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08-15 | 阅:  转:  |  分享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
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
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
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出现了最初的文明。其中,两
河流域孕育的古老文明是(?)A.古代西亚文明B.古代埃及文明C.古代印度文明D.古代希腊文明3.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时期,商
业繁荣,贸易发展,《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对于商业界财产保护的规定。为了援助商业?补偿商队的骡马和货物损失,《汉谟拉比法典》增加了
共同分摊补偿损失的条款。由此可知(?)A.契约精神深入人心B.《汉谟拉比法典》有效防止发生法律争端C.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古巴比伦相关
法律条文的制定D.《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主要得益于汉谟拉比国王的命令4.古代罗马规定,只有罗马公民才可以参加罗马军团,并且参加罗马
军团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战利品和土地,还能够获得荣誉和晋升的机会。这一规定(?)A.增强了罗马的对外征服力B.保障了公民的政治权益C
.旨在维护罗马城邦的稳定D.缓和了公民与贵族矛盾5.有学者认为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其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农耕世界向外扩展,把周边的游牧世界纳入其文明体系。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下列史实
属于后一种方式的是(?)A.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B.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C.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D.日耳曼
人进入罗马帝国建立王国6.纵观整个中世纪时期的英国,国王权力始终处于一种不完整状态之中,其限制既来自于作为中世纪思想文化权威的教会
,也来自于作为贵族势力和平民势力代表的议会。这反映了中世纪英国国家权力结构的突出特征是(?)A.有限王权的传统B.国家结构的松散C
.民主政治的确立D.权力分配制度化7.从11世纪开始,意大利很多地方兴起了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城市普遍开始设置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
—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据材料可知(?)A.工商业发展推动意大利的城市自治B.行会在意大利
城市治理中地位突出C.封建庄园制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D.近代民主政体在意大利已普遍建立8.中国儒学认为,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
不听,则逃之”;而武士道则主张即使“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这说明武士道精神(?)A.比儒学更具开放
性B.具有一定的反抗性C.有明显的愚忠色彩D.大力倡导君权神授9.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中世纪时代。那时的西欧,
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然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
并把这此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这表明(?)A.西欧奴隶制度严重影响其发展
B.欧洲文化的源头在阿拉伯文化C.阿拉伯帝国文化交流非常频繁D.阿拉伯帝国文化对世界贡献大10.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在算术、天文学和
历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他们的知识传播范围只面向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西班牙征服者消灭了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后,当地人很快失去了
自己的知识与文化。这说明(?)A.西班牙征服者破坏了美洲文明B.印第安人的教育体系不完整C.美洲文明发展具有严重封闭性D.文明的传
承需要多阶层参与11.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生地。以下选项中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掌握了冶铁技术,并将活动区
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是(?)A.班图人B.印第安人C.苏美尔人D.阿拉伯人12.“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
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海地……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
民地。”对此段文字解读正确的是(?)①“我”指的是航海家达?伽马?②“王上”指的是西班牙国王③1492年的航行最终到达印度?④航海
活动带有殖民扩张色彩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13.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传入我国,许多地区出现原来用以种植粮食
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不产米,仰食四方”的现象。这反映了(?)A.全球化已影响中国B.长途贩运开始发达C.经济出现区
域分工D.抑商观念已被放弃14.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借“马布里诉麦迪逊”案的判决,明确指出:最高法院有权
宣布违反美国宪法的联邦法律、行政措施、州宪和州法及行政措施为无效。这一做法(?)A.违背了联邦主义原则B.强化了权力制衡体制C.落
实了司法独立原则D.开创了三权分立政治15.1840年4月,英国议会下院就是否对华宣战一事展开激烈辩论。执政党认为必须为保护贸易和
英国人的生命财产发动战争,反对党则坚决反对一场有伤道德的战争,最后英国下院以9票优势通过发动战争提案。在战争进行过程中,内阁发生更
迭,原来的反对党上台组阁,却将鸦片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说明(?)A.资产阶级政党根本利益一致B.英国君主立宪制得到完善C.英国责
任内阁制已正式确立D.英国议会改革的成效显著16.1878年,德国颁布了《公司法》,承认卡特尔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卡特尔组织由187
9年的14个发展到1895年的250个,到1911年增加到600多个。而更高一级的垄断组织如辛迪加、托拉斯,也先后在采矿、冶金、钢
铁、化学、电气、光学等新兴部门出现。这反映了德国(?)A.工业能力位居世界首位B.科技进步推动工业发展C.涌现出了大量垄断组织D.
积极维护新兴阶层利益17.1824年前,英国议会和政府多次下令,严禁人才、技术和机器外流,以没收家产、剥夺国籍、高额罚金和坐牢等法
律严惩违令者。1824年以后,英国逐渐撤销了这些法律。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A.工业优势地位逐渐确立B.法律的制定越来越规范C.
开始实行国家干预政策D.放宽对技术设备的限制18.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国民议会发起对公社的指控调查,指控把工人阶级比喻为"蛮人"。
宣称:"法国来自社会底层的‘蛮人’们不仅攻击财产、家庭等一切社会的古老基础,而且抨击上帝的存在、灵魂的不朽,意欲摧毁道德之城。”这
可以用来佐证巴黎公社(?)A.践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原则B.力图构建全新的政权模式C.瓦解了法国传统社会基础D.摆脱了宗教对人们的束缚
19.19世纪70年代,英国为获得在本土和殖民地建设铁路所需的枕木,在印度伐木的速度超过其自然恢复的速度。1878年英国殖民当局通
过的《印度森林法》提出了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的理念。对此较为全面的评价是(?)A.英国掠夺式开采印度森林资源,同时又带来先进的理念B
.工业时代的发展只能建立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基础上C.英国意在将先进环保理念引入印度,促进其可持续发展D.英国为推动本国工业化和加
强殖民统治而掠夺印度资源20.1913年墨西哥民选总统马蒂罗被害。1914年,美国以崇高的道义为名出兵墨西哥,但遭到迎头痛击,各地
革命军领袖也纷纷痛斥美国的侵略行径,美国大感意外。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墨西哥民族自决意识的增强B.美国利他主义行为不被理解C
.墨西哥独立后面临新的困境D.美墨两国之间缺乏有效沟通21.一战后,战胜国缔结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
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和约》规定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限制德国军备,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瓜分。虽然华盛顿会议的规定限制了美英等国的
海军军备,但日本仍保留诸多特权。材料反映出(?)A.强权政治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B.一战极大削弱了殖民主义力量C.新秩序的建立
保证了国际环境的和平D.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发生改变22.“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
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材料描述的政策(?)A.集中物力财力等保卫新生政权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C.实现了向
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没收地主土地交给农民耕种23.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每公
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这主要反映当时苏联(?)A.抵制欧美国家的倾销B.农业为工业做出牺牲C.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D.城
乡间经济交流频繁24.甘地说:“非暴力……并不是服服帖帖地服从坏人的主意,而是说用自己整个精神去反对专制魔王的意志”。1920年,
国大党提出“用和平与合法手段获得自主”。1930年,国大党又需“印度必须跟英国断绝关系,完全独立。”1948年,国大党宣布“批准发
动最大规模群众性斗争”。由此可见(?)A.非暴力主义具有明显的反帝反殖性质B.甘地的思想客观上不利于印度近代化C.国大党的斗争策略
与总体目标发生根本变化D.国大党的理念与甘地思想之间存在严重分歧2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主要历史条件有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②十月革命后各国都成立了共产党组织?③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掠夺殖民地激化了民族矛盾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6.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后说
,“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这反映出丘吉尔(?)A.愿意承担绥靖政策失败的责任B.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
C.认为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D.力主建立反法西斯同盟27.国联作为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之一的国际组织,其决议须“全体一致”,可是联
合国却以“大国一致”为准则。这一差异表明联合国(?)A.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B.开启以国际会议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C.使
得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D.解决国际争端的司法活动得到公众的认可28.1949年苏联作家协会在拟定宣传草案时强调:从1949到1
950年要出版10到15本揭露美国人民生活方式和贫穷状况的纪实著作。这一举措(?)A.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B.强化了意识
形态及文化层面的对抗C.加深了苏联民众对美国的客观认识D.推动了苏联文学艺术取得重大成就29.二战后,美国军方为好莱坞制作电影提供
军事基地、武器设备,甚至提供技术指导和群众演员。美国电影史学家劳伦斯·休德所列不完整的清单显示,从1949年到1969年期间,美国
国防部协助好莱坞拍摄的电影不少于226部。美国军方此举旨在(?)A.消耗过剩的军事物资B.提高军事类电影制作水平C.丰富战后的文化
生活D.使电影符合意识形态要求30.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共同体不断协调对外政策,强调“欧洲愈来愈必须用一个声音来讲话”。日本
首相田中角荣提出,应力图使日本和美国的关系从“依赖”变为‘伙伴”,并宣称:“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些史实表明(?
)A.欧共体与日本在政治上赢得独立B.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已彻底瓦解C.美国对外政策遭到世界人民反对D.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出现分化3
1.二战后,殖民体系崩溃,发展中国家兴起,改变了数百年来世界上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不平等关系。国家不分大小
强弱,都有主权和发展权。这(?)A.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减弱B.说明国际关系民主化程度提高C.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D.
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3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发达经济体经济仅增长2.7%,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
长8%。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一半。据预测,2025年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土耳其、伊朗、越南等8个“新钻”国家
将跻身世界经济前20强。这表明(?)A.国际经济秩序趋向平等B.经济全球化冲击传统民族国家主权C.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D.发展中国家
积极加入经济区域集团33.有学者指出“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
是强调(?)A.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B.资本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D.经济全球化
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34.17世纪后半期,英国的书籍、报纸、杂志、戏剧、音乐、绘画等各种文化品消费不断增加。到18世纪,文化艺术
不再是宫廷的文化消费,而是成为分散在咖啡馆、画室等文化活动场所的大众化消费品。这一变化(?)A.标志英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B.源于英
国工业革命的进行C.为英国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D.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下移35.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下半叶没有再发生世界大战的原因主要有
两点,一是毁灭性热核武器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二是日益加强的世界整体性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今天的人类已不能再打无限化的总体战争了
。据此可知(?)A.人关面临战争的威胁己消失B.各民族间的矛盾日益缓和C.社会发展推动人类走向和平D.各国家间的竞争逐渐减弱二、材
料分析题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艺复兴运动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只能从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中去探求。在意大利,一大批
人文主义者积极活动于新文化的各个领域,在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美弟奇家族被誉为意大利文艺
复兴的“守护神”,教皇朱利二世罗致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巨匠为他修筑和装饰神庙和宫殿。——杨毓初《试论文艺复兴运动的共性和个性
》材料二?路德提出德国应摆脱教皇的控制,建立一个服从本国世俗的政权的新教会。教徒们不要购买“赦罪符”,通过个人的真诚忏悔就可以得到
赦罪,在死后就可以进入天堂。这些思想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和教阶制度,反映了市民资产阶级要求平等自由的思想。路德主张每个人都有读《圣经》
的权力。他亲自把拉丁文的《圣经》翻译成德文,使普通人都能阅读,以打破教会僧侣们垄断读《圣经》的权力的局面。——摘编自刘士勤等《西方
哲学史概要》材料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法国启蒙家以理性的尺度来衡量和批判专制制度、宗教迷信、特权等级制度。18世纪法国启蒙运
动,成为整个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并直接推动和影响了欧洲和北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周明博《全球通史从史前时代到二十一世纪》(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文化与人的视角,指出意大利出现一大批人文主义者的历史条件,列举三位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的开拓者(2)根据材料
二,概括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结合所学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批判专制制
度的政治思想。列举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直接推动和影响的欧洲和北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
国古代农耕区扩展图中国历史上经济区一般区分为内地农耕和边疆游牧、渔猎两种类型,这个结构基本稳定,但唐宋时期有较大变化。清代西北、东
北等区域的农业也发展起来;以江南为主的东南沿海地区,在农业生产、人口数量、商品经济、新生产方式、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方面明显大于其他地
区,但这也恶化了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形势。——摘编自邹逸麟《我国古代经济区的划分原则及其意义》材料二?中世纪的英国经济以农业、畜牧业为
主。16世纪前后,地区分化增强:东南部得益于伦敦的政治特权,有发达的农业、商业;西南和中部以毛纺织业为主;北部明显落后,但有初步的
棉纺织业、冶铸业、煤炭业。19世纪,建立在地区分工之上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西北部最发达,以工业为主;东南部以伦敦的金融业为中心,为
工业提供资本,其它地区逐渐衰落。——摘编自钱乘旦总主编《英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时期经济区域发展的特点及
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英国经济区域发展的变化及其背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经济区域发
展的主要因素。参考答案1.B【详解】材料反映了司马迁收录关于黄帝的传说写入《史记》,古代传说是史料的来源之一,B项正确;黄帝传说有
待进一步考证核实,排除A项;历史文献应该与考古相互印证,排除C项;考古发掘明显比历史记录更真实可信,排除D项。故选B项。2.A【详
解】根据所学,“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孕育了古代西亚文明,A项正确;北非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排
除B项;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孕育了古代印度文明,排除C项;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是古代希腊文明的中心区域,排除D项。故选
A项。3.C【详解】据题意可知,为了援助商业?补偿商队的骡马和货物损失,《汉谟拉比法典》增加了共同分摊补偿损失的条款。由此可知这是
商业发展带来了法律条文的修订,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巴比伦法律的完善,并不是契约精神深入人心,排除A项;“有效防止”的说法过于夸
张,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汉谟拉比法典》制定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4.A【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获得更多的战利品”可知,参加
罗马军团的公民可以通过战争获得财富,这提高了罗马军团的战斗力,即增强罗马的对外征服力,A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给了公民获得财富和荣誉
的机会,而非保障公民的政治权益,排除B项;“获得更多的战利品”显然针对的是对外战争,而不是城邦内部的稳定,排除C项;贵族属于公民一
部分,排除D项。故选A项。5.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日渐衰败,日耳曼人逐渐渗入并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在
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人建立了一系列王国,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上述史实符合题干中“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
其文明体系”的情形,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属于题干中“农耕世界向外扩展”的情形,不符合设问角度,
排除A项;“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也是属于“农耕世界向外扩展”,不符合设问角度,排除B项;“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
属于海洋文明向外扩展,与所材料述“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这一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
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教会和等级议会的限制,体现了有限王权的政治传统,A正确;中世纪后期的英国实行的是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相对紧凑,排
除B;中世纪的英国并不是民主制,而是等级君主制,排除C;限制王权不等于权力分配制度化,排除D。7.A【详解】根据材料“从11世纪开
始,意大利很多地方兴起了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城市普遍开始设置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
我统治的象征。”可知,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出现,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行会在意大利城市治理中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涉
及封建庄园制对城市经济的阻碍,排除C项;近代民主政体在意大利已普遍建立,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8.C【详解】根据材料“武
士道则主张即使‘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士道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
和哲学,其对君主的无条件效忠具有一定的愚昧性,C项正确;开放性的说法与武士道精神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反抗性的说法,排
除B项;君权神授是指君主权力是神所授予的,这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9.D【详解】根据题意“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
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此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可知在西欧正处于文化
低潮的中世纪时代,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此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进行了文化的交流,说明对世
界文化的发展贡献大,D项正确;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处于中世纪时代,也就是西欧的封建社会,而A项西欧奴隶制度严重影响其发展与题干不
符,排除A项;欧洲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排除B项;题干只强调了阿拉伯学者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此著作传回欧洲点燃了欧洲智慧的
火种,所以无法得出阿拉伯帝国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这个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0.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文
明因为传播范围狭小,最后因为西班牙的入侵而导致消失,说明的是文明的传承需要多阶层参与,D正确;西班牙征服者破坏了美洲文明是其文明的
消失原因之一,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A排除;材料与印第安人的教育体系不完整无关,B排除;材料与美洲文明的封闭性无关,C排除。故选D。
11.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
其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故A项正确;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苏美尔人是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阿拉伯人最初生活在阿拉伯
半岛,后来通过扩张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12.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支
持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国家是西班牙,“王上”指的是西班牙国王,哥伦布在其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反映了当时的航海活动带有殖民扩张
色彩,说法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1492年哥伦布的航行最终到达的大陆是美洲,不是印度,“我”指的航海家是哥伦布,不是达?伽马,
说法①③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BC三项错误。13.A【详解】美洲农作物引进中国引起中国农业生产领域的变化,说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A正确;B错在“开始”,排除;区域分工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明清时期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14.B【详解】约翰·马歇尔所
确立的最高法院的权力,体现了最高法院对联邦国会和州议会立法权力的制衡,因而该做法强化了权力制衡体制,B项正确;联邦主义原则是指联邦
利益至上,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最高法院的立法审查权力,与司法独立无关,排除C项;三权分立政治是1787年宪法确
立的,D项错误。15.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虽然在是否开战的问题上反对党持反对意见,但并不是真的反对战争,而是对执政党的反对。在
战争进行过程中,反对党上台后依然扩大了战争规模,故而说明英国议会中的政党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资产阶级政党,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A
项正确;君主立宪制完善的标志是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排除B项;材料阐明的是英国的政党制度,未涉及责任内阁制和议会改革,排除CD项。故选
A项。16.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shij70年代是第二次革命时期,德国出现了卡特尔等大量的垄断组织,C项正确;材料未
涉及德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不能得出德国工业位于世界首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德国科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新兴阶层,排除D项。故选
C项。17.A【详解】材料“1824年前,英国议会和政府多次下令,严禁人才、技术和机器外流,以没收家产、剥夺国籍、高额罚金和坐牢等
法律严惩违令者”,体现了国家对技术、人才的控制。而“1824年以后,英国逐渐撤销了这些法律”,其背后是英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自信,起
决定性因素就是工业革命,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工业优势地位逐渐确立,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法律的制定越来越规范和放宽对技术设备的限制,
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后,开始实行国家干预政策,排除C项;“放宽对技术设备的限制”不符合材料前后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18.B
【详解】题干所示为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国民议会对公社的调查指控"‘蛮人’们不仅攻击财产、家庭等一切社会的古老基础,而且抨击上帝的存
在、灵魂的不朽,意欲摧毁道德之城”,恰恰说明公社力图构建全新的政权模式,B项正确;巴黎公社进行的并非社会主义革命,排除A项;法国大
革命瓦解了法国传统社会基础,C项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的“意欲摧毁道德之城”,并没有提到结果如何,所以“摆脱了
宗教对人们的束缚”表述不当,排除D项。故选B项。1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
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在印度伐木的速度超过其自然恢复的速度,掠夺式开采印度森
林资源,又通过《印度森林法》提出了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的理念,A项评价较为全面,A项正确;“只能建立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的表
述过于绝对,而且没有评价“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的理念”,不全面,排除B项;据材料“在印度伐木的速度超过其自然恢复的速度”可知,英国的
过度伐木导致林业资源不足,所以提出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其目的仍是掠夺印度林业资源,而不是“将先进环保理念引入印度,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排除C项;“英国为推动本国工业化和加强殖民统治而掠夺印度资源”的评价只涉及到材料中的第一个方面内容,缺乏对“提出了可持续使用林
业资源的理念”的评价,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A项。20.A【详解】根据“但遭到迎头痛击,各地革命军领袖也纷纷痛斥美国的侵略行径”可
得了一战后,包括墨西哥在内的拉丁美洲的民族自决意识增强,因此反对美国的干涉,A项正确;美国是利己主义,排除B项;CD项都不是材料中
现象的原因,排除CD项。故选A项。21.A【详解】根据材料“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限制德国军备”“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瓜分”“限制了
美英等国的海军军备”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的强权政治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A项正确;虽然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力量,但“极大
”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证明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维持世界的和平,C项说法错误,排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建立的雅尔塔体系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22.A【详解】由材料“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
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可知,该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通过工商业收归国有、强制要求生活必需品交由国家进
行分配等方式,将全国有限的物力、财力集中输送到前线,实现了对新生政权的保卫,故选A。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苏俄试图通过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完成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但失败了,并由此还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排除C;D项是《土地法令》的内容,不属于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学生可依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具体内容与材料进行联系,进而再结合选项作出判断。
23.B【详解】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同时,斯大林提出,工业化的资金来源要“靠自己”,因而国
家通过农产品义务交售、机器拖拉机站的实物报酬、农业税以及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等途径为工业化积累了大部分资金,材料信息中小麦交售价格和面
粉零售价格的巨大差距,表明此时农业生产服务于工业发展的国家战略的基本情况,故B项正确。AD两项材料信息并未体现,排除;1936年苏
联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C项错误。24.A【详解】根据材料“并不是服服帖帖地服从坏人的主意;用和平与合法手段获
得自主”等,可知无论是甘地,还是国大党都主张非暴力主义,根据材料“去反对专制魔王的意志;必须跟英国断绝关系”,可得出他们将斗争矛头
对准英国,故可以得出非暴力主义具有明显的反帝反殖性质,选A项。甘地谋求印度独立,符合近代化中国家主权独立的含义,有利于印度近代化,
排除B项。根据材料,从1920年到1940年,国大党都要求坚持斗争,无论是自主还是独立,都属于总体目标的延续,其中群众斗争是非暴力
斗争的一种形式,故不能得出国大党的斗争策略与总体目标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根据材料,甘地主张要斗争,要非暴力(精神)的斗争,根据
材料“用和平与合法手段”等,可知两者思想没有严重分歧,排除D项25.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
主义力量、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掠夺殖民地激化了民族矛盾及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意识觉醒是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主要原因,①③符合题意,C正确
;十月革命后各国并未都建立共产党,②错误,AD排除;二战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④错误,BD排除。故选C。26.C【详解】二战前及二战
初期,丘吉尔站在反苏的立场上,“恶魔”指当时的苏联。丘吉尔要在下院为苏联说几句好话,说明他主张缓和与苏联的关系。这是因为1941年
苏德战争爆发,德国法西斯的扩张威胁到英国的利益,从维护英国利益出发,英国做出政策调整,由反苏到联苏。27.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
国联盟约规定的决议需要“全体一致”原则,实际上使国联失去了制止侵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而联合国安理会采取“大国一致”原则,则是为了
让五大国共同承担责任,防止个别大国为了一己之利而损害整个国际社会利益,这表明联合国使得国际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C项正确;确定国
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与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不符,排除A项;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了以国际会议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排除B项;材料主
题与司法活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8.B【详解】1949年至1950年正是冷战时期,苏联作家协会要出版10到15本揭露美国人民
生活方式和贫穷状况的纪实著作,这一举措将美国置于敌对位置,强化了意识形态及文化层面的对抗,B正确;苏联的做法不利于美苏交流,排除A
;苏联尚未出版的著作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不一定真实客观,排除C;材料知识宣传草案,尚未付诸实践,不能直接推动苏联文艺事业的发展,排
除D。29.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1949年到1969年期间,美国电影中有很多带有军方色彩,体现了电影的拍摄要符合美国意识形态
,D项正确;材料与消耗过剩的军事物资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提高军事类电影制作水平、丰富战后的文化生活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3
0.D【详解】从材料信息可得出,西欧走向了联合,而日本也不断崛起,他们都不再以美国马首是瞻,说明在两极格局之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以
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出现分化,D项正确;独立的说法错误,排除A;B项太绝对,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世界人民,排除C。31.B【详解】根
据材料“殖民体系崩溃,发展中国家兴起,改变了数百年来世界上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不平等关系”反映出第三世界国
家强劲的生命力,这都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有利于推动国际民主化进程,B项正确;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
化趋势加强,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不能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排除C项;两极格局
下国际政治力量并未发生质变,发达国家仍然主导国际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32.C【详解】材料的主旨是“金砖国家”和“新钻国家”的
强势发展,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发达经济体,对世界经济贡献较大,说明了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增强,C项正确;国际经济秩序平等尚未实现,故A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国家主权问题,故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具体的经济区域集团,故D项错误。故选C项。33.B【详
解】根据材料“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
化中的优势作用,B项正确;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科技革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科技革命的内容,排除A项;各国政治、经济
在全球化过程联系加强,但并没有融为一体,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并没有涉及市场经济的内容,排除D项。故
选B项。34.C【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17-18世纪英国文化消费逐渐大众化,这是英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等阶级购买力增强的结果。英国
文化消费繁荣有利于英国国内市场的扩大,是英国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与工业革命一道为社会转型提供条件,C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
世界近代史开端,排除A项;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题干只提及18世纪,时间不明确,排除B项;文化消费大众化与人文主义下移关联
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35.C【详解】根据材料“一是毁灭性热核武器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二是日益加强的世界整体性发展所产生的制
约作用”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以来,随着各种国际组织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大战的可能性
越来越低,即社会发展推动人类走向和平,C项正确;人类的战争威胁并未消失,排除A项;局部地区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排除B项;各国之间的
竞争日趋激烈,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36.(1)历史条件: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吸取了大量文化养料;统治阶级
支持赞助人文主义者。开拓者: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2)内容: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人人有权阅读《圣经》;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人的赦罪靠自己的信仰。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及文化
教育事业的发展。(3)政治思想: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伏尔泰,君主立宪制(开明君主制);卢梭,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运动: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详解】(1)根据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只能从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中去探求
。在意大利,一大批人文主义者积极活动于新文化的各个领域,在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从
文化的视角看,意大利出现一大批人文主义者的历史条件是: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吸取了大量文化养料;根据材料一“……佛
罗伦萨的统治者美弟奇家族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守护神’,教皇朱利二世罗致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巨匠为他修筑和装饰神庙和宫殿”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的视角看,意大利出现一大批人文主义者的历史条件是:统治阶级支持赞助人文主义者。结合所学可知,但丁、彼特拉克、
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他们均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的开拓者。(2)根据材料二“ 路德提出德国应摆脱教皇的控
制,建立一个服从本国世俗的政权的新教会……”,可得出,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根据材料二“……教徒们不要购买‘赦
罪符’,通过个人的真诚忏悔就可以得到赦罪,在死后就可以进入天堂……”,可得出,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人的赦罪靠自己的信仰;根据材料
二“……路德主张每个人都有读《圣经》的权力……”,可得出,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人人有权阅读《圣经》;根据材料二“……他亲自把拉丁
文的《圣经》翻译成德文,使普通人都能阅读……”,可得出,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从进一步解放了
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社
会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将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议会有立法权、国王有行政权、法院有司法权,以此限制王权;伏尔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开明君主制),以法律约束王权;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否定了封建王权的合法性。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直接推动和影响的欧洲和北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有: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37.(1)特点:农耕区扩大;经济区域发展体现在国际市场联系加强等诸多因素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恶化了国家的治理形势。(2)变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地位发生变化。背景:工业革命;各地区分工和联系加强。(3)(生产力/科技)革命性发展;国家合理规划;自然因素。【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清代西北、东北等区域的农业也发展起来”可知,农耕区扩大;根据“(东南沿海地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方面明显大于其他地区”可知,经济区域发展体现在国际市场联系加强等诸多因素上;通过观察“中国古代农耕区扩展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根据材料一中“东南沿海地区,在农业生产、人口数量、商品经济、新生产方式、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方面明显大于其他地区,但这也恶化了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清朝时期经济区域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恶化了国家的治理形势。(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19世纪,建立在地区分工之上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可知,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根据“(16世纪)北部明显落后”“(19世纪)西北部最发达,以工业为主;东南部以伦敦的金融业为中心,为工业提供资本,其它地区逐渐衰落”可知,区域经济地位发生变化。背景:根据材料二中“(19世纪)东南部以伦敦的金融业为中心,为工业提供资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各地区分工和联系加强。(3)因素:综合材料一二及相关问题,特别是材料一中“(清代)以江南为主的东南沿海地区,在农业生产、人口数量、商品经济、新生产方式、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方面明显大于其他地区”,材料二中“东南部得益于伦敦的政治特权”,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要素分析可知,影响经济区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生产力(科技)的革命性发展、国家合理规划和自然因素。答案第11页,共22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