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GDP曾长期全球第一?历史学家倪玉平这样解答(内附直播预告、领票攻略及福利)

 爱游泳的黑熊 2023-08-15 发布于福建
清代经济总量真的长期全球第一吗?如何测算清代的经济数据?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教授倪玉平带你走进清代经济风云~

图片

倪玉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财政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运河研究院兼职教授,曾任美国哈佛燕京、UCLA访问学者,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中央大学客座教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出版《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Customs Duties in the Qing Dynasty, ca.1644-1911,主编《中国运河志·通运卷》等学术著作。

清代GDP占全球33%? 

2008年,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一书中得出,1850年之前,中国的经济总量长期占全球的33%,居世界第一位。

这个结论一经公开就引起了热烈反响。倪玉平教授分析说,这和21世纪初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有关系:“彼时中国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国际上很多经济学家感兴趣的是中国经济在历史上是否一直都很强势。”

图片

但麦迪森这个结论并没有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他曾直言自己在计算时,很多数据是“瞎猜的”(guesstimate)。

作为深耕经济史多年的研究者,倪玉平教授觉得首先“瞎猜的”估测数据无法作为计算的依据,其次麦迪森把所有数据直接换算成美元对各国进行对比的方法也较为机械,“研究发现,清代同一时期各地的银元都很难直接等价计算。”

但倪玉平教授对清代经济的发展程度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解释说,“1850年之前虽然整个欧洲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但总体上还没有实现大的飞跃。当时中国人口已经超过了4亿,经济总量还是可以靠人多力量大堆出来的。”

图片

如何测算古代经济数据?

古代的经济数据到底能不能比较准确地测算出来?

倪玉平教授说,这是很多经济史学者们的一个共同目标,也是学界的一个共同难点:“GDP包含很多门类,每一个学者都在其中发挥自己的贡献。”

图片

倪玉平教授主攻的关税研究就是其中一个领域。他前后花费十几年,建立起自清军入关至清代灭亡,横跨267年、覆盖全国四十多个关口的清代关税数据库,为理解清代政治、经济运行状况提供了有益帮助,也为后续其他学者从事清代关税研究极大扩充了史料。

“我们可以通过关税反推当时的商品流通量,”他解释说,“关税的数据比较可靠,我们当时按关税在经济总量中占比2%、3%来倒推,再用其他的数据,比如用研究清代粮食贸易量的学者算出的经济流通总量进行对比和验证。”

图片

这种方法有一定合理性,倪玉平教授介绍说:“我的统计,1850年商品流通可能达到11亿两白银,跟其他学者的估计比较接近,有的人估计的是9亿两,有人估计的多一点,大家的结果差不多。”

但倪玉平教授同时指出,关税数据存在偷税漏税的漏洞,而且因为关税主要沿着长江和运河几个主要的地段征收,无法涵盖中国大量腹地的商品流通情况。

“研究者们都在朝着尽量翔实的清代经济数据这个方向努力,可能短期之内还无法得出一个能让大家普遍接受的结果,但研究者们都在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往前推进。每个学者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还原一部分真相,最后就能够汇聚成最接近真实的历史图景。”

清代经济到底是发展还是停滞?

乾隆皇帝曾形容他统治的时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通过学者们对清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测算和汇总,学界基本公认,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经济总量长期排在世界第一。

但这个数据背后的经济模式并不先进,倪玉平教授分析说:“当时的经济结构农业占比太大,人均GDP太低,反映出清代当时的产业布局和GDP质量亟待提高。”

倪玉平教授指出,经济总量并不能代表综合国力,经济史学者们研究明清历史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它的经济走向。

图片

倪玉平教授介绍说,在学界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能够确定清代经济总体的走势:清代前期到乾隆时期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嘉庆、道光时期经济发展基本停滞;到咸丰、同治时期跌落低谷。

洋务运动开始后,加上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和近代工业的引导,从经济统计上能够看到当时中国经济有逐步向上的趋势,但这个趋势在甲午战争之后被国家大规模赔款阻断了,那时候中国的经济基本上被抽空。此后,清代经济一蹶不振,大大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发展。

图片

他从浩如烟海的档案史料中发掘蛛丝马迹,

建立起时间跨度长达267年的清代关税数据库;

他用经济学的视角研究历史,

用历史的解释反观政治;

从英语小白到写出英文史学专著,

他始终对历史抱有赤子般的热忱,

他说“到今天为止,我都觉得历史学是最有意思的一门学问”;

他不喜欢“为历史学献身”的说法,而是说:“历史学就在那里,喜欢它,为它付出就行了”;

他就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教授倪玉平。

从宁波到北京,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全长3200公里,世界九大运河的总长不到它的一半。

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到隋炀帝下扬州康熙乾隆下江南,从马可波罗到利玛窦,中国大运河历时2500年,见证历史的风起云涌。

从四大名著到昆曲京剧,从文化到科技,中国大运河滋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6月9日晚7点,人文清华讲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教授倪玉平讲述《大运河,流动的国家记忆》,带我们重新认识这条经济之河,政治之河,文化之河。

特别提示

从2016年4月19日起,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系列活动列入《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并按该课程要求举办,请在读本科生提前领票,凭票并携带学生IC卡刷卡入场,入场时间为每次演讲当日18:30。

活动信息

演讲题目:大运河,流动的国家记忆

开讲时间:2023年6月9日(周五)19:00

入场时间:18:30

地点: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

赠书活动

关于清代历史与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你有什么问题希望向倪玉平教授请教?欢迎参加“人文清华讲坛”现场演讲活动,我们将为现场提问的观众赠送倪玉平教授的《清代关税:1644-1911年》(仅限讲坛当日现场领取)

图片

领票攻略

【领票时间】

6月5日(周一)17:00

线上线下同步开始 领完即止 

【线下领票地点】

新清华学堂票厅(新清华学堂东南角)

学生社区中心总服务台109房间 

【线下领票办法】

持本人有效证件

每人每证限领两张

【线上领票】

二维码生效以开票时间为准
线上领票成功后,请在自助取票机上
领取纸质门票作为入场凭证

温馨提示

活动门票不作为入校凭证,仅限能入校的观众领票,请自行解决入校报备。

直播媒体

【人民日报客户端】

【央视频】

【中新网】

【澎湃新闻】

【凤凰网】

【咪咕视频】

【腾讯新闻】

【搜狐教育】

【百度】

【抖音(共创直播间)】

【微博 人文清华、清华大学】

【b站 人文清华、清华大学】

【视频号 人文清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快手 人文清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