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环首次出场涉及的那些事

 三春去后读红楼 2023-08-15 发布于北京

 01 

贾环的出场算得上是一场大戏,因为他牵动了宝钗、宝玉、凤姐、赵姨娘四个方面的人物出场,并在宝玉、凤姐和赵姨娘、贾环之间发生第一次冲突。

贾环首次出场是与宝钗、香菱、莺儿玩赶围棋,小小的一个故事把他的阴暗心理展露无遗,一出场就是盖棺论定。

这个故事中,有四个情节很值得玩味:

1.贾环为什么到薛家玩。

2.宝钗对贾环的态度。

3.宝钗与莺儿的互动。

4.怎么看贾环的表现。

整个故事涉及到了贾环与薛蟠的关系、宝钗与宝玉之间的隔阂、贾环对贾府的怨气、宝玉和凤姐与赵姨娘母子的深刻矛盾等等。

由此引发的凤姐“弹妒意”,在回目中出现,可见其在红楼梦中整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02 

先说结论,贾环到薛家是找薛蟠。

整部小说里,贾环到薛家来应该只写了这一次。

乍一看,把贾环为什么到薛家当作问题有些小题大做,大惊小怪;但真琢磨琢磨,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作者在前面写宝玉饭后到薛姨妈这边闲逛,“顺手”便写“贾环也过来玩”。

宝玉能来,贾环当然也能来。这是正常的理解。

宝玉来薛家闲逛的理由很清晰,因为宝玉、黛玉等人与宝钗是玩伴,这个“闲逛”也就很顺理成章。

贾环来薛家的理由是什么呢?他与宝钗、香菱、莺儿又不是玩伴,显然他来薛家玩的最大理由,就是薛蟠。

薛蟠来贾府不上一个月,“贾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以二人的性格特点,关系密切起来的可能性非常大。

薛蟠是个不怕花钱的主儿,而贾环显然又是个爱银子的货。此其一。

从薛蟠后来表现看,他对贾府情况的了解,也算得上是个消息灵通人士,在荣国府玉字辈中,以贾琏、宝玉、贾环三人为核心,贾环成为他消息来源之一当无疑义。

在后续故事里,宝玉挨打的当事人分别是贾环和薛蟠,并由茗烟和袭人两次渲染,进而坐实了贾环、薛蟠共同构陷宝玉的事实。

二人交往的过程,由薛蟠初入贾府略一提及,再让贾环进薛家略一渲染铺垫,此后写二人熟稔、一起做事就很自然了。

然而作者写贾环和薛蟠这条关系,使用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绛树两歌”的手法,表面上写贾环、宝钗、莺儿三人,暗地里又铺了贾环和薛蟠这条线。

如果忽略过去这一点,对阅读后面的表面故事影响并不大,但显然无法真正理解宝玉挨打等故事。

 03 

宝钗对贾环的态度,是心内鄙视、笑脸相迎。

原文是如此写的:“宝钗素习看他亦如宝玉,并没他意,今儿听他要顽,让他上来坐了一处。”

正如我们读新闻一样,凡新闻中强调的、推崇的,一定是当前社会中欠缺的,需要弘扬、大树特树的。

贾环当然与宝玉不一样。把不一样的两个人看作一样,这是宝钗为人做事的功夫,而不是她心中真的就这么认为。

在前面没有任何故事情节铺垫情况下,作者刻意写这句话的目的,就是要写宝钗为人处事的特点。

尤其“并不他意”四字,更是隐有所指,有此地无银之诮。

假使此时宝玉也在一起玩,作者写“宝钗素习看他亦如宝玉”貌似尚可,但“并不他意”仍然不妥。

 04 

宝钗和莺儿这对主仆,在“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中已经有上佳表现,此次是二人的第二次互动。

宝钗和莺儿主仆二人的直接互动好像只有这两次,分别与宝玉和贾环这对兄弟有关。不知道是作者的刻意安排还是巧合。

面对贾环,莺儿根本没有宝钗 “素习看他亦如宝玉”的自觉。从她与贾环的争执看,莺儿不仅没有看他如宝玉,反而很看不起贾环。

丫鬟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子的态度。莺儿的表现,实实在在地打了宝钗的脸。前面刚写完“宝钗素习看他亦如宝玉,并无他意”,马上就写她的贴身丫鬟对待贾环的态度恶劣。

作者的这种写法,很有现在网络流行语的味道:“我从不记仇。有仇当场就报了。”r

在被宝钗训斥后,莺儿自己嘟嘟囔囔地说,“一个作爷的,还赖我们这几个钱,连我也不放在眼里。前儿我和宝二爷顽,他输了那些,也没着急。下剩的钱,还是几个小丫头子们一抢,他一笑就罢了。”

【朋友指出:此句话莺儿指钱不是贾环】莺儿的口气很大:“连我也不放在眼里”。一方面,她认为贾环应该把她放在眼里,另一方面,她自己恐就没把贾环放在眼里。这哪里是一个普通丫鬟能够说出来的话?

联想起莺儿去怡红院给宝玉打缨络,那不敢坐的样子,是真心的还是假装出来的?再对比现在对待贾环的态度,莺儿心中如何昭然若揭。

 05 

宝钗对莺儿的态度很微妙,一个“瞅”字把宝钗神态写活了。

贾环和莺儿争起来,宝钗见贾环急了,“便瞅莺儿说道:'越大越没规矩,难道爷们还赖你?还不放下钱来呢!’”

这个“瞅”字要结合宝钗的话来理解。

如果单独看宝钗的话,往轻里说是“和稀泥”,往重里说是颠倒黑白。

如果结合宝钗的神态,那个“瞅”字就是给莺儿递眼色,确定宝钗目的是和稀泥。

尽管宝钗训斥莺儿是和稀泥,但从宝钗身份和人情练达的一贯作派看,她的话仍然有问题。

如果单纯和稀泥,只从规矩上说就够了,完全没必要说“难道爷们还赖你”这句话。

之所以说这句话,正是因为宝钗知道对面是一个是非之人,她必须把事情做彻底了,宁愿让莺儿受屈,也要让贾环对她感恩,把贾环和赵姨娘将来会恨自己的后患清除掉。

然而莺儿的表现仍然与“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中宝钗让她去倒茶一样,没有安全按照宝钗的话去做。

莺儿把钱放下了,嘴里可还在嘟囔,这一嘟囔不要紧,引起贾环说出没底线的话。

宝钗断喝,因为她知道贾环、赵姨娘与宝玉他们之间的矛盾,然而已经来不及了。宝钗骂莺儿才是真骂,并非骂她和贾环争执,而是骂他提宝玉。

 06 

贾环这个人的性情和阴暗心理,在这个小故事里展现得非常充分和到位。

从赢钱高兴、输钱着急看出来,这是一个看重钱财、不能受屈的人;

从他抓骰子、拿钱的行为看,这又是一个急了就不讲规矩、敢胡作非为,还颠倒是非的人。

从他先抓骰子后拿钱的动作看,看得出贾环不仅坏,还比较奸。他想做的第一件事是销毁证据,只可惜因为抓骰子动作慢了一步,钱让莺儿先拿到手了。

这也是为什么贾环要玩、宝钗不拒绝,又因争执训斥莺儿的原因。

宝钗太了解贾环的为人了。她知道拒绝贾环一起玩的要求,贾环心中会是什么感受,将来保不齐就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即使宝钗违心做了这么多,当赵姨娘问贾环的时候,贾环仍然说“同宝姐姐顽的,莺儿欺负我,赖我的钱,宝玉哥哥撵我来了。”其颠倒黑白的话张嘴就来。

待因为莺儿拿宝玉说事时,贾环的阴暗心理就彻底暴露了。

贾环道:“我拿什么比宝玉呢。你们怕他,都和他好,【庚辰侧批:蠢驴!】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庚辰侧批:观者至此,有不卷帘厌看者乎?余替宝卿实难为情。】说着,便哭了。

贾环这番表现是典型的市井无赖做法,扯三拉四、东扯西挂。同时,也写出了贾环母子二人长期积压的对宝玉和贾府诸人的怨恨。

这种人不少见,还很不好对付,他们会把所有不好的原因归于外因,从来不会自省,也不可能自省。碰到了只能认倒霉,一不小心就沾上了,那就是一辈子的事,只能供着、躲着。

越是供着躲着,他们就越嚣张,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一棍子打死。但是掌握这根棍子的人又太少,且拿棍子的人未必就愿意举起棍子来。如果棍子举起来又打不死,就会反噬。

 07 

宝玉和凤姐就是能找到这棍子的人。

所以,宝玉义正辞严地训斥贾环,把贾环赶走,凤姐正言弹压赵姨娘,激浊扬清。

以宝玉、凤姐、宝钗三人在这件事情中的表现作对比,可以看出宝钗除了韬光隐晦、不得罪人这一点之外,还是让人感觉到宝钗过于心机、过于世故了。

本回用“正言”“弹”字来描写凤姐,有三条批语,对此作了解释。

可巧凤姐在窗外过,都听在耳内,便隔窗说道:“大正月又怎么了?环兄弟小孩子家,一半点儿错了,你只教导他,说这些淡话作什么!凭他怎么去,还有太太老爷管他呢,就大口啐他!【庚辰侧批:反得了理了,所谓贬中褒,想赵姨即不畏阿凤,亦无可回答。】他现是主子,不好了,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环兄弟,出来,跟我顽去。”【庚辰侧批:嫡嫡是彼亲生,句句竟成正中贬,赵姨实难答言。到此方知题标用“弹”字甚妥协。己卯冬夜。】贾环素日怕凤姐比怕王夫人更甚,听见叫他,忙唯唯的出来。赵姨娘也不敢则声。【庚辰侧批:“弹妒意”正文。】

然而,打蛇不死,反受其害,姊弟二人最终在赵姨娘和马道婆的密谋下遭受五鬼之灾,差点丧命。

贾府最终覆亡,贾环母子二人当有极大贡献。

08

这个小故事也反映出,宝钗和宝玉之间缺乏心灵上的沟通,宝钗对宝玉的认知,总是差那么一条越不过去的小坎沟。

宝钗对于贾府的规矩了解得很清楚,素知弟弟怕哥哥,却不知道“宝玉是不要人怕的”。

宝钗替贾环掩饰,一方面担心连累自己,贾环会因此怀恨在心,另一方面就是担心宝玉教训贾环搞得自己没意思。

但是她的担心实在多余。

宝玉的不要人怕他,是因为他心里存了“呆心思”。而宝钗因为抓不住宝玉心底里的这些呆心思,所以他们二人的心永远走不到一起,“纵然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