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近几年,发现国家干起活来是真的有决心和有魄力!经过三年的努力,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教育、房产和医疗,终于全部解决了。过程虽然动了不少人的利益,但是从长期来看,整顿这三个行业是利国利民的。之前那些说因为“三座大山”压力大而不想多生娃的人,现在,你们的生育意愿提升了吗?对此,我特意做了个小调查,以跟我来往最密切的身边十个已婚朋友作为样本。结果发现,只有四个是生了二胎的;另外六个都只有一个孩子,且暂时没有生二胎、三胎的打算。反而是生了二胎的四个朋友,其中三个都有生三胎的想法。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养两个也是养,三个可能还更热闹一些。有人觉得,应该是越有钱的人,越想多生几个孩子。事实并非如此。收入最高的两位朋友,都有过千万的房产,却都只生了一个孩子。我对十位朋友的情况对比总结之后发现:思想比较传统的人,才是生娃的主力军。就以那四位生了二胎的朋友为例,都是思想比较传统的人。主要表现为:过年过节的仪式感意识比较重;迷信,就连孩子起名都要找算命先生占卜一番;有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思想;孝顺,大小事都基本会尊重父母的意见……虽然我这个调查样本不能代表全国,但是我发现这个结论却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不信的话,你可以观察一下身边那些生娃比较多的人,是不是思想都比较传统。传统的思想就是,你不生娃,就绝后了!不仅要生娃,而且还必须得有儿子继后。他们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意识,所以不管有钱没钱,不管生多少个,都必须生到有儿子为止。我认识的潮汕地区、湛江地区的朋友,他们家里从爷辈到父辈,再到他们这一辈,几乎都是要生三五个孩子的。你不多生几个,尤其是生不到儿子,就对不起列祖列宗了。这种压力和使命感,让很多年轻人就算砸锅卖铁也要多生几个。这个很好理解,就像我的一个朋友说的,等你老了,如果你有五个孩子,过年时每人给你一万块钱,你就有五万块钱了。又或者是等你年老了,看病需要花钱,再多的医药费,分摊到五个孩子身上,他们的压力也变小了。还有就是成才的概率,只生一个娃,如果没能成才,那不但不能指望将来孩子给养老,说不定还要存钱给孩子啃老。只要有一个出息了,自己不但可以安享晚年,还可以帮扶其他兄弟姐妹实现共同富裕。在他们看来,多生一个娃,对自己来说,就是多了一份保障。在乡下,幸福是比较级,什么都要跟别人比一比,赢了才有幸福感。生孩子也是一样,邻居家生了三个孩子,如果你只生一个,那你们一家在邻居面前是抬不起头的。就是你生的孩子多了,将来才有可能成为势力庞大的家族的。解决了“三座大山”,对生娃主力军的生育意愿确实是有提升作用的。不要觉得现在养孩子还是跟二三十年前一样:多个人就是多双筷子。现在的社会,生养一个孩子,从怀孕到把孩子养到大学毕业,更准确地说,是等到把孩子的婚事操办完毕。这个过程,总开支少则数十万,多则数百万。这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负担。所以部分生娃主力军,就算有心想多生几个,还是不得不面对现实,顶多就生个二胎或者三胎。生多了也负担不起,你总不能真的就让孩子只喝粥不吃肉吧?不过,相比起吃穿这点开支,教育、医疗和房产的开支才是大头。别的不说,现在的小孩感冒发烧,去一趟医院,不花个几百块钱根本出不了门口。如今,国家把教育、房产和医疗三大民生产业进行整顿,把生活成本给压下来了,这对于那些想多生几个娃的人来说,确实是天大的好事。我问那三个想生三胎的朋友,他们的意思是,养得起的话,还是会考虑多生一两个。由此可见,家庭收入的高低,影响的是生育主力军的生育意愿,而不是全民的生育意愿。不想多生娃的依旧不想生,金钱成本是次要的,心力和时间成本才是关键。很明显,不愿意多生娃的人,主力军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那帮人。事实上,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社会,人们的生育意愿就越低。看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地就知道了。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能看到的世界变大了,发现更多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去做,不愿意在生娃和养娃这件事上消耗太多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不是对生娃、养娃这件事不上心,反而是非常地用心。以至于生养一个孩子,就消耗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不想接二连三地重复地这样付出自己的心血和时间了。就像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人一样,都不愿意重走一遍创业这条路。还有一点就是,受教育高的人,通常都对人生看得比较透彻。如果孩子的出生,是为了继承自己的劳碌、恐慌、贫困,那么不生也是一种善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