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喝麻黄,麻黄有小毒,20克麻黄直接煮不加甘草,先服用10克的量,没有很难受的感受,然后服用另外10克,感到心脏跳动明显加快,呼吸急促,浑身潮热,然后赶紧记下来,就知道了麻黄确实有劲,这是20克在不加甘草的情况下,成年人顿服,在很短的时间内分两次把药喝下去,没有生命危险。这是事实胜于雄辩,书上写的都是理论层面,实践要自己来做。我举得这些例子,尝巴豆有些极端,我不建议大家这样做,但是大部分常用的中草药大家都可以尝。比如说党参,喝多了会有什么反应?比如说50克、100克党参,顿服下去,会有什么反应?还比如白术,煎20、30、40、50克,喝下去有什么反应?想必很多学生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实际上很多中药的真知灼见,都是从这方面得来的,必须拿自己做实验,如果不拿自己做实验,怎么能拿病人做实验?所以每一个好大夫都很关键,百折不挠是一方面,有牺牲精神是另一个方面。这个是关于如何了解药性,就讲到这里,其实很简单,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功效绝大多数是可以通过自身感受得出结论的。有的人问,有的药性很平淡,比如说菟丝子和茯苓,吃了什么反应都没有,怎么能得出结论?其实吃了什么反应都没有正是一个结论,证明这个药很平和,吃了不伤正气啊。熟地喝多了还拉稀、黑便呢,证明熟地不能多服,菟丝子和茯苓对身体虚弱的人服了没什么反应,证明这个可以长期应用,没有什么副作用,药性缓和,这个不是结论吗?还有一些微妙的药起的作用必须在随后长期的临床摸索和口传心授中不断提高,但是很多药的药性可以通过直观感受来了解,这样就可以解决了很大一部分问题,不会让我们学中医的人茫然无知,最终把中医骂得狗血喷头,完全倒向西医的那一边。当我们下一讲讲方剂的时候,就知道了解每一味药的药性,对于我们开方和组方有多么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