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庭吟月课堂~五绝第四讲

 文冠厚朴 2023-08-14 发布于安徽
图片

主讲老师:青螺

五绝我们已经选读了60首古人的作品了,大家一定收获满满,为了巩固大家的知识,我们在第四讲再读二十首唐人的五绝优秀作品。今天的重点是渗透法。

(一)
马诗二十三首 其四 
中唐·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修辞手法:渗透首句平直,直言本意,此马为一匹非同寻常的好马;次句,房星,指马,意思是房星原是天上的星宿,两句字面意思是说这匹马本不是尘世间的凡物,乃自天上。细品之,次句则意在言外,隐晦曲折。据《晋书·天文志》记载: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意思是说马的处境如何与王者的明暗息息相关。马是好马,如王者不明,那就暗喻怀才不遇了。这种写作手法有人称是渗透法,也就是意不直说,而是通过曲折引申,使其实际意义远远超过字面的含义。

三四两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这是在起承两句抽象议论之后,以形象思维的方法来表情达意,这是李贺写诗的特点,善于捕捉形象,所谓「状难见之景如在目前」。这里的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是写质,反映马的素质。这匹马瘦骨嶙嶙,显然境遇不好。但真正爱马并且善于相马的人,才不把它当作凡马看待。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意思尽管它境遇恶劣,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却仍然骨带铜声。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这样,就使抽象的东西,转变为了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诗人李贺怀才不遇,景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他写马,不过是婉曲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而已。

(二)
马诗二十三首 其五 
中唐·李贺 押尤韵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络脑:马络头。属贵重鞍具,象征马受重用,此处亦暗指渴望人才得到重用。也是渗透法的一种表现形式。起承两句以对仗形式描写边塞疆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一般人可能只觉悲凉肃杀,但对有志之士却有独特的吸引力。钩,在李贺的笔下,一般是指吴地的弯刀,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是英雄之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目的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转合两句十字格,借马以抒情,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金络脑,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三)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唐·刘叉 押尤韵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
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此是作者在赠剑给友人时写的。独特之处,在于通篇以水比剑,并把水剑的比喻作为一个基本构思贯通全篇。起意新颖。首句以单句式的流水句形式来写剑,此处不用“拿”字,而用“流”字,说一条水向我手中流来,从而使得原来处于静态中的事物获得了动感,自然引出了,以水比剑的奇特想象。从诗的章法上来看,作者不直接说题中的赠字,而是从对面着墨,这样,较平铺直叙多了一层曲折,因而也就多了一种风趣。

第三句点题,临行时,就把它送给你,但用了个泻赠,就还是以“水”来比剑了。剑既似“水”,所以不是一般的“奉赠”、“惠赠”,而是扣紧“水”字,选用了“泻赠”。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条流动着的“水”,流到诗人手里,又泻入朋友掌中。尾句,是在赠剑时的嘱咐。“薄”,是迫近的意思。意思是,不要为了私人的小仇小怨用这把剑去作无谓的争斗,弦外之音是应该用它来建立奇功殊勋。也是一种渗透之法哦。

图片

(四)
杂曲歌辞 自君之出矣 
唐·雍裕之 押庚韵
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自君之出矣》是乐府旧题,题名取自东汉末年徐干《室思》诗句,《室思》第三章云:“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自六朝至唐代,拟作者不少,唐代作者尤多。雍裕之这首诗表现了思妇对外出未归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其手法高明之处在于立意委婉,设喻巧妙,所以含蓄有味。起句是直接挪用的徐干的,加上次句,意思是,自从夫君外出,思妇独守空闺,那这宝镜为谁明呢?妆扮美容,只是为丈夫;丈夫不在,何必梳妆?这就是所谓的“女为悦己者容”,表达了女子对于丈夫的思念和忠贞。三四两句以兼语句的流水,道出了女子的感叹,意思是我思念着夫君,就象陇头的流水,无止境的流着,发出呜咽的流声。陇水有典,出自北朝的《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从句法上看,前句的陇水是如的宾语,而在后句中作主语。

(五)
江边柳 
唐·雍裕之 押先韵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此五绝构思新颖,想象奇特而又切合情景。起承两句采用的是半对半不对的手法,首句是状语句,提示柳的方位,次句点题,绘出了一幅古堤春柳图。古堤两旁,垂柳袅袅婷婷,远远望去,恰似一缕缕烟霞在飘舞。“袅袅”、“青青”,连用两个叠字,一写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一写其葱茏苍翠之色鲜明。 “一树烟”三字,想象奇特,造语新颖,勾出了柳条婆娑袅娜之状。三、四两句为条件式流水,直接写离情。咏柳惜别。这里一般都是从折枝相赠上着想,而雍裕之却从折枝上翻出新意。“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人笔下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六)
柳絮 
唐·雍裕之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
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本篇以凝炼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柳絮最主要的特征,求神似而不重形似,起承两句对偶,以古风形式,从风和柳絮的关系上落笔,并对比了柳絮在“无风”和“有风”时两种不同的状态,形象的把柳絮的特征具体地描绘出来了。第三句写柳絮的颜色。柳絮不仅其轻飞乱舞之状象雪,而且其色也似雪,所以用白雪为喻最为恰切。尾句“莫近鬓毛生”。这一笔补得出人意表,十分俏皮。此处因柳絮似雪,遂以柳絮隐喻白发,又从咏物进而表现人的情思:人们总是希望青春永驻,华发迟生,所以尽管柳絮似乎轻盈可爱,但谁也不希望它飞到自己的头上来。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七)
塞下 
唐·许浑 押微韵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

此首许浑的五绝向来为人称道,与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为闺中梦里人。类似,但更为悲壮。首句言战。《塞下曲》是以边塞风光和边塞战争为题材的新乐府辞。许浑的《塞下曲》是同题诗中最短小的一首。首句,点出作战的地点,二句承首句,言战未已。这两句虽然很短,但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第三句“朝”字呼应首句的“夜”字,此句意义全在下句。四句写足上句意,妙在又在“犹自”二字。在夜战的牺牲者中,有一位战士,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还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这是一个在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此诗起承两句是流水句,三四句典型的十字格。诗用赋体,叙事,没有歌颂,也没有讽意,由读者自己去体悟诗中的凄惋、哀伤。

(八)
长安秋望 
唐·杜牧 押豪韵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首句点题目中望字的角度。倚,指倚立,重在楼的屹立的姿态;而这里的外字,其实是“上”的意思。秋霜后的树,本就显得高,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高位,自然能纵览长安高秋。次句写望中所见景。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秋日的特征。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这是典型的主语拆分的单句式流水。南山为实,秋色为虚,此诗别出心裁地用南山来衬托秋色。这里诗人把自己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以实托虚的手法,或比较特别的形象化手法。让读者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九)
独酌 
唐·杜牧 押江韵
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
何如钓船雨,蓬底睡秋江。

杜牧写过几首独酌的诗有五律还有别的体裁,但这首五绝我一眼看中,感觉到写法的独特。至于写作年限已经无考,但读着感觉是晚年之作。这首五绝的布局非常特别,题目为独酌,其实上下两联就是给我们展示了两种独酌的状态:起承两句是,屋子里烧着红泥小火炉,烫着老酒,而此时窗外正是风雪连天,用的是流水句形式,首句是状语句,意思是,在风雪之际,我一人在屋子里哄着小火炉,烫了壶酒,自斟自饮,这是一种独酌的状态。起承两句是另外一种独酌状态:自己在秋天时钓鱼时突然下雨,回不去了,只好在船蓬里喝了壶酒,晚上就在江上睡了一夜。大家注意,上下是如何关联的?就是这何如二字,把上下两联关联了,意思是,冬天里的一次独酌,让我想起了,秋天一次独钓时遇雨时独酌的样子,感慨万分,其中的苦涩,愁绪,全在不言之中。

图片

(十)
碧涧驿晓思 
唐·温庭筠 押麻韵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一般来说,在五、七言绝句中,五绝较为近古;前人论五绝,也每以“调古”为上乘。温庭筠这首五绝,却比较特别,有人觉得它的风格更接近于词。碧涧驿所在不详,据次句可知,是和诗人怀想的“楚国”相隔遥远的一所山间驿舍。诗中所写的,全是清晨梦醒以后瞬间的情思和感受。首句叙事,写旅宿初醒,见孤灯荧荧,明灭不定。“残梦”,正点题中的“晓”字。不用“孤灯”而用“香灯”,有暗示梦境的内容性质的意味,且与全诗柔婉的格调取得统一。

“香灯”与“残梦”之间,着一“伴”字,暗喻作者的孤寂无伴。次句入情,提示作者夜来梦魂萦绕的地方就是远隔天涯的“楚国”。而一觉醒来,惟见空室孤灯,顿悟此身仍在山驿,“楚国”仍远在天涯,不觉怅然若失。温庭筠是太原人,但在江南日久,俨然以“楚国”为故乡。这首诗正是抒写思楚之情的。三四两句写景,由心之所系的天涯故国,转回到碧涧驿的眼前景物:月亮已经落下去,子规也停止了鸣叫;在晓色朦胧中,驿舍的庭院正开满了繁茂的山杏花。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鸣声有如“不如归去”。这里说“月落子规歇”,暗示昨夜一夕,诗人独宿山驿,在子规的哀鸣声中翻动着羁愁归思的情景。此时,子规之声已经停歇了,满庭盛开的山杏花,映入眼帘。优美的景物,带着一点寂寞和忧伤。温庭筠是花间派词人的鼻祖,从温的一些诗作,可以感受到从诗到词的一种演变。

(十一)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唐·李商隐 押微韵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布局特点:一呼三应,二呼四应。机上无人,故无衣可寄;积雪散关,益增梦想,凄绝!这首五绝是李商隐的悼亡诗之一。他的妻子王氏在大中五年(851)夏秋之交,突然病逝,李商隐万分悲痛。这年冬天,他应柳仲郢之辟,从军赴东川(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幕府做幕僚。这首诗,就写于赴蜀途中。首句点明远行的原因是“从军”,即入节度使幕府。“剑外”,指剑阁之南的蜀中地区。诗题“遇雪”而作,却从远写起,从手法上看,是从侧面写起,由“远”及“寒”。隆冬之际,行囊单薄,自然盼望家中妻子寄棉衣来。所以第二句“无家与寄衣”,指妻子亡故,万般凄苦,溢于言表。“散关三尺雪”句是全诗的承转,上承题中遇雪,奇寒而无家寄衣,下启雪夜引出的温馨梦境。梦中见妻子正坐在旧时的鸳机上为他赶制棉衣。这是犹作有家想。用“有家想”反衬“无家”丧妻的痛苦。妙极。

(十二)
乐游原 
唐·李商隐 押元韵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于何故,李商隐意绪不佳,难以排遣,故驱车前往乐游原而去。乐游原,创建于汉宣帝时,本是一处庙苑,只因地势轩敞,人们遂以“原”呼之了。此苑地处长安的东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览。作者驱车登上古原,意为排遣不适,所以,观夕阳,是他出游而得的满足,慰藉。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只在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

这一点一直是有误解的。一般认为,是说可惜啊,夕阳虽好,但遗憾的是已经黄昏了,所以有对大唐将尽的感叹,其实可能是误解了作者的原意,其实,李商隐是非常喜欢夕阳的。可以参读李商隐的五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格律知识:首句五连仄,拗句,唐人在表达浓烈的情绪时常用拗句,杜甫的七律就常用,或一联拗,两联拗,甚至全诗拗。但李商隐的这句五言,虽五连仄,但真正的大拗是四位失替,注意一下,对句三位本应仄,而用平,是大拗对句救的一种形式,五言句的,四位大拗,对句三救。

(十三)
忆梅 
唐·李商隐 押麻韵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此为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写于春时,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起承两句写意,首句从天涯发端,因梓州距长安一千八百余里,故称“天涯”。定定,口语入诗,自己在梓州一住数年,故用之。意思是,自己就像是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所以次句自然承接首句,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三、四两句,转入正题吗,写忆梅。面对春时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象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三四两句,因果倒装式流水句。“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这是这首五绝的引申意,从李商隐的经历,不能看出诗的意境。诗妙在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

(十四)
天涯 
唐·李商隐 押麻韵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起承两句用了顶针体,前后两句递进式的渲染天涯之苦境。虽平直叙起,但却蕴藏着极深沉凄惋的感情。“春日”写时光之美妙可爱,“天涯”喻飘泊之遥远;两词并用,便将旖旎的春光与羁旅的愁思交织在一起。第二句重复了“天涯”二字,再点题意。但两个天涯意稍有不同,首句的天涯泛指极远之处;次句的乃是实景,指梓州所在之地。“春日在天涯”已经使人黯然伤神;而“天涯日又斜”递进一层,就更加渲染了在天涯海角,穷愁飘泊的悲凉。三四两句是兼语式的流水句。

转句在宛曲回环中见奇警,结句余音袅袅,哀艳动人。“莺啼”本来是非常宛转悦耳的,可是由于此时此境,诗人却觉得像在啼哭。这是因为诗人托啼莺寄恨。诗中“啼”写听觉,看花写视觉,“湿”是触觉,为我而湿了那最高之花乃是意绪,这就把诗人敏锐的联想和深切的感受写出来了。诗人移情及物,使黄莺感叹悲啼而垂泪;而泪水所湿之花,自然也泪痕斑斑,凄楚欲绝。“最高花”指树梢顶上的花,也就是开到最后的花,意味着春已欲尽,美好的事物即将消逝。也因为树梢顶上的花,风狂雨骤,峣峣者易折,由物,而及己,这是所谓的渗透之法,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首美艳而凄绝的绝句既是春天的挽歌,也是人生的挽歌。 

(十五)
放鱼 
唐·李群玉 押尤韵
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此首诗以放所钓之鱼为题,而做论理之五绝,非常有特色。唐代咏物诗很多,但写鱼的专篇仍然不多,所以选来让大家欣赏一下。作者体察鱼的习性、情态和生活环境,作了准确而非泛泛的描写;由尺寸之鱼联想到广阔的社会人生,言在此而意在彼。首句运用了一个和鱼有关的典故,妙合自然。《水经注·河水》:“鳣鲤出巩穴,三月则上度龙门,得度者为龙,否则点额而还。”此为鲤鱼跳龙门的典。但诗人此处用典,另有新意,他是希望鱼能早早寻觅龙门而去,千万别在江湖里漫游。三四两句,之间点出叮咛语:“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这是字面上对鱼的忠告,别在被别人钓上来哦,否则就下油锅了。“香饵”与“铦钩”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中的诱惑, “铦钩”与“香饵”相对成文,又对比尖锐,那触目惊心的形象可以激发人们许多联想,暗喻诗人自己和人们的遭际而深感同情。
图片

(十六)
火炉前坐 
唐·李群玉 押侵韵
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
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

首句叙事,写室内一盏孤灯,照着无法成眠的诗人。灯是“孤”灯,已经表现出那种寂寥的情境;夜不能寐,更隐隐透出愁情。这种在绝句中称为“写景陪起”的起句,在这里起了渲染、烘托、并点明时间的作用。第二句宕开一笔,由室内而室外,“风雨满西林”,喻指风声,雨声,林涛声。一个“满”字,状雨烈风狂的情状。第三句宕开一笔,另开新境。在前面两句实以写景之后,第三句出之以虚以写情,使前面的形象描写具有思想内涵的深度,自然逼出末句。

“书灰到夜深”。这一句有三层意思,一是点明“火炉前坐”的诗题;二是“夜深”照应起笔的“不寐”,开合有致;三是通过关于“书灰”动作的细节描写,含蓄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书灰”是活用“书空”的典故。《晋书·殷浩传》记载,浩为中军将军,受命领兵去平定“胡中大乱”,中途将领叛乱,功败垂成。桓温就此“上疏告浩”,“竟坐废为庶人,徙于东阳之信安县。”浩被黜放,“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诗人未便明言的隐衷,但可猜测一定是非常冤屈之事。这种收结为言尽意未穷的手法。

(十七)
寒塘 
唐·赵嘏 押尤韵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此诗取句中二字为题,这个在唐人是多见的,我们需要知道一下,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诗题入诗。手法:逐层深入、层层加码。这首诗如果粗读,只觉写客子对寒塘闻雁而思乡,直是浑成,并不见“层深”。但如何剥茧抽丝(思),层次则自见。首句以早起临水梳发起,自然引出次句因坐,而见塘边秋色。起承两句为倒装句,晨起临水而梳头,晓点明梳洗的时间,临水,地点方位,梳发,是谓语动词;次句,寒塘为地点方位,坐,谓语动词,见秋,动宾。这里,晓发对寒塘,梳对坐,临水,对见秋,对仗工稳。

这两句,一是点明时间,二是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以水为镜,梳发见秋,秋,双关。暗含岁华将暮,人生迟暮。所以,起承两句,言浅意深。第三句又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流出,不加雕饰。“无限”二字,见乡愁已达极限,然而末句还要更进一层,“一雁度南楼”。写景,但喻指“雁归人未归”,就又添了新的刺激,这是所谓的,绝句里常用的加倍手法。此诗兼层深与浑成。手法极妙。

(十八)
雪 
唐末·罗隐 押歌韵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这首比较特别,题目是“雪”,诗却非咏雪,不能算一首咏物诗。实为议论体。一般来说,绝句长于抒情而拙于议论,五绝篇幅极狭,尤忌议论。但罗隐的这首,抓住了雪的一个很小的切入点来着笔,写出了五绝议论的特色。首句直抒胸臆,发端突兀,但直入主题。尽道二字,语含讥讽。次句顺势而来,对首句是一个补充,顺延。切入主题了,用若何二字设问,对雪的瑞丰年提出质疑。三、四两句就次句的若何问句,直接回答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因为长安有诸多的贫者,下雪天缺衣少食,所以,为瑞不宜多,意思是,下雪的极寒天,最好少来一点为好。

一二句是条件和设问式的流水;三四两句是因果式流水句。至于雪究竟是瑞兆,还是灾难,离开一定的前提条件,是很说不清楚的,这里对温饱者来说,自然是祥瑞之兆,但对贫者就不是了。罗隐就是抓住了这个切入点来抒发自己的感慨的。议论体如果写的如此,虽然,没有直接出现画面,也没有任何形象的描绘,但也能让读者心悦诚服,这是因为,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道出了自己的憎恶、蔑视、愤激之情,而且处处显示出诗人幽默诙谐、愤世疾俗的性格。应该知道,这也是五绝的一种写法。

(十九)
江行无题一百首 其六十九
唐·钱珝 押蒸韵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秖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起承两句“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随手将题目中“江行”的意思镶嵌在内,但没有明说,只是从另一角度隐隐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写作手法。“咫”是八寸。“咫尺”,形容距离极近。“匡庐”即指庐山。近在咫尺,本是极易登临,说“不可登”,是江行遇雨所致。“不可登”,不仅表示了地势的由下而上,而且,也描摹了江舟与山崖之间隔水仰望的空间关系。三四两句,从怀古意写出,“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意思是,庐山为南朝佛教胜地,当时山中多名僧大师寄迹其间。

这些往事陈迹,成了诗人联想的纽带。遥望庐山景色,高峰峻岭,云雾缭绕,诗人浮想翩翩,在那匡庐深处,烟霞洞窟,也许仍有六朝高僧在隐身栖息吧。因六朝距唐不远,如果有百岁高僧,应该还在。第三句中的“疑”字下字巧妙,写出了山色因云雨笼罩而给人的或隐或现的感觉,从而使读者产生意境“高古”的联想。“只疑”和“犹有”之间,一开一阖,在想象中渗入似乎真实的判断,更显得情趣盎然。

(二十)
西施滩 
五代·崔道融 押庚韵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此诗主要从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而写。起承两句对仗叙事,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意思是,本是你们吴国的宰相误国,却让西施担了恶名。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三四两句以景融情,表达了自己的感慨。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诗人在起承两句议论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这“似有”二字,下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好,今天的五绝第四讲就这么多。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