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斯塔科维奇,从人民公敌到人民艺术家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8-1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肖斯塔科维奇 (1906-1975)

为什么一个人会唱欢乐的歌?因为他的内心充满哀伤。

肖斯塔科维奇

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曾以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为主角,写过一篇小说《时间的噪音》。书中写道:1937年5月的一天午夜,苏联列宁格勒某处公寓楼里,一位三十多岁、戴着一副圆眼镜的男子,正提着一个小行李箱在电梯门前等待着。

他们总是在午夜来抓你,与其穿着睡衣被从公寓里拽出来,他宁愿收拾妥当,一夜又一夜守在电梯门前,等着被捕

他就是前苏联大名鼎鼎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一个终其一生都在等待枪决的人。一个把怯懦留给权力,把勇气留给音乐的人。

图片

1946年,三位前苏联作曲家(左至右):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哈恰图良

在那个集权专制政权下,有类似这样境遇的艺术家不只肖斯塔科维奇,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也曾向肖斯塔科维奇描述过他的经历。他们一夜一夜跑来他的公寓大楼带走某个人。

从来不是群捕,只抓走一个牺牲品,然后下一晚再带走一个——这种做法让那些留下的人,那些暂时幸存的人,感到越来越恐惧。最后,所有房客都被带走了,只剩下他家和对门那家。

第二天晚上,警车又来了,他们听到楼下房门砰地关上,脚步声沿着走廊过来了……进了另一间公寓。

奥伊斯特拉赫说,从那一刻起,他一直在害怕,而且,他知道,这种恐惧将延续余生。

图片

即使身为作曲家、小提琴家,也只能这样战战兢兢地活着,人人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那是1929年的苏联,当时的苏维埃独裁者斯大林,使用恐怖手段、公众批斗审判、劳工集中营以及大屠杀等方式治理国家。

在斯大林的统治下,所有苏联作曲家都必须创作本质上积极向上的音乐,旨在激发对俄罗斯母亲的爱国情怀。这成为那一时期俄罗斯音乐的主调。

图片

但不幸的是,肖斯塔科维奇总是能看到事物的“阴暗面”,这让他的创作陷入困境。面对那样的政治环境,肖斯塔科维奇只好通过音乐来表达他的心声,那些高低起伏,时快时慢的音乐成了他的心灵密码。

一副厚厚的眼镜,遮挡住他锐利但从“不透露思绪”的目光。外表斯文安静,像失去魔杖的哈利波特的一个懦夫姿态,但实际上,肖斯塔科维奇将他的勇敢、他的愤怒智慧地变成更深刻、隐晦的音乐作品,长久地给失意的、彷徨的、畏惧的、无所适从的人们以温暖。

也让后人通过他的音乐,看到了苏联那个特殊时期的原貌。往事被音符记录下来,并不如烟。

肖斯塔科维奇手中虽然没有魔法杖,但他自己却像一位音乐魔法师,可以点石成金,点音符成曲。

他一生创作了数量惊人的极度个人化的作品,而且风格多样,十五首交响曲、十五首弦乐四重奏、带有钢琴的室内乐曲、协奏曲、钢琴曲、歌剧、歌曲及电影配乐。

在肖斯塔科维奇变色龙般的音乐创作里,你常常听到了反讽,突然又转为抒情;一段进行曲般的段落,突然又转为古灵精怪的幽默。

我们很难用一首曲子定义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风格,他是第二钢琴协奏曲美妙的慢板乐章吗?还是第十交响曲尖刻的愤世嫉俗?还是《牛虻》电影音乐的优美轻柔?还是第十五弦乐四重奏的凄凉绝望?

图片

我们似乎很难通过一首音乐捕捉到他内心的确切模样。

但当你深入老肖一生的音乐创作,不难发现,在那些宏大深邃、阴郁沉重的另一面,隐藏着古灵精怪、谐谑反讽的暗语,掩藏着老肖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

正如著名音乐评论家雅库波夫所言:“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两个极端——感人的抒情和尖锐奇异的谐谑,正是作曲家所有创作的特点。”

图片

1913年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 

(摄影:Karl Bulla

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出生于俄国的圣彼得堡。尽管他九岁才正式开始学习钢琴,但他的音乐学习以惊人的速度取得进步。

十三岁,他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的天赋立即受到了认定。三年后,父亲过世,肖斯塔科维奇就靠为电影配乐,来帮妈妈贴补家用。

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时,他创作了《第一交响曲》,在俄国的首演受到了很高的评价,从此走上了音乐创作的道路。

在我们脏时,爱我们,而不是干净时。

干净的时候,人人都爱我们。

《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

肖斯塔科维奇一生立足在俄罗斯广袤而苦难深重的大地,历经斯大林的严酷时代。在生命的至暗时刻,他一直在用音符为自己的心灵解码。

在音乐中掩藏自己的抗争与不满,用音符为自己和他人制造光亮。音乐就是他寻求心灵平静的地方,心灵的救赎之地。

D小调第五交响曲——复杂而隐讳的内心密码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肖斯塔科维奇也是如此。1937年,斯大林正在他的国家进行大清洗,肖斯塔科维奇怀着内心的惶恐创作了第五交响曲。

尽管它有着平易的音乐风格,不时出现的优美旋律,但音乐里那种不和谐音、暴力、悲观也十分露骨,音乐在喧嚣中充斥着抗争和不屈,老肖把极端的讽刺隐藏在他的音乐密码下。在没有自由、命运未卜的历史背景下写下来的东西,必须伪装,而且越深越好。

第五交响曲是一个成功的矛盾体。一方面,肖斯塔科维奇如履薄冰地把自己音乐中的现代主义倾向隐藏在旧俄时代浪漫音乐悠长的旋律线下,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坚持着个人风格最精髓、最宝贵的尝试。沉重的打击乐、适度的不和谐音,在复杂的结构中,总会透出优美的旋律;在戏谑的笔触中,深藏意义;在庸俗之中,存在闪闪发亮的东西。老肖既会在俄罗斯悠长的旋律线条中深情地抒情,也会加入现代爵士乐、打击乐。肖斯塔科维奇用俄罗斯优美的旋律线,裹挟着现代音乐的无调性、无厘头,表现着自己对祖国深情热爱之外,内心中的那些反讽、幽默、抗争与不屈,最终,在欢快的末乐章,象征着人类精神的最终胜利,回到贝多芬交响曲的古典范畴。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刻上名字的内心独白

这首曲子是肖斯塔科维奇1959年为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写的一首作品。在这首大提琴协奏曲中,DSCH的斗争动机反复出现,而DSCH则恰好是肖斯塔科维奇名字Dmitri Schostakowitsch)的德文缩写。第一乐章,大提琴开门见山,以恐怖的脚步声为开端,在悠扬叙述的音乐里渗透进了惊恐的节拍,时而轻快,时而冲动,时而黑暗,时而彷徨。强劲而怪诞的节奏在斯拉夫风格的旋律中一往无前,直抵终止。第二乐章的大提琴和钢片琴的对话,恍若天国之音,纯净悲凉,催人泪下。第三乐章,无拘无束的即兴音乐,好似肖斯塔科维奇的内心写照。第四乐章,由古鲁吉亚的民间舞曲变异来的怪诞、锐利的音乐性格,具有嘲讽的意味。整首乐曲是肖斯塔科维奇的内心独白。

第二圆舞曲——含着眼泪歌唱

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是他的《为混编乐队而作的组曲》(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其中一首。这是一首带着淡淡忧伤、旋律优美的圆舞曲,深具俄罗斯民族风格。华尔兹的旋律优雅而富有歌唱性,有一种浓烈的伏特加味道,令人沉醉。

《第二圆舞曲》是肖斯塔科维奇1955年创作的,这首作品诞生在严酷时代,很多人的生存理想都被碾碎了,人们的激情之火也被扑灭了,剩下的只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肖斯塔科维奇就是这样一份心情,创作了这首有着淡淡忧伤的圆舞曲,让人们在一丝惆怅中,仍可以优雅起舞,仍不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使生活在至暗时刻,也不忘抬头看到天上闪烁的星星,生命中永恒的美丽。

《牛虻》浪漫曲——心底最柔软的美丽

这是1955年肖斯塔科维奇为前苏联电影《牛虻》创作的组曲其中的一首“浪漫曲”。旋律异常优美。

音乐开头的第一个乐句,就出人意料地向上攀高音,独奏小提琴在弦乐的拨奏下,在竖琴的琶音颤动中缓缓倾诉,让我们沉浸在一种美好的氛围中。作为现代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大部分都很激烈、沉重。

但他的这首“浪漫曲”却不是一首悲歌,旋律悠扬美丽,这首浪漫曲触及深邃的思想和永恒的美好,洋溢着一种不自觉的浪漫主义,传达了人类留在心底最柔软处的最深沉的感情,它激励、慰藉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希望。

图片

一枚发行于1976年,纪念肖斯塔科维奇诞辰70周年的邮票。

世上只有一种浪漫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


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复杂而多样,但总能在怪诞中透出美丽,沉重中透出明亮,在戏谑中听出深藏的隐义,在庸俗之中寻找到闪光发亮的东西,那是至暗时刻的一束美丽的光。近百年前,这些光潜藏在音乐里,照亮了暗夜中仍努力前行的人。今天,我们的生活算不上至暗,但仍然混沌不清,前行的路,我们需要肖斯塔科维奇这道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