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病大流行,上百种“国标渔药”滥用!陈昌福教授呼吁:建立科学用药参数!

 水产前沿 2023-08-14 发布于广东
近年来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流行特点与趋势
  • 文/ 华中农业大学 陈昌福 

  • 编辑/水产前沿 吕仕锦

前言:【低质低价饲料让鱼虾患上“艾滋病”!陈昌福教授:吸取“越冬综合症”教训,学会辨别】一文发布后,不少读者就我在文章中谈到过的几个问题,提出了意见与质疑,其中有一些读者认为我国的水产养殖动物疾病之所以难以有效的治疗,主要是爆发出了一些新的疾病,因此过去一些能有效控制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方法,现在难以控制疾病的流行与危害。在此,我想利用这篇小文章,首先就近年来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流行特点与趋势问题,与拥有上述想法的读者商榷。

1

近年来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流行特点

近年来,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流行情况主要有如下的特点。

1.1呈现暴发性发生与流行

关于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流行的特点,我的看法是多种疾病均呈现暴发性发生与流行,是多种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与流行的总趋势。各个水产养殖区域的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均呈现出多发的态势,而且是以致病性病毒与细菌感染导致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所谓传染性疾病为主。

有一些水产养殖业者在治疗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过程中感觉到,最近几年的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一旦发生,往往来不及采用任何治疗疾病的措施,疾病就已经快速地蔓延开了,而且快速地进入到患病水产养殖动物就大批量死亡的阶段,根本就来不及采用药物治疗,而且几乎所有的药物均难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快速蔓延与大批量死亡现象的发生。在不少的水产养殖区,患病水产养殖动物大量批量死亡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所导致的水产养殖经济损失非常严重。

1.2“国标渔药”也难以有效控制患病水产养殖动物大量死亡

由于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多发,广大的水产养殖业者依然按照自己以往的治疗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经验,立即采用的一些“国标渔药”并且按照药品包装袋上印制的产品使用说明书的内容,企图治疗患病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用药治疗疾病的结果却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大量用药后既没有治疗好患病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也赔上了购买“国标渔药”的经费和浪费了使用“国标渔药”人力资源。

对于“国标渔药”难以治疗患病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广大的水产养殖业者有不同的认知,有人认为是水产养殖动物患上了“新病”,对这些“新病”由于没有开展防控技术的研究,而使用农业农村部已经批准使用的“国标渔药”,难以有效地控制这些“新病”的危害与蔓延。也还有人认为,现在的“国标渔药”质量太差,而这些质量低劣的“国标渔药”,是难以有效地治疗现在的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

其实,对于目前难以有效控制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现实问题,上述的两种认知都是值得商榷的。首先,根据我国大量的研究人员对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病原的研究结果,并没有在患病水产养殖动物体内发现多少新的致病性生物,也就是说近几年引起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并没有多少种新的病原生物,而都是致病性生物已经被研究清楚的致病性生物。

而对于这些早就被研究者阐明了其生物学特性的各种致病性生物引起的疾病,为什么过去能有效控制其疾病危害的“国标渔药”,现在却没有治疗疾病的疗效了呢?这就是因为广大的水产养殖业者在过去采用这些“国标渔药”,治疗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时候,没有遵循科学的用药程序与方法,而是在较长的时间内热门自觉与不自觉地采用了滥用“国标渔药”的方法,导致能危害水产养殖动物的各种致病性生物,已经对各种“国标渔药”产生了比较严重耐药性的缘故。

2

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流行趋势

如果科学防控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现状不发生根本性改善,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将出现如下流行趋势。

2.1有效控制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有待做好疾病预防

要做好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控工作,要将重要的精力放在预防上,即所谓“防重于治”。水产养殖动物之所以会发生各种疾病,其发病与否主要如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即宿主(水产养殖动物)自身的免疫抗病力、环境(养殖水体的理化因子等)因子的优劣以及是否对水产养殖动物构成应激性刺激和病原生物(致病性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与非生物因子(溶氧量、pH、硫化氢、氨氮、硝酸盐与亚硝酸盐等)的状态。

如果水产养殖动物自身的免疫系统正常,就具有比较强的抗病力,不仅病原生物难以入侵其体内,而且非生物因子也难以对其产生强烈的应激性刺激。养殖水体中的环境因子如果适宜的话,生活在其中的水产养殖动物会感觉到舒适,水体中各种理化因子也不会对水产养殖动物造成严重的应激性刺激;养殖环境中如果不存在致病性生物以及恶劣的环境因子的话,那么,水产养殖动物就能正常地生长、发育,而不会发生任何疾病。

与此相反,如果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系统有缺陷、抗病力弱,各种病原生物就容易感染免疫力低下的水产养殖动物,造成在养殖期间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多发;而如果养殖水体环境恶劣,养殖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子变化幅度大且剧烈的话,就会对水产养殖动物造成来自养殖环境的各种环境因子的严重应激性刺激,导致水产养殖动物免疫系统的抗病机能降低,致病性病原生物容易侵入机体内或者容易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而发病;另外,如果对养殖池塘清塘消毒不彻底,或者在引进水产养殖动物种苗时未经严格的检疫,导致环境水体和水产养殖动物体内、外均存在大量的致病性生物,那么水产养殖动物就更容易发生各种疾病。

近年来,各水产养殖区域,之所以水产养殖动物的各种疾病多发,其根本原因就是针对上述三个方面内容的管理工作,均没有做到位的缘故。譬如,数年前在江苏省盐城地区养殖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中发生的造血器官坏死症(养殖业者俗称“鳃出血”),原本就是一个地发性疾病,由于各地在引进异育银鲫苗种时,未做到严格检疫的原因,仅仅短短的几年的时间,就已经在全国各水产养殖地区大面积发生与流行了。

2.2有效控制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有待做到科学用药

众所周知,无论是危害水产养殖动物的致病性细菌,还是各种寄生虫等致病生物,均会对抗微生物药物和杀虫类等药物产生抗药性,而且各种致病生物对抗微生物药物和杀虫类等药物的耐药性状况,会随着接触到这些药物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地增强,且一直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已经获得我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允许在我国的养殖水产动物疾病防控中使用的100多种所谓的“国标渔药”,是按照农业农村部的相关要求,兽药生产企业对每一种“国标渔药”是按照统一的配方和质量标准生产的,在每种“国标渔药”的使用说明书中标示的用法与用量也是全国统一的。毫无疑问,按照统一标准生产“国标渔药”,对于水产用兽药实施科学、规范化的管理,可能是正确的,甚至是必需的。

然而,我们在使用这些水产用兽药时,将这些遵循统一配方和质量标准生产出来的“国标渔药”,长时期地按照产品说明书中规定的用法用量,将其频繁地用于我国不同水产养殖区域的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治疗时,真的就能取得相同的、值得期待的治疗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效果吗?

正是因为致病性生物对所使用的药物能产生耐药性的缘故,而且致病生物能对药物产生耐药性,是属于自然的规律。

在我国不同的水产养殖区域,水产养殖业者使用的“国标渔药”的种类与频率可能是不一样的,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在不同的水产养殖区域的各种致病性生物,即使对同种“国标渔药”所产生的耐药性强、弱程度也可能是不相同的。因此,当人们采用质量相同的“国标渔药”、按照统一的说明书中标注的用法用量,去治疗不同养殖区域的某种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时,难以获得同样有效的药物治疗疾病的效果,也就是不难理解的问题了。

当然,当水产养殖动物患病后,水产养殖业者是不会轻言放弃治疗的。当使用某种水产用兽药后,对患病水产动物没有显示治疗效果时,水产养殖业者就可能会立即更换另外的“国标渔药”,甚至同时将多种水产用药物混合在一起使用。

水产养殖业者采用的用药方式与方法,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科学用药参数的缘故,也是导致我国养殖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等质量、环境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较长时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推行在使用“国标渔药”之前完成致病生物对药物敏感性检测,根据致病生物对“国标渔药”的感受性正确选择、精准使用“国标渔药”治疗水产动物疾病。

坚持对水产养殖动物致病生物耐药性的监测,不仅关系到对水产养殖动物各种疾病的有效药物治疗,关系到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与控制,还关系到已经进入21世纪的人类,是否能最终战胜所面临的最大危机——由“超级细菌”引起的人类健康危机。

因此,坚持做到对致病生物做药物敏感性试验,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对于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科学措施!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