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心理学特色介绍2:自成体系,与西方心理学架构不同

 高行之 2023-08-13 发布于山东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202原创文章

============================

这里需要先明确一下什么是中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是如何划分的。

中华心理学会首任会长张耀翔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明确指出,心理学在中国可分为两类:中国人绍介之心理学与中国人创造之心理学。前者指西方心理学、对西方心理学的本土化以及所有在西方心理学基础上的创新;后者则是指脱离了西方心理学而自成体系的中国原创心理学。

2018年,刘昌在《南京师大学报》撰文指出,“至少在公元1582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传教之前(由此上溯至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中国与欧洲对人类自我心理的探究是各自独立进行的……毫无疑问,中国过去拥有至少2000年的心理研究历史,在这至少2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人类心理的研究是自成一体的。”

我们完全赞同刘昌的观点:“中国心理学是基于全局视野的多取向的综合学科,既包含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内容,也包含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内容……中国心理学将是在中国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转化而产生的现代心理学,它将以自信的姿态面向西方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平等地沟通和对话。”

换句话说,中国心理学,不是“本土化”——本土化的本质还是西方心理学,只是更加注重以中国人为研究对象,或者使用中国特色语言来表达——而是中国人原创的独自于西方心理学而自成体系的心理学。中国从来不提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而是强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因就在于此。

从构建的中国心理学的指导思想上来说,构建中国心理学,要以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传教之前中国文化对人类心理的自主认识为基础和主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是“扎根中国、古为今用”;要参考、借鉴和吸收西方心理学的某些概念或理论、技术、方法的精华而去其糟粕,这就是“洋为中用、借鉴国外”;要立足于当下中国实际,同时还要吸收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当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当然是用得上的),这就是“立足中国、把握当代”;要心里装着中国人更要胸怀全人类,这就是“胸怀世界”,要回顾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以古鉴今,还要借鉴、吸收国内外经验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服务当代”;更要充分运用中国智慧实现“前知”,这就是“面向未来”!

从构建中国心理学的具体操作上,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原副理事长李其维先生认为,从创立真正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征的心理学到一般地承认心理学存在文化影响或文化烙印,粗粗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所谓的中国文化心理学,它有自己的独特范畴体系,甚至独特的研究对象第二层次:研究对象与西方心理学一致,但有自己独特的范畴体系,即你把它们叫作知、情、意,而我们则用别的什么范畴来指称它们第三层次:对象与范畴仍然高度一致,但每一范畴都有中国文化的解释,即有所谓中国文化的烙印。同时李其维先生认为,目前所有的中国文化心理学都还停留在第三个层次上。

那么,龙心理属于哪一层次呢?

龙心理不但自成体系,而且研究对象也与西方心理学不同。西方心理学研究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而龙心理研究的是人心活动原理、机制机理,二者的研究对象完全不同。同时,龙心理有“道”、“中庸”、“自然”、“阴阳”、“脾气”、“秉性”、“术”、“法”等中国文化特有的概念,却没有“人格”、“性格”等这类西方心理学中的概念,还有数个西方心理学中所没有的适用于全人类的基础理论,西方心理所有理论都可以以某种方式与龙心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显然,龙心理属于第一层次。

下面这棵树就是龙心理架构的象,形象地勾勒出了龙心理的基本架构。

龙心理自成体系,分为三个部分:最底层的树根是“道”,最上面的树冠是“术”,中间的树干为“法”。其中,“道”和“法”两个部分都是西方心理学所没有的

具体介绍如下:

一、道。尽管树根位于地面之下的黑暗世界里,看不见摸不着,也不知道它具体什么样子或形状,看不到一点生机,但人们都知道它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这岂不正是中国文化中形而上的道的象吗?

龙心理的基础或者说底层逻辑就是道。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最高层次的形而上的道,也就是被称为“至简”的“大道”,也就是流传了两千多年已经成为“古代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中庸”(庞朴);二是心理学层面的道,也就是中国文化中的“人道”,也称作“龙心理原理”。而这一部分,却是西方心理学所没有的!

二、法。为什么王阳明会发现读圣贤书却成不了圣贤?为什么教心理学的教授和其他学科的教授没什么两样?为什么许多人学了西方心理学,却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会有“道理我都知道,可是我做不到”的疑惑?因为在从术到道、从知道到做到之间,存在着一道天然的鸿沟,只有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才能实现畅通无阻,才能实现无缝对接。而这座桥梁,就是“法”。

中国历史自孔子开始,就已经进入了自觉的自我成长阶段,至今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这就是“中国式自我成长之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文化中的“修身”,实际上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过程。

中国式自我成长之法,是在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下建立起来的,它以“授人以渔”式的家庭教育为基础,以“自助成长”为手段,目标是通过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好学”、“见贤思齐”,不断重复“学而时习之”,践行“中庸”之道,发掘自我潜力,以达到自我的最高水平。这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八千年来中华文明的经验所得,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从未中断的文明的根本保证!

这,也是西方心理学所没有的!

不过,世易时移,时过境迁。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既要挖掘历史,又要把握当代,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世界环境相结合,顺应历史发展大势,将古老的“中国式自我成长之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已经发掘整理出了新时代的“中国式自我成长之法”,也称作“新时代修身”。

中国式自我成长之法,在中国已经践行了两千五百多年了,远比实验室里的实验结果更加可靠!这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而西方心理学诞生至今也不过一百四十来年,各流派对于如何实现西方心理学所说的“人格完善”,至今也没有一套统一的“法”,形成了混乱的局面难以自拔。孰优孰劣,自不必言。

另外,我们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传统的“中国式自我成长之法”几乎无人提及,80后及其以后的新生代更是几乎无人知晓了。与之相对应的,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引进了西方的心理咨询门诊,从2002年开始推行心理咨询师认证,推广普及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从而掀起了近乎疯狂的心理学热潮。短短几年的时间,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等专业名词,已经成为中国普通老百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日常用语。

然而,令人非常震惊的是,中国人的心理问题不是因此而减少了,而是越来越多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搞抑郁药物消费国!

很明显,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中国民众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与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数量的高速增长几乎完全同步,原本没有的心理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多,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在中国越来越西方化了!

就连美国人都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不只是出现在中国,而是正在全世界蔓延!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作家、记者伊森·沃特斯经过在世界多地大量的采访调查,得出一个结论:病毒正是美国人自己!美国正以科学的名义向全世界推销美式心理疾病,导致美国式心理疾病正在向全世界蔓延(请参阅伊森·沃特斯《像我们一样疯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

而通过我们的自主研究研究发现: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方式的消失、“中国式自我成长之法”的被抛弃,是中国人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也是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西方心理学自身存在的严重的缺陷,有可能会人为制造或加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这一点与上面提到的美国人的研究基本一致

因此,树立文化自信,把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宣传、推广新时代的“中国式自我成长之法”,普及新时代家庭教育之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三、术。树冠高高在上,光鲜艳丽,生机勃勃,特别吸引人的眼球,也特别招人喜爱。但它由多个分支组成,每个分支都不一样,且每个分支又不断生出新的分支,似乎可以无限细分下去,又生有无数片树叶;更为奇妙的是,尽管是同一棵树甚至同一个细小分支上的树叶,却没有任何两片叶子是完全一样的。这岂不正是西方心理学,包括中国的西方心理学在架构上的发展之象吗?

因此,树冠就是心理学“术”的层面的内容之象。

正像树中所标注的那样,在龙心理的树冠上,既有自主创造创新的分支理论技术和方法,也可以自由借鉴吸收西方心理学的精华部分而去其糟粕。

而整个西方心理学,其实都属于“术”的层面,如同一个只有树冠却没有树根和树干的畸形树,注定缺乏持久的旺盛的生命活力。

通过这棵树之象,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心理学的特色,看到中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所处的不同层次及内容的不同,也可以看到了两者在构建上的不同。

总是习惯把中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对立起来的朋友们,您看懂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