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祭“八一三”抗战!70万血性青年赴死淞沪,历史的天空仍有回响

 msgqs 2023-08-13 发布于浙江

图片


【提要】今天,8月13日,上海淞沪抗战爆发86周年纪念日。这是七七事变后中日双方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从1937年8月13日爆发到11月12日上海被占领,日军投入20余万人,死伤4万;中国军队投入70余万人,死伤30余万。中国军队虽败犹荣,打破了日本3个月征服中国的狂妄叫嚣。86年前赴死的热血青年,即使没有战殒沙场,今天也再难寻觅他们的身影。
风浪淘沥了一代青年的肉身,但冲不走血性的精神!遥祭!


图片

文/小刀98

1

2014年11月12日,重庆江北机场,93岁的老人张淑英不顾高龄,执意要飞去台湾。

她是为了去见已经等了77年的丈夫钟崇鑫。但等待她的不是丈夫的真身,而是在抗日英烈祠中摆放的灵位。她要去完成77年前两人的约定。

1937年8月初,钟崇鑫奉命调防上海。他是四川荣昌人,黄埔六期生,时任第87师259旅中校参谋主任。

苏州汽车站。新婚不久的他们即将分别。张淑英不想让丈夫走,但说不出口,她知道面前的这个男人胸有大义,不走是不行的。

告别后,妻子转身离开时,钟崇鑫忽然从身后把她紧紧抱住。抱得很紧。妻子回头,发现他已泪流满面。32岁的钟崇鑫清楚:此去血战,绝难生还。男儿有泪不轻弹,但为了民族存亡,男儿敢洒血舍命!

松开后,他说:“阿妹,我会回来的。”

这是钟崇鑫对张淑英说的最后一句话。这一天,两人永别。

77年后,她终于在抗日英烈祠中抚摸到丈夫的灵位。

红尘万里,硝烟消逝,唯有心还在疼痛,让她铭记一生;唯有泪流满面,让她痛惜丈夫已远行77年…

图片1937,钟崇鑫中校和他的妻子


2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从1937年8月13日起,淞沪会战在上海全境展开。罗店、大场、陈家行、江湾…每一处都是绞肉机。特别是罗店争夺战,被日本随军记者称为“东方凡尔登”。据报道日军一个联队每天射出的子弹达到19.8万发,这还是由绝大多数是单发射击的三八大盖射出的。

可知战况之激烈。

罗店争夺战中国军队仅第18军就伤亡1.2万人,74军伤亡4千余人。一个营拉上去,1个小时就打残,每天牺牲者至少1300人。是役,中方总计伤亡超6万人。

根据资料,我测算了一下他们的年龄:士兵多在18岁至22岁(当时大后方尚未成立师管区,还没有大量抓壮丁),当兵多为吃粮或走投无路;连级一般25岁;营级30岁,团旅师级35至40岁。

军官都在前线,包括高级军官,且由于是中央军打主力,以至战死的15位将军中,至少有6位黄埔生:

黄梅兴,黄埔军校一期生,陆军第88师第264旅少将旅长,死时40岁;

蔡炳炎,黄埔军校一期生,陆军第19军67师201旅少将旅长,死时35岁;

路景荣,黄埔军校四期生,陆军第98师583团上校团长,8月15日参加会战,9月8日升任98师少将参谋长,遂殉国,时年35岁。同日牺牲的还有583团正副团长等官兵600余人;

杨杰,黄埔军校四期生,陆军第1军第1师第1旅副少将旅长,死时41岁;

官惠民,黄埔军校四期生,陆军第90师270旅少将旅长,死时36岁;

吴继光,黄埔军校二期生,陆军第58师174旅少将旅长,死时34岁…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均被民政部或各地政府追赠革命烈士称号。


3

“八一三”淞沪战场上,中日双方合计投入100万兵力,战况剧烈。南京政府中央军主力悉数上阵,包括了3支实力最强的德械王牌师:

第36师,师长宋希濂。

第87师,师长王敬久。

第88师,师长孙元良。

其中第87师打得最惨,参加淞沪会战初时有1.4万人,因为伤亡太大,只能在战斗中不停整补,补上的新兵达1.6万人,相当于一场会战将全师人员换了个遍。

当然,87师的骨干还在。中校钟崇鑫就幸存于会战,但在随后的南京保卫战中,87师又与日军第9师团血战光华门和雨花台,部队基本全部打光。

钟崇鑫战死南京,尸骨无查…

1935年南京政府按德国军事顾问冯·赛克特将军建议,决定从德国进口大量先进武器,编练一批精锐部队,号称德械师。

原计划在中日开战前整编10个师,但由于七七事变的仓猝爆发,只整编出3个师,淞沪会战中,老蒋将这3个师5万余人悉数投入,旨在决胜。

虽说双方军事实力差距太大,但中国军人终以30万人的血和命,粉碎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言!

图片德械师,中国陆军精锐,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几乎拼光,照片上的青年大部分战死

当时,就连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也劝蒋介石:“介公,照这样打下去,把老本拼光了,我们还拿什么打持久战?”

蒋介石回道:“健生,军事上我不如你,可政治上你就不懂了,这一仗既是打给国人看、也是打给外国人看的,如果不打两场硬仗,让国民振奋信心,让外国人看到我们抗战的决心和取胜的希望,谁肯援助中国?”

在中方看来,这是一场必须打的会战,特别是还要选择在远东第一大城上海打,以引起国际关注。

果然,淞沪会战结束后,美、苏、英、法等国由原来的观望,转变为对中国的实际支持。尤其在抗战中后期,各国的大量援助,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资保障。


4

我曾采访过孙元良麾下的一个老兵,叫杨养正,原名杨德余,生于1914年,湖北随州人。“八·一三”爆发时,杨任88师524团2营1连3排少尉排长,时年23岁。

在闸北血战两个多月后,88师奉命撤退,孙师长将524团2营留下断后,由中校团副谢晋元指挥,“全营四百人,为迷惑敌人,对外号称八百人。”

为阻敌,2营占据苏州河边的四行仓库,与日军浴血奋战四天五夜,杀敌数百,那些天,苏州河两岸聚满上海市民,他们为勇士鼓掌呐喊,一个叫杨惠敏的少女还冒死泅渡,将国旗送到守军手中。

“八百壮士”声名鹊起,远在延安的毛泽东闻之,亲书“八百壮士民族革命典型”予以褒奖,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壮举的敬重和肯定。

我见到杨养正时,他尚是“八百壮士”惟一的健在者,居住在重庆南岸区弹子石老街。他瘦,背已驼,寿眉灰白;他眼睛在守四行时打残了,但心智清楚;会呤诗,说到当年军旅,仅一句话就概括了:“六十年来家国,三千里路奔波。”

他说自己1943年从集中营逃出后,才改名杨养正,“我路经河南看到庙子上有一幅对联:'养天地正气,发古今完人’,一股豪气顿生,觉得自己是在为正义而战,遂改名。”

杨老兵让我动情的是在首届感动重庆十大市民的颁奖活动上。九十多岁的老人已经站不起了,只能坐轮椅。主持人说,现在请杨老给我们讲几句话吧。杨接过话筒说,没啥子好讲的,我就给你们唱个歌吧!

全场有小青年吱吱的笑。是啊,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还能唱个啥呢?

有人上前说,杨老,我给你拿话筒吧。杨忽然很生气,用力一推:“不用!”

就见他攥紧拳头,激昂地唱起《八百壮士》歌: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四行!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全场响起热烈掌声。很多年轻人泪光闪闪。

图片68年后,在志愿者帮助下,杨老兵重返上海四行仓库。他眼睛几乎看不到了,心却如明镜


5

1937年9月1日,杨森率第20军从贵州出发,沿湘黔公路浩浩荡荡徒步前进。这支穿草鞋的川军每天行进100里,到湖南长沙搭上火车。

在火车摇曳的马灯下,20军133师798团军官王超奎给家人写下遗书:

“祖母、慈母,我部奉命开赴上海,即将投入战斗,希二老不以儿男为念!儿已抱定宗旨:以身殉国,战死沙场为荣!”

数十年后我辗转乌江边的大娄山脉,在武隆县的庙垭乡找到王超奎的老屋。老屋塌于荒草中,远处的稻田边还有王家老坟,老坟中间还给王超奎留下墓地,但他再也没回家乡…

图片王超奎奔赴淞沪

1937年9月,20军作为第一支参加淞沪会战的川军,数万来自武隆、川东和广安、岳池的青年们,浩荡东进。与此同时,云南的滇军、广西的桂军也在向上海集结。

20军抵达南京时,作短暂休整。士兵们将身上的钱全部买了卤肉香烟,当街大嚼。有记者采访问:“你们一个子儿都不留了吗?”

一个士兵突然流下眼泪:“这是去打国仗啊,是去死啊,还留钱干啥子!”

都晓得,此去上海,是死!


6

10月12日,20军抵达上海前线,归松沪战区第6兵团长官薛岳指挥,13日投入战场。

第一个任务就是收复桥亭宅、顿悟寺一带友军丢失的阵地。杨森下令:“这是川军出川第一仗,务必要血战到底,收复失地,绝不能拉稀摆带!”

川军冒着枪林弹雨,一轮轮向敌人冲去…日军枪炮如狂风暴雨倾泻,一架架飞机轮番轰炸,硝烟弥漫,火光冲天。战至17日,经过反复冲杀鏖战,20军收复失地。特别在接下来的大场和广德战斗中,面对日军装甲部队,很多士兵身绑手榴弹与敌坦克同归于尽…

图片川军在淞沪前线

20军804团,团长向文彬收复失地后清点全团官兵,营长只剩1人,连长非死即伤,无一幸免,排长剩4人,士兵只剩120余人。

20军802团团长林相侯率兵在蕴藻浜阵地掩护侧翼,在18日傍晚与日军激战中牺牲。他是川军在淞沪战场上为国捐躯的第一位团长。

20军在淞沪会战中与日军激战7昼夜,代价极为惨重,共伤亡7000多人;后援的川军26师四千余人,打得仅剩下600余人,该师152团团长解固基率部插入日军阵地,左臂被打断依然指挥战斗,最终战死沙场; 23军145师师长饶国华,亲自率部与日军昼夜激战,反复冲杀,在阵地失守时,不忍陷入敌手,最后自杀与阵地共存亡……

20军少校王超奎,在淞沪会战中右臂负伤,4年后又与自己的500兄弟战死在湖南岳阳相公岭,被人们誉为“断头将军”…


7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1844年,英国驻上海首任领事巴富尔,在上海县郊外的黄浦江边租下荒地,打下外滩的第一根桩。93年后,战云笼罩外滩,炮火响彻浦江两岸,70万青年在这里与入侵者血战,在历史的天幕上留下耀眼的闪光。

又过了86年,曾血战淞沪幸存的青年,今天或许已无仅存。

尘归尘、土归土。当外敌入侵时,有哪个国家和民族,不奋起反抗呢?过去如此,今天依然。包括乌克兰。

我终于读懂“老兵不死,只是凋零”的含义——老兵的肉身已然湮灭,但为民族献身的精神永垂不朽!

86年后的天空,仍有鹰击长空的回响。

一寸山河一寸血!铭记历史,是为了不让它重来。

文字,终究不能立碑;70万将士为国拼命,30万人用青春血祭,只为一个信念:中国不会亡!

时间,仍然有力量…

图片

图片年轻的中国士兵奔跑过上海街头,构筑起敌阵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