。

尽管英国远征军在茫然无知的情况下进入法国,但他们的进军相当顺利,原因很简单,德国根本无视英军的动向,他们根本没打算动用海军阻扰英国人登陆。

德国参谋总长毛奇一心一意执行对法国的大包围计划,对英军是否加入包围圈内并不关心,只要包围圈完成,不管里面的是法国一国还是英法两国,结果都是一样的。

可惜,毛奇的计划最后并未完成,英军虽目标模糊,但也顺利进入法国,法军虽然预计错误,但也最终打破了德军的包围。

【奥匈帝国的计划】

东线的俄属波兰深深突入德国与奥匈帝国边境,其北面邻接东普鲁士,西面为德国的西里西亚,南面是奥匈的加利西亚。

东线形势示意图

面对疆域广大的俄国,如果同盟国方面采取攻势,势必会深入俄国腹地,拉断补给线。因此德奥的最佳战略是诱使俄国出击,待俄军进入对德奥有利的位置时再发动反攻。

在这一点上,奥匈帝国与德国产生了分歧。最终双方同意,给德国6个星期的时间,让德国有时间打败法国;然后德军向东掉头,与奥军合击俄国。

为了先打败法国,德军在东线只保留了最少的兵力,据守于维斯瓦河战线;奥军参谋总长康拉德则急于对俄国开战,想要尽早击溃俄军。

康拉德制定了一个计划,派“A梯队”的28个师向北攻入波兰,派“B梯队”的12个师向东进攻,德军在东普鲁士的兵力向东南方向出击,三路会合后,联合穿插至黑海方向,将俄属波兰的突出部切断。

康拉德计划示意图

这个计划的问题在于:第一、德军忙于西线作战,无法腾出兵力配合康拉德的计划;第二、“B梯队”原本正前往塞尔维亚前线支援那里的作战,接到命令后,为了避免局面混乱,必须先集结到多瑙河边界,然后再前往东线,结果未能按预定时间到达。

由于康拉德计划的失败,德奥两个盟友之间出现了隔阂。

【俄国的计划】

俄国与奥匈帝国的长期矛盾使他们一早就指定了作战计划,尽快集中兵力,趁德国无力东顾,先打败奥匈帝国。等俄国缓慢的战争机器全面发动后,再对付德国。

法国为了缓解德国对其造成的压力,要求俄国与法国同时对德发起攻势。

一方面,俄国不愿意放弃对奥匈帝国的进攻,一方面,法国的极力游说使俄国被迫分出兵力攻打德国。

于是,俄国用两个军团的兵力对付加利西亚的奥军;用另外两个军团的兵力对付东普鲁士的德军,这对缓慢而粗糙的俄军大本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们将进行一次高机动性和高精密的调动作战。

----------------

在实际的战争中,所有指挥官都发现,他们无法完全按照计划行事。在将理论应用到现实状况时,指挥官们在平时的演习中积累的经验完全派不上用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些长期接受旧训练的指挥官们将接受新现实的严厉拷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