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为经 | 礼失而求诸野

 三春去后读红楼 2023-08-15 发布于北京

—01—

孔子曰:“礼失而求诸野。”(《汉书·艺文志》)

孔老夫子生存的年代,周礼失,各诸侯国雄心勃勃,动乱频仍,长期在朝堂和民间游走的老夫子,发出感叹给出了这个判断。

这个判断是否是老夫子说的,无法考证。但是老夫子的这个判断蕴含的道理却是大道。

尽管这个道理并不那么容易懂。

—02—

历史告诉我们,周朝是讲“礼”的朝代。

到今天,《周礼》仍然是我们研究古代礼仪制度的经典。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所尊崇的礼仪制度,似乎均发韧于周朝和《周礼》。尽管后人搞出了三纲五常之类,却迈不过《周礼》这个坎儿。

即使我们仅仅了解战国时期的一鳞片爪,也知道宋襄公不肯半渡而击的故事。

宋襄公在泓水之战想表现的是“仁义”,也是礼。

然而,周朝亡了。

楚庄王问鼎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昭示了以礼治国的周朝覆亡在即。

从此,中国进入了战国时期。

—03—

战国时期最大特点是争霸。争霸就要动用武力,由此产生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特别是“三十六计”融入中华民族血液中,成了我们的基因。

兵者,诡道也。以“三十六计”为代表的诡道,将周朝的礼制冲得七零八落。

一个国灭亡了,他原有的秩序消亡,其所制定的仪制也随之消亡;

一个国建立起来了,却不知道如何制定运行规则,需要重新摸索。

此时,身高一米八的山东大汉,在观察了朝堂和民间生活后,大吼一声:

礼失而求诸野!你们到民间采风去吧。

—04—

礼失,原因是朝代更替,战火毁灭;

求诸野,是因为民间生活节奏缓慢,曾经的教化固定成了生活习惯,成了民间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朝代更迭之际,新政权为了使统治不失序,要制定各种规范。

然而新规范和老礼制相比,有的徒具形式,有的有违礼制,故遗老们不愤,也悲而叹曰,礼失求诸野。

老夫子说的这个野,是野老,并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代表野。

在老夫子看来,他自己就是可以被求之的野。

—05—

因为那些被固化或物化的礼制教化,已然不再具有它本来的面貌。

在野的乡民们,知其然而不其所以然,如木偶、如泥塑。

然而,可贵的是他们固执和虔诚守着这些礼仪,使传统礼制自周朝以降不至于彻底湮灭。

直至今天,我们能够保留的许多传统礼仪,仍然散发出先人们的道德光辉。

—06—

当代的变化,迥异于封建社会的变化,有了质了区别。

民国以前,所有的朝代变化,大抵是亡国不亡天下,亡政权不亡百姓。

除元、清两朝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极大损失外,其他各朝对民族文化影响不大,包括五胡乱华时期,损失也远不如清朝。

因为那些朝代,仍然以农耕社会为基础,以家族为基本单元,政治上保持“皇权不下乡”的大格局。

所以,民间自成一套体系,保持了它的生活方式基本格局不变、传承稳定。

因此,几千年中国的基层社会,是以礼制为经、以民间生活为纬织成的一幅壮丽画卷

在这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上,是我们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以及他们的道德选择。

—07—

今日社会变化的本质,是社会制度的变化。

表现在基层组织形式上,是以家庭、家族为基本单元民间社会摧枯拉朽般被彻底拆解。

从春运潮汐、农民工大军,再深化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农村空心化、耕地撂荒等诸多现象,就是这种本质的反映和变化。

尽管还有城市农村二元化问题,也只是生产组织方式和经济程度上的差别。

二者的生活模式已经浑然一体,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分了。

这种本质的变化,导致了老夫子“求诸野”的主张,已经彻底失去了社会根基。

表面上,是越来越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传,而背后,是社会组织形式的变革。

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代价。

—08—

但是祖先们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先人们的道德精萃需要我们传承。

每一个有责任的人,都应该有冲动、有义务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为那幅画卷添上细细的一抹雾气。

这抹雾气,就有可能与其他雾气一起凝成露珠。

一俟阳光照耀,这露珠或许就会放出七彩虹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