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刊编辑】​趣谈“获奖”(C篇) / 王金山(安徽)∥当代文学家杂志社

 清涟一荷 2023-08-14 发布于安徽

知名·专业·权威

原创·精品

清涟文化,致力繁荣!


□ 美刊佳作 □

趣谈“获奖”

(C篇)

文 / 王金山(安徽)
写在前面

本人从年轻时就喜欢写作,可一辈子也没写出个名堂来,别人都是硕果累累,奖杯奖状奖品多的家里沒地方放,可我写了几十年也还是个文学新兵,亦称“文学新(老)苗”、“新生力量”等。
然而,不知何故,我也稀里糊涂得了数十次奖,这些奖里,有发荣誉证书和奖金的,有发荣誉证书和实物的,有发荣誉证书不发奖金以及实物的,也有发奖金以及实物而不发荣誉证书的,等等,说起来就像绕口令。
每一次“获奖”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或趣事。最近,笔者在闲暇中,翻出了昔日的一摞证书,也“翻”出了一个又一个美好难忘的记忆……

现在请继续欣赏C篇。


 十一

那是19969月下旬的事,笔者在临床中碰到了这样一位患者。这是笔者的病人,3年前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被笔者治愈了。一周前在家搬东西又犯了,第二次来住院。不同的是,3年前那次是笔者动员他出院(因为已治愈),可这次呢,腰腿症状尚存,他就急着要出院。问缘故,答曰:厂里已发不出工资了,又没有买医保,看病全自费,不尽快出院,哪来的钱付?笔者闻言,一时无话,只好放行。

那几年,下岗职工愈来愈多,贫困地区的农民也不少。那么,如何让这些患者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呢?多少年来,古今中外都是执行这样的收费方法,即不管病治好治不好,钱是一定要收的,“医院朝钱开,无钱莫进来。”特别是许多久治不愈的疑难综合杂症,钱不少花,可病却治不好。于是,导致了无数个因病致贫,贫病交加(无钱医治)的“老大难”患者;有些病人干脆将病拖着不治,或“小病躺,中病挺,大病到医院逛一圈(意即病未全好就出院)”。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全国有不少家医院(或科室)“知己知彼”,大胆地“吃螃蟹”,在某一专科或专病上向患者郑重承诺。如当时HFS口腔医院于1998311日向广大的病患者作出医疗质量承诺,即3个月之内口内充填体脱落,牙体充填后疼痛;假牙6个月内折裂;拔牙后24小时内出血;洁治牙龈后刺激性出血。凡出现上述之一症状的病人,可凭就诊时的病历要求经治医师重新治疗,不再交费。“承诺”宣言一发出,颇受社会的欢迎。
正好,《安徽日报》“经济特刊”在进行这方面的话题征文,于是,我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写了这篇稿子《医疗质量承诺制,春风何时荡江淮》投寄而去,后来登了,还获得个二等奖。事情就是这么回事。
见原发稿件。
    
      原载《安徽日报》199694日)
见获奖证书。


 
十二

那是1994年9月下旬,某医院院领导换届,而此前该医院先盖的2幢职工宿舍楼,经过院职代会的认真考评和打分,结果已经公布,正在这些分到新房职工喜气洋洋准备领钥匙装修时,结果一夜之间发生了哄抢事件,甚至哄抢的人还有外单位的职工。公房属于国家财产,如此哄抢还有党纪国法吗?在现在来说,就是还有政治规矩、做人规矩吗?于是,笔者作为一名诸家报社的特约通讯员,理应拿起笔来如实记载真实情况,然后通过媒体曝光,以起到扬正气抑邪气的作用。
《新安晚报》登出后,当时卫生部主办的《健康报》迅即转载。新的院领导XXX通过内部渠道打听到作者是我,明显地不高兴了,说我给他们新班子难看,也给他们出了个大大的难题,“家丑不可外扬”嘛!
结果,我被“冷落”了好几年时间,直到又一届新班子上任,我的处境才好转,但我的笔仿佛也没有以前那么尖锐了,慢慢变禿了。难道随着岁月的流逝,经历了风吹浪打,我也变成了又圆又滑的鹅卵石?这是可悲还是可喜?
后来,此稿被《新安晚报》评为当月好新闻二等奖。
见原文稿件和获奖证书。
 


原载《安徽日报》199694日,署名:益思)
 




十三

《开心老年》杂志是由江西、安徽两家省老干部局主办的,内容很丰富,且文字生动幽默。那么,我是怎么看到这家杂志的呢?那是我到安徽省行管局一位老干部家做家庭病床时看到的。那位老干部见我爱不释手,便将好几期杂志一下送给了我。我回来后便认真地看了起来,同时说干就干,根据一则征文启事而投了稿,结果不但发表了还获奖了。
见征文稿件及获奖证书(首图)。


无所适从

老李到老赵家串门,闲谈中,谈到了如何炒菜保留营养的问题。此时,老赵正在准备烧菠菜豆腐,老李急忙制止道:“呀,菠菜和豆腐放在一起烧,报上说这样可引起营养流失,还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你看的是哪一天的报纸?”老赵问。“上个星期的!”老李说。“嘻,可昨天的报纸又将这种理论推翻了,说菠菜和豆腐放在一起可助吸收助消化呢!”老赵不屑一顾地回道。“是吗?”老李尴尬地说。
一杯茶后,他们又谈到了睡姿问题。
老赵:报上介绍,人们最佳睡姿是靠右侧,理由是不影响心肺功能,我依次而卧,果然睡得香甜;后来有一篇文章说,靠右睡缺点很多,影响胃的消化、肝脏的代谢、肾脏的排泄,最科学的睡姿还是宁左勿右。正当我矫正睡姿时,报上又有文章介绍说,仰着睡、趴着睡才是真正良好的睡姿,有利于脊柱肌肉的恢复……
老李:那您现在采取什么样的睡姿?
老赵:我呀,博采众家之言,一会儿右卧,一会儿左卧,一会儿仰卧,一会儿趴卧,在床上翻来覆去,弄得床板“咔喳、咔喳”响,正当体味各家优劣时,被我那老太婆一骂……
老李:老太婆骂你什么呀?
老赵(学老太婆的尖声腔调):死老头子,躁什么呀?你要是不睡觉,滚阳台上去!
 

十四

1997年元旦刚过,我看到了《合肥晚报》“健康之友”版登载了一篇《养生保健有奖征文》启事,于是,给他们投了一篇自己认为还可以的稿件。结果,登载了,获奖了,一等奖。你们猜,什么奖品?一台价值500元左右的吸尘器。拿回来后,家人舍不得用,结果几乎酣睡了几年。前不久,被当废品处理了。可惜我的一等奖奖品哟!
见原稿稿件和获奖证书。


幸福就是健康

谁也没料到,本科一位刚进不惑之年的医生,从发病到去世还不到3个月的时间,全科医护人员无不为之唏嘘、惋惜。
这位医生平素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人皆曰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谁知让万恶的肝癌钻了空子,真是“大意失荆州”。
近几年来,笔者目睹从医的老同事们一个个相继逝去,不禁疑问:我们自己怎么啦?
还是本院一位老同事,一次“厄运”,使他对幸福和健康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他生了重病后,心情懊丧,思绪翻滚。你猜,他此时此刻最渴望什么?不是日进斗金,家财万贯,豪华别墅,香车美女,而是普普通通的2个字,即“健康”。他自己问自己,从此还能骑自行车正常上班接诊病人吗?他在心里虔诚地祈祷:“上帝呀,请您开开恩,发发慈悲,归还我健康之身吧!”
原来,幸福就是健康。

有句名言说得好:“一个健康的乞丐胜过一个多病的国王。”确实,叫花子虽讨百家饭,饱一餐饥一餐,经常挨人家的白眼,但他们夏天日晒,冬天霜冻,身体壮实,无灾无病,自由自在,吃得香睡得安,不争名不争利,没有官场上的“尔虞讹诈”、“风刀霜剑”,难道这不是一种幸福?国王呢?虽然要什么有什么,江山、美女、金钱,拥有世界上的一切,却很少拥有健康。试想想,没有了健康又能有幸福吗?
如今,我们平常人则有着更多的宝贵的自由,有着更多的可由自己支配的空间。你可以独处卧室,专心致志地读书;可以躺在草地上,任孩子爬在身上嬉闹;可以同几个朋友,坐在老槐树下下棋打牌;可以手持大红扇,同姐妹们一起扭秧歌舞……四海升平,风不鸣枝,乐事很多,尽你去寻去挑。什么名呀、利呀、权呀、势呀,你尽可以保持一颗平常心。若如是,就会连圣人、神仙、皇帝都羡慕你如此幸福。
人最宝贵的是什么?不是金钱,不是财宝,不是房产,不是名利地位,而是健康;这种健康,不仅是躯体,而且是心理,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健康就是幸福。从简单生活中寻找幸福,尚需一种良好心态。那就是,多一份舒畅,少一份焦虑,多一份真诚,少一份虚假,多十份快乐:少一份忧愁。
如今,人们看大款,看到的是他们那令人羡慕的财产与潇洒,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创业危机”、“健康危机”、“幸福危机”呢?北京有这样一个高薪白领,他的月薪是15万,年薪200万,却居然没有幸福感,只有痛苦感。毕淑敏劝他回家后写下自己的15条优点,那人却说,他连一条都写不出来,此人竟然是个幸福的盲人,即老百姓所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前不久,某市一位著名的企业家,也是位闻名遐迩的“大富”,竟然非常痛苦地跳楼自杀,令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没病的健康的肌体,使你平添许多魅力。人生苦短,谁拥有健康,谁就拥有财富,拥有明天,拥有人生,拥有世界,拥有大自然中的一切美。一句话,拥有人生的全部幸福。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活中的人们,虽然手头拮据,或没有一官半职,职称低微,工资微薄,也不要愁,不要攀比,不要自怨自艾。只要你拥有健康,拥有智慧,身强体壮,心胸坦荡,就应该高兴,就值得庆贺。你没听人们常说吗?储钱莫如储健康,健康是一,健康是福……
幸福就是健康!


十五

此征文不作任何评论,读者或网友看过尽在不言中。
见征文原稿。


药品广告词,也该勤打假

前不久,笔者在观看某省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时,屡屡发现该台插播的一则医药广告不妥,也可以说是违法。广告的画面大意是这样的,一老者在锻炼,来了两位女子,一说她哥哥服了某某康后,媳妇都找到了,另一位说服了某某康后,吃饭、睡觉都好多了,等等,这种利用患者或患者的亲属形象做“软广告”,实际上有的“患者”或“患者亲属”是虚构的,并无其人,即使真有其人,这样的宣传也是违反《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的。
由于瞎编医学病例,乱作广告宣传而吃了官司。曾记得,2000年10月份,辽宁省兴城市街头出现了一种推销治性病药的传单广告,广告中有一段写道:兴城出租车司机王军,一年前请朋友吃饭,在歌舞厅找小姐潇洒一回,染上尖锐湿疣后,在某性病医院做激光治疗,花了近万元也没治好,后来服用这种药竟奇迹般地痊愈。由此可见,某某药的功效是如此神奇!这则广告出现后,兴城有个叫王军的出租车司机被一些人当成了得性病的那个王军,王军因此产生了许多麻烦。当年11月30日,王军一张状纸将发布虚假广告的单位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市只有他一个名叫王军的出租车司机,现说这个王军得过性病,客观上造成了他的名誉权损害,要求法院判赔他精神损失费5万元。看看,这就是做虚假广告的报应。


假医药广告为何屡屡撞“红灯”

近几年来,许多药品广告在市场上撞“红灯”,使一度按下去的“葫芦”重又浮起,虚假广告屡屡出现。当您浏览一下全国的有关新闻媒介,便可见药品和保健品的广告宣传部分犯规,犯规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过分宣传疗效的,有利用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和病人“树立”形象的,有使用绝对化语言标榜自己的,“某某补酒、最佳选择”、“某某能够治疗包括癌症在内的几十种疾病”,“祖传秘方、三代'转阴王’”,等等。广告内容绝大多数未接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和批准便开始到处放飞。那些自行印刷小册子、小报纸的,更是出格离奇,广告用语玄而又玄,甚至盗用一些人的名字做广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风湿科张凤山教授,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一家药厂盗用其名字四处乱做广告,弄得张教授愤怒投书《健康报》给予揭露。


罚他“纠正性广告”如何?

为此,笔者认为,从今以后,必须加大对虚假广告查处、打击的力度,发现一个处理一个,要重罚,罚他“纠正性广告”,即在公开传播媒介上登载“我做了虚假广告,请消费者不要购买我的产品(药品)”的字样,原广告做了多少次,纠正性广告就要做多少次,收费是原广告的3~5倍。如此,那些假广告还敢轻易露头吗?
谁都知道,医疗用品、药品和医疗服务关乎人的生命健康,因而必须货真价实、疗效确切,做广告应该实事求是,不允许在内涵上“超标”、夸大其辞或“客里空”。翻开我国1995年2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条文上就清楚地写着对违规的广告轻则罚款,重则停止其广告业务,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文。既然有规定,也有专门审批和监督的机构,只要严抓狠管,估计今后不会再有那么多的“神医”、“神药”、“神器”的违法广告了!
但愿我们的药品广告在澄清是与非的同时,早日走出媒体选择、宣传定位不当的误区,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切实地担当起社会责任。
当然,执法部门对媒体也应严格监控,若发现“造假”或“把关不严”,同时重重处罚之,尤其是那些喜欢在电视、广播以及报纸杂志上露脸的“星”儿!

十六

此征文也不作任何评论,读者或网友看过尽在不言中。
见征文原稿。
 

家猫与野马

19948月上旬,笔者应广州BS汽车维修有限公司Z总经理的邀请,去做公司员工医务室医生兼职Z总私人保健医生,原定时间一年,后因故提前结束。任职期间,我发现这家公司实际上是“家公司”,“家长”即Z总,公司下属每个部门负责人均是他的亲戚。这些七姑八舅业务上不咋样,有的还是外行。
一次,笔者替Z总推拿时,斗胆提出了“家公司”的问题,并直言不讳地数落了“家公司”的弊端。Z总生气了,随即又推心置腹地对我说:“'家公司’掌权,虽不利于公司的业务发展,可他们忠诚老实,不会背叛我。”据他介绍,他的一位好友——另外一家私人企业的总经理,就因用人不当,一位姓杨的技术部主任将公司苦苦研制了几年的一种新产品资料全部带走了,以后这位姓杨的另起炉灶,而老板的这位好友却破产了。
宁愿养一群家猫,不愿引进一匹野马,难怪我们的许多私人企业成不了“大气候”呢!这当然归咎于有些老板的“鼠目寸光”,但也引出一个话题,即在法律上如何做到保护私营企业主的利益,遏制和打击那些拐骗私营企业重要资料(技术)的不法分子!
当然,喜欢养“家猫”的人不单单就是私人企业的老板,国家机关、政府机构、国营企事业单位以及我们的许多公立医院,等等,一些所谓的“老板”不也有这样的嗜好吗!
 



十七

中国健康卫生养生类杂志几大品牌是谁?凡是喜欢卫生科普创作的同志,都知道是广东的《中国家庭医生》和上海的《大众医学》以及北京的《大众健康》等杂志。 您也许在当今的一些学术期刊上很容易发表论文(花钱买版面),但要想在《中国家庭医生》、《大众医学》、《大众健康》等杂志上发表一篇卫生科普文章,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甚至比在一些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还困难。这几家品牌杂志,可谓“过五关斩六将”,不是“观点新、文笔好”的文章,休想“出笼”!不信,您试试看!尤其是《中国家庭医生》,选稿特严,稿费也高,高到一个字一元钱,包括标点符号。
关于同《中国家庭医生》的编辑们的友谊,也令我终生难忘!虽然我在此杂志上发了不少篇文章(2/3是“柯大夫信箱”稿件,不署名,每篇“豆腐块”稿费200元),可每篇都离不开郑春森、邱彩霞、谢寒芳、林洵彦等编辑的精心修改和润色。永远记住他们,这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编辑!
下面是《中国家庭医生》创刊30周年大庆时,我的一篇征文原稿。


以文会友不了情

记得那是1999年的年底,我在我们中医学院图书馆看书和看报,当看到《中国家庭医生》那多姿多彩的封面以及既严谨又风趣、生动的文字内容时,我怦然心动:既然自己喜欢写稿,为什么不“耕耘”这块“园地”呢?于是,我当场记下了该杂志的通信地址和邮政编码等。记得那天晚上,我几乎“折腾”了一夜,第二天又“折腾”了一个下午,终于为贵杂志成就了一篇大约5000多字的文章,题目是《药品说明书说“明白”了吗》,文章说深圳市某区居民李大妈,因儿子媳妇都出差去了,丢下一个小孙子让她看管。小孙子咳嗽发烧,到药店买了某药厂出的药。李大妈文化程度不高,看着药瓶上的标签说明不知如何是好。找到隔壁黄老师,黄老师虽说是大学讲师,可面对着标签说明,也着实犯难了一会。瓶上的标签说明是怎么说的呢?口服,一日500~1000mg,分3~4次服用,小儿每公斤体重日服5~10mg,分3~4次服用或遵医嘱。瓶上还注明是100粒 ×200mg。黄老师得知李大妈的孙子体重约20公斤,并花了半个多小时4步10次计算,才得出结果:每隔6~8小时服药一次,每次0.25~0.67粒。黄老师打电话问一位熟悉的医生,医生干脆答道:“6~10岁儿童一般每日3次,每次半粒。”
这仿佛是个笑话,也近乎黑色幽默。但确确实实是个真人真事。为此,笔者由此为文章源头,剖析了我国一些药企关于药品说明书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必要的警示和解决的办法。
记得当时我是用打字机将这篇稿件打印后用平信寄去的,直接寄给了杂志社。因为没有抱多大希望,也就渐渐将此次投稿的事淡忘了。好像是2000年的年初吧,我意外地收到了《中国家庭医生》郑春森编辑老师寄来的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郑老师在信里说我的文笔不错,文章也有一定的思想性,但还要修改,云云。按照郑春森老师的要求,我将此文章做了大幅度删改,最后剩下不到2000字。稿件再次发去后,终于在郑老师的再次润笔修改下刊载在《中国家庭医生》2000年3期,题目是《吃药何须数学家》。想不到此稿件发表后,还有一定的社会反响。时间不长,健康报主办的《健康文摘报》、湖北《家庭保健》杂志以及中国《老年文摘》等数十家报刊给予转载。一炮打响后,我在后来的十几年当中又陆续给郑春森老师发去了不少篇文章,虽然投去的稿件“死多活少”,但也断断续续发了几十篇,包括“柯大夫信箱”名栏目的稿件。另外,写稿编稿之间,我同郑春森老师还建立了既深厚又难忘的友谊。我们经常书信往来或电话联系,我甚至将郑老师当成了良师益友,无话不谈。即使郑老师退休后,我们仍然保持着联系。迄今,我不仅在贵杂志上发了100多篇长短不一的稿件(大都是“柯大夫信箱”稿),同时也同杂志社的一批新老编辑结下了友谊。这些编辑大都编发过我的稿件,可他们却都是“无名英雄”,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今年 是《中国家庭医生》杂志30周年大庆,作为贵杂志的一位“铁杆作者”和“铁杆读者”,十几年来目睹杂志社从一本月刊发展到上下半月刊、海外版、《家庭药师》、《心灵世界》等家庭医生传媒集团,正因为我与贵杂志有“绵绵此情”,所以一直关注她的成长、发展、壮大,为她喜,为她忧。为此,我衷心地祝愿贵杂志的编辑们“以文字(杂志)会朋友,举事业为生命”,使《中国家庭医生》等子杂志在质量上“更上一层楼”,以面对激烈竞争的媒体市场!
另外,我也顺便恭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的创始人之一郑春森老师健康长寿!
《中国家庭医生》,我的永远“情人”!
后来,此文获奖了,奖金2000元,外加获奖证书。



十八

这是本医院的征文,也不作任何评论,读者或网友看过尽在不言中。
见征文原稿。


我信任您

不久前的一个晚上,我正在家里看电视,电话响了。对方大声大气地问我可是王医生,说30多年了,总算又联系上您了,您还记得我是谁吗?我想了一会,只好说想不起来了。他说他是我30年前的一个病人,当时是拄着拐棍来就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很重,是我一次大牵引手法复位术将他“牵”好的,如今20多年了也没有复发,真得感谢您呀,一辈子也忘记不了!
岁月悠悠,我治疗的病人无数,想不到还有这样一位病人多年一直惦记着我,这使我格外开心,同时感到无比的自豪!“您还有什么事吗?”我接着问。“我家一位亲戚也是椎间盘脱出,比较重,都不能走路了,在我们这里前后治疗花了不少钱,我准备介绍她来省城找您医治,我信任您呀,亲戚的治疗一切交给您……”对方大声大气地说。“谢谢,谢谢您对我的信任!”我满口答应。病人如此信任我,我的一切诊疗方案病人肯定会赞同并很好地配合。
我们知道,若想取得救死扶伤的胜利,医患双方理应齐心协力面对病魔或死神,彼此信任,彼此鼓励,才有可能使束缚了医生手脚的制度让位于对生命的崇敬。但现实是,“不信任”仿佛一块坚冰横亘在医患之间。患者不签字,是不相信医生;医生顾虑重重,是提防患者。医生的权威受到了现实的挑战!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任何一个社会,医生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必须具有绝对的权威,因为他们肩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职责。医生当自爱、自尊、自重,社会也应当尊重和关爱医生。
总之,医患关系的形成是为了战胜疾病,医患和谐是大众健康的保证和希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通过整个社会的努力,医患双方定能牵起双手。

 (原载《安徽省中医院》院刊2010年7月20日)

见获奖证书。

本期责任编辑:零下

‍‍‍‍‍‍‍‍‍‍‍‍‍‍‍‍‍‍‍‍‍‍‍‍‍

作者风采


本刊编辑、安徽作家:王金山




作者简介

王金山,男,66岁,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