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熙炎-Trost-Inoue反应

 北极熊_ 2023-08-13 发布于广东

炔酮或炔酯在过渡金属催化剂或叔膦的催化下异构化生成成E, E构型的共轭二烯酮(酯)的反应,称为陆熙炎-Trost-Inoue反应。

Image

1988年,陆熙炎课题组首先报道了一个钌(II)催化下炔酮异构化为共轭二烯酮的反应,反应生成的产物为E,E 构型。其后Trost课题组(钯催化)和Inoue课题组(钌催化)也分别报道了此类反应。Trost小组利用了三苯基磷的亲核性及炔基酯的亲电性。在形成加合物后,通过一系列质子转移,最终得到了更稳定的共轭二烯酯。该反应在天然产物的合成中也得到了应用。比如,Matsuo课题组利用该异构化反应合成了天然产物(-)-vertinolide 1(图16)。

Image

陆熙炎课题组在后续研究中发现,铱(III)【IrH3(i-Pr3)2】催化性能更好。另外加入催化量的叔膦,可以将反应温度降低至35℃。利用铱-三丁基膦作为催化剂,陆熙炎小组在80℃下实现了炔酸酯的异构化反应。另外单独的三烷基膦或三芳基膦可以催化此反应【J. Am. Chem. Soc.1992, 114 (20), pp 7933–7935】。

反应机理

Image

反应实例

Image

J. Org. Chem.1989, 54 (5), pp 1105–1109】

Image

J. Am. Chem. Soc.1992, 114 (20), pp 7933–7935

ImageTetrahedron1992, 48, 2925

Image

Angew. Chem. Int. Ed. 2005, 44, 3478】

编辑自: 《有机人名反应、试剂与规则》,黄培强等编,P111。

相关反应

陆熙炎环化反应
陆院士在1995年发展的一种环化反应,它是联烯与烯烃在有机膦的催化下,通过[3+2]环化得到五元环化合物的反应。2006年,Gregory C. Fu教授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的一项研究中使用了该反应,并提出叫做Lu's [3+2]环化反应。
Image

Image

陆熙炎先生1928年8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46年考入金陵大学化学系,1947年转入浙江大学化学系。1951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熙炎先生胸怀祖国、追求真理。1950年代,陆熙炎先生从事链霉素的研究,在国内首先从发酵液分离纯化制得链霉素盐酸盐氯化钙复盐结晶,为新中国的抗生素工业做出了基础性贡献。1960年代初,参加了牛胰岛素A链全合成的早期工作,完成了A链十六肽的合成。嗣后陆熙炎先生服从国家需要,奉调进入核燃料萃取剂组工作,任大组副组长兼第一小组组长,完成了酸性磷酸酯型萃取剂的合成和生产,用于从铀矿中提取出成品铀,满足了核燃料生产的需要,为中国的原子能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0年代末,陆熙炎先生开始研究金属有机化学,在金属有机基元反应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些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的钯催化有机合成新反应。除了上述介绍的陆熙炎-Trost-Inoue反应,1990年代,发现的叔膦催化的【3+2】环化反应,即目前大家熟知的陆氏反应(Lu reaction),是世界上早期有机催化人名反应之一,被多次用于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为中国的有机合成化学能够走向世界做出了引领性贡献。

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我国金属有机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陆熙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4日20时5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