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2023-25

 初丹德月 2023-08-14 发布于四川

《毫无意义的工作》

我认为,人类早已过了大部分工作符合上述类别的阶段了。对大部分行业来说,供给已远超需求。人类当下生产的是需求而不是别的什么。我的工作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制造需求,第二部分是夸大号称能解决这些需求的产品的效果。事实上,我们甚至可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所有广告业从业者及相关人员的工作内容都是由这两部分构成的。如果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为了卖出产品去诱骗人们产生虚假需求,那么你若是想要声辩这些工作不是狗屁工作,估计要费很大一番功夫。 
非欺骗性幻觉给世界带来了快乐,而欺骗性幻觉则旨在说服人们相信自己的生活既庸俗又糟糕。 
在没有时钟的地方,人们用行为来测量时间,而不是用时间去测量行为。 
这个世界上,很难想出有什么事,要比米纳口中“违抗你的个人意志、逼你施行专横官僚残暴行为”这样的事更摧残人心的了。充当你所憎恨的组织的打手,成为一个怪物。我注意到,在流行文学中, 最令人恐惧的怪物并不仅仅是威胁着要撕毁你、折磨你或者杀了你, 而是把你也变成怪物。 
另一些人则转向了政治激进主 义,这对于狗屁工作从事者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比起更传统的各种创作,政治激进主义的活动往往更适合碎片化的上班时间(至少对网络世界中进行的政治激进主义而言)。
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整个金融业就是一场骗局,因为整个行业表面上是针对商贸和制造领域的潜在赢利机会进行的各种操作,但事实上,这两个领域几乎没有被涉及。金融业绝大部分的利润来自同政府合谋生产、交易和操纵各种各样的债务。在本书中,我真正想说的是,就和金融业充满了烟雾幻境和假象一样,伴随着金融业繁荣而兴起的信息岗位,大部分工作也不过是魔术师的骗局而已。 
大学本质上来讲就是由学者经营又为学者服务的行业协 会,它们最重要的事务被认为是生产学问,第二重要的事务为培养一代代新的学者。确实,从19世纪起,大学和政府之间维持了某种君子协定,那就是大学会培养出一批公务员(以及后来的公司官僚),以换取政府不插手大学事务。但是金斯伯格表示,自20世纪80年代起, 大学行政管理人员成功地策划了一场“政变”。他们从教师手中夺过了大学的控制权,引领着大学走向完全不同的目的地。今时今日我们已经司空见惯,高校发布的“战略愿景文件”中对研究和教学只字不 提,却大书特书“学生活动”、“学术实力”(以获得拨款)、企业合作、政府合作等内容。 
每当上亿英镑巨款被专门拨出来赔偿某个群体,就会出现一整套官僚机构来确认被赔偿者、处理索赔申请、给出具体的赔偿金。整套官僚机构往往有好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因为他们的工资最终正是来自这笔赔偿金, 所以他们根本找不到动力去高效解决这个赔偿问题。 
很明显,这基本就是整个FIRE行业的操作模式:先通过放贷的方式创造钱,然后用极其复杂的方式把这笔钱移来移去,每移一次就抽取一部分佣金。久而久之,银行的员工就开始觉得自己所在的整个行业都毫无意义,就和会计师事务所故意不好好培训员工来持续榨取 “现金牛”一样。多到惊人的银行员工怎么都想不明白自己所在的银行存在的真正理由是什么。 
如果某件商品或某项服务满足了某种需求或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那么这件商品或这项服务可被视作具有真实价值,但如果它们仅仅创造了需求而非满足既有的需求,那不管是通过让人觉得自己太胖或太丑来购买产品,还是诱骗他人贷款以收取利息,这些商品或服务 都不具备真正的价值。这种说法看起来足够有道理,但还是没有解决究竟怎样才算“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决定了后续的一切判定。 
人死之后,在这个世间曾经的存在, 都被浓缩在曾付出和曾收获的爱之中:墓碑上刻下了人们生前曾共度时光的伴侣和后代的姓名,有时也记录着逝者生前曾服役的部队的名字。而这些都是与强烈的情感承诺相关的,也是与生命本身相关的, 不管是生命的传递还是生命的奉献。与此相反,在生前,人们相遇时并不会问对方关于爱和承诺的问题,而是问:“你是做什么工作 的?” 
1.大部分人的尊严感和自我价值感与工作谋生息息相关。 
2.大部分人憎恨自己的工作。 
我们可以将之称为“现代工作的悖论”。整个劳动社会学学科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寻找以上两点能够同时存在的原因,对于劳资关系的研究就更是如此了。 
今日狗屁工作激增,主要原因在于掌控富裕经济体(同时也在逐渐掌控非富裕经济体)的管理主义封建制度的独特性。狗屁工作之所以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是因为人类幸福感的源泉是来自一种对这个世界能产生一定影响的感觉,而当提及自身工作的时候,人们大都会将这种感觉同社会价值等同起来。 但是与此同时,他们意识到一点,一份工作产生的社会价值越大,它能给工作者带来的经济回报则越小。 
在自动化技术越来越先进的背景下,照料类工作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这一点也会变得越来越突出。而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工作中照料方面的价值恰恰是劳动中没有办法被量化的那部分。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快一个月,中途还经历了几次长途旅行,最初在播客听到别人推荐,觉得挺有意思,就找来阅读了。英文原书的书名是《狗屁工作》,翻译成中文版的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工作》,或许出版社觉得这样听着更符合中国文雅的国情吧。
我们讨论生命的意义与否,却不常谈论占据我们生命大部分时间的工作有意义与否,似乎我们更喜欢把工作分类为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在我看来,大部分人喜欢的工作有几点特征:1.收入高;2.社会地位高;3.不累;4.时间自由。而不喜欢的工作是活多钱少,社会地位低,冗长,约束太多等。相反工作是否有意义与否,最重要应该是它为你带来的价值感,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你影响了什么人,你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等等。
近几年有很强烈的感受,身边的朋友都变得更注重实际回报了,他们不再像过去一样做一些相对“无用”的事,不再享受过程,而是更重视结果,不管工作,还是人际交往,都非常有目的性,甚至旅游,享乐,都变成了一种完成任务打卡似的追赶游戏。如果你跟他们谈论一些不实际的话题,他们就觉得你不成熟,理想主义,不切实际。在这里,成熟意味着更实际,更有目的性,而不是有趣,充满爱和好奇心。
我们真的需要这么钱么?每当看到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却拼命加班赚钱的朋友时,内心常常升起这个疑问。那么多奢侈品,那么多高级酒店,那么多豪车,那么多大房子,真的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东西么?不买奢侈品,不住高级酒店,不开豪车,不住大房子,我们就不能健康快乐的过此生了?一定可以的,就像作者在书里所说,当代的许多需求都是在没有需求的情况下硬创造出来的需求,从更走心的角度来说,米其林餐厅的饭菜绝对没有家人自己做的饭菜好吃,高级酒店的装潢再奢华,依旧没有家里熟悉角落带来的安全感。
正是这些冉冉膨胀的无意义需求导致我们能承受很多无意义的工作,为了换来一顿豪华大餐,我们可以忍受一整天无意义的会议,为了买个名牌包,我们可以向客户卑躬屈膝降低底线。正是这些无穷无尽的消费欲望导致我们的工作时长变得越来越长,过去的人奢望着科技的发展能让人每周工作时间变少,现在的结果却不尽人意,科技是越来越发达了,但人们的工作时间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长,996,007已经变成职场默认的一种风气了。
我们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没有时间谈情说爱,没时间了解自己,我们只是被欲望驱使着不停的工作,工作,工作,哪怕是一份毫无意义的工作,只要能换来钱财,我们就可以委屈自己,甚至用各种价值观说服自己,继续做下去。
抑郁症频发,自杀率升高,离婚的人越来越多,很多社会现象都在印证我们所作所为带来的后果,或许现在没有人会饿色,但被无意义和虚无包裹到自杀的人多了。作为人,我们需要爱,爱别人,也被人爱,而过多的投入工作为自己的消费买单,导致大家没时间爱别人和自己,冷漠而孤独,脆弱又敏感,可怜的现代人。
作者在书的最后说了,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并非提出实际的对策,而是倡导大家去思考和讨论真正自由的社会具体会是什么样的。所以,我也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吧,大家可以想想自己心中真正自由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