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武夷书院

 余自农 2023-08-15 发布于北京

文/余自农

  山游进行中。大家兴致勃勃,都说“不虚此行”。既饱览了武夷山的旖旎风光,更亲身体悟到,武夷山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丰厚而魅力独特。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自是实至名归。
  如果说,以泰山山脉为代表的齐鲁大地,孕育产生了孔子孟子及其儒家学派;那么,武夷山以其山水奇秀而吸引了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将在山水间或游览、或隐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后继,交相辉映,把儒家文化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更形成了中国文化“儒释道”合一的雏形。我们行至“武夷书院”参观游览,更让我强化了这一认知。
  武夷书院座落在武夷山五曲隐屏峰下。始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最早称武夷精舍。南宋末年扩建。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讲学布道、释疑解惑。因朱熹字紫阳,也称紫阳书院。明正统年间改称朱文公祠。大家听着导游的讲解,我则思考着为何武夷山能吸引朱熹留居生活、讲学几十年,为何朱熹终能创立理学派?
  其实,武夷山的名字源于道家传说,秦汉时便是羽流禅家的栖息之所,后被道家尊为洞天福地;以天心永乐禅寺为代表,武夷山的佛家,则受我国东南沿海妈祖文化的影响,自是别具一格。武夷山既然能吸引道家和佛家在此“仙居”,自然是看中了武夷山独有的山水之灵气。把深受北宋“横渠四句”影响的朱熹也吸引住,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果然,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初秋,朱熹与妹夫刘彦集、隐士刘甫同游武夷山时,惊见九曲溪旋绕曲折,隐屏峰下云气流动,遂萌发出“眷焉此家山”和“仙人久相招,授我黄素书,赠我双琼瑶,茅茨几时建,自此遣纷嚣”的建屋愿想,发誓在此“为往世继绝学”。经过五年的苦心筹措经营,精舍终于动工,当年就初具规模。
  导游的讲解,现地的参观,一路的思考,不断地强化着我的观点,武夷山应是“儒释道”文化最早合一的地方。因为“释家”、“道家”早已在此扎根,给朱熹融会贯通儒释道三家之要义,创立理学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虽然权威说法是,儒释道合一形成于元明朝时期,到此一游后,我更坚信,这一时点似可以再提前,提前到朱熹在武夷书院讲学这一时期。
  回来的车上,我还在游思,中华民族“儒释道”合一的文化在武夷山形成雏形,既是朱熹的伟大贡献,也是巧合天成。只不过,机遇总是给予有准备之人,这个有准备之人,非朱熹莫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