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姓氏论坛|我为家族所做的一件事

 环球姓氏 2023-08-14 发布于福建

编者按:近日,由《姓氏历史与家族实务》微信群发起的“我为家族做的一件事”笔谈活动,各姓氏热心族务的宗长们纷纷响应,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本刊将陆续编发。

《姓氏历史与家族实务》微信群是由宛氏宗亲会长春秘书长宛福成先生创建,团结全国各姓氏热心研究姓氏文化的宗长参与,气氛非常活跃。宛福成先生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者,为人正直,不仅热心宛氏族务,还广泛团结其他姓氏,相互交流,务实推进姓氏文化研究,这种精神非常可贵,值得大家学习!

吉林/宛福成我为家族做的一件事——促成全国宛姓联谊聚会

走出农村老家后,才发现“宛”姓人很少。闲暇之余,常常有人问“你的姓如何如何”,问得我哑口无言。偶尔遇到高人谈论姓氏文化,引发想法——我这个姓是怎么回事?

20年前靠书刊杂志,收集和记录宛人信息。当在《史记》中发现宛字时,激动了好久。近10年,网络技术让我的“爱好”上升到了“业余探讨”,而且有幸结识了数十位老师,让我“业余探讨”的外延渐渐扩大,但主题仍然是宛姓。

2014年后,经过一年半的精心准备,终于在2015年12月20日冬至前夜,全国主要宛祖居地代表,汇集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因为这里有2700年前的宛祖墓,还有祠堂。外地代表人数并不多,超过了50人,加上当地宛人,包括为这次聚会服务的宛人,也不到百人。到会代表来自14个省(市)。

庐江宛人为了这次会议,做了半年的接待准备工作,所有的费用均由企业家埋单。

庐江宛氏文化,在全国宛氏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家族事务活动早在20年前就已经十分规范,而且爱族人士很多。有一位宛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每天向祠堂捐资百元,一直延续到今天。

各地宛人相聚,其场面可谓“心潮澎湃”。尤其是老人们,因方言影响了交流,两眼泪花,深情相望,一切尽在不言中!一位庐江长者说,先祖300年前就想聚会,今天终于实现了!

聚会前的2015年3月,恰逢时间许可,我开始走访全国宛居,了解情况、传播族史、追根溯源、促进归宗……。所以,年底的聚会成了水到渠成之事。这件事,让全国宛人们大开视野,我本人也受到高度评价。

如今,我已经是“欲罢不能”。

江西/夏侯文庆我为家族所做的一件事——成立宗亲会

夏侯氏,出自姒姓,大禹后裔。立姓至今2400多年,历朝历代不仅群星璀灿,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家教家风。

我在小时候就对自己这个姓很好奇,别人的姓都一个字,我怎么两个字呢?参加社会工作后,我开始从书本上寻找答案。网络时代又让我的好奇心变成了文化学习,同时产生了宗亲聚会的想法。

我开始通过网络联系全国各地宗亲,并于2014年8月31日,在江西省吉安市,成立了“中华夏侯氏宗亲会筹委会”,我被推选为筹委会主任。我起草了宗亲会章程,又募集会议资金,同时联络全国各地宗亲,进而推荐了第一届理事会成员。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2015年10月3日,“中华夏侯氏宗亲会成立暨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吉安市吉水县水南镇水北村隆重召开。来自全国8个省总计600余人的宗亲代表,选举产生了宗亲会机构,我被选为秘书长。

成立宗亲会一事,影响了我的现实生活。一是与全国宗亲的联系明显增多,小时候那种“见不到夏侯人”的孤独感,已经没有了。二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家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大增,也暗暗下决心要为家族多做贡献。三是我把十余年来搜集到资料,进行了系统化整理,以深入浅出的手法写成了《漫话夏侯》一书,成为族人了解家族文化的公认读本。

山东/贾俊永我为家族做的一件事——编修本地支谱

我老家临沂市兰山区贾氏没有家谱,多年前我就想编家谱,时常与族人沟通,但一直都在“设想”之中。2016年春节期间,我与族人贾俊德再议此事,产生共鸣,随即将想法向德高望重的贾俊栋等宗亲作了详细说明,并得到了宗亲们的认可和大力支持。未过几日,就组成了修谱班子,进行了工作分工,大家充满干劲,进程顺利,最后由贾俊德和我负责汇总、编辑、校对。这期间我们参加了枣庄市峄城区宗亲祭祖活动,并请回一部八卷本老谱——《峄阳贾氏族谱》,这对我地编谱起到了借鉴作用。为了让更多的族人领略这部老家谱的风采,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全部用到老谱的“数字化”上,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八卷老谱电子版终于完成了。当把电子版展示给族人尤其是年青人时,受到热烈的欢迎,并迅速广泛传播开来。峄城区族人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感谢。目前,我地的《兰山贾氏族谱》已经定稿,后续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修谱这件事,让我个人收获很大:一是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二是我学到了很多家族历史知识,三是提高了我的电脑操作水平,四是我得到族人的广泛尊重,五是我对家族事务的情怀再度提升。

山西/孙海曦我为家族做的一件事——网络求助,大爱无疆

2014年夏天,宗亲QQ群里传来一条信息,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狄邱乡北孔村孙立军向宗亲求助:七岁的儿子孙明涵,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费用预计60万元。此前,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曾于当年4月成功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和化疗,当时治疗费用已达36万元。目前,孙利军已经无法再继续负担后续的20多万医药费。孙少敏宗亲最早看到了这一消息,立即联系了我。我当时是“三晋孙氏,五洲大同”QQ群群主,还是“山西孙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筹委会秘书长。我俩商议拟定:网络求援,帮助明涵。当时宗亲群正在开展“每日一题”孙氏历史文化知识的问答活动,人气很旺。于是当晚,我与少敏宗亲开始在“三晋孙氏,五洲大同”和“世界孙氏宗亲联谊总群”两个群中为小明涵进行网络求助活动。本来我与少敏私下商议时,我表示个人随后捐助1000元。但进行求助活动时,机智的少敏却把这一信息故意透露了出去。结果是:我起了一个良好的开头作用。于是各地宗亲纷纷解囊进行资助,几位书法家还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进行义卖,将所得款项作为善款。网络是虚拟的,但宗亲的心是善良、纯真的。没几天,善款已达5万元左右。这次活动,我也很受感动。有一位福建厦门的孙家永小朋友,他把自己的期末奖学金200元拿出来捐了;尚在学龄前后四川孙华方小朋友,把大人给的2元零花钱捐了。这两位这小朋友的行为令人感动,令人敬佩,更令我们这些成年人汗颜。这件事情,一直让我记忆犹新。现明涵小朋友已完全康复,没有反复迹象,快乐的生活着。每到春节,他都会画一张贺年卡寄给我,以表达他对当年对作为爷爷我的谢意。我的心灵,一次次地享受着孩子们给我的爱的洗涤。让我更加坚定在余生之中,加倍努力地去为宗亲们做好我所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

山东莒县/苑芳源我为家族做的一件事——成立“莒北苑氏联谊会”

山东莒县,商为姑幕侯国、周为莒国。620年前先祖自河北省枣强县落脚于此,但一直没有家族集体活动。宗亲们都有一个想法:聚一聚。我本人虽然成就平平,但对苑氏却是十分关注。外地的宗亲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我对家族事务的理解,尤其是多位宗长对我寄予了期望。进入2016年后,我加速联系族人,倡议搞个联谊会,真是一拍即合,大家也都这么想。所以在2016年9月19日,怀着对先祖的敬畏和对后裔的负责,我们莒县这些“前卫爱心志士”,联络族人300多位,召开了“莒北苑氏联谊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了很多事情,如家亲慰问、祭祖、修谱、祠堂、缮墓……等等重大事项。同时,莒县苑氏活动开始有条不紊地步入全国苑氏活动行列。我作为莒县宗亲会的秘书长,对家族事务,既有义务,更有情怀。虽然每年要花销一些,但却感觉生活十分充实。

重庆/湛高约我为家族做的一件事一一组建重庆分会

湛族同宗联谊会重庆分会,成立于2007年5月1日,是我亲手组建成立。分会办事处设在主城区,目的是把各地到城里打工、做生意、开企业、工作职员的湛姓人凝聚起来,开展各种形式的不定期的家族活动。重庆分会不是部落性分会 ,但对部落影响极大,具有引导性、指导性效果的作用。重庆各地看重重庆分会的主要因素就是我们的桥头堡作用、奉献精神,还有本人的家族文化知识及对族人亲近情感。重庆分会在我对家族情感的工作态度感召下,城区湛氏重新对家族有所新认识,并积极参加分会活动,缴纳会费。分会主动策划清明节祭祖活动。如2010年清明节在入川始祖地的祭祖活动,在当地影响极大,对家族人也是一种鼓舞和振奋。又如2012年10月国庆节在重庆举办的第十三届湛族同宗联谊会,是全国各地湛氏参加的盛会。重庆分会还走访各地湛氏部落,帮助建立分会,参加部落的家族活动。 分会工作的成功与否、质量如何,主要是主干成员的带头无私奉献精神,只有付出没有获利的工作,甚至是出力又出资的行动。这也是我从事家族工作的深刻体会。

浙江/滕荣招我为家族做的一件事——深研排难寻祖地

滕姓,黄帝元封十二姓之一。叔绣,周文王第十四子,周代滕国第一任国君,国址今山东滕州西南一带。子孙以国为姓,又迁居河南南阳和山东北海。至唐时国子司业公令琮迁居浙江金华南住山,五世唐户部尚书珦公,时年七十五告老还乡,朝廷赐地金华白沙溪口就居,滕珦为报国恩,捐南住山旧宅建寺庙,皇上赐曰“西安寺”。延至宋元,世继簪缨,显贵于朝,著有“一门八代子孙千人着爵服,一父十个儿子八登科”赞誉。国史、县志、族谱等数处祥记载滕家史。珦公生地何在呢?东阳县志据唐诗人白居易“东阳门户胜滕家”赠诗,记为今东阳城东陈宅街;病倒在寻宗路上原《华夏滕姓通谱》总编、华夏滕氏宗亲联谊会长滕万鹏,在前二稿中,记为东阳城西二十里许;我种德堂《南阳滕氏宗谱》等谱书,记为兰溪南住山。千余年来,唐户部尚书滕珦出生地一直是个谜?自2003年起,我以种德堂《南阳滕氏宗谱》(该谱书在康熙十五年部分被火焚,虽经先辈对照近处族谱修回,但许多史料仍遗失)为依据,先后翻阅金华、兰溪、汤溪、东阳等地方志书和十多部滕氏族谱,寻问许多前辈,拜访当地名人、专家,走遍四县有关地区。2008年秋,我参与主修了种德堂《南阳滕氏宗谱》工作。但是,滕珦古居——金华(古称东阳郡)南住山,因山名变更仍不知在何地。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12月7日在原兰溪县办主任吴汝明帮忙下,终于打听到南住山就在金华与兰溪交界处的寺前村南山上。当天我一行滕家人踏上消失650年之久“南住山”,亲眼目睹消失在丛丛木林中的“西安寺”遗址。同时了解到以郭建露为首正在恢复重建西安寺筹备工作。金华南住山西安寺的确认,为2010年2月11日种德堂《南阳滕氏宗谱》圆谱奠定了基础。由于增加了许多新史料,又为《华夏滕姓通谱》编篡提供有力依据,加快了编篡进度。2016年12月18日,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琅琊镇杨塘下村,也就是“滕珦故里”的滕氏宗祠(原名滕珦宗祠,堂名“种德堂”,系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举行了全国百家姓首部“《华夏滕姓通谱》圆谱首发仪式大典”。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和国外滕氏宗亲代表,以及百家姓代表欢聚在千余年滕家古居,也是全国大部(占四分之三多)滕姓发源地,参观了相隔三十里已恢复重建西安寺千余年大殿。我七年寻祖地,经历诸多艰难,完成了几代滕家人的梦想。我的付出,得到了族人的高度肯定。为家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应该的,我要继续努力!

河南/庞秀花我为家族做的一件事——从教育入手

我是一名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化学学科带头人。对家族事务,我往往习惯“从教育入手”。在宏观教育理论上,我十分关注整个家族的教育方向。在具体教育问题上,从点滴做起。如族人询问孩子的上学问题,我会认真分析,提出建议性解决方案。同时,我努力将族人认可的方案付诸行动。从2002年到现在,我率先在近亲家,招来11个孩子,在我家吃住。原来的房子小就打地铺,做饭用个大的蒸锅。孩子们在一起,比着学习。在我的严格要求下,不仅成绩有很大提高,而且能和谐相处、互谅互让、积极向上、乐于助人。培养优良品质,让孩子终身受益,这是我主张的最基本教育思想。现在这11个孩子,5个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在读的还有3个研究生(2个留学生),1个本科生,2个高中生。我做的这件事情,严格说来叫“家庭事务”,与“家族事务”还相差很远。一是我有本职工作,二是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因为是近亲,在我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我不在意亲戚们的䃼偿。我也设想在退休后,为庞氏家族的初高中教育,发挥余热,做一名义工,不求任何回报。

浙江/倪毓佩我为家族做的一件事——从“承继兼祧”谈家谱艺术

第一段谈话:族人毓成对我说,他的父亲是“如锦”。我当时纠正说,可是家谱上你父亲是“如鑫”呀!当时,我俩对“如锦”为什么变成了“如鑫”是不了解的。

第二段谈话:毓成听他大姐说“我们小时候是烈属家庭”后,大年初三就急忙来到我家说了这事。我说,烈属,表明你父亲“如鑫”牺牲了,怎么会有大姐和你们兄弟四人呢?我俩对“如锦”为什么变成了“如鑫”还是没有弄明白。

原来是这样:据毓成的舅舅讲,如鑫婚后生了毓成大姐,然后当了新四军,牺牲。如鑫的哥哥如锦,有妻无后。经族长批准,如鑫遗孀再嫁如锦,并生育毓成兄弟四人。

第三段谈话:我对毓成说,你的嫡亲曾祖父是“建喜”,但这支人丁不旺,五个堂兄弟都没有后人。“建喜”有一子即你祖父“国雍”,只能又兼祧五户,分别是建福、建禄、建寿、建魁、建唐,也就是又有五个爹。你祖父生二子即如锦和如鑫。这就是老家谱上你祖父名字反复出现的原因。

第四段谈话:2003年修家谱时,对如锦、如鑫二兄弟进行了分祧。如锦兼祧建福、建禄、建寿;如鑫除承担本支建喜外,又兼祧建魁、建唐。由于2003年以为如锦没有后裔了,所以建福、建禄、建寿的世系就到如锦为止。而建喜、建魁、建唐的后裔又传到了毓成的子侄辈。

第五段谈话:2015年修家谱时纠正了一些错误,又带来一个新问题,就是不能单纯把毓成四兄弟接到如锦后面,因为这样直接导致他们的嫡亲曾祖父建喜没有后裔了,所以又要回祧一个,把他嫡亲曾祖父传承下去。

最终综合各方意见,采用回祧分祧方法,让他们兄弟各传建喜、建福、建禄、建寿支。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修一部好家谱很难,要修一部没有错误的则就更难了。家谱中的分祧、回祧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传承”的需要,而实际情况更为复杂。如,一子兼祧数家、一父数继子、承继后得子、有子又继子……等等。家谱世系,既要讲究血缘,也要讲究传宗,修一部好家谱,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上海/王伯飞我为家族做的一件事——而立感动,继而向前

在14年前,刚过而立之年的我,发现族里的王氏长辈经常去图书馆查找王氏家谱、查询上海鹤沙王氏历史沿革、并亲自继修族谱的情况后,深受启发与感动,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就是从这时起,我开始拜读和研究王氏家谱族谱,并发现先祖不仅崇尚道德,更善于积善行德,尤其在培育与传承优良家风方面,形成了扎实的家属道德体系。譬如,宋朝的王旦,身为丞相,但他清正廉洁、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深受百姓的尊重和好评。我在感动之余,展开思考,认为自己是王氏后代,有责任整理、挖掘优秀的家文化,为弘扬王氏的优良家风做出贡献。从此,我就自觉地投身到谱牒的收集、整理、继修工作。2003年,由我与同族宗亲等继修的上海《鹤沙二灶港支系》族谱问世,并被上海图书馆收藏。在族谱继修中曾多次发现族人在族谱编纂过程中的失误,导致部分年代、世系、祖籍等出错或遗漏。为确保族谱的准确性,我查阅了许多历代史书,钻研姓氏文化,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研究发掘,展开家谱考证工作。这样做,主要是我出于对家文化的热爱,对先祖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十几年来,我还多次参与全国各种姓氏文化研讨活动。与姓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一起探讨交流家文化起源、发展以及传播。先后查阅大量文献与古谱,并重新整理出各种世系资料,还发表了多篇文章。如今,我的研究范围已经不再局限王氏,对传统“家文化”——家风、家训、祖训等更加入迷。

江西/褚荣菊我为家族做的一件事——倡议全国联谊

2009年得知,山东兰陵褚氏家族发起全国褚氏家族修谱倡议。当时我并十分关心,原因是我这辈人因独生子女政策而无男丁,我作为女儿家也不便出头露面。

2010年南昌褚氏确定,正月初一在褚村祭祖。我突然想去褚村看看褚家祭祖盛况,也想知道南昌褚姓始迁祖是谁。到了褚村,走进祠堂看到始祖牌位写着褚裒。我不懂家史,只觉得褚裒应该不是明朝官员。从小听老辈说过,我们是明朝时期来南昌的。我向家族理事会的宗亲请了族谱,回家查看后也产生一些疑问。我一边拜谱,一边上网查资料,主要查与南昌褚姓有关资料,但收获不大。

2011年我通过宗亲褚福涛联系上山东褚氏家族理事会,商定我们南昌褚氏家族理事会前往山东省亲。这次省亲活动,我们南昌褚氏收获很多,相比之下我们南昌褚氏的家族文化知识是较少的,同时我们的年青人对家族历史也缺乏兴趣。当时我就倡议“全国褚氏联谱”,组织“全国褚姓联谊会”等。我认为,有了这些行动和机构,就可以汇集全国各地褚氏,促进寻根问祖。其实,我的想法也正大家的想法。后来,全国褚氏家族相继成立理事会、筹委会,在各地成功开展多次联谊活动。我作为南昌褚氏理事会的主要成员,因积极参与家族事务,受到了各地宗亲的尊重。我自己也感觉不枉为褚家女儿,还想在以后的家族事务中尽我所能。

湖北/宋保华我为家族做的一件事——主持家族续谱

我族一位我最敬重的德高望重的长者,主荐重托,要我主持家族续谱工作。历时两年,我发动全族一百多人,完成了一部我们家族跨时700年的《宋氏宗谱》。本谱共19卷500多万字,收录在世人丁15000余人、历史人丁50000余人,涉地10省50多个市县。这部《宋氏宗谱》,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我本人因此也出任了一届任期五年的家族会长。回顾这项工作,人生五味都有,是一次又一次的感动推我前行。我不能说做得很好、很称职,甚至还得罪过一些族人。但我敢说,我经得起良心的拷问,没有因私怨去伤害过任何一位族人,更没有对那些来自崇高奉献的款项有半点沾污。我首先是感恩先祖,是祖先一代一代地繁衍,把我的生命带到这个世上,使我做了一些我想做的事和我该做的事,我当感恩!二是感谢广大族人的信任与支持,给了我那么多的感动、鲜花和掌声,我十分知足!三是感谢理事会这个工作团队的每一个人,是整个团队的付出和出彩,才可能取得这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成绩,光荣属于全体给力的族人!六年多的族事活动,我所获得的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信任和友情,远远超出了我工作生涯的总合。这不是我有何德何能何功所致,而是忠诚换忠诚所获,比起我的付出和失去,我真的是得到了许多,许多……

(《姓氏历史与家族实务》微信群供稿,图片来源:网络)

纠错电话:0086-1813499719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