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系列丨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春秋战国,看懂历史背后的必然规律

 guoxiongxin 2023-08-13 发布于广西

咱们春秋战国的历史,波澜壮阔、精彩纷呈。

给广大博主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创作灵感,有人讲列国征伐,有人讲外交博弈,有人讲文化争鸣。

众说纷纭,滔滔不绝。

但是呢,很少有人能讲的清楚:“为什么周王朝不能复兴?为什么春秋、战国最终走向统一?为什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等等诸多问题背后的深层逻辑。

深度系列丨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春秋战国,看懂历史背后的必然规律

看咱们文章的读者们,都是对历史有一定研究的、有深入思考的,肯定不会局限于这些表面历史现象。

想要一探究竟,搞懂这些历史背后的必然规律!首先,你得了解一个经济学名词儿。

这词儿你或许听过很多次,可你未必了解,但是它至关重要!它叫作“小农经济”!

有的读者可能要问了,为啥我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要了解经济学知识呢?一切历史和社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经济问题!

废话不多说,咱们开始今天的话题。

什么是小农经济?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小农经济。

标准释义: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

其中,有的以自有土地经营,有的以租赁土地经营,亦有两者兼之。

通俗的讲,农民靠自己的劳动自给自足,一家一户,男的种田,女的织布。男耕女织就是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典型表现形式。

深度系列丨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春秋战国,看懂历史背后的必然规律

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铁耕牛犁的背景下产生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社会生产力提高!

小农经济的出现,换言之,春秋战国期间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社会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了列国政权的改组和改革。

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列国纷纷变法。

我们知道,春秋以前,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是贵族统治下所保留的农村公社土地制度,也就是井田制。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咱们举一个例子。

假如春秋时代,有一个户农民,户主他叫小帅。

小帅他们家在乡官的监督下,会跟着其他农民,一起去公田集体劳动。干完公田的活,小帅才能去自家私田劳动。

但是,公田的产量,跟自己没有关系,只有私田的产出才是自己的。

这种类似集体公社的制度就叫做井田制。

深度系列丨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春秋战国,看懂历史背后的必然规律

所以在公田劳动时,小帅跟其他农民一样,都喜欢磨洋工。只有到自己的私田,才努力干活。

并且以前大家使用的农具,都是一些石制农具。这种农具易坏,耕作起来费力、效率还不高,稍微坚硬点的土地就刨不动了。

所以,大家开垦新田的积极性也不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铁制的农具开始普及开来,相比于石器,铁制农具更锋利、还有柔韧性。

另外,还有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比如牛耕的普及,一年两熟制等等。

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出一下子就提高了,人们空余的时间也多了起来。

闲来无事的时候,小帅开始尝试开垦新田。

由于换了铁制农具,以前刨不动的地也翻得动了。这种新开垦出的私田,收成全归自己所有,即便是公田野草丛生,小帅也只会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私田。

农民们纷纷效仿,于是,私田越来越多。

深度系列丨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春秋战国,看懂历史背后的必然规律

井田制开始逐步瓦解,有先见的统治者开始更改田制、授民于田,土地开始逐渐私有化,小农经济出现了。

要知道,周王朝的分封制度正是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之上,井田制瓦解也导致了周王朝统治体系的崩塌。

社会主体由原有的落魄贵族”国人“和乡间”野人“,转变成了拥有耕地的自耕小农。

在以上的大背景下,土地的私有制度得以确立,土地被准许交易。

当然,同时也带来了土地兼并的顽疾!因为私有制下,资源总是越发集中到少部分人手中的。

土地,是农业时代最重要,甚至可以说是近乎唯一的生产资料,土地自然就成为列国必争的资源,君主们对土地也就展示出了极度的渴望!

春秋井田制瓦解,社会确立了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也进入了一个土地兼并的时代,这就是战国!

经济如何影响历史?

在《孙子兵法·吴问篇》中记载,春秋末期,晋国的卿大夫率先废弃原有的井田制,不同程度地放宽了田亩制度,授民田地,并分别采用了不同税率的实行按亩征税制度。

这种土地制度的改革,成为春秋、战国之交大变革的开端,此后战国初期魏国李悝的变法,秦国商鞅的变法,就是晋国六卿所推行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深度系列丨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春秋战国,看懂历史背后的必然规律

咱们前面说到,由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农业生产得以提高,农民耕作“百亩之田”(战国百亩相当于现在的三十多亩)可以养活五到九人。

使得“五口”到“八口”之家的小农,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

进入战国时代,小农经济成为了君主政权的立国基础,农田的租税也成为了君主政权的主要收入来源。

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

随着山川菏泽的开发和四方物产的交流,手工业和商业集中的城市兴起,富商大贾因而出现。

于是统治者征收各种工商业的税增多,成为君主政权另一个重要财源。

比如著名的宋国城市陶邑,处在水网交通线中心,成为当时赋税收入最高的城市,也是列国频繁争夺的要地。

深度系列丨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春秋战国,看懂历史背后的必然规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变革,政权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原来贵族使用家臣来统治的体制逐渐废弃,维持贵族统治的“周礼”也就推行不下去了。

开始出现推行俸禄制度和年终考核的“上计”制度的官僚组织。

比较有趣的是,俸禄制度是从工商业的雇佣劳动中发展出来的,年终考核的“上计”制度是从买卖交易和借贷“合契券”的办法中发展出来的。

在官僚制度取代家臣统治体系的同时,国家架构也进行了相应的郡县制改革,郡县成了国家的基础单位。

官吏制度施行,也便于君主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农民替代贵族,成为了军队的主力。军队规模扩大,战争规模也跟着升级。

随着经济、政治改革的深入,文化学术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深度系列丨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春秋战国,看懂历史背后的必然规律

战国初期,魏文侯开启了“布衣卿相”之局和“礼贤下士”之风。从此杰出的学者都聚徒讲学和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潮,即所谓“九流十家”。

咱们之前在百家争鸣一文中有过讲述,所谓的百家争鸣其实就是:各学派站在不同的立场,为维护和发展这种国家规模的小农经济,提出了不同的建国方略。

以上种种,我们可以发现春秋战国的巨大变革,都是源于小农经济的蓬勃发展!

在当时,小农经济的经济制度是进步的,因而它促进了社会繁荣、人口增长和文化繁荣。

从魏国的李悝变法到秦国的商鞅变法,都是在推行奖励这种小农耕战的策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是魏国和秦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小农经济不同于西方的庄园经济,它给予了农民自由和权益保障。这让小农经济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而得以长期保存,成为了两千多年君主政权的基础。

正因为如此,秦汉以后历代统一的王朝,所有政治和经济的重要制度,都是沿袭战国时代的成就而有所发展,同时文化和学术也是继承战国时代的趋势而有所变革。

但是,一直沿用战国的制度,就不免要转化为落后,造成人口、资源、粮食供应之间的矛盾。

深度系列丨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春秋战国,看懂历史背后的必然规律

随着人口膨胀,资源开始变的不足,地主豪族进行土地兼并,统治者加重赋税徭役,小农经济衰落破坏,引发饥荒,造成农民流亡,引起社会动乱,激发农民起义。然后国家衰亡,新王朝建立,利益重新分配,新一轮的循环再次开启。

以小农经济的稳定繁荣和衰落破坏作为关键节点,古代中国也就陷入了“一治一乱”和大起大落的周期性的大循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王朝更迭。

周期性的动乱和朝代兴亡,在这个大循环中又起到调节作用,让社会一直停滞在小农经济水平。

到了近代,总体水平也就落后于西方了。

从春秋争霸到战国兼并,中华文明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期间,中华文明从分裂走向统一,文化上百家争鸣、英才辈出,同时科学技术上也有重大创造和发展,可以说中华文明是一个极其早熟的文明。

然而,早熟未必是一件好事啊……


最近更新比较慢,很多小伙伴私信催更,属实是对不住大家了。

因为最近现实生活中确实是比较忙,咱又没有团队。写历史纯纯是个人爱好,用爱发电,时间精力都很有限,希望大家理解。

对了,没事儿多点点文末的广告,一起薅一下资本家羊毛,也算是给猫叔儿我充电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