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汉往事|萧何人生的三次担当

 环球姓氏 2023-08-14 发布于福建

△大汉开国丞相萧何影视剧照

一般认为,萧何性格明哲保身,胆小怯懦,最为缺少的就是担当的精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误会的根源在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萧何世家》里,太史公反复描写的都是萧何委曲求全的事迹而把他舍命担当的事情一概放到其他人的传记中。可以说,仅仅凭《萧何世家》去了解萧何,当然只能是误会萧何。

萧何人生中的第一次担当,发生在秦朝末年,刘邦率领一批民夫到咸阳服役。因为时局混乱,加以秦律严苛,一些人担心有去无还,于是索性逃跑,而把刘邦等人丢下。刘邦不敢再去咸阳,不得已和大伙落草芒砀山中,算是一支反秦游击队吧。此时此刻,作为刘邦的铁哥们,萧何果断地承担了保护刘邦及其家人的责任,明着与官府虚与委蛇,暗中给刘邦提供信息接济物资。要知道,按照秦律,刘邦已经是死罪,而萧何充当保护伞也同样是死罪!但是,萧何看准了秦末的大局势,为了朋友在所不惜。直到陈胜吴广起义席卷中原大地,沛县县令要联系刘邦,萧何还是敢于当这个“联络官”。萧何,够哥们。

萧何人生中的第二次担当,发生在刘邦已经进入关中,项羽完成大分封,刘邦做了汉王之后。当时,刘邦事业于低潮,士兵流失上万,将军也逃跑百十个,包括韩信。得知韩信远走高飞的消息,萧何来不及报告刘邦,冒着被刘邦误解为“不辞而别”“背叛主公”的危险,月下追韩信。萧何性情稳重,从来不做先斩后奏的事情。但是这回事出紧急,他不得不如此冒险,体现的是一种为了业勇于担当的精神。终于为刘邦找到了“无双国士”韩信。不过从萧何回来后刘邦的怒骂看来,萧何的确冒险不小。

萧何人生的第三次担当,发生在刘邦做了皇帝,把异姓诸侯剪除殆尽之后。当时,社会生产尚未完全恢复,而两极分化已经十分严重,连长安附近的百姓都流离失所,沦为“饥民”。在这种情况下,萧何在刘邦灭英布班师还朝的盛大迎接仪式上,当着刘邦,当着满朝文武,当着京城百姓的面,大声呼吁,开放皇家山林园囿,让老百姓耕种收获;要不然,会出现粮食关,饿死人的!这种担当精神,怕是后来无颜面对的。萧何的救灾,首先触动的是皇家利益。它体现的是儒家孟子的民本思想,“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

萧何是好样的,为了哥们,为了事业,为了百姓,谁说他不敢担当?

后世官员,在方面又有谁能够赶上萧何者?!

《今日萧氏风采》征订启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