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村听说蔡中郎 | 负心郎是如何炼成的

 云十洲l 2023-08-14 发布于江苏

宋这个朝代非常有趣,一方面,它出现了某些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的近现代特征,一方面,它又表现得弱不禁风,碰碰散架。

欣欣向荣的表层之下,其后六百年的隐忧,已经发端。

最糟糕的,裹足就是从它那时候起的。

其次,理学发端,肇始于宋。导致后面的八股文章,离了理学,或者说离了朱熹你就别干事别做人了。狭隘至此,令人一想到就狂怒。

理学另一个叫法更直观,它叫道学。

其倡始之初,即所谓恢复儒家之“道统”。

现在一提起道学先生,马上脑海里就会形成一个严肃、刻板、迂腐、顽固、甚而不近人情的形象。

真实情况也差不多。

虽然公认周敦颐是道学宗主,也就是道学打他这头开始的。

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凭空地里长出来、天上掉下来,它在明确被提出之前当然就有一条隐形的发展轨迹。

思想、行为上偏于迂腐的道学先生,理学之外很可以提出几个来,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多少都有些如此这般。【恩,年轻时都是庆历新政参予者,就说得他们年老时=。=当然部分人或许从没年轻过==】

就拿从没年轻过的司马光来说,何其迂腐,就看其《温公家范》,对于人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提出了匪夷所思之约束,浓墨重彩于男女之间的严格差别。

看了能气死的节奏=。=

更麻烦的是,这货认死理,根本没办法和他说理,因为他不会听。

【人是很复杂的,司马光这老头字里行间对女性充满了蔑视和警告,但他却即使无子,终身也只一妻。】

【可惜没有半点情趣,这个特点也传于天下。】

【例如他在坚拒纳妾之后,有人夸:哎真是司马相如卓文君翻版呀。知情人笑:可惜不会弹琴,只会鳖厮踢!】

【又有一次,元宵节夫人想要出门看灯。司马光:家里也有灯,你看着罢咧。夫人:不止看灯,也可以看游人。司马光吹胡子:看人?难道我是鬼吗?——难为夫人和这古板老头过一生。】

道学就是这样的刻板,拿一成不变的思维、眼光来看人看事,强调其所谓“礼法”。

“失节”之意,原本指失去节操、气节的意思,多见于战争投降、改事二主等大事。

也是在这个时候,“失节”和女子改嫁,被道学家划上了等号。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出自程颐——周敦颐之后、朱熹之前的二程圣人——首次把贞操观念,嫁接到了守节失节与否。

我们理明白了这一层,回头再来看蔡邕。

蔡邕“改事二主”,投到了董卓帐下,失节了,后世并无多少指摘的舆论。

和所处时代有关。

东汉以后是跨度长达四百年的乱世。

乱世飘篷,人无定锥。谁跟了谁,谁从了谁,说到底,没那么重要。

写《后汉书》的范晔,就从东晋到了刘宋,最后死于谋逆的罪名。

与行动相一致,他还认为“自古丧大业绝宗禋者,其所渐有由矣”,一个腐败的政权理所当然会被替代。他评价桓、灵主弱,皇甫嵩名高,皇甫却只蹈匹夫之信,而舍格天大业,太傻了。

可见彼时对于蔡邕的“事卓”也会相当宽容。

到了宋朝,那可不一样了。

宋朝的道学,虚伪,做作,那是从头部下来的。

范质本是北周宰相,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后,改做了北宋的宰相。

兢兢业业有功无过,结果赵光义评价:“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但欠世宗一死,为可惜尔。”

瞧瞧,够不要脸的吧。

和理学挺臭味相投。

所以在宋朝理学能出头、道学先生抢占舆论高地,不是没理由的,最上头的头儿就这么道貌岸然啊。

即便如此,在此时也还没拿来大做文章。

到了南宋,事情就变得微妙了起来。

对于绝大多数读书人来说,面临着一个极为艰难的选择。

何去何从?

专一事主,抑或改事?

做出选择,对,抑或错?

理当一死乎?

家国情怀大涨,有关范质的思考就多起来了。

南宋王应麟:“我朝太宗谓范质欠世宗一死,所以立万世为臣者之训。”

南宋吕中:“太祖入京之时,王溥先拜,质不得已从之,故《名臣言行录》所以纪质而黜溥也。我太祖犹以为前朝宰相范质循规矩、重名器,持节无出质之右者,但欠世宗一死耳,则士君子进退岂可轻哉?”【恩恩,他错了,这锅不是太祖,是太宗的,俺不稀饭太宗,所以必须说明。XIXI。】

范质如此,遑论几百年前的蔡邕,古为今用,岂不更好拿来说事?

冷嘲热讽,无须留情面。

徐钧诗云:

琴遇知音始可调,卓非善听亦徒劳。

早知应聘终罹祸,罪死何如节死高。

好,至少在这个时期,蔡邕的负面形象,大致已经确立了。

接下来就是怎么来表现的问题。

在南宋,还有另一种普遍的社会矛盾。

儒家或说礼法要求士人,“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事实恰恰相反,男子们偶遇富贵,多数身行力践“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共”。

这种现象堪称自古以来,渊源流长。

《隋书·地理志》便曾记载:“衣冠之人多有数妇,暴面市廛,竞分铢以给其夫。及举孝廉,更娶富者。前妻虽有积年之勤,子女盈室,犹见放逐,以避后人。”

到了宋朝,科考打破门第,见异思迁、停妻再娶往上爬的情况就更加层出不穷了。

而对于该现象的警醒、反对、反抗,以至声讨,亦前所未有的尖锐和汹涌。

类似的声讨,当然是伴随着女性意识复苏的情形而起。

女性在宋朝相对比较自由。

这不又得夸一句宋朝,文明之光?

即使它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乃至致命缺陷,但也别忘了,它是一个相对开放、能包容、社会经济也较为发达的时代。

所有种种的影响下,宋朝女性具备两个特点。

一是宋代女子读书识字普及率高,普遍文化比较高。

当时女性读书到了怎么样的程度呢?

士人家庭且别说,看一则花絮。

枢密使夏竦陷害石介,指使婢女仿冒其笔迹,给富弼写了封信,说要废立皇帝。

牛哦,这也行的。

连婢女都能提笔就写,可见女性知识普及面之一斑。

文化这东西,一直掌握在男性手里,当女性也开始掌握的时候,男性至高的权力就摇摇欲坠了。

当遭遇不公时 ,她们就会发出声音,反击,声讨。

这种力量,不在于上层——上层女性属于既得利益者,她们更少有动力,也挺正常。

也就出了个李清照。十来岁便以诗词出名,而且立志把名字留下来;处处和男子争胜,不打到你哭不罢休。

【宋朝女性留下诗文的人数反而是比较少的,就有留下来也断章残篇,有的都很难对上号。】

【这和精英阶层女性,受到的束缚和荼害较深有关,出了很多自我魔怔人。——这值得写个大长篇,不展开了。】

还有一种情况。

在宋朝,女性工作的机会,相对多一些。

这种职务和公职无关,而是因经济发展,自发产生的社会性职业。

有哪些工作机会呢?当时之所谓“营生”,分成十等:身边人、本事人、供过人、针线人、堂前人、杂剧人、拆洗人、琴童、棋童、厨娘。

看起来,无非侍婢之流,区别在于,这些并非终身制“奴隶”,多以契约、租赁的形式呈现。

举个例子,上述职业中,厨娘是最低一等,但高级的厨娘,只出入于极富贵之家。

《江行杂录》写到,某太守排宴,请一位厨娘。“其人年可二十余,有容艺,能书算”,要用四抬大轿接人,做菜只取精华——如羊头只取脸上一条肉,要价最低也是“三二百千”钱。

用不起,根本用不起!

娱乐业发达,有以半果出镜的相扑手,也有说唱为业的女伶人。

色情业火爆。歌伎的工作范围很广,楼台舞榭,酒肆瓦舍,坐台陪宴,婚嫁导引,处处都有身影,当然从事色情的不在明面上公开就是了。

还可以通过契约形式租赁声乐伎人,约满若一方不愿,不得续租。

宗室子赵长卿,曾在《临江仙》词序中云,“元约三年。文卿不忍舍主,厥母不容与议,坚索之去。今失于一农夫,常常寄声,或片纸数字问讯。仙源有感,遂和其韵。”

【赵文卿挺痴情的,和文卿一起的三年,教她写苏字,唱苏词,过后仍然眷恋。】

【但他的痴情并不止对文卿一个。除了歌伎文卿,还有笙伎梦云,和他好到要“剪发齐眉修道”。】

【所以文卿舍他而就农夫——宗室子眼里的农夫,组建正常家庭,取得正大光明的地位,看来并没有错。】

SO,在宋朝,无论女子读书,抑或女子工作,和道学先生对女性的要求,看起来都相去甚远。

很正常,当理学并未得到官方落章之前,理你个鬼。

你说你的,宋朝的社会自己发展自己的。

一个挺诡异的矛盾就出现了:

上层女性温良俭让恭。太后自愿撤帘归权;贵族女子抢先裹脚;哪样不是自愿遵从了道学家们的规范?

然而在民间,却渐渐有了女权意识复苏的迹象。

挺不可思议的对吧,发生在宋朝就对头了。宋朝本来就矛盾。

读了书,有了自己的思想;日益成为主要生产力,同时也可能成长为主要消费力。

因而,女性的诉求,声音就格外会壮一些。

此时,在南宋,民间娱乐大发展。

就比如,勾栏瓦舍看戏去。

《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临安城有“南瓦、中瓦、大瓦、蒲桥瓦。惟北瓦大,有勾栏一十三座。”这些歌榭舞台上演的文艺节目种类繁多,有说书的、讲史的、跳舞的、唱歌的、演戏的、玩木偶的、耍杂技的。

可以认为,这里头看戏的,消费娱乐的,女性的占比不会太少。

从当时的表现内容上可以判断。

两类戏特别有市场。

一类表现家国情怀。比如《泥马渡江》,最早见于辛弃疾的《南渡录》,赵构骑马逃跑,渡河南下,跑完一看,那马原来是泥塑的。

再有像《乐昌分镜》,即《破镜重圆》,这是国破家亡,寄托美好哀思。

还有一类,就没这么严肃了,但毫无疑问,受众者便是女性,专演给她们看的,那就是——声讨负心郎!

除了《赵贞女蔡二郎》,还有《张协状元》《王魁负桂英》《陈叔文三负心》《王宗道负心》等。

全部都是一登龙门便休妻,戏文之多,成套路了。

话本则较南戏展现了更为复杂的内容。

《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周胜仙爱上范二郎,父不允,自杀未死,前往樊楼寻找情人。范误以为鬼,失手打死了她。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郑意娘在战乱中宁死不屈,她的丈夫却贪生怕死。

虽然没像戏里那样,动不动扯个天雷下来打杀薄情郎,但对于男子的谴责鄙薄之意,还是很分明的。

连最起码的婚姻、礼节,也公然出声质疑。

《快嘴李翠莲记》新人拜堂,上头指唤不停,李翠莲不耐烦,唱道:

“才向西来又向东,休将新妇便牵笼。转来转去无定相,恼得心头火气冲……红纸牌儿在当中,点着几对满堂红。我家公婆又未死,如何点盏随身灯?”

当然的,还有爱情戏,才子佳人,女性主动追求真爱,后世看到明朝的小言,大都不脱唐宋尾迹。

诸如此类,大量替女性说话、声张的内容涌现,不可能仅是巧合。

它体现出了,市井间对于女性(消费者)的自发迎合之态。


最早话本、戏文的创作人,大抵仍为男性,有点文化的江湖人。

他们一方面容易受到权威影响,对蔡伯喈评价不高。

一方面又要讨好女性观众——她们才是出钱的主。

上面说了,道学家另外还干了件事儿,他们把“失节”与女子贞操挂钩了。

臣子失节,好比女子改嫁。

既然臣子失节,好比女子改嫁,然则,男子见异思迁当然也是同一现象。

又骂了舆论上当被指责的软弱文人,又讨好了现实中的女性。

《赵贞女蔡二郎》就出炉了。

真是天才的发明啊。

且大受欢迎,自发流播于南北,红极一时,脍炙人口,戏剧形象超越历史形象深入人心的典型^^

前面说了,宋朝女性知识普及度虽然很高,留下诗词篇章,却无法与普及度相提并论。

主要是上层女性不愿留下诗文,而平民女性写诗文,一来确实还有难度,二来,就算写了也难有发行渠道,这仍然属于精英阶层。

只有到了这时候,民间汹汹之意,通过戏文等更易表现、更易流传的形式,大声喊出。

可以想象,长此以往,专属于精英阶层的垄断性也终将被打破。

就好比可以想象,“长此以往”,女性职业的狭隘性也终将突破。

比如,进入公职。

往极端了说,南宋有过两个女孩参加童子试,并未女扮男装。

毕竟,宋朝属于市民阶级的宋朝嘛。一切都可想象。

然而,“长此以往”啊。

到了元朝,元杂剧知名度、作品完善程度、艺术渲染的高度都要胜过宋朝。

戏剧的内容也为之发生改变。

现实力度大大降低。

大量声讨男性的戏文,在元杂剧中都得到了精心的修饰和改变。

主要内容未大改,原先的谴责之意却肉眼可见降低了,多数的不原谅、不宽容,到了这个时候,都变成可原谅、可宽容。

百般无奈。回头是岸。

对于历史名人、历史上流传已久的戏文尤其如此。

《琵琶记》团圆了,《紫钗记》团圆了,《西厢记》团圆了,《汉宫秋》昭君要给汉元帝守节了,《墙头马上》(井底引银瓶)给少女安排了个荣耀出身以便好事成双了。

只有关汉卿这个“浪子班头”,除了《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等的现实主义风格也比较鲜明,看上去有为艺人量身定做的成分。

有此改变,和元朝现实情况有关。

元朝近百年,科考长期停滞,总共只开了16回,进士1139人。——任何一个短命的宋朝皇帝期间都能比这多。【同时,在元代,理学上升为官方学术地位。明续之。】

显而易见,大量文人在此时失去了进身之阶,沦落底层。

文人不得志,变得可以同情了。

其次,文人执笔,夺走了原来民间艺人作为创作主力的地位。

他们自然是同情自己的,故,此时的戏目,哪怕性情、品行上有瑕疵的男主,很少再被作为被无情鞭挞唾弃的对象,一个个情有可原,“苦”尽甘来(重圆、二妻)。

爱情戏仍然很多,多为大团圆。

不过,元(也有明,因为思维定式了)热衷的爱情和唐宋前世很多差别。

且看《李娃传》到《绣襦记》变形记。

《李娃传》成文于唐,作者白行简,收载于宋《太平广记》。

郑与李娃的爱情第一次挫折,白行简所述,是李娃和李母共谋主动离开。郑落难后,两人重聚。李娃收留郑生固然是心生恻隐,但目标也很明确,到“专坟典之肆”购买应试书目,鼓励其“且令精熟,以俟百战。”

而到了明时的《绣襦记》,李娃第一次与郑分离,都是老鸨逐利忘义,重见后一味苦劝读书,并剔目明志。

冯梦龙相当看不上李娃的主动离去,“夫娃何义乎?方坠鞭流盼,惟恐生之不来。及夫下榻延欢,惟恐生之不固。乃至金尽局设,与姥朋奸,反帷恐生之不去。天下有义焉如此者哉!”

把李娃从“道德边缘”上抢救回来,令其“无辜”,变身“天使”,以至劝学一节,李娃从运筹帷幄的主帅,变成了红袖添香的附庸。

李娃从唐宋至明,以自己为主,到以情郎为主的嬗变,从精明有心计的花魁,褪变为贞烈双全的佳人,无疑,是自于追随男性趣味做出的调整。

【以唐人传奇为例,主要是唐文本多由《太平广记》记录完整,而宋南戏、话本大多收在《永乐大典》,么得了-。-其实从中也可窥见,宋本大多还是市井文化,结集发行较为稀有,否则不至流佚得如此彻底,这也是艺术种类处于萌芽状态的特征之一了。】

写到历史戏,对于书生、文人的正面歌颂便更加成为主流了。

——讲到这,上篇解剖过的《彩楼记》突然由不可解变得可解了,这戏不在乎吸收了几分吕蒙正真事或神韵,真正在乎的,是吕蒙正鲤鱼跳龙门,赤贫到位极人臣的发达,巨眼英豪、贤妻良母,无非戏之底色,蛋糕上喜闻乐见的一颗粉樱桃。

很显然,女性在唐宋逐渐复苏自我意识,到元明又一次褪变为追随男性的消费对象。

文章写复杂了,说得是蔡伯喈,也部分讨论了随着社会面的变化,某类戏剧的成因及其发展变迁。

6000字啊诚意十足啊童鞋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