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观园启用时间为什么确定在二月二十二日

 三春去后读红楼 2023-08-15 发布于北京

 01 

元春省亲后,为了不让大观园“寥落”,安排贾府众女孩子入住大观园,“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怕宝玉冷清,不大畅快,“致使贾母王夫人愁虑”,特命宝玉随住读书。

为此,贾政专门把宝玉叫来作了一番训诫,并将元春本意解读为进园“禁管”。

此后,贾政又专门向贾母报告,将众人进园的日子确定为二月二十二日。

至二十二日,众人“一齐进去,登时园内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不似前番那等寂寞了。”

 02 

贾政把确定大观园启用时间为二月二十二日,非常引入注意。

一方面,将众人搬入大观园的时间确定在一天,而且明确写出来,以红楼梦的写作方法,就引人遐想。

另一方面,贾政遣人向贾母禀报时明确说“二月二十二日子好”,显然经过了慎重考虑。如此郑重其事地选择这个日期,也说明这个日期有讲究。至于这个日期好在哪里,贾政并没有说明。

由此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二月二十二日这个日期的探究。

 03 

影响较大的解读,认为二月二十二日是作者用拆字法设的谜,谜底是“明朝”。

二月二十二日,即2个“月”,2个“十”,2个“日”。将“明朝”两个字拆开,分别是“日”“月”“十”“日”“十”“月”,恰恰与谜底完全吻合。

这也成了悼明之亡说的又一个证明。

这种解读有较强合理性。一方面红楼梦中大量运用谜语的现象,使二月二十日成为谜语的可能性变得几乎牢不可破。另一方面,谜底与“悼明之亡”的推测高度吻合,更加印证了这种推测的合理性。

以二月二十二日为谜推出谜底“明朝”,并以之作为悼明之亡的旁证,可为一家之言。

影响较大的解读尚有:引李商隐《木兰诗》首句,喻示大观园女子命运;影射康熙二月二十二日移驾畅春园。

 04 

明朝正式国号为大明。这一点,《明太祖实录》说得很清楚:“洪武元年正月乙亥,上祀天地于南郊,即  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

相关史料中对明朝国号也有类似的佐证。如明·朱国祯《湧幢小品》:“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且以别于小明王也。”

·田艺衡《留青日札》:“大明者,国号也。一人为大,日月为明。天大地大人大,而宇宙如日月之明,无所不照也。”

历史资料里一般称之为“大明”“皇明”“前明”“明”“朱明”等,用“明朝”这个别称似乎并不多。明朝灭亡后,“明朝”是否如今日成为一个专有称呼和固定用法不得而知。

日常生活中,时人是否称呼大明为“明朝”,尚不完全清楚,但在古文中很少见称呼某个朝代为“某朝”这种写法。

大概从白话文兴起后,对各朝代的称呼慢慢变成了“某朝”或“某代”。这种演变,既模糊了“朝”与“代”的区别,也模糊了各个王朝的国号。

正因为有这种疑惑,私认为尽管二月二十二日这个谜语很贴切,但与真实历史似乎还有偏差。

如果这个谜底是当代人研究出来的,那这种可靠性就更弱了。

 05 

如果从红楼梦故意混淆小说内容和原型的写作特点出发,二月二十二日或许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读。

即,二月二十二日这个日期,影射清朝入关的时间。

1644年,即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大顺军和清军都发兵山海关,力图控制这个重要关口。

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城北翼的一支明军起义投大顺军,山海关面临城陷危机。

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清军入关,随后合力将大顺军一路驱至中原,并顺势占领北京。

同年十年,顺治定都北京,建立清朝政权,并由此开始对全国统治。

对月份稍加变换,以二月二十二日影射四月二十二日,完全符合红楼梦的一贯写法。

 06 

小说中有一个重要的旁证,是元春安排贾府女孩子入住大观园的旨意。

太监夏守忠到荣国府传元春谕旨,“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

元春这道谕中以宝钗代表大观园中所有女子,是很出人意料的。

一方面,大观园是贾府的家业,现居贾府的女孩子,论亲疏,迎探惜是贾府嫡系,宝钗是外客,论年龄,迎春比宝钗大,元春这道谕没有任何道理让宝钗代表这些女孩子。

作者偏偏以宝钗为首,这就是典型的春秋笔法。

另一方面,元春代表的是皇家,大观园是她的省亲别墅,其含义与一般建筑景观完全不同,这也是贾政不敢擅自安排人居住的原因。正因为如此,由元春发谕,才能使此事名正言顺。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大观园代表了皇家的势力范围。

结合宝钗影射清朝某人、宝玉影射玉玺的说法,元春这道谕旨单提宝钗,就具有政治上的隐喻。它影射了清朝夺取统治权力、改朝换代这个大事件。

这也意味着由贾政特地择出的二月二十二日,就是指清朝入关的四月二十二日。

 07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推测。

尽管如此,也仍然不能完全否定这种可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